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 B 16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2220—2015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Integrated management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competitive contaminants of edible mushroom 2015 - 11 - 06 发布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6 - 01 - 01 实施 发 布 DB13/T 2220—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农业大学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景花、李明、李守勉、胡同乐。 I DB13/T 2220—2015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用菌生产中竞争性杂菌的常见种类、防治原则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竞争性杂菌的安全、综合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T 23416.1-2009 蔬菜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 GB 28232 臭氧发生器安全与卫生标准 NY/T 393-201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1284 食用菌菌种中杂菌及害虫的检验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5333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 5358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GB 12728 和 GB/T 23416.1-2009 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竞争性杂菌常见种类 4.1 细菌 食用菌生产中引起污染的常见细菌种类有:枯草杆菌黏液变种(Bacillus subitilis var. mucoides)、蜡状芽孢杆菌黏液变种(Bacillus cereus var.mucoides)、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pp.)、 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spp.)和欧文氏杆菌(Erwinia spp.)等。 4.2 放线菌 引起污染的放线菌主要有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 、腐土链霉菌(S. humidus) 、粉味 链霉菌(S. farinosus)和诺卡氏菌(Nocardia sp.)等。 4.3 酵母菌 1 DB13/T 2220—2015 引起污染常见的酵母菌有红酵母(Rhodotorula rubra) 、橙色红酵母(Rhodotorula aurantica) 和黑酵母(Aureobasidium pullulans)等。 4.4 丝状真菌 4.4.1 霉菌 4.4.1.1 青霉 常见种类有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和圆弧青霉(P. cyclopium)等。 4.4.1.2 木霉 常见种类有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和康氏木霉(T. koningii)等。 4.4.1.3 曲霉 常见种类有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黑曲霉(A. niger)和灰绿曲霉(A. glaucus)等。 4.4.1.4 毛霉 常见种类有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 、高大毛霉(M. mucedo)和小毛霉(M. pusillus)等。 4.4.1.5 根霉 常见种类有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和异名黑根霉(R. nigricans) 。 4.4.1.6 链孢霉 常见种类有好食脉孢霉(Neurospora sitophila)和粗糙脉孢霉(N. crassa)。 4.4.1.7 石膏霉 常见种类有白色石膏霉(Scupulariopsis fimicola)和褐色石膏霉(Papulaspora byssina) 。 