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30 B 44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815—2013 扬子鳄饲养繁殖通用技术标准 文稿版次选择 2013 - 02 - 04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 03 - 04 实施 发 布 DB34/T 1815—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安徽省自然保护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朝林、顾长明、余本付、吴月龙、聂继山、汪仁平、朱红星、周永康。 I DB34/T 1815—2013 扬子鳄饲养繁殖通用技术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扬子鳄饲养繁殖的有关术语和定义、场地建设、孵化、育雏、饲养、越冬、卫生防疫 及种群的档案管理等通用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扬子鳄(以下简称鳄)引种繁育基地、动物园、养殖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1989 渔业水质标准 LY/T 1565-1999 陆生野生动物(两栖爬行类)饲养场通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雏鳄 从出生至 20 日龄(开食饲喂)前的鳄。 3.2 腹裂 出生后的雏鳄腹后部裂口尚未愈合的部分。 3.3 腹系带 刚出生的雏鳄腹裂处与绒膜尿囊膜相连接的血管带。 3.4 剩余卵黄 孵化出壳后被保留在雏鳄腹内,没有利用完的鳄卵卵黄。 3.5 卵黄消化期 1 DB34/T 1815—2013 雏鳄从出生至腹内剩余卵黄完全消化的阶段。 3.6 当年生鳄 20 日龄至 9 月龄这一阶段的鳄。 3.7 幼鳄 20 日龄至 3 年龄这一阶段的鳄,统称幼鳄。 3.8 亚成体鳄 4~6 年龄的鳄。 3.9 成鳄 7~9 年龄后性成熟的鳄。 3.10 种鳄 作为繁殖用的成鳄。 3.11 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 4 场地建设 4.1 建场条件 4.1.1 气候条件 4.1.1.1 野生鳄自然分布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梅雨显著、 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 4.1.1.2 年平均气温 15.9℃,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为 2.9℃,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为 28.5 ℃,气温年较差的历年平均值为 25.6℃。年极端最高气温为 40.7℃,年极端最低气温为 -13.9℃。 4.1.1.3 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120.4 h,月平均日照时数为 177.3 h。年平均降雨量为 1294.4 mm。 4.1.2 水土条件 水的 pH 为中性或弱酸性,水质符合 GB 11607-1989 的规定。土壤结构硬度适中,适合鳄营造洞 穴。若土壤含沙量太多,过于疏松,洞穴容易坍塌,反之,硬度过大则不利于鳄营造洞穴。 2 DB34/T 1815—2013 4.1.3 食物条件 鳄为肉食性动物,常捕食鱼、虾、田螺、河蚌等。饲养场地应有充足的鱼类等饲料来源,栖息水体 宜放养鱼类和底栖动物供其自由捕食。 