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B 05 备案号:36016-2013 吉 林 DB22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1725—2012 大豆对食心虫抗性人工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soybean resistante pod borer artificial identification 2012 -12 - 21 发布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 01 - 01 实施 发 布 DB22/T 1725—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宝泉、沙洪林、张伟、王博、刘佳、高淑芹、何智勇、迟畅、孙星邈。 1 DB22/T 1725—2012 大豆对食心虫抗性人工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对食心虫抗性鉴定的技术要求、抗虫性调查和抗性评价。本标准适用于大豆品种 资源、品种(品系)对大豆食心虫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抗性 resistance 大豆对食心虫危害所产生的一定程度的避害性、耐害性或抗生性的生态适应能力,具有可遗传的特 性。 2.2 人工鉴定 artificial insect inoculating identification 采用人工繁殖或自然虫源,在网室内,按一定数量接虫,并根据接虫对象被害程度,确定供试材料 抗虫性水平的方法。 2.3 抗性评价 evaluation of insect resistance 采用相关技术指标分级水平确定大豆对食心虫危害的反应程度。 2.4 抗性级别 degree of insect damage 大豆被食心虫为害程度的分级描述。 2.5 虫食粒 insect injured seeds 被食心虫危害的不完整籽粒。 3 鉴定设施 3.1 圃地选择 2 DB22/T 1725—2012 选择排灌方便、肥力均匀、无前一年越冬虫源的田块。 3.2 网室设置 规格以宽度6.0 m~8.0 m,长度30 m~50 m,高度1.8 m~2.0 m为宜,网眼40 目~60 目,一侧留 有出入口,于食心虫成虫羽化之前扣网。 3.3 小区设置 小区行长1.5 m~2.0 m, 行距0.5 m~0.65 m,株距0.1 m为宜。单行区,三次重复,随机或顺序 排列,每30 份-50 份参鉴材料设抗虫和感虫对照材料各1 份。 4 鉴定方法 4.1 播种 播种时间与大田生产一致。采用人工开沟,等距双粒点播。 4.2 田间管理 扣网前15 d至接虫后30 d,圃场及周围禁用任何杀虫剂。接虫结束后20 d撤除网布,其他措施与大 田生产一致。 4.3 接虫 于成虫盛发期,每平方米接雌雄成虫5 对,均匀释放。 4.4 抗虫性调查 4.4.1 调查方法 在大豆植株完全成熟后,按小区收获,混合脱粒,对角线取样法,不少于800 粒,调查虫食粒数和 总粒数。填写调查结果见表1。 表 1 大豆对食心虫抗性调查表 重复 I 材料名 虫食粒 总粒数 数 重复 II 虫食率 虫食粒 (%) 数 总粒数 重复 III 虫食率 虫食粒 (%) 数 总粒数 平均虫 虫食率 食率(%) (%) 材料 1 材料 2 材料 n 4.4.2 虫食率计算 Z = ( X /Y ) * 100 .................................... (1) 式中: 3 DB22/T 1725—2012 Z ——表示虫食率; X ——表示虫食粒数; Y ——表示总粒数。 5 抗性评价 5.1 抗性分级标准 大豆食心虫正常发生年,感虫对照品种的抗虫级别为S级别时。抗性分级标准见表2。 表 2 大豆对食心虫抗性鉴定分级标准 平均虫食率(%) ≤5 >5≤10 >10≤15 >15≤20 >20 抗性级别 高抗 HR 抗 R 中抗 MR 中感 MS 感 S 大豆食心虫轻度发生年,感虫对照品种不在相应指标范围内时。抗性分级标准见表3。 表 3 大豆对食心虫抗性鉴定分级标准 平均虫食率(%) ≤2 >2≤8 >5≤8 >8≤18 >11 抗性级别 高抗 HR 抗 中抗 中感 感 5.2 鉴定有效性判断 当感虫对照品种的抗虫级别在表3为MS级别时,本次鉴定结果无效。 5.3 重复鉴定 若鉴定材料初次鉴定为高抗、抗和中抗,次年进行重复鉴定,以记载抗性鉴定最严重的鉴定结果为 准。 