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B 62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521—2015 蜡梅育苗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Seedling Cultivation for Chimonanthus praecox 文稿版次选择 2015 - 11 - 10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 - 12 - 10 实施 发 布 DB34/T 2521—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合肥植物园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合肥植物园。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程红梅、周耘峰、汤玲、王德梅、张继妹。 I DB34/T 2521—2015 蜡梅育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蜡梅科、蜡梅属中的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物种及其园艺品种的育苗圃地要 求、种子选择及处理、露地育苗和容器育苗的砧木苗培育、嫁接繁殖以及移植苗培育和病虫害防治等的 技术操作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蜡梅露地育苗和保护地容器育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001 育苗技术规程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LY/T 1000 容器育苗技术 3 圃地要求 3.1 场地选择 蜡梅育苗场地宜选在水源充足、排灌良好、交通便利及背风向阳处,土壤以土质疏松、深厚肥沃的 壤土或沙质壤土为宜,pH 6.5~7.5 中性及微酸性土壤。 3.2 设施 容器育苗应有调控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和氧等环境因子的设施,如温室、大棚、遮荫棚、喷雾、 喷灌和滴灌系统等。 大田苗床育苗应铺设微喷灌设施。 3.3 排灌系统 地下水位、排灌水应符合 GB/T 6001 育苗技术规程的规定。 4 种子选择及处理 4.1 良种选择 4.1.1 优良品种标准 优良蜡梅品种具有如下特征: ——花金黄色或浓黄色,花径>2.5 cm,花瓣圆或钝圆,花型以荷花型、磬口型佳,并且花香浓郁、 花朵繁密。 1 DB34/T 2521—2015 ——植株具有株型整齐、冠型开展以及枝条粗壮、着花密的特点。 4.1.2 品种选择 应以本地优良蜡梅品种为主,如‘十八瓣’、‘庐州黄’、‘磬口素心’和‘檀香’等,适当引进 外地优良品种,如‘虎蹄’、‘大花素心’和‘鹅黄红丝’等。 优良蜡梅品种参见附录A。 4.2 种子采收及处理 4.2.1 种子采收 在 6 月~7 月当果实外皮呈黄褐色,种子呈栗褐色或黑褐色时,种子成熟,即可进行采收。晒干 后,打碎果托,获取纯净种子。 4.2.2 种子贮藏 将干燥种子(含水量低于 10%)放在通风、干燥的室内贮藏。 4.2.3 种子处理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分选,将种子在清水中浸泡 12 h~24 h,使种子吸足水分,去除漂浮的不饱满 种子。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浸泡种子 2 h,用清水清洗干净。 5 大田砧木苗培育 5.1 苗床整理 5.1.1 土壤整理 以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透气和排灌方便的壤土为宜。忌选重粘土以及易积水的低洼地。在粘 质土壤育苗时,应首先改良土壤,施入泥炭土、营养土和珍珠岩等轻基质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整理好的苗床应高低一致、畦面平整、土壤细碎和排灌方便。 5.1.2 苗床设置 在平整好的圃地上,划分苗床与步道。 ——气候湿润、雨量较多和土质粘重地区,采用高床,苗床宽 80 cm~90 cm,苗床高 20 cm~25 cm。 ——气候干燥、降水量少的地区和不保水的沙土土质,采用低床或平床,苗床宽 120 cm,床面低 于步道 15 cm~20 cm。 5.1.3 施入基肥 2 2 在整理好的苗床上施入生物有机肥和缓释肥作为基肥,用量分别为 100 g/m 和 50 g/m ,均匀撒 入苗床。 5.2 播种 5.2.1 播种时间 蜡梅种子无休眠期,发芽较为容易,夏季 7 月可随采随播。春季播种时期在 3 月~4 月。 2 DB34/T 2521—2015 5.2.2 播种方法 采用条播法。行距 30 cm,播种沟深约 2 cm~3 cm,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播后覆土,覆土厚度 2 2 cm。播种量 5~10 kg/667m 。 5.3 播后管理 5.3.1 覆盖 播种后可用草席、草帘覆盖床面,以防止床面干燥板结,10 d 左右种子出苗后撤除。 5.3.2 浇水 种子发芽期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种子发芽快而整齐。 幼苗出土前和幼苗生长初期应多次适量浇水,保持苗床和基质湿润。夏季炎热季节早晚应适时浇水。 进入生长后期控制浇水,促进苗木木质化和提高抗寒能力。 5.3.3 间苗 当幼苗长出 3 对~4 对真叶时,应分次进行间苗、定株。除去弱苗,保留壮苗,株距保持在 10 cm~ 15 cm。 5.3.4 追肥 在砧苗生长期,进行根外追肥,速生期以氮肥为主,生长后期以磷、钾肥为主。 苗高 8 cm~10 cm 时,用 0.5%的磷酸二氢钾和 0.1%~0.2%的氮肥进行根外追肥,每隔 7 d~ 2 10 d 结合浇水进行。