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40 B 66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669—2012 山核桃林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hickory woodland 2012 - 08 - 09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2 - 09 - 09 实施 发 布 DB34/T 1669—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宁国市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宁国市林业局、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宁国市万家一品来山核桃专业合作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志辉、储德传、龚广彬、孟艳琼、梅倪祥、裴建国、詹从玉。 I DB34/T 1669—2012 山核桃林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核桃林生态修复与重建的术语和定义、自然修复、土石工程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有害生物防治、营林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皖南山区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林的生态修复与重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4/T 1582 山核桃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修复 ecological restoration 为加快对已遭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通过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维持能力,采用人为措施, 加快恢复,强调以自然演变为主,进行人为引导,加速自然演化过程以恢复地表植被,控制水土流失, 防止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 3.2 生态重建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将人类所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成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动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其实质是将人为 破坏的区域环境恢复或重建成一个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和谐的生态系统。 3.3 轻度土壤侵蚀退化 slight soil degradation 遭受较轻的侵蚀作用,保留较好的植被,植被覆盖度 80%左右。保留有完整的土壤坡面构型,残 留的土壤发生 A 层厚度大于原有 A 层厚度的 1/2,无大面积连片侵蚀斑块。 3.4 中度土壤侵蚀退化 medium soil degradation 1 DB34/T 1669—2012 地表植物覆盖率在 50%~80%,土壤发生层 A 层小于原有 A 层厚度的 1/2 或丧失,B 层保存完 整;地面侵蚀以面蚀和浅沟为主。 3.5 乡土(化)植物 native and naturalized plants 原产于本地区的植物,或通过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被证明已经完全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环境, 生长良好且能与本地植物形成共生稳定群落的一类植物。 4 自然修复 4.1 现有山核桃分布区域内应实行适度封山育林。 4.2 现有成林应根据林木生长势和干部病害情况合理调整负载量。 4.3 不适宜山核桃生长的山场应及时更新适宜树种,或采取放任管理的方式,进行自然演替。 4.4 山核桃现有林间不应使用草甘膦、百草枯、绿草定、环嗪酮等各类化学除草剂,宜使用割灌(草) 机在 5 月初~9 月初进行 2 次~3 次抚育。 5 土石工程技术措施 山核桃林宜因地制宜修建作业道、水土保持拦蓄带、蓄水池、排水沟等,坡度大于 25°的山核桃 林还应修建水平阶梯、小平台、鱼鳞坑等各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6 生物措施 6.1 保护和利用乡土(化)植物 6.1.1 山核桃现有成林在以保护林间自然良性植被,自然生草的基础上,宜种植油菜、萝卜、紫云英、 黄花菜等乡土绿肥。 6.1.2 除石砾含量较高、土层浅薄等不耐旱的山场以外,山核桃林下宜种植油菜,但不能收获; ——宜于 8 月底 9 月初播种,不宜整地,在降雨前散播。 ——每亩播种量 1 kg~1.5 kg,出苗后两周宜追肥,撒施氮肥每亩 5 kg,翌年 4 月初盛花期以 前进行刈割,可直接倒伏于林间或将秸秆覆盖于根际周围,刈割时宜簇状留存少量作为自然播 种的来源。 6.1.3 石砾含量较高、土层浅薄等不耐旱的山场可以播种萝卜等;土壤湿度较好、土层深厚且相对肥 沃的区域可选择种植紫云英等,宜秋季播种。 6.1.4 山核桃现有成林林下,可因地制宜,就近移栽繁殖野生石蒜、大巢菜、藤本金银花、麦冬等。 6.2 生物带技术 6.2.1 林缘以及郁闭度低于 0.7 的林间均可带状行间种植紫穗槐小苗作为植物篱笆。 ——宜采取株距 10 cm~15 cm,行距 5 m~8 m,沿等高线行间带状种植,林间空地也可小块状成 片种植,株距 10 cm~15 cm,行距 15 cm~25 cm; ——土壤中度侵蚀退化的区域或者陡坡,种植密度可适当加大,每条带可种植 2 行~4 行; ——紫穗槐种植后 1 年~2 年内宜增施氮肥和磷肥,促进其迅速生长; ——紫穗槐还可沿林间作业便道、水平阶梯和鱼鳞坑边缘种植。 2 DB34/T 1669—2012 ——种植后当年不刈割,栽植后翌年冬季可刈割,高度低于 10 cm,栽植后第 3 年开始,每年在 5 月下旬、7 月下旬各刈割 1 次,作为绿肥直接覆于或浅埋于林间。 