4.2 整体布局与各区(室)建筑要求 4.2.1 整体布局 饲养场地包括经营管理区、养殖生产区及辅助生产区,其布局符合 LY/T 1565-1999 的规定。 4.2.2 各区(室)建筑要求 4.2.2.1 繁殖区 4.2.2.1.1 选址 应选择在干扰较少的僻静处,最好是有低洼地的场地。 4.2.2.1.2 水源 在繁殖区上方有充足的干净水源,如自然水库(塘),或兴建水库,这些水体能顺畅地排放到各繁 殖区中,确保繁殖区水位常年稳定。 4.2.2.1.3 围墙 繁殖区四周建筑围墙,如砖(石)墙(1.4 m 高)或镀塑铁丝网围栏(1.8 m 高),在围墙顶部设 置防逃翻檐。砖(石)围墙应在低洼处或流水处设铁栅栏,让水穿墙畅流,防止墙体堵塞雨水。 4.2.2.1.4 内部结构 4.2.2.1.4.1 繁殖小区 2 一个繁殖区内可以分隔成多个繁殖小区。每个繁殖小区面积为 4000~5000 m ,水陆面积比为 3:2, 水深在 1.2 m 以上。 4.2.2.1.4.2 土岛与坡度 宜在水体边或中央堆建土岛,岛体的平面直径在 20 m 以上,水边的陆地坡度小于 45°,便于鳄 上下爬行和营造有效洞穴。 4.2.2.1.4.3 植被 在区内陆地包括岛上培育白茅、苦竹等植被,水体边培植芦苇等水生植物。 4.2.2.1.4.4 溢洪与喂食设施 在水体边修建溢洪通道,通道中要安装栅栏,防止鳄从此处逃逸。在水边修建 1~2 处食台,食台 2 面为长方形水泥面,与水面平齐,面积为 3~5 m 。 4.2.2.2 亚成体鳄、成鳄饲养池 4.2.2.2.1 亚成体鳄和成鳄饲养池四周修建实体围墙(1.4 m 高)或铁丝网围栏(1.8 m 高)。 3 DB34/T 1815—2013 2 2 4.2.2.2.2 每个亚成体鳄饲养池面积为 300~600 m ,每个成鳄饲养池面积为 1000~2000 m ,它们的 水陆面积比均为 7:3,水深 0.8 m。在水陆交界处和小岛四周用石块砌成挡土墙,墙脚入地 0.5 m。 4.2.2.2.3 各饲养池统一安装供水和排水装置,能单独排灌,互不影响。 2 4.2.2.2.4 在每个水池边建造 1 处食台。食台为长方形,面积 3~5 m ,台面与水面的夹角为 10°, 台面的下沿与水面平齐。 4.2.2.3 1~3 年龄鳄饲养池 4.2.2.3.1 饲养池四周为石块砌成的挡土墙,墙顶砌成翻檐,墙高为 0.8 m。 2 4.2.2.3.2 每个饲养池面积 100~200 m ,水陆面积比为 4:1,水深 0.5 m,水池面用水泥混凝土浇 筑而成,水边陆地应做成缓坡,便于幼鳄上岸晒阳或取食。 4.2.2.3.3 饲养池的排灌设施参照亚成体鳄饲养池要求。 4.2.2.3.4 饲养池的一边搭建遮荫设施;1 年龄鳄池上方应架设防护网。 4.2.2.4 当年生鳄饲养室 供当年生鳄育雏、饲养和越冬使用。 4.2.2.4.1 饲养室大小为 7 m 长、3.5 m 宽、2.5 m 高;饲养室对侧上下墙角设通风装置通向室外或 过道。 4.2.2.4.2 室内修建 2 排饲养槽,每个饲养槽大小为 1.2 m 长、0.5 m 宽、0.5 m 高,槽体底部离 地高度为 0.5 m,以便安装供热和排水装置。示意图 1 如下: 图1 4.2.2.5 孵化室 孵化室宜靠近当年生鳄饲养室,以便转运雏鳄。 4.2.2.5.1 孵化室大小与通风设施参照当年生鳄饲养室的要求。 4 DB34/T 1815—2013 4.2.2.5.2 室内设孵化架和孵化箱,并安装温控装置。孵化架设 2~3 层,层间距为 0.5 m,底层距 地面 0.6 m;孵化箱大小为 0.5 m 长、0.4 m 宽、0.15 m 高。 4.2.2.6 越冬室 供成鳄、亚成体鳄和 1~3 龄鳄越冬用。 4.2.2.6.1 越冬室大小与通风设施参照当年生鳄饲养室的要求。 4.2.2.6.2 根据房间大小,建造 2~4 排两层越冬池,上层设置较小的越冬池,存放体形较小的鳄。 4.2.2.6.3 成鳄池大小为 1.8 m 长、1.6 m 宽、0.8 m 高。 