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93.080.01 P66 备案号:37935-2013 吉 林 DB22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1816—2013 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compound stabilized soil base 2013 - 05 - 06 发布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 05 - 30 实施 发 布 DB22/T 1816—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松原市交通运输局提出。 本标准由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松原市交通运输局、吉林中路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全忠、成果、栾海、李兴、李敬标、赵长虹、李剑峰、王汝堂、魏火星、 李长江、张炳涛、迟东彪、纪青山、马铁伟。 I DB22/T 1816—2013 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底基层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水泥类、石灰类和水泥石灰类混 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和技术、质量管理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电离子溶液类土质固化剂的新建、改建公路工程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底基层。路面 维修和其他道路工程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84 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密度计法) GB/T 6324.1 有机化工产品试验方法 第1部分:液体有机化工产品水混溶性试验 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E51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复合稳定土 compound stabilized soil 以经过粉碎的或原状松散的、含有一定细粒土成分的土为基本材料,用土质固化剂和石灰、水泥等 结合料按一定比例均匀掺配而形成的路面基层混合料,它是一种能够满足路用技术指标要求的半刚性材 料。根据结合料的不同,复合稳定土可分为石灰类复合稳定土、水泥类复合稳定土和水泥石灰类复合稳 定土等。 3.2 土质固化剂(电离子溶液类) soil stabilized 是由多种表面活性剂和多种单分子水溶性无机材料组成、能够与土颗粒发生化学交联作用的复合物 溶液。土质固化剂能够改善和提高土质的技术性能。 3.3 无机结合料 inorganic binders 1 DB22/T 1816—2013 主要指水泥、石灰、粉煤灰及其他工业废渣。 3.4 基层 base 铺筑在沥青面层下或水泥混凝土面板下并与之相接的主承重层。基层可以是一层或两层,可以是一 种或两种材料。 3.5 底基层 subbase 铺筑在基层下的次承重层。底基层的刚度可低于基层,因而,其材料组成和品质要求也可低于基层; 底基层可以是一层或两层以上,可以是一种或两种材料。 3.6 垫层 seal coat 设置在土基与底基层之间的路面结构层,其作用是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以稳固路面基层和 面层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受土基水温状况变化造成影响;扩散基层的应力,减小土基产生的应力和 变形;阻止路基土挤入基层而影响基层结构的性能。 3.7 路床 roadbed 路面底面以下0.80 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在结构上分为上路床(0 m~0.30 m)及下路床(0.30 m~ 0.80 m)两层。 3.8 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the optimum water content and the maximum dry density 复合稳定土混合料进行击实试验时,在含水率—干密度坐标系上绘出各个对应点并连成圆滑的曲 线,曲线的峰值点对应的含水率和干密度即为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表明在最佳含水率及最佳压实 效果的状态下稳定材料所能达到的最大干密度。 3.9 松铺厚度和松铺系数 thickness of uncompacted layer and coefficient of loose paving material 复合稳定土混合料结构层摊铺完成后、碾压前的厚度称为松铺厚度;松铺厚度与达到规定压实度的 压实厚度之比值称为松铺系数,常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4 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底基层设计 4.1 一般规定 2 DB22/T 1816—2013 4.1.1 石灰类、水泥类和水泥石灰类等复合稳定土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底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 基层。 4.1.2 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底基层结构设计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 通过对当地材料情 况的调查,根据不同公路等级和交通量对基层、底基层的技术要求,选择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结构层。 4.1.3 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底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小的收缩(温缩及干缩)变形。 4.1.4 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底基层配合比设计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配合 比。 4.1.5 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和底基层厚度应根据交通量大小、材料性能以及充分发挥压实机具功能等 因素选择。