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B 05 吉 DB22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2024—2014 大白菜霜霉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tandard of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to downy mildew for Chinese Cabbage 2014 - 02 - 28 发布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4 - 04 - 30 实施 发 布 DB22/T 2024—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晓梅、韩玉珠、张浩、马贵龙、王薇、赵欣欣、刘朴、王雪。 I DB22/T 2024—2014 大白菜霜霉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白菜霜霉病抗性鉴定的接种体制备、接种方法、室内抗性鉴定、病情调查、抗病性 评价以及鉴定记载表格。 本标准适用于大白菜资源对大白菜霜霉病抗性的室内鉴定及评价。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霜霉病 cabbage downy mildew 由卵菌门霜霉菌属芸薹叉梗霜霉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 Fr.)引起的一种气传病害,属专性 寄生性卵菌病害,该病害是我省大白菜最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不同生育期均严重发生,流行重病年份 造成大白菜减产50%~60%,导致大白菜品质下降、产量降低。参见附录A。 2.2 抗病性 disease resistance 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 2.3 人工接种 artificial inoculation scale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置于植物体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 2.4 接种体 inoculm 用于接种引起病害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 2.5 接种悬浮液 inocululn suspension 用于接种的含有定量接种体的液体。 2.6 病情级别 disease rating 1 DB22/T 2024—2014 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2.7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 Dl ) 通过对植物个体发病程度(病情级别)数值的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 3 接种体制备 3.1 采集 从田间采集具有典型霜霉病病斑的大白菜病叶,用清水冲洗掉病斑上老的霉层后,置于 20℃、湿 度(RH )100%的培养箱中,黑暗保湿 24h,待长出灰色霉层后,将病叶浸于水中,用干净的毛刷将病 斑上新产生的孢子囊刷于盛有无菌水的烧杯中,获得分离物。分离物经形态学鉴定确认为芸薹叉梗霜霉 菌 Peronospora parasitica Fr.后,直接用于接种或扩繁备用。 3.2 接种体繁殖和制备 3.2.1 接种体繁殖 常用的繁殖方法为:在温室内将霜霉病菌的分离物接种在感病品种上繁殖。 3.2.2 接种悬浮液制备 接种前用干净毛刷刷取叶片上长出的新鲜孢子囊于盛有无菌水的烧杯中,再滴加 0.06 g/L Tween-20,高速搅拌(1200 r/min)3 min~5 min 后即得孢子囊悬浮液,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稀释至接种 浓度。霜霉病菌孢子囊悬浮液放置时间最好不超过 30 min,从菌液制备到接种完成应限制在 2 h 内。 3.3 病原物保存 3.3.1 活体植株保存法 选择易感霜霉病的大白菜品种,用喷雾接种法接种感病品种幼苗活体保存。 3.3.2 离体子叶接种法 将霜霉病菌接种到易感霜霉病的大白菜品种叶片上,4 d~5 d 后取发病叶,置于 5%蔗糖液内保湿, 这种方法可保存霜霉菌 30 d,可产生大量接种体。 3.3.3 低温冷冻保存方法 病叶存于-20 ℃条件下,保存 60 d 后孢子囊仍有致病力。可将此法与寄主活体保存交替进行。 4 室内抗性鉴定 4.1 鉴定室 人工接种鉴定室应具备人工调节温度、湿度及光照的条件,使人工接种后具备良好的发病环境。 4.2 鉴定设计 2 DB22/T 2024—2014 鉴定材料随机排列或顺序排列,重复 3 次,每一处理 10 株苗。 4.3 鉴定对照材料 设高抗品种为抗病对照品种,设当地易感病品种为感病对照品种。 4.4 鉴定材料育苗 4.4.1 种子消毒 鉴定种子经 5%次氯酸钠溶液浸种 10 min 后,清水冲洗,放入垫有两层滤纸的培养皿中,置于恒温 培养箱中 28 ℃催芽。待胚根长至 0.5 cm 时,播种于育苗钵内。 4.4.2 育苗基质 育苗基质为草炭:蛭石:菜田土=2:1:1,经 134 ℃高温蒸汽灭菌 30 min。 4.4.3 育苗 在日光温室里育苗,室内温度为 20 ℃~25 ℃,每钵 1 苗。 4.5 接种 4.5.1 接种时期 大白菜为 9~10 叶期。 4.5.2 接种体浓度 3 5×10 个孢子囊/mL。 4.5.3 接种方法 采用喷雾接种法。用小型手持喷雾器,将接种液均匀地喷于大白菜叶片正、反两面欲下滴为止。 4.5.4 接种后管理 将植株置于 18 ℃~20 ℃鉴定室内黑暗保湿(RH 为 100%)24h,每日天光照 14 h,不再保湿。接 种后管理期间适时浇水(每五天浇一次水),温度控制在 20 ℃~24 ℃范围内。 5 病情调查 5.1 调查时间 接种后 7 d 调查病情。 5.2 病情级别划分 病情级别及其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 1。 3 DB22/T 2024—2014 表1 大白菜霜霉病病情级别划分 病情级别 症状描述 0 无症状 1 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 1/10 以下 2 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 1/10~1/4 3 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 1/4~1/2 4 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 1/2~3/4 5 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 3/4,以至干枯 5.3 调查方法 调查接种株发病情况,根据病害症状描述,进行调查,记载单株病情级别,计算病情指数(DI)。 