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150 B 52 吉 DB 22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1882—2013 鱼类寄生虫性疫病诊断技术规程 Technique Regulation for Diagnosis of Parasite Epidemics of Fish 2013 - 09 - 25 发布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 12 - 01 实施 发 布 DB22/T 1882—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兆君、刘丽晖、李海波、刁海生、刘革、孙占胜、楚国生、杨质楠、刘和、 薛加忠、矫珑、闫宏、武薇。 I DB22/T 1882—2013 鱼类寄生虫性疫病诊断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瓜虫病、粘孢子虫病、三代虫病、指环虫病疾病诊断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鱼类寄生虫性疫病的诊断。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C/T 7014-2006水生动物检疫实验技术规范 3 基本要求 3.1 仪器和材料 3.1.1 仪器 普通光学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镜。 3.1.2 材料 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手术刀、手术剪、解剖针、吸水纸、培养皿、滴管、解剖盘等。 3.2 试剂 蒸馏水、4%~5%和10%的福尔马林、70%酒精、硝酸银、甘油胶胨、肖氏液、聚乙烯醇。 3.3 采样量 应符合SC/T 7014-2006的规定。 3.4 样品及运输 用于实验室检查的病鱼最好是活体,运输时应在采集的病鱼中加注原池水进行活体运输。每个容器 只装运同一种病鱼送至实验室。运输过程中应采取充氧、降温等措施。 3.5 病原体记数 按不同感染部位采集组织,进行观察。记录显微镜检查时的倍数和该倍数下的虫体数量。孢囊用数 字说明,虫体数为同一玻片中3个视野的平均数。 4 小瓜虫病 1 DB22/T 1882—2013 4.1 病原种类特征 参见附录A。 4.2 疾病诊断 4.2.1 目检 检查鱼体,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体表或鳃上可见1 mm左右的小白点,病情严重时,鱼 体表伴大量粘液,用镊子刮下白点或粘液,放在白磁盘上,加上一滴生理盐水,静置1 min~2 min,在 光亮的地方仔细观察,如果见到一个个白色小圆球在慢慢地游动,且大多数集中在水滴的边缘,根据上 述的症状可以初步确诊。 4.2.2 镜检 4.2.2.1 体表 用解剖刀刮取体表两侧粘液,置于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用镊子将组织粘液分散,盖上盖玻片, 用拇指轻轻压片,在显微镜下检查。 4.2.2.2 鳍 ——目检正常的鱼,剪下各鳍,置于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解剖镜下检查。 ——目检鱼体各鳍如有溃烂或白点,用镊子刮取溃烂或白点部位,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蒸馏水, 用盖玻片盖上轻压,显微镜检查。 4.2.2.3 鳃 ——用剪刀将左右两边的鳃完整地取出,放在培养皿里(要分开放置),并附上左右标记。剪取一 小块鳃组织(应从每一边鳃的第一片鳃片接近两端的位置剪取),放在载玻片上,滴入一滴生 理盐水,盖上盖玻片轻压,在显微镜下检查。 ——如鳃上肉眼可见白点或孢囊,则用镊子刮取白点或孢囊,或取整片鳃丝压片,显微镜下检查。 4.3 结果判定 结合镜下观察,40倍显微镜下平均每视野内小瓜虫计数达到10个及10个以上时,判定为小瓜虫病; 小瓜虫个体计数不足10个时,判定为小瓜虫感染。 5 粘孢子虫病 5.1 病原种类特征 粘孢子虫虽然种类很多,但其孢子的共同特征见附录A。 5.2 疾病诊断 5.2.1 目检 粘孢子虫的多数种类,寄生于鱼的体表、鳃、肠道及体腔,都表现出肉眼可见的症状,即白点状或 白色的瘤状孢囊,孢囊形状和大小不规则,颜色灰白而不透明。用镊子取下一个孢囊放在载玻片上,滴 一滴蒸馏水,用盖玻片盖上轻压,如孢囊破裂并流出乳白色液体,可初步诊断为粘孢子虫病。 2 DB22/T 1882—2013 5.3 镜检 在400倍显微镜下,压破的孢囊液体中清晰可见孢子,可诊断为粘孢子虫病。一个孢囊中有成千上 万个孢子虫。 5.3.1 体表 检查体表,用解剖刀刮取鳞片下的瘤状物,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轻压,显微 镜观察。 5.3.2 鳍 检查方法参见4.3.2,镜检倍数为400倍。 5.3.3 鳃 检查方法参见4.3.3,镜检倍数为400倍。 5.3.4 体内 打开鱼体腹腔,仔细观察显露出的部位有无可疑病变。如发现白点,或较大孢囊,有可能是粘孢子 虫寄生。取载玻片一张,滴一滴生理盐水,用镊子刮取白点部位或孢囊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并 轻压玻片,见孢囊破裂后,显微镜检查。 5.3.5 肠道 ——将肠道外壁上所有脂肪去除干净,把肠前后伸直摆在解剖盘上。