4 DB22/T 1725—2012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大豆食心虫形态描述 成虫:是暗褐色或黄褐色的小娥,体长5 mm-6 mm,翅展12 mm-14 mm。前翅灰、黄、褐色杂生,前 缘有向外斜走的10 条左右黑紫色短斜纹,形成黄褐线条相间,略具光泽。外缘近顶角之下方向内略凹, 稍下有银灰色微带闪光的长椭圆形斑1 个,斑内侧有3 个黑色小班,上下横列成纵行1 排。后翅前缘银 灰色,其余为暗褐色。雄蛾前翅色较淡,有翅缰一根,腹部末端较钝,具抱握器和显著毛束。雌娥色较 深,有翅缰3 根,腹部末端纺锤形,产卵管突出。 卵:稍扁平,椭圆形,略有光泽,刻纹不明显,长径0.42 mm-0.61 mm,短径0.25 mm-0.27 mm。初 产时乳白色,经2 d-3 d变黄色,4 d-5 d变桔红色,中间可看到一半圆形红带,孵化前红带消失,在六 安的一端可看到1 个小黑点,为幼虫的头部。 幼虫:幼虫共分4 龄,出孵化幼虫淡黄色,入荚脱皮后变为乳白色,2龄幼虫尾部有褐色小圆斑,3 龄幼虫体色黄白,各节背面生有黑色刻点和稀疏短黄毛。末龄幼虫体长约8-9毫米,略呈圆筒形,从腹 部背面观察,第7 节-第8 节上有1对紫红色小斑者为雄虫,无紫红色小斑者为雌虫。 蛹:长纺锤形,体长5 mm,红褐或黄褐色,羽化前呈黑褐色。腹部第2 节-第7 节的背面近前缘处 和近后缘处各有一横列刺装突起,第8 节-第10 节仅有1列较大的刺。腹部末端有半弧引锯齿状尾刺8 根 -10 根。 5 DB22/T 1725—2012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吉林省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 大豆食心虫一年仅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豆田、晒场及附近土内做茧越冬。成虫出土后由越冬场 所逐渐飞往豆田。早期出现的成虫以雄虫为多,后期则多为雌虫,盛期性比大致为1:1。成虫产卵对豆 荚部位、大小、品种特性等有明显的选择性。绝大多数的卵产在豆荚上,少数卵产于叶柄、侧枝及主茎 上。以3 cm~5 cm的豆荚上产卵最多,2 cm以下的很少产卵;幼嫩绿荚上产卵较多,老黄荚上较少。一 般豆荚上产卵1 粒~3 粒不等。 初孵幼虫行动敏捷,在豆荚上爬行时间一般不超过8 h,个别可达24 h 以上。入荚的幼虫可咬食约两个豆粒,并在荚内为害直达末龄,正值大豆成熟时,幼虫逐渐脱荚入土作 茧越冬,以幼虫在地下结茧越冬。翌年7月中、下旬向土表移动化蛹,7月下旬至8月初化为蛹盛期,蛹期 对环境抵抗力弱。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豆田成虫出现期为 7月末到9月初。成虫于下午3时后在豆 田活动,有成团飞翔现象。雌蛾喜产卵在有毛豆荚上,散产。幼虫孵化后多从豆荚边缘合缝处蛀入。 8 月下旬为入荚盛期。 9月中、下旬脱荚入土越冬。冬季低温越冬死亡率增大。成虫及其产卵适温为20 ℃~ 25 ℃,相对湿度为90%。在适温条件下,如化蛹期雨量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化蛹和成虫出土。 6 DB22/T 1725—2012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推荐的抗感对照品种 经过田间多年、多点抗虫性鉴定,筛选出的相对稳定抗性大豆品种(系)和感虫品种(系),作为 推荐的大豆抗食心虫鉴定的对照品种。本标准推荐抗虫对照为吉林16。感虫品种为(吉林8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pdf文档 DB22-T 1725-2012 大豆对食心虫抗性人工鉴定技术规程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2-T 1725-2012 大豆对食心虫抗性人工鉴定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1 页 DB22-T 1725-2012 大豆对食心虫抗性人工鉴定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2 页 DB22-T 1725-2012 大豆对食心虫抗性人工鉴定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09:54:0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