4.2.2.6.4 亚成体鳄池大小为 1.6 m 长、1.2 m 宽、0.7 m 高。 4.2.2.6.5 1~3 龄鳄池大小为 1.2 m 长、0.8 m 宽、0.6 m 高。 4.2.2.7 饲料房 加工、验收、贮放饲料的场所。设加工验收间和储藏间,每间大小为 7 m 长、3.5 m 宽、2.5 m 高。 4.2.2.7.1 加工验收间门窗要求宽敞,通风良好,车辆进出方便。 4.2.2.7.2 储藏间内设冻库、解冻保鲜池。冻库大小为 4 m 长、3 m 宽、2 m 高。 4.2.2.7.3 室内下水管直径在 10 cm 以上,室外布设排水暗沟。 4.2.2.8 锅炉房 主要为当年生鳄饲养和各年龄段鳄越冬供暖而设置,其位置应临近饲养室和越冬室。 根据供暖面积选购锅炉,由厂家负责安装调试,确保安全使用。 5 孵化管理 5.1 孵化准备 5.1.1 孵化巢材应选用保湿和透气性能良好的材料,如苔藓等。经清洗、晾晒、烫洗处理后的苔藓具 有保湿、透气、清洁卫生等优点,是目前较理想的孵化介质。 5.1.2 孵化前 1 个月将巢材和木制的孵化箱清洗、消毒、充分晾晒后备用。 5.1.3 孵化室宜用甲醛熏蒸消毒,消毒后应充分通风 7 日,让甲醛气味散尽,孵化使用前再用 20 W 的紫外灯照射消毒。 5.2 收卵 5.2.1 种鳄一般在每年的 7 月上旬开始产卵,产出的卵宜在 24 h 内收回孵化室内孵化。 5.2.2 收卵时,应在朝上一面的卵壳上用铅笔划线做标记,并保持这一面朝上放进收卵篮(箱)里。 5.2.3 鳄卵在回收运输中应注意保温、防震。 5.3 孵化日常管理 5.3.1 入孵 5.3.1.1 入孵前用清洁的湿毛巾将卵壳表面的黏液擦拭干净,鳄卵在清洁过程中应避免温度出现较大 波动。 5.3.1.2 将擦净的卵放在垫有 6~7 ㎝ 厚巢材的孵化箱里,将标记的卵壳面朝上。 5 DB34/T 1815—2013 5.3.1.3 一窝卵放在同一个孵化箱里,放完后再盖上约 3~4 ㎝ 厚的巢材,并在箱体外侧面贴上标签, 标签上标明该孵化箱号,以及入孵卵的繁殖区号、窝巢位和产出时间,然后将孵化箱放到孵化架上。 5.3.2 温度管理 5.3.2.1 适宜的温度不仅是鳄卵孵化的必要条件,还能决定孵出个体的性别比例,30~32℃温度下孵 出鳄的雌雄比例约为 1:1。 5.3.2.2 正常孵化温度控制在 31±1℃,鳄卵的孵化期为 55~58 天。 5.3.2.3 孵化室内温度由自动温控装置控制,在孵化架上、中、下层各放 2~3 支温度计,记录不同 位置的孵化温度。 5.3.2.4 供热风向应朝向孵化架间或周围过道,不应正对孵化箱。 5.3.3 湿度管理 5.3.3.1 孵化湿度: 孵化前期(孵化第 1~21 天)约为 85%,中期(孵化第 22~42 天)约为 80 %,后期(孵化第 43 天至鳄孵出)约为 90%。 5.3.3.2 使用喷雾器给巢材补湿,孵化箱的盖层巢材每天补湿两次,垫层巢材每周补湿一次。 5.3.4 供氧 供氧也是影响孵化率的重要因素。 5.3.4.1 在孵化室内装置 1~2 台负离子发生器,为胚胎发育增加供氧量。

pdf文档 DB34-T 1815-2013 扬子鳄饲养繁殖通用技术标准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1815-2013 扬子鳄饲养繁殖通用技术标准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1815-2013 扬子鳄饲养繁殖通用技术标准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1815-2013 扬子鳄饲养繁殖通用技术标准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14:14:19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