病情指数按公式(1)计算: DI = å ( s ´ n) ´ 100 ................................... (1) N´S 式中: DI—病情指数 s ― 各病情级别代表数值; n ― 各病情级别病株(叶)数; N 一 调查总株(叶)数; S ― 最高病情级别代表值。 注: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6 抗病性评价 6.1 抗病性评价标准 依据鉴定材料 3 次重复病情指数(DI)的平均值确定其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 2。 表2 大白菜霜霉病抗性的评价标准 病情指数(DI) 抗性评价 DI =0 免疫(I) 0<DI≤10 高抗(HR) 10<DI≤30 抗病(R) 30<DI≤50 中抗(MR) 50<DI≤70 感病(S) DI>70 高感(HS) 6.2 鉴定有效性判别 4 DB22/T 2024—2014 当感病对照材料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DI >50),该批次抗霜霉病鉴定视为有效。 7 鉴定记载表格 大白菜霜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记载表格见表3。 表3 大白菜霜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记载表 编 号 品种/种质 名 称 来 源 重复 区号 病 情 级 别 0 1 2 3 4 5 病情 平均 抗性 指数 病指 评价 Ⅰ Ⅱ Ⅲ 播种日期 接种日期 接种生育期 调查日期 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 5 DB22/T 2024—2014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大白菜霜霉病病原菌的相关资料 A.1 分类地位 大白菜霜霉病病原菌( Peronospora parasitica Fr.)属管毛生物界(Stramenopila),卵菌门 (Oomycota),卵菌纲(Oomycet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霜霉科(Peronosporaceae),霜霉属 (Peronospora)。 A.2 形态描述 菌丝体无色,无隔,在丝胞间生长,靠吸器伸入细胞内吸水分和营养,吸器为囊状、球状或分叉状。 无性繁殖时,从菌丝上生出孢囊梗,由气孔伸出,无色,无隔,单生或 2~4 根束生,长 260μm~300μm, 主枝基部稍膨大,重复的两叉分枝,顶端 2~5 次分枝,主轴和分枝呈锐角,顶端的小梗尖锐,弯曲, 每端长一个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单胞,长圆形至卵圆形,(24~27)μm×(15~20)μm,萌发时多从 侧面产生芽管,不形成游动孢子。卵孢子单胞,球形,黄褐色,直径 30μm~40μm,表面光滑,胞壁厚, 表面皱缩或光滑,抗逆性强,条件适宜时可直接萌生芽管侵染寄主。 A.3 寄主范围 大白菜霜霉病菌可以侵染大白菜、小白菜、萝卜、油菜、花椰菜、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A.4 病害症状 幼苗受害,子叶正面产生黄绿色斑点,叶背面有白色霜状霉层;成株期发病,主要为害叶片,最初叶正 面出现淡黄色或黄绿色不明显病斑,后扩大变为黄褐色病斑,病斑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叶 背密生灰白色霜状霉层;留种株茎部、花梗发病呈肥肿弯曲畸形;种荚染病表现黑褐色坏死斑。 大白菜霜霉病发病特性与环境湿度密切相关,天气潮湿时,叶背面产生白色稀疏的霉层,病斑连片, 常造成大白菜叶片变黄枯死,严重影响大白菜包心。低温多雨、温度忽高忽低、昼夜温差大、露水大易 发生霜霉病,而且病害症状易发生变化,为病害正确诊断造成了困难。 A.5 传播途径 大白菜霜霉病菌主要由病斑上长出的孢子囊通过风、雨传播,从植株的表皮和气孔侵入,引起发病。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十字花科蔬菜植株上或冬贮种株的根头上越冬,有时还可混在种子中越夏或越 冬,次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侵染幼苗,由春播十字花科蔬菜传到白菜等秋播十字花科蔬菜上,混在秋 播种子上的病菌,播后直接为害幼苗。南方全年种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病菌可在寄主上全年传播为 害。 A.6 大白菜霜霉病发生规律 6 DB22/T 2024—2014 A.6.1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以休眠菌丝潜伏在白菜留种株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卵 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随病残体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来年春季,越冬卵孢子萌发侵染小白菜、白菜、甘 蓝、薹菜等,以后再侵染大白菜,引起发病。秋季大白菜播种越早发病越重;病毒病流行年份霜霉病也 大发生。 A.6.2 影响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A.6.2.1 温度 菌丝生长温度为20℃~24℃,产生孢子囊的适温为8℃~12℃,孢子囊萌发适温为7℃~13℃,侵入 寄主的最适温度为16℃。孢子囊形成、萌发和侵入均需要较高湿度,最好有水滴存在。孢子囊对光敏感

pdf文档 DB22-T 2024-2014 大白菜霜霉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2-T 2024-2014 大白菜霜霉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吉林省 第 1 页 DB22-T 2024-2014 大白菜霜霉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吉林省 第 2 页 DB22-T 2024-2014 大白菜霜霉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吉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13:24:1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