将肠分为前、中、后三段,各 取一段,用剪刀从与肠平行的方向剪开一个小小切口,用镊子从切口上取一小滴内容物放在载 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进行镜检,每部分同时检查两片标本。 ——剪开肠道后,如见白点或孢囊附着,直接用解剖刀刮取白点或孢囊于在玻片上,压片后,显微 镜观察。 5.4 病原体记数及结果判定 5.4.1 病原体记数 5.4.1.1 计数符号用“+”表示:“+”表示有;“++”表示多;“+++”表示很多。 5.4.1.2 高倍显微镜 400 倍一个视野下,有 1 个~20 个虫体时记“+”,21 个~50 个虫体时记“++”, 50 个以上的虫体时记“+++”。 5.4.2 结果判定 检出粘孢子虫则判定为粘孢子虫病。 6 三代虫病 6.1 病原种类特征 见附录A。 6.2 目检 3 DB22/T 1882—2013 当虫体大量寄生时,病鱼体表可见一层灰白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 6.3 镜检 应符合SC/T 7014-2006的规定 6.4 结果判定 目检症状结合镜下观察,40倍显微镜下平均每视野内三代虫计数达到5个及5个以上时,判定为三代 虫病,三代虫计数不足5个时,判定为三代虫感染。 7 指环虫病 7.1 病原种类特征 参见附录A。 7.2 疾病诊断 同6.2。 7.3 结果判定 目检症状结合镜下观察,40倍显微镜下平均每视野内指环虫计数达到5个及5个以上时,判定为指环 虫病,指环虫计数不足5个时,判定为指环虫感染。 4 DB22/T 1882—2013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病原种类特征 A.1 多子小瓜虫 A.1.1 成虫期 虫体一般呈卵形或球形,大小(350~800)µm×(300~500) µm,胞口在接近前端的腹面上。全身密布 短而均匀的纤毛,胞口位于体前端腹面,围口纤毛由5~8 行纤毛组成,作反时钟方向转动,一直到胞 咽;大核香肠状或马蹄状,小核紧帖大核上,细胞质有很多小的伸缩泡和一些食物粒。 A.1.2 幼虫期 身体一般呈椭圆形,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身体逐渐变长,变成扁鞋底状,在前端有一乳头状突起, 叫钻孔器,前端较圆,除身体后端有1根特长的尾毛外,周身长着长短一致的纤毛。体前端有1 个大的 伸缩泡。大小为(33~54)µm×(19~32)µm。在腹面稍前的位置,有1个近似“6”字形的小胞口。 在身体前半部有一个大的伸缩泡。 A.2 粘孢子虫 粘孢子虫虽然种类很多,但其孢子的共同特征是: 1.每一孢子有2 块~7 块几丁质壳片(多数种类为2 片),两壳连接处叫缝线,缝线由于粗厚或 突起呈脊状结构,称缝脊;有缝脊的一面称缝面,没有缝脊的一面称壳面。缝脊大多数种类是直的,少 数种类弯曲成“S”形; 2.有些种类的壳上有条纹、褶皱或尾状突起; 3.第一孢子有1 个~7 个球形、梨形、瓶形的极囊(多数种类有2 个极囊),通常位于孢子前端, 有的种类位于孢子两端。极囊之间有的种类还有“V”形或“U”形突起,称为囊间突。极囊里有极丝, 作螺旋状盘曲,受到刺激后,能通过极囊孔射出,极丝呈丝状或带状。 4.极囊以外充满胞质,内有2 个胚核,有的种类在胞质里还有1 个嗜碘泡。 A.3 三代虫 三代虫属(Gyrodactylus spp.)的种类。属三代虫目(Gyrodactylidea)、三代虫科(Gyrodactylidae)。 虫体略呈纺锤形,长度一般为0.3 mm~0.8 mm,背腹扁平,身体前端有一对头器,后端的腹面有一个 圆盘状的后固着器。后固着器由1 对锚钩及其背腹连结棒和8 对边缘小钩组成,用以固着在宿主鱼的寄 生部位。锚钩、连结棒、边缘小钩都是几丁质构造,其结构和形态是分类的依据。三代虫为雌雄同体, 胎生。在后固着器之前按前后顺序排列着一个卵巢和一个精巢。卵巢之前是子宫,内有一个椭圆形的胚 胎。胚胎内往往还有第二代和第三代胚胎,所以称为三代虫。 A.4 指环虫 指环虫(Dactylogyrus spp.),属指环虫目(Dactylogyridea)、指环虫科(Dactylogyridae)。指 环虫属种类众多,致病种类主要有:页形指环虫(D. lamellatus),寄生于草鱼鳃、皮肤和鳍。虫体 5 DB22/T 1882—2013 扁平,大小为(0.192 mm~0.529 mm)×(0.072 mm~0.136 mm)。具4 个眼点,2 对头器。肠支在体 末端相连成环。后固着器上有1 对中央大钩,中央大钩具1 对三角形的附加片(或称副片)。联结片长 片状,辅助片T 形。边缘小钩不大对,发育良好。精巢1 个,在虫体中部稍后,贮精囊附近有摄护腺; 交接器结构较复杂,由交接管和支持器两部分组成;卵巢1 个,位于精巢之前;生殖孔在腹面,近肠管 分支处;阴道口在侧面,附近有角质的支持构造;阴道接膨大的受精囊,再由此有一管接输卵管;梅氏 腺在子宫基部的周围;卵黄腺发达,在虫体的两侧和肠管的周围。 6

pdf文档 DB22-T 1882-2013 鱼类寄生虫性疫病诊断技术规程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2-T 1882-2013 鱼类寄生虫性疫病诊断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1 页 DB22-T 1882-2013 鱼类寄生虫性疫病诊断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2 页 DB22-T 1882-2013 鱼类寄生虫性疫病诊断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10:11:0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