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 B 61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13/T 1546—2017 代替 DB13/T 1546-2012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 2017 - 03 - 29 发布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 - 06 - 01 实施 发 布 DB13/T 1546—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13/T 1546-2012《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并修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植保植检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邢台市植物保护检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秀芹、刘莉、董志平、马继芳、王玉强、王维莲、郭丽伟、曹 烁、陈立涛、 徐璟琨、史均环、王孟泉、张全力、陈 哲、吴春柳、张小龙、陈秀双、李彦青、安立云、李利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13/T 1546-2012。 I DB13/T 1546—2017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二点委夜蛾主害代发生程度分级指标、成虫诱测、生态因子调查、幼虫及危害系统 调查和普查、越冬基数调查、预测预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二点委夜蛾发生区域的虫情测报。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主害代 是指为害夏玉米苗的二点委夜蛾第二代幼虫。 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二点委夜蛾发生程度分为五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 生(4级)、大发生(5级)。二点委夜蛾第二代(即主害代)发生程度分级指标以幼虫虫口密度、玉 米苗被害株率为指标,同时参考发生面积比率确定发生程度,各级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二点委夜蛾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指标 发生程度级别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虫口密度(头/百株) 0.5~6 6.1~9 9.1~18 18.1~35 >35 被害株率(%) <3 3.0~5.0 5.1~10.0 10.1~20.0 >20 发生面积比率(%) ≤10 >10 >20 >20 >20 4 成虫诱测 灯光诱蛾为主,性诱剂诱蛾作为补充。 4.1 灯光诱蛾 4.1.1 诱测工具设置 在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无干扰光源、视野开阔的田间,按照安装要求架设1台多功能 自动虫情测报灯。 4.1.2 诱蛾时间 1 DB13/T 1546—2017 从3月15日开灯,至10月31日结束。 4.1.3 观察记载方法 每日统计成虫诱集数量,雌、雄蛾分别记载,结果记入附表A.1,并填写当日20时的气温、降雨量、 风速和天气状况。 4.2 性诱剂诱蛾 4.2.1 诱蛾时间 3月15日~7月5日。 4.2.2 方法 在田间放置性诱剂水盆诱捕器,三盆为一组,每个诱捕器间隔40 m~50 m。诱捕器底部高出作物冠 层顶部10 cm~20 cm。适时补水和洗衣粉,每日早晨捞查一次蛾,将检查结果记入附表A.2。 水盆诱捕器的制作方法:选用绿色塑料盆,口径25 cm~30 cm,深15 cm。将细铁丝穿过性诱剂诱 芯橡胶塞的小头一端,并固定诱芯于盆口中央。在盆沿下1 cm处对称钻两个排水孔,盆内注清水至排 水孔下沿,并加少量洗衣粉(浓度约0.3 %),搅拌均匀。调节铁丝高度,使诱芯底部高出水面0.5 cm~ 1.0 cm。 5 生态因子调查 5.1 生态调控措施应用情况调查 小麦收获和玉米播种期调查生态调控措施应用情况,主要分为旋耕和耕翻、清除田间麦秸、小麦 灭茬、清除玉米播种行麦秸、小麦收割机秸秆粉碎等技术措施应用面积,统计生态调控措施占麦茬夏 玉米种植面积的比率。调查结果记入附表A.3。 5.2 秸秆腐熟程度监测 从6月下旬幼虫始见期开始,对小麦秸秆腐熟程度进行调查,每3 d 调查一次,共调查3次,结果填 入附表A.4 (秸秆腐熟程度分级标准见附录C)。 6 主害代幼虫调查 6.1 幼虫发生数量和为害情况系统调查 夏玉米出苗开始调查,每3 d调查一次,至蛹盛期结束。 6.1.1 调查田块 选前茬为小麦且田间散落麦残体较多的早播和适期播种的夏玉米田各1块,面积不小于2亩。 6.1.2 调查方法 6.1.2.1 虫量调查 2 定田不定点调查,随机五点取样,每点1 m (分别记录玉米根围10 ㎝内虫量和苗基外延30 cm的虫 量)。扒开地表覆盖物,查找幼虫,分龄期计数,同时调查植株被害情况,将调查结果记入附表A.5。 2 DB13/T 1546—2017 6.1.2.2 被害株率系统调查 玉米出苗开始调查,每3 d调查一次,至蛹盛期结束。选取有代表性的被害重、一般、轻的田块各 一块,每块田在覆盖麦秸、麦糠较多处随机五点取样,定点顺行连续调查20株,做好标记,将调查的 被害情况记入附表A.6(为害类型见附录D)。 6.2 幼虫发生和为害情况普查 6.2.1 普查时间 当系统调查发现幼虫达到3龄和5龄盛期时分别进行两次普查。 6.2.2 调查方法 同幼虫系统调查。 6.2.3 普查田块 抽取前茬为小麦、有代表性的玉米田10块~20块开展调查,调查每平米虫量、根围虫量、单株最 高虫量、被害株率、死亡株率。统计发生面积、发生程度、补种及复(改)种面积、化防面积。将调 查结果记入附表A.7、附表A.8中。 