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150 B52 备案号: 湖 DB42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2/ T937—2013 中华倒刺鲃 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 (报批稿) 2013 - 12 - 17 发布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4 - 05 - 01 实施 发 布 DB42/ T937—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改导则 第1部份: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湖北省水产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焰值、蔡煜、雷晓中、汪亮。 I DB42/ T937—2013 中华倒刺鲃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的主要形态构造特征、生长与 繁殖、遗传学特性,以及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倒刺鲃的种质检测与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654.1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部分:检验规则 GB/T 18654.2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2部分:抽样方法 GB/T 18654.3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3部分:性状测定 GB/T 18654.4-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4部分:年龄与生长的测定 GB/T 18654.6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6部分:繁殖性能的测定 GB/T 18654.12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 GB/T 18654.13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3部分:同功酶电泳分析 3 学名与分类 3.1 学名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 3.2 分类位置 属鲤形目( Cypriniformes ) , 鲤科(Cyprinidae) ,鲃亚科(Barbinae) ,倒刺鲃属(Spinibarbus)。 4 主要形态构造特征 4.1 4.1.1 外部形态特征 外形 体延长而侧扁。背腹缘均为浅弧形。头锥形。眼居头部中前,侧上位。眼间头背呈弧形,而眼间隔 较宽。吻圆钝而突出,吻皮止于上唇基部,与上唇分离。吻长显著较眼后头长短。口亚下位,腹视呈马 蹄形,口裂止于鼻孔垂直线上。上下唇稍肥厚,包在颌外表,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在中部隔断,下唇 与下颌之间有浅缢痕。颌角达鼻孔后缘的下方,上下颌盖以轻角质。触须2对,较发达,吻须达眼前缘, 口角须略长于吻须,后伸达眼后缘。鳃盖膜于眼后缘的垂线下方与峡部相连。鳞片较大。侧线完全,前 段略下弯后径直伸入尾鳍基部中央。背鳍与臀鳍基部具有鳞鞘,腹鳍基部外侧具有一狭长的腋鳞。 1 DB42/ T937—2013 背鳍不分枝鳍条为强大硬刺,其后缘有锯齿,起点处向前伸一根平卧倒刺,埋于皮内。背鳍起点距 吻端小于距尾基的距离。胸鳍未端接近背鳍起点的下方。腹鳍起点位于背鳍第1-3根分枝鳍条的下方。 腹鳍未端达肛门。肛门紧靠臀鳍起点。臀鳍未端接近尾鳍基部。尾鳍分叉。身体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 色,体侧鳞片有明显的黑色边缘。尾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鱼苗在体长1cm时出现)。各鳍条青灰色, 后缘为黑色。 中华倒刺鲃外形见图1。 图1 4.1.2 中华倒刺鲃外形图 可数性状 4.1.2.1 背鳍鳍式:D.ⅳ-8~9。 4.1.2.2 臀鳍鳍式:A.ⅲ-5~6。 6 4.1.2.3 侧线鳞式:29—34。 3-4-v 4.1.2.4 4.1.3 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为 11~12。 