苗木进入速生期后,追施尿素一次,追肥量 8 kg/667m 。 追肥结合浇水进行。追肥宜在傍晚,忌在中午高温时施肥。 5.3.5 中耕除草 大田育苗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尤其浇水后及夏季雨后及时进行中耕防止土壤板结。幼苗期中耕深 度 2 cm~5 cm,后逐渐加深到 8 cm~10 cm。全年中耕 3 次~4 次。 5.3.6 炼苗 在苗木生长后期注意控水控肥,促进幼苗的木质化,增强越冬的抗寒能力。 6 容器砧木苗培育 6.1 容器选择和基质配制 6.1.1 容器选择 育苗容器选用无纺布育苗袋或营养钵,容器规格以装填基质后容器的口径和高度来表示(7~8)cm ×(10~12)cm,容器口径为 7 cm~8 cm,高为 10 cm~12 cm。 6.1.2 基质配制 6.1.2.1 基质选择原则 育苗基质成分及配置要求应符合 LY/T 1000 容器育苗技术的规定。 3 DB34/T 2521—2015 育苗基质的选择遵循因地制宜、取材方便和成本低廉的原则,应具有理化性状好,保湿、透水透气、 重量轻、无病菌等。 6.1.2.2 基质配制 基质选择的材料有营养土、腐熟有机肥、泥炭土、珍珠岩和蛭石等。 可以采用营养土、泥炭土、与珍珠岩(蛭石)按体积比 3:1:1 的比例进行配比,或者采用营养土 与珍珠岩 3:1 比例混合使用。 6.1.2.3 基质处理 泥炭土、珍珠岩在使用前应先用清水浸泡湿透后再使用。有机肥应充分发酵腐熟后使用,颗粒细碎, 粉碎过筛后使用。 6.1.2.4 添加基肥 3 3 在育苗基质混入适量缓释肥和过磷酸钙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用量分别为 2.5 kg/m 和 2.0 kg/m 。 6.1.2.5 基质消毒和酸度调节 对配制好的基质应进行灭菌处理,基质消毒药剂及使用方法参见 LY/T 1000 容器育苗技术。基质 配制时将酸度调节到 pH 6.5~7.5 适宜范围。 6.2 苗床整理 6.2.1 容器育苗床 温室大棚内设高架苗床可直接作为容器育苗床。低床铺设苗床应设置苗床和步道,苗床高 10 cm, 宽 120 cm~150 cm,步道宽 40 cm。在床面覆盖地布或地膜。 6.2.2 催芽苗床 在温室大棚内用砖块砌成苗床高 30 cm,宽 100 cm~120 cm,苗床用干净河沙作基质铺设,厚 20 cm。播种前对苗床基质作消毒处理,用 40%福尔马林溶液稀释 800 倍喷洒苗床,晾晒 3 d 后至福尔 马林溶液挥发无气味后可使用。 6.3 培育芽苗 将浸泡处理好的蜡梅种子均匀撒在整理好的催芽苗床上,后覆盖河沙 1 cm~2 cm,看不见种子即 可。播种密度以种子间不重叠为度。播后至出芽前保持基质湿润。 在夏季棚内光照强度大时注意遮阳。 6.4 装填基质和容器摆放 装填基质含水量应在 10%~20%,装填基质必须装实,基质装至容器离上缘 0.5 cm~1 cm 处。 将装填好的育苗袋放入专用塑料托盘,整齐摆放到苗床上。 6.5 芽苗移植 6.5.1 移植时期 在芽苗高 8 cm~10 cm,两叶一心时进行移植。 4 DB34/T 2521—2015 6.5.2 移植方法 晴天移植宜在早晚进行,移植前先将沙床浇透水,将芽苗轻拔移植到容器中。每个育苗容器栽一株, 用土压实,使根系和基质间无空隙,随即浇透水。 6.5.3 移植管理 在荫凉通风处缓苗,期间注意遮荫和喷水保湿,缓苗期后正常管理。 6.6 苗期管理 6.6.1 浇水 幼苗期间基质湿度保持在 70%~75%,浇水宜在早晨或傍晚时进行。进入速生期应量多次少,基 质在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后再浇水。生长后期要适当控制浇水。 6.6.2 光照和通风 夏季高温期播种,应有遮阳设施。幼苗期保持光照强度在 10,000 lux~50,000 lux。光照强度大 于 100,000 lux 时,需适当遮光、降温。 晴天中午棚内湿度大应注意通风。 6.6.3 施肥 在进入速生期后进行追肥,7 d~10 d 一次,生长前期以氮肥为主,生长后期停施氮肥,以磷、钾 肥为主。追肥结合浇水进行,避开中午高温。 6.6.4 炼苗 在苗木的生长后期进行炼苗。通过降温,控制水分和养分,促进容器苗的木质化。控制浇水,少施 氮肥,增施磷钾肥,喷肥以磷钾肥为主。 6.7 控根 高架苗床容器育苗期内发现容器基质下沉,须及时填满,以防根系外露,促使根系生长。低床铺设 苗床应定期检查,防止根系穿透育苗容器向外伸展,促使容器苗在容器内形成根团。 7 嫁接繁殖 7.1 嫁接方法 嫁接方法可以采用切接和嫩枝腹接。 7.1.1 切接 7.1.1.1 嫁接时间 切接时间在 3 月中旬至 4 月初,当砧木叶芽萌动发芽到 0.5 cm 时。 7.1.1.2 砧木选择 通过露地大田育苗和容器育苗培育的实生苗,地径粗度在 0.8 cm~1.0 cm,可作嫁接用砧木进行 嫁接。 5 DB34/T 2521—2015 7.1.1.3 接穗采集和处理 将选定的优良品种植株作为采穗母树,选择枝条发育充实、无病虫害、树冠外围叶芽饱满的一年生 枝条作为接穗。接穗枝条以随采随接最好。如须延长嫁接时间,可将接穗埋在湿沙中贮藏。 剪取接穗长 6 cm~7 cm,留 2 对芽。 7.1.1.4 剪砧 将砧木基部清理干净,在距地面 4 cm~6 cm 左右处剪去,并削平横断面。 7.1.1.5 嫁接 接穗下部削成楔形,上端削深

pdf文档 DB34-T 2521-2015 蜡梅育苗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2521-2015 蜡梅育苗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2521-2015 蜡梅育苗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2521-2015 蜡梅育苗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5:50:48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