7 冬前越冬基数调查 7.1 冬前越冬虫源调查 7.1.1 调查时间 10 月中旬。 7.1.2 调查田块 当地末代二点委夜蛾主要寄主作物田(为害寄主见附录E),如甘薯、花生、大豆、玉米、棉花、 果园等,包括未收获或收获但未耕翻的上述作物田。 7.1.3 调查方法 2 每样点1 m ,各类取样田累计不少于20个点,翻查田中落叶、秸秆、残留秧下,调查幼虫数量。 调查记载越冬幼虫数,折亩虫量。结果记入附表A.9。 7.2 冬前越冬基数调查 7.2.1 调查时间 11 月上旬。 7.2.2 调查田块 玉米、甘薯、棉花、大豆、花生等有覆盖物、且10月中旬调查有越冬虫源的冬闲地。 7.2.3 调查方法 3 DB13/T 1546—2017 2 每块地随机查3点,每点1 m 。先翻查遗留在点内地表作物残体,调查土茧、幼虫数量。调查幼虫 死亡或寄生情况,剥土茧调查寄生和死亡情况,统计幼虫死亡率、寄生率、折亩活虫数量。结果记入 表A.10。 8 春季存活率调查 8.1 调查时间 3 月上旬。 8.2 调查方法 2 选择冬前越冬虫量调查时有越冬虫源田,每块地随机查3点,每点1 m 。先翻查遗留在点内地表作 物残体,调查土茧、幼虫数量。剥土茧调查幼虫死亡或寄生情况,统计幼虫死亡率、寄生率、调查化 蛹情况。结果记入附表A.11。 9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 9.1 气象资料收集 于一代成虫始盛日开始,至二代幼虫二龄盛期结束,收集每天的日最高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 日降雨量、统计日最高气温≥36 ℃和日平均相对湿度≤40 %的天数,统计结果填入附表A.12。 9.2 预测资料汇总 各地根据一代成虫消长变化日期、诱蛾量、夏玉米播种时期、生态调控措施应用面积比率等情况, 整理数据资料,记入二点委夜蛾一代成虫统计模式报表(见附表A.13)、二点委夜蛾二代幼虫预测模 式报表(见附表A.14),于6月15日前上报业务主管部门。 10 预报方法 10.1 发生期预报 采取期距法、历期法进行预报。 10.1.1 以成虫发生期为基准 根据对成虫始见期、始盛日、高峰期、盛末期、终见期的调查数据整理,一代成虫的始盛日-盛日 天数的期距平均值为5.2 d。27 ℃情况下,成虫产卵前期为2 d~3 d,卵期3 d~4 d,一龄幼虫3 d~4 d, 二龄幼虫3 d~4 d。 采用期距法推断成虫盛日(成虫防治适期)、采用历期法推断3龄始盛期(幼虫防治适期)。 成虫盛日=成虫始盛日+(盛日-始盛日历期)=成虫始盛日+5.2 d。 3龄始盛期=成虫盛日+产卵前期+卵期+ 1龄幼虫期+2龄幼虫期。 在成虫始盛日发出预报,预报成虫盛日和3龄始盛期,指导田间开始防治。 10.1.2 以小麦收获期为基准 成虫防治适期:小麦收获后或玉米播种后1 d~3 d; 4 DB13/T 1546—2017 幼虫防治适期=小麦收获或玉米播种期+卵期+ 一龄幼虫期 + 二龄幼虫期 =小麦收获或玉米播种期 +(10 d~20 d)。 10.2 发生程度预报 10.2.1 长期预报 每年3月中旬进行预报,根据越冬基数、冬后调查虫源分布及数量,小麦生长情况及产量预测,近 年小麦玉米栽培管理方式以及气象部门发布的长期气象预测,结合历史资料综合分析评价后,做出当 年发生趋势长期预报。 10.2.2 中、短期预报 采用数值预报模型预报,以一代成虫数量做预测等级基础,再根据一代蛾盛期至二代低龄幼虫期 的气候条件、生态调控面积比率、秸秆腐熟程度预测发生程度。预测因子指标见表2。 表 2 二点委夜蛾中、短期发生程度数值预测模型 发生危害程度 轻~偏轻 预测因子指标 ①1 代成虫盛期日均诱蛾量:轻:10 头以下;偏轻:11 头~20 头。 ①1 代成虫盛期日均诱蛾量:中:21 头~50 头;偏重:51 头~99 头;可能大发生:大于 100 头。 ②日最高气温≥36 ℃多于 3 d,持续多于 2 d; 或日相对湿度≤40%多于 3 d,持续多于 2 d; 或 轻~中 湿度持续 100 %不利于发生。 ③生态调控面积达 70 %以上。 ④田间湿度大,麦粒软,自生麦苗多,麦秸含水量 30 %以上,腐熟程度高。 ①1 代成虫盛期日均诱蛾量:偏重:51 头~99 头;可能大发生:大于 100 头,并且播期与成虫 盛期相遇。 ②最适宜温度 24℃~27 ℃,日最高气温≥36 ℃少于 2 d。 偏重~大发生 最适宜发生湿度 60 %~80 %,相对湿度≤40 %少于 2 d。 ③生态调控处理面积在 50 %以下。 ④田间干燥,麦粒干硬,秸秆含水量 15 %以下,腐熟程度低。 5 DB13/T 1546—2017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二点委夜蛾调查资料表册 表 A.1 二点委夜蛾诱测结果记载表 灯光诱测(头) 日期 (年/月/日) 调查单位 气象要素 雌蛾 雄蛾 合计 累计 表 A.2 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测结果记载表 调查单位 日期 (年/月/日) 一盆 二盆 三盆 平均 合计 累计 气象要素 表 A.3 生态调控措施应用情况调查表 旋耕和耕翻 小 麦 调 日期 种 查 (年 植 单 /月/ 面 位 日) 积 (万 亩) 清除田间 麦秸 麦茬 夏玉 占夏 米播 种面 面积 积 (万 (万 亩) 亩) 玉米 播种 面

pdf文档 DB13-T 1546-2017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 河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3-T 1546-2017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 河北省 第 1 页 DB13-T 1546-2017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 河北省 第 2 页 DB13-T 1546-2017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 河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23:24:25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