可量性状 体长14.2cm~59.3cm的个体,实测性状比例值如下:体长为体高的2.72倍~3.53倍,为头长的4.04 倍~5.14倍,为尾柄长的4.53倍~5.64倍,为尾柄高的4.53倍~5.64倍。头长为吻长的2.95倍~4.27 倍,为眼径的4.68倍~5.98倍,为眼间距的1.93倍~2.96倍,为尾柄长的1. 22倍~1. 76倍,为尾柄高 的1. 51倍~2. 08 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8倍~1. 47 倍。 4.2 内部构造特征 4.2.1 鳔 鳔2室,前室大于后室,后室内狭长,未端圆。 4.2.2 下咽齿 下咽齿3 行,2·3·5 /5·3·2 。 4.2.3 脊椎骨 2 DB42/ T937—2013 脊椎骨总数:4+34~37 。 4.2.4 肋骨 肋骨10对。 4.2.5 腹膜 腹膜为灰黑色。 5 生长与繁殖 5.1 生长 生长速度依生活环境、气候条件与生物饵料资源而异,长江中上游江段中华倒刺鲃的生长速度实测 平均值见表1。 表1 年龄 龄 体长 cm 体重 g 5.2 中华倒刺鲃各年龄组鱼体长和体重实测平均值 1 2 3 4 5 6 7 14.83 24.85 36.98 45.31 49.11 59.50 71.85 197.57 435.15 997.65 1 708.85 2 720.36 3 625.23 4 251.29 繁殖 5.2.1 性成熟年龄:雌、雄鱼性成熟年龄均为 4 龄。 5.2.2 性成熟个体性腺每年成熟一次,分批产卵。卵粘性。 5.2.3 怀卵量,长江中上游江段中不同年龄的中华倒刺鲃个体平均怀卵量见表 2。 表2 年龄 龄 体重 g 绝对怀卵量 粒 相对怀卵量 粒/g 6 中华倒刺鲃各年龄组鱼的个体平均怀卵量 4 5 6 7 1 708 2 700 3 600 4 250 20 496 37 800 50 400 59 500 12 14 14 14 遗传学特性 6.1 细胞遗传学特性 体细胞染色体数2n=100 。组型公式:18m +32sm + 26st +14t ,染色体臂数为(NF):150 。染色体 组型见图2。 3 DB42/ T937—2013 图2 6.2 中华倒刺鲃染色体组型图 生化遗传学特性 中华倒刺鲃肝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电泳酶谱见图3,同工酶酶带扫描图见图4,同工酶 酶带的活性强度见表3。 图 3 中华倒刺鲃肝组织LDH同工酶电泳酶谱图 表3 7 图 4 中华倒刺鲃肝组织LDH同工酶酶带扫描图 中华倒刺鲃肝组织 LDH 同工酶酶带活性强度 酶带 LDH1 LDH2 LDH3 LDH4 LDH5 LDH6 LDH7 LDH8 LDH9 相对迁移率 0.75 0.70 0.62 0.57 0.51 0.44 0.36 0.33 0.29 活性强度 % 36.24 18.33 7.24 5.24 2.13 9.45 5.33 3.68 12.36 检测方法 7.1 抽样 4 DB42/ T937—2013 按GB/T 18654.2的规定执行。 7.2 性状测定 按GB/T 18654.3的规定执行。 7.3 年龄的鉴定 按GB/T 18654.4中5.2.1条取鱼鳞片检测的规定执行。 7.4 繁殖力的测定 按GB/T 18654.6的规定执行。 7.5 染色体的检测 按GB/T 18654.12的规定执行。 7.6 生化遗传分析 7.6.1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活体放血,解剖取肝脏组织,放入编号的小塑料袋中,液氮中保存。运回实验室后,低温(- 25℃) 冰箱保存。 7.6.2 样品制备、电泳分离和扫描测定 按GB/T 16854.13的规定执行。 7.6.3 酶带相对迁移率和活性强度的计算方法 7.6.3.1 7.6.3.2 酶带相对迁移率是原点至酶带中心距离与原点至指示带距离的比例; 各酶带的活性强度按式(1)计算: S a =—×100 A ………………………………(1) 式中: a—某一酶带的活性强度,%; S—酶带扫描图该酶带峰的面积,mm2; A—酶带扫描图全部峰的面积,mm2。 8 检验规则与结果判定 按GB/T 16854.1的规定执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pdf文档 DB42-T 937-2013 中华倒刺鲃 湖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2-T 937-2013 中华倒刺鲃 湖北省 第 1 页 DB42-T 937-2013 中华倒刺鲃 湖北省 第 2 页 DB42-T 937-2013 中华倒刺鲃 湖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14:09:50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