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01 B 08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890—2013 甘薯贮藏保鲜技术规程 2013 - 05 - 10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 06 - 10 实施 发 布 DB34/T 1890—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委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安徽蓝莓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殷俊峰、杨普、程江华、董军、王林坤、刘小平、胡晨。 I DB34/T 1890—2013 甘薯贮藏保鲜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薯贮藏的最适条件和贮藏方式选择、收获前准备、原料选择、贮藏保鲜方式及管理 和注意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甘薯贮藏保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6 种薯 GB/T 9829 水果和蔬菜 冷库中物理条件 定义和测量 3 3.1 3.2 3.3 3.4 贮藏方式选择 4 根据贮藏期限和贮藏条件选择贮藏方式。 井窖和地窖贮藏方式的贮藏期在 1~3 个月之间。 火炕窖和气控库贮藏方式的贮藏期在 2~4 个月之间。 气调库的贮藏方式贮藏期在 4~8 个月之间。 收获前准备 4.1 培训贮藏管理人员和收获人员。 4.2 建立保鲜库(窖)卫生管理制度、入库(窖)管理制度。 4.3 备齐收获、贮运器具,应检查所有设备是否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5 原料选择 5.1 收获要求 5.1.1 应选择栽培管理规范、薯块发育正常、无病虫害种植区收获薯块。 5.1.2 收获期应在寒露至霜降之间,选晴天及时收获。 5.1.3 收获时应做到轻刨、轻装、轻运、轻放,不损坏表皮。 5.2 贮藏用薯块的挑选 5.2.1 用于贮藏的薯块应进行挑选。 5.2.2 种薯的贮藏按照 GB 4406 执行。 5.2.3 用于贮藏的薯块按照附录 A 要求,严格剔除病虫害、薯皮深度破烂的薯块。 1 DB34/T 1890—2013 注1:水渍泡 2 d 以上的薯块,不能入库(窖)贮藏。 注2:在 8~9℃ 下存放 10 d 以上的薯块,或在 5~6℃下存放 6 d 以上的薯块,或在低于 2~3℃下存放 3 d 以 上的薯块,或在低于 0~3℃ 下存放 1 d 以上的薯块,或在低于 0℃下存放 12 h 以上的薯块,不能入库(窖) 贮藏。 6 贮藏方式及管理 6.1 井窖贮藏方式及管理 6.1.1 井窖的建造 在户外地下水位高处,挖井口直径 1 m,深度 3~5 m 的竖井。竖井井口应高出地面 30 cm。当井 深决定后,离井底 50 cm 的沿侧壁水平方向挖出宽 1 m,高 1.5 m,深为 1 m 的通道,然后继续改挖 贮藏窖,贮藏窖的大小视贮藏量而定。 6.1.2 贮前准备 6.1.2.1 清扫通风 彻底清扫井窖,除去垃圾、残物,打开井盖,做到充分通风。 6.1.2.2 杀菌消毒 最好用新井窖。若用旧井窖,先刨去窖壁旧土 5 cm 左右,铲除窖底污土 l5 cm,垫上 15 cm 的 3 黄沙,在黄沙上撒一层生石灰。然后用硫磺 50 g/m 熏蒸,或可以用 1%硫酸铜溶液或甲醛 50 倍液均 匀喷洒窖壁和地面,也可以用甲醛与高锰酸钾 1:1 混合熏蒸。