结构层的最小设计厚度为 150 mm。 4.1.6 在排水不良,路基经常处于潮湿、过湿状态的路段;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潮湿状态路段, 可能产生冻胀需设防冻垫层的路段;基层或底基层可能受污染以及路基软弱的路段等应设置垫层,所设 置的垫层适用复合稳定土处治。 4.1.7 路床加固根据土质、水文状况和加固材料来源等,经比选可采用复合稳定土材料处理。 4.1.8 当填方路基采用细粒土填筑,填料的 CBR 值达不到要求时,可采用复合稳定土材料处理。 4.1.9 在渗水材料缺乏的地区,桥涵台背和挡土墙墙背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可用复合稳定土进行处治。 4.2 设计理论与方法 4.2.1 设计方法按 JTG D50 规定。结构设计采用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连续体系理论, 以路表面回弹弯沉值作为路面整体刚度的设计指标计算路面结构层厚度。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 公路,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底基层以层底拉应力指标控制设计。 4.2.2 复合稳定土基层、底基层各结构层材料回弹模量应自上而下递减组合。 4.3 设计参数和设计标准 4.3.1 路面设计前应对拟采用材料作复合稳定土的配合比设计,按规定方法测定混合料设计参数和施 工控制指标,合理选定抗压回弹模量、抗压强度、劈裂强度等参数和指标。 4.3.2 路面设计中复合稳定土半刚性基层、底基层的材料设计参数应根据公路等级和设计阶段的要求 确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施工图设计时应实测设计参数;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初步设计或二级及二级 以下公路设计时可借鉴本地区已有的试验资料或工程经验确定,如无资料应实测;可行性研究阶段可参 考附录 A 确定设计参数。 4.3.3 复合稳定土抗压回弹模量、无侧限抗压强度、间接抗拉强度 (劈裂强度)等试验方法按 JTG E51 执行。 4.3.4 水泥类复合稳定土基层和底基层的技术指标符合 JTG D50 水泥稳定类材料的标准,压实度和 7 d 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按表 1 规定的范围执行。 表1 水泥类复合稳定土的压实度及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 特重交通 层位 重交通 中交通 轻交通 压实度 抗压强度 压实度 抗压强度 压实度 抗压强度 压实度 抗压强度 % MPa % MPa % MPa % MPa 基层 — — — — ≥97 3.0~4.0 ≥96 2.5~3.5 底基层 ≥96 ≥2.5 ≥96 ≥2.0 ≥96 ≥2.0 ≥95 ≥1.5 3 DB22/T 1816—2013 4.3.5 石灰类复合稳定土基层和底基层的技术指标符合 JTG D50 石灰稳定类材料的标准,压实度和 7d 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按表 2 规定的范围执行。 表2 石灰类复合稳定土的压实度及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 重、中交通 层位 轻交通 压实度 抗压强度 压实度 抗压强度 % MPa % MPa 基层 — — ≥95 ≥0.8 底基层 ≥95 ≥0.8 ≥95 ≥0.7 4.3.6 水泥石灰类复合稳定土,如水泥用量占结合料总量的 30%以上,按水泥类复合稳定土的技术要 求进行组成设计,否则按石灰类复合稳定土的技术要求进行组成设计。 4.3.7 复合稳定土垫层的强度和压实度应符合表 1 或表 2 底基层的要求。 4.3.8 为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设计宜使路基处于干燥状态或中湿状态,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 30 MPa,重交通、特重交通公路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 40 MPa;路床填料应均匀、密实,路床土最小 强度和压实度应符合表 3 的要求。复合稳定土路床加固的土基回弹模量值或强度、压实度按工程项目特 殊设计的要求进行,如无特殊设计,应符合上述要求。 表3 路床土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 填料最小强度(CBR) 压实度 % % 路面底面 项目 以下深度 分类 高速公路、 二级 三、四 高速公路、 二级 三、四 一级公路 公路 级公路 一级公路 公路 级公路 0~0.3 8 6 5 ≥96 ≥95 ≥94 0.3~0.8 5 4 3 ≥96 ≥95 ≥94 零填及 0~0.3 8 6 5 ≥96 ≥95 ≥94 挖方路基 0.3~0.8 5 4 3 ≥96 ≥95 — m 填方路基 注:当三、四级公路铺筑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压实度应采用二级公路的规定值。 4.3.9 复合稳定土路堤填料的最小强度应符合表 4 的要求。 4 DB22/T 1816—2013 表4 路堤填料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 填料最小强度(CBR) 压实度 % % 路面底面 项目 以下深度 分类 高速公路、 二级 三、四 高速公路、 二级 三、四 一级公路 公路 级公路 一级公路 公路 级公路 m 上路堤 0.8~1.5 4 3 3 ≥94 ≥94 ≥93 下路堤 1.5 以下 3 2 2 ≥93 ≥92 ≥90 注:当三、四级公路铺筑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压实度应采用二级公路的规定值。 5 复合稳定土组成材料 5.1 土质固化剂 根据土的工程性

pdf文档 DB22-T 1816-2013 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技术规范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2-T 1816-2013 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技术规范 吉林省 第 1 页 DB22-T 1816-2013 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技术规范 吉林省 第 2 页 DB22-T 1816-2013 复合稳定土路面基层技术规范 吉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23:17:4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