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3.150 50/59 备案号:38485-2013 青 海 DB63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 T 1217—2013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通则 2013 - 09 - 06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 10 - 15 实施 发 布 DB63/ T 1217—2013 前 言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规范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申志新、王国杰、陈燕琴、简生龙。 I DB63/ T 1217—2013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通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目的与任务、监测范围、监测内容与方法、监 测时间与频次和监测报告编制。 本标准适用于涉水工程规划期、施工期和运行期各个阶段的水生生物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C/T 9102.3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 第3部分:淡水 SC/T 9402 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SL 167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涉水工程 指防洪、排涝、调蓄、供水、灌溉、调水、排水、节水、凿井、水电、滩涂等开发及其配套、附属 各类工程的建造(新建、扩建、改建)和安装工程。 3.2 水生生物 指终身或生活史中某一个特定阶段(如卵或幼体等)生活于水中的所有生物,包括了众多复杂的生 态类群: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大型水生植物、鱼类、两栖类等。 3.3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量。 3.4 鱼类生物学测定 指对鱼类特征、年龄、性别、食性、性腺发育期等性状的测定。 1 DB63/ T 1217—2013 3.5 产卵场 指凡适合于卵生鱼类产卵,在繁殖季节为繁殖群体提供生殖活动的水域。 3.6 索饵场 指鱼类集群索饵的水域。一般在河口河湾等有机质、营养盐类丰富、饵料生物量高的水域。 3.7 越冬场 指鱼类冬季集群栖息的水域。 3.8 鱼类生殖洄游路线 指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后,聚集成群,为繁育后代,在特定时期内,沿着一定路线,进行集群迁徙 的过程和路径。 3.9 水文情势 指水文要素在时空变化的态势和趋势。 4 监测目的与任务 采集、处理、分析涉水工程渔业生态环境要素的信息数据,掌握各要素在涉水工程规划期、施工期 和运行期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依法保护重点水生生物、补充和恢复天然水域鱼类资源以及为相关部 门开展涉水工程的水生生物补偿提供科学依据。 5 监测范围 涉水工程影响的上下游范围内的干流和支流。 6 调查与监测内容 调查工程概况、水体形态、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渔业发展现状等;对水质、浮游植物、浮游 动物、底栖动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两栖类、鱼类及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生殖洄游 路线等进行监测。在确定鱼类监测名录和保护级别时,参照附录A进行确定。涉水工程规划期、施工期 和运行期各个阶段的调查和监测内容见附录B的表B.1。 7 监测时间与频次 2 DB63/ T 1217—2013 在涉水工程的规划期、施工期和运行期开展监测,在工程各个阶段的监测年度内,监测频次为每季 度1次。对产卵场的监测应放在鱼类的产卵季节,越冬场的监测应放在冬季,生殖洄游路线的监测应放 在鱼类产卵繁殖期。 8 8.1 调查与监测方法 水体形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水体形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内容和结果记录按照SL167执行。湖泊、江河水体形态和 自然环境调查结果按照附录B的表B.2、表B.3进行记录。调查内容中各项资料和数据,可从工程管理单 位和当地水利、农业、林业、水产、气象、水文等部门取得,或进行独立观测等方式取得。 8.2 水质监测 水质采样、水样保存、分析方法和结果记录按SC/T 9102.3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用GPS定位。 对采集的水样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3 浮游生物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计数、生物量计算、试剂与主要器具、数据整理和结果记录按SC/T 9402执行。 每个监测断面(点)用GPS定位。对采集的水样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 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4 浮游植物叶绿素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试剂与主要器具、数据整理和结果记录按照SL167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用 GPS定位。对采集的水样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5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试剂与主要器具、数据整理和结果记录按照SL167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用 GPS定位。对采集的水样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6 底栖动物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称重、计数、工具与试剂、结果记录按SC/T 9102.3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 用GPS定位。对采集的样品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 表。 