施药密闭井窖 48 h 后,打开井窖盖。8 d 后方可入贮。 6.1.3 入贮要求 6.1.3.1 入窖 经检验合格的薯块放在阴凉处晾干表皮后方可入窖。 6.1.3.2 堆码 离窖壁 30 cm 散装堆码,堆高不超过 1.5 m。井口垂直方向留有上下井通道。贮藏量不得超过井 窖体容积的 55%以上。 6.1.4 贮藏管理 6.1.4.1 初期 在晴天的夜里,打开井窖盖,通风换气。 6.1.4.2 中期 霜降当天,封闭井窖盖。 6.1.4.3 后期 当外温超过 14℃ 以上时,在晴天的夜里,打开井窖盖,通风换气。 2 DB34/T 1890—2013 6.1.5 出窖 6.1.5.1 每隔 10 d 检查一次薯堆状态,发现有烂薯,及时拣出。 6.1.5.2 随时检查贮藏效果,做到适时出窖。 6.1.6 注意事项 人员下井窖时需注意防止二氧化碳窒息。 6.2 地窖贮藏方式及管理 6.2.1 地窖的建造 在户外挖宽 2 m,长 3~4 m,深 2 m 的地窖。按照地下水位高低,也可挖成半地下式。在东南角 留窖口。窖口上面架设木棍,棍上铺 30 cm 厚的秸草,草上再覆土 0.5 m 以上。窖口高出地面 30 cm 以上。半地下窖的地上部分用土打墙。窖底中部纵向放一根、横向等距离处放两根直径 20 cm 的空节 破裂毛竹筒。毛竹筒两端需顶到窖壁。 6.2.2 贮前准备 6.2.2.1 清扫通风 彻底清扫贮藏地窖,除去垃圾、残物,做到充分通风。 6.2.2.2 杀菌消毒 最好用新窖。若用旧地窖,先刨去窖壁旧土 5 cm 左右,铲除窖底污土 l5 cm,垫上 15 cm 的黄 3 沙,在黄沙上撒一层生石灰。然后用硫磺 50 g/m 熏蒸,或可以用 1%硫酸铜溶液或甲醛 50 倍液均匀 喷洒窖壁和地面,也可以用甲醛与高锰酸钾 1:1 混合熏蒸。施药密闭地窖 48 h 后,打开窖口。6 d 后 方可入贮。 6.2.3 入贮要求 6.2.3.1 入库 经检验合格的薯块放在阴凉处晾干表皮后方可入库。 6.2.3.2 堆码 离窖壁 30 cm 沿着毛竹散装堆码,堆高不超过 1.5 m。地窖内留有进出通道。贮藏量不得超过地 窖体容积的 60%以上。 6.2.4 贮藏管理 6.2.4.1 初期 在晴天的夜里,打开地窖门窗,通风换气。 6.2.4.2 中期 霜降当天,封闭地窖门窗。 6.2.4.3 后期 3 DB34/T 1890—2013 当外温超过 14℃以上时,在晴天的夜里,打开地窖门窗,通风换气。 6.2.5 出库 6.2.5.1 每隔 10 d 检查一次薯堆状态,发现有烂薯,及时拣出。 6.2.5.2 随时检查贮藏效果,做到适时出窖。 6.2.6 注意事项 人员进地窖时需注意防止二氧化碳窒息。 6.3 火炕窖贮藏方式及管理 6.3.1 火炕窖的建造 建造保温性能较好的屋子,靠墙根四周设置用炉子供温的火道。在屋子横梁下方的墙面 20 cm 水 平位置,隔 2 m 开长宽为 30×20 cm 的天窗。在高出火道 30 cm 处开 35×25cm 的地窗。屋内离墙 30 cm 架设货架,货架高度和长度视屋子高度和长度确定。货架底层挡板高出地面 20 cm,货架的挡板分 层高度在 1.5~1.8 m,宽度在 1.2-1.5 m。货架与货架间留 1 m 左右的过道。 6.3.2 贮前准备 6.3.2.1 清扫通风 对火炕窖进行生熄火炉操作,检查火道、门窗气密性。彻底清扫,除去垃圾、残物,做到充分通风。 6.3.2.2 杀菌消毒 用石灰水、臭氧水等处理地面和墙壁,用 1%硫酸铜溶液或甲醛 50 倍液均匀喷洒货架,或可以用 3 硫磺 50 g/m 熏蒸,也可以用甲醛与高锰酸钾 1:1 混合熏蒸。施药密闭门窗 48 h 后,打开门窗。5 d 后方可入贮。 6.3.3 入贮要求 6.3.3.1 入库 经检验合格的薯块放在阴凉处晾干表皮后方可入库。 