6.2.2 在土壤轻度侵蚀区域,还可选择木槿、黄荆等乡土植物,行间沿等高线带状种植,每带 2 行~3 行,作为植物篱笆,修剪的枝叶也可作为绿肥。 6.2.3 郁闭度较大的林分还可沿高线带状种植南天竺等耐阴灌木,每带 1 行~3 行。 6.3 土壤侵蚀退化区域的修复 6.3.1 轻度土壤侵蚀退化区域宜选择种植白三叶、紫花苜蓿、木豆等根系较浅的豆科草本或灌木,还 可种植籽粒苋等高钾绿肥。 6.3.2 中度土壤侵蚀区域宜种植紫穗槐、百喜草、胡枝子等,灌木可带状,草本宜全园种植。种植百 喜草时,应在夏季高温干旱前刈割一次。 6.3.3 郁闭度大于 0.7 的轻度或中度土壤侵蚀退化区域,林下可选择种植矮化麦冬等耐阴草本。 6.3.4 郁闭度低于 0.7 的轻度或中度土壤侵蚀退化区域,林间首选种植白三叶。 ——白三叶秋播、春播均可,宜春播,3 月底~4 月底均可播种; ——播种前可使用割草机全面割草,宜带状整地,坡度平缓时也可全面整地,整地深度 10 cm 左 右,带宽 0.5 m~1.5 m,所整地带之间保留 1 m~1.5 m 生草带,坡度大时生草带宜宽; ——每亩施用有机肥 100 kg 加过磷酸钙 20 kg,撒施后浅翻并平整待播种; ——播种量 5 g/㎡~10 g/㎡,均匀撒播后覆薄土或拌土后直接撒施;易干旱的林分播种前可使用 保水剂,使用量为 15 g/㎡~30 g/㎡,均匀撒施后耙入土中 5 cm 以下; ——白三叶苗期生长缓慢,为防杂草危害,应中耕松土除草 1 次~2 次,可适当使用除草剂,出苗 1 月后宜增施氮肥和磷肥 1 次~2 次;成坪后次年开始,采收前可使用割草机进行 1 次抚育, 生草带每年使用割灌机抚育 2 次。 6.4 外果皮还山 山核桃采收后,山核桃外果皮宜就地脱蒲,就地集中堆放,发酵 2 个~4 个月后,可结合施肥, 与肥料混合后,均匀覆于树冠范围内的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场应采取沟施覆土或穴施的方式。 7 有害生物防治 7.1 有害生物防治原则 山核桃有害生物防治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前提,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宜使用非化学措施,减少 化学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 具体措施和使用药剂参照 DB34/T 1582 的规定执行。 7.2 物理防治 7.2.1 现有大面积纯林山场宜挂设频振式杀虫灯。挂设时间为 3 月底~9 月初,挂设高度一般为 2 m, 2 2 在林间开阔地、林缘和山脊线挂设,每只灯可控制面积为 1 hm ~1.33 hm ,混交林或小块状纯林不宜 挂设。 7.2.2 宜使用黄色诱虫色板进行监测与防治山核桃花蕾蛆与山核桃刻蚜。 7.2.3 宜使用生物驱避剂防治红腹松鼠等。 7.3 化学防治 3 DB34/T 1669—2012 7.3.1 山核桃有害生物防治时宜有针对性选择生物农药,如 0.6%印楝素、1.2%苦参碱烟碱复配剂、 0.15%四霉素、75%灭蝇胺、40%王铜、松脂合剂等。 7.3.2 不宜使用乐果、毒死蜱、乙酰甲胺磷等有机磷类以及菊酯类等化学农药;不能使用氧化乐果、 甲基异柳磷、呋喃丹等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 7.3.3 宜选择微囊悬浮剂、高渗剂型、水剂、水分散剂等适宜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新剂型农药。 7.4 人工措施 7.4.1 山核桃有害生物防治中宜使用剪除病、虫、枯枝,摘(刮)除虫卵、蛹、越冬成虫等人工措施。 7.4.2 尺蠖类、刺蛾类、舟蛾类、叶甲类等食叶性害虫发生较严重的林分,冬季可以在距树干 1 m 范 围以内浅翻,破坏虫害越冬环境进行虫害防治,但不能采取全垦模式。 7.4.3 桑天牛等危害严重的林分,林间宜种植臭椿等具趋避作用的植物,林缘宜种植构树、桑树等诱 饵植物。 8 营林措施 8.1 现有成林土壤肥力恢复 8.1.1 现有林在种植应用绿肥的基础上,应完善施肥技术体系。宜使用有机肥,如油菜籽饼肥、腐熟 后的农家肥以及优质商品有机肥等,宜将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后施用。 8.1.2 5 月中、下旬应补充施用钾肥。 8.1.3 施肥方法宜使用沟施或穴施。 8.2 种群调控措施 8.2.1 现有山核桃栽培区应禁止营造大规模纯林或在坡度大于 35°的山场新造林,特别应强调适地适 树的基本原则。 2 8.2.2 新造山核桃纯林连片面积不宜超过 5 hm ,应保留山脊植被带,宜适当保留原有乔、灌木,采 取带状或块状整地,带状或块状混交造林,混交树种可选择当地适宜的乡土树种。 8.2.3 结果量低的衰老林分应及时更新,采取截干更新或逐年择伐的方式,同时在林间种植小苗以待 更新。 2 2 8.2.4 林分密度过大的林分应进行及时择伐,调整密度至 204 株/hm ~238 株/hm ,立地条件适宜的 山场宜稀植。 4 DB34/T 1669—2012 参 考 文 献 [1]谢德体,丁恩俊.2010.岩溶山地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恢复与重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STEVEN G. WHISENANT.2008.受损自然生境修复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3]何丙辉 廖纯艳 张小林等.2006.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与发展. 北京 化学工业出 版社 [4]董杰,杨达源.2010.三峡库区的土地

pdf文档 DB34-T 1669-2012 山核桃林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1669-2012 山核桃林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1669-2012 山核桃林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1669-2012 山核桃林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09:52:0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