8.7 着生生物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计数、称重、器具与试剂按SL167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用GPS定位。对采集 的水样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监测结果记录 按照SC/T 9402执行。 8.8 水生维管束植物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标本制作、称重、主要器具及结果记录按SL167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用GPS 定位。对采集的样品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9 两栖类监测 3 DB63/ T 1217—2013 8.9.1 调查时间 调查季节应为出蛰后的1个月~5个月内,调查时间为晚上(日落0.5小时至日落后4小时)。 8.9.2 调查方法 8.9.2.1 样线法 溪流型两栖动物调查宜使用样线法。 沿溪流随机布设样线,沿样线行进,仔细搜索样线两侧的两栖动物,发现动物时,记录动物名称、 数量、距离样线中线的垂直距离、地理位置、影像等信息,结果记录按照附录C的C.1执行。 同时记录样线调查的行进航迹。 仅对成体进行计数。 样线上行进的速度根据调查工具确定,步行宜为每小时1Km -2Km。不宜使用噪音较大交通工具进行 调查。 8.9.2.2 样方法 非溪流型两栖动物调查宜使用样方法。 在调查样区确定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在栖息地上随机布设8m×8m样方。至少四人同时从样方四边向 样方中心行进,仔细搜索并记录发现的动物名称、数量、影像等,结果记录按照附录C的C.2执行。 仅对成体进行计数。 8.10 8.10.1 鱼类监测 资料收集和整理 收集监测水域及其相关水域(如河流的主要支流)鱼类资源、渔业生产、渔业发展等历史资料,并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8.10.2 样品采集、固定、保存和记录 样品的采集、固定和保存、器具及记录按SL167执行。对采集的样品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 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样品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10.3 渔获物种类与区系组成 8.10.3.1 对渔获物中土著种类进行全部统计、测定及分析。对引进鱼类,每种鱼的数量一般不少于 20 尾。各种渔具的渔获物单独统计、测定及分析。 8.10.3.2 所有标本鉴定到种。分析监测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区系组成特点和生态类型,分析结果按 照 SL167 进行记录。 8.10.4 鱼类外部形态和内部性状的测定 对每种鱼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应逐尾测定体长、全长,辨别性别, 求出各种性状的大小比例及变动范围。测定项目和结果记录按SL 167执行。 8.10.5 鱼类重量和数量组成 样品按种类计数和称重,计算每种鱼在渔获物中所占的百分比,计数、称重及计算,结果按照SL 167 进行记录。 4 DB63/ T 1217—2013 8.10.6 年龄与生长测定 8.10.6.1 年龄材料的采集 采集鳞片、背鳍条、耳石、脊椎骨、鳃盖骨等年龄材料作为年龄鉴定材料。有鳞的鱼类一般以鳞片 为主,从背鳍下方、侧线上方的部位取得,其他年龄材料用以对照,无鳞或鳞片细小的鱼类,取鳍条、 鳃盖骨。高原土著裂腹鱼亚科鱼类在肛门左右两侧各取5枚~10枚,条鳅亚科鱼类取鳃盖骨。再生鳞不 得用于鉴定鱼类年龄。取下的鳞片或其他用于年龄鉴定的材料置于小袋内,并在袋上记录被取鳞片或其 他材料鱼的体长、体重、性别、日期、地点等。 8.10.6.2 年龄与生长测定的分析 年龄材料的处理、年龄组的划分、年龄鉴定、年龄与生长的测定及结果记录按SL167执行。根据测 定结果求出每种鱼的年龄组成以及各龄鱼的体长和体重。 8.10.7 食性分析 大型鱼类取出肠管,两端扎紧,固定于8%的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小型新鲜标本整体直接固定在8% 的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对采集的样品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样品登记卡 和采样记录表。 8.10.8 性腺发育观察 用肉眼观察性腺大小、颜色、血管分布状况、卵细胞性状确定性腺发育期,并统计每种鱼性腺发育 组成;对性腺称重,测定成熟系数、相对怀卵量和绝对怀卵量。 8.11 鱼类产卵场的监测与确定 8.11.1 8.11.1.1 监测内容 产卵群体组成 调查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产卵群体的体长、体重、年龄、性别组成、性腺发育期等。 8.11.1.2 环境因子 调查产卵场的地貌、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底质、水温、水质状况等。 8.11.1.3 生物因子 调查产卵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等饵料生物现状。 8.11.1.4 产卵习性 调查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产卵的季节、行为及产卵所要求的外界条件等。 8.11.1.5 产卵场分布 调查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产卵场的分布状况和规模等。 8.11.2 监测方法 8.11.2.1 采样 5 DB63/ T 1217—2013 8.11.2.1.1 产粘性卵鱼类产卵场的采样 在水库、湖泊和河流岸边有大型植物分布、具有植物碎屑、岩石底质的水域中采集鱼卵、并用鱼苗 网采集鱼苗,并将测定结果按照SL 167进行记录。 8.11.2.1.2 产沉性卵鱼类产卵场

pdf文档 DB63-T 1217-2013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通则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3-T 1217-2013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通则 青海省 第 1 页 DB63-T 1217-2013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通则 青海省 第 2 页 DB63-T 1217-2013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通则 青海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14:06:13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