6.3.3.2 堆码 6.3.3.2.1 袋装码放 用大孔的编织网袋装薯块,每袋重量不超过 30 kg。袋装排放在货架上,贮藏量不得超过火炕窖窖 体容积的 70%以上。 6.3.3.2.2 散装码放 薯块均匀排放在货架上,贮藏量不得超过火炕窖窖体容积的 70%以上。 6.3.3.3 温、湿度计的放置 在薯块堆中部插入堆温计,在货架的每个隔段放置温湿度计。 6.3.4 标记 4 DB34/T 1890—2013 不同采收日期的甘薯分别存放,要做好标记,标记按照附录 B、C 要求填写。 6.3.5 贮藏管理 6.3.5.1 温度 入窖当天生火,维持火势,使得窖内温度在 37℃,保持温度 48 h 后熄灭火炉,开启火炕窖门窗 和通气口,使窖内温度达到甘薯贮藏最适温度。 6.3.5.2 湿度 当窖内温度达到甘薯贮藏最适温度后,每天早、中、晚分三次观测记录库内的湿度。湿度低时应适 当覆盖或洒水,湿度高时在地面放置生石灰或通风。 6.3.5.3 气体浓度 每隔 10 d 进行一次通风换气。 6.3.6 出库 6.3.6.1 每隔 10 d 检查一次薯堆状态,发现有烂薯,及时拣出。 6.3.6.2 随时检查贮藏效果,做到适时出窖。 6.3.7 注意事项 窖温相对较低时,用稻草帘或麻袋片等透气物覆盖薯堆。防治凝结水珠滴落薯堆。 6.4 气控库贮藏方式及管理 6.4.1 气控库的选择 选在背风向阳、地势较高的地方,建造具有保温、调湿性能的保鲜库,也可利用有通风窗的房间或 半地下窖进行改建。库底高于地下水位线 50 cm 以上。 6.4.2 气控库的建造 6.4.2.1 库体内架设拱棚 在库体内部,离库体顶部相隔 30~50 cm 处设置成弧面坡度的无滴塑料材料棚顶,使得凝结于库 体顶的水珠,能顺棚顶外层通过棚壁与库体相连的引水槽下滑到地面。 6.4.2.2 通风换气扇的布设 窖体内接入 220 v 交流电源,布设暗线,接入插座及电源开关。在库体内外墙通风口出安装相应 功率的排气扇,在库体外通风口处搭建雨棚等遮挡设施。 6.4.3 贮前准备 6.4.3.1 清扫通风 检查贮藏库门窗气密性,检查通风换气设施工作的稳定性。彻底清扫,除去垃圾、残物,做到充分 通风。 6.4.3.2 杀菌消毒 5 DB34/T 1890—2013 用石灰水、臭氧水等处理地面和墙壁,用 1%硫酸铜溶液或甲醛 50 倍液均匀喷洒货架,可以用硫 3 磺 50 g/m 熏蒸,也可以用甲醛与高锰酸钾 1:1 混合熏蒸。施药密闭门窗 48 h 后,打开门窗和排气 扇。3 d 后方可入贮。 6.4.4 入贮管理 经检验合格的薯块放在阴凉处晾干表皮后方可入库。 6.4.4.1 堆码 6.4.4.1.1 袋装码放 用大孔的编织网袋装薯块,每袋重量不超过 50 kg。离库体墙壁 20 ㎝ 袋装码放,在排气扇直线 方向须留有 50 cm 宽的人行过道。贮藏量不得超过贮藏库体容积的 75%之上。 6.4.4.1.2 散装堆放 在库体内对称五点处均匀放置 5 根直径为 20 cm 螺旋钢管,薯块围绕螺旋钢管均匀堆放。薯堆离 墙壁 20 cm 以上。贮藏量不得超过

pdf文档 DB34-T 1890-2013 甘薯贮藏保鲜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1890-2013 甘薯贮藏保鲜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1890-2013 甘薯贮藏保鲜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1890-2013 甘薯贮藏保鲜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13:47:05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