4.4.2 其他大型杂菌 4.4.2.1 鬼伞 常见种类有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长根鬼伞(C. macrorhizus)、墨汁鬼伞(C. atramentarius)和粪鬼伞(C.sterqulinus)等。 4.4.2.2 总状炭角菌(Xylaria pedunculata) 俗称鸡爪菌。 4.4.2.3 胡桃肉状菌(Diehliomyces microsporus) 5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严格生产管理,规范生产技术, 减少和杜绝杂菌发生机会;必要时可采用化学防治,形成配套的安全、综合防治体系,提高防治效果, 以确保食用菌生产的安全、高产和高效。 2 DB13/T 2220—2015 6 防治措施 6.1 轮作换茬 旧出菇棚室或污染较重棚室可与植物类作物轮作栽培。 6.2 生产场地选择与管理 6.2.1 产地选择 产地选择按照 NY 5358 和 NY/T 5333 的规定执行。 6.2.2 生产场地设计 6.2.2.1 选择清洁、高燥场地,应排水系统畅通,地面平整,不积水,保持环境卫生。 6.2.2.2 生产场地要合理布局,把原料库、拌料装料区、堆肥发酵区等感染源区与灭菌室、冷却室、 接种室、培养室、出菇棚室等易染区隔离,其中灭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应当紧密相连。 6.2.3 生产场地管理 6.2.3.1 培养室和出菇棚室内外环境要卫生,门、窗及通风口处安装 60~80 目防虫网,棚室内张挂黄 板、杀虫灯等,防止害虫传播杂菌。 6.2.3.2 出菇棚室使用前应在阳光下暴晒 7d~10d。根据休棚季节,还可利用冬季撤棚冷冻或夏季高 温闷棚等措施降低杂菌基数。 6.2.3.3 培养室和出菇棚室使用前 2d,室内空间、地面和架材等要全面消毒。可采用物理消毒、化学 消毒或二者结合进行,具体方法参照附录 A 和附录 B 中的规定执行,化学消毒后一定要排除有毒气体再 用。 6.2.3.4 培养室和出菇棚室在高温季节使用时,每隔 7d~10d 可用石灰水或漂白粉、多菌灵等高效、 低毒药剂消毒 1 次,具体方法参照附录 A 中的规定执行。 6.2.3.5 做好生产场地的日常清洁工作。及时清理周边环境中的杂草、积水及各种有机残体,避免杂 菌滋生;同时控制栽培场人员流动。 6.2.3.6 有大量人员进入培养室和出菇棚室时,门口处应设置 1 个装有 0.1%高锰酸钾溶液的水池, 也 可在门口处撒上生石灰粉,对鞋底进行消毒,防止带入杂菌。 6.2.3.7 接种场所、培养室和出菇棚室使用完毕,要及时清理干净。污染物要运至远处深埋或烧毁。 杂菌污染严重的棚室,要进行 1 次消毒处理,具体方法参照附录 A、附录 B 中的规定执行。 6.3 品种及菌种选择 6.3.1 选用抗杂菌能力强的优良品种。 6.3.2 菌种生产按照 NY/T 528 的规定执行,菌种纯度检验按照 NY/T 1284 的规定执行。生产并使用纯 正、生活力旺盛、菌龄适宜的菌种。 6.4 培养基或栽培袋制作 6.4.1 培养料选择与配制 3 DB13/T 2220—2015 6.4.1.1 原料选择按照 NY 5099 和 NY/T 5333 中的规定执行,使用前暴晒 2d~3d。配方要适宜,白糖 添加量不超过 1%,麸皮添加量不超过 25%,玉米面添加量不超过 5%。料要拌匀,含水量 60%~65%,宁 小勿大。水质应符合 GB 5749 的规定。 6.4.1.2 生料或发酵料栽培时,栽培料中加入石灰,提高培养料 pH 到 7.5 以上,也可加入多菌灵或克 霉灵等杀菌剂,抑制杂菌发生,具体方法参照附录 A 中的规定执行。麦秸、稻草使用前可先用 1%石灰 水浸泡。 6.4.2 菌种培养基及熟料栽培袋灭菌 6.4.2.1 及时灭菌 培养基或栽培料的配制、分装和灭菌要尽快完成,培养基或栽培料分装后不能过夜。 6.4.2.2 灭菌压力和时间 菌种培养基和栽培袋采用高压湿热灭菌或常压湿热灭菌,要保证灭菌的压力和时间。母种培养基需 在0.11 MPa~0.12 MPa压力下灭菌30 min。原种培养基、栽培种培养基、熟料栽培袋需在0.14 MPa~0.15 MPa压力下灭菌1.5h~2.0h,常压灭菌需根据料袋的大小、多少灭菌10h以上。 6.4.2.3 灭菌注意事项 要求培养基和栽培袋在灭菌灶内摆放有序,能保证蒸汽畅通。用棉塞作封口材料时,防止棉塞被冷 凝水打湿。高压灭菌时压力要稳定,自然降压后再缓慢放气、开盖,防止胀袋。 6.4.2.4 冷却 冷却室使用前要清理干净,可以进行物理或化学消毒,具体方法参照附录A和附录B中的规定执行。 在冷却室中培养基或栽培料温度冷却至适宜温度(30℃以下)。 6.4.2.5 灭菌效果检查 从锅体不同部位随机抽取培养基或栽培袋。母种培养基置于28℃恒温培养;原种、栽培种培养基和 栽培料经无菌操作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蛋白胨10 g,牛肉膏3 g,氯化钠5 g,蒸馏水1000 mL,pH 7.4) 中,于28℃恒温培养。培养48 h后检查,母种培养基上没有污染斑,营养肉汤培养液不混浊,则判断为 灭菌合格。 6.4.3 发酵料充分发酵 栽培料充分发酵,杀灭其中的大部分杂菌。发酵温度达到60℃左右,维持24 h后翻堆,一般需翻堆 3~4次。双孢蘑菇、草菇栽培料还可在出菇棚室内采用巴氏消毒法进行二次发酵,具体方法参照附录B 中的规定执行。 6.5 接种 6.5.1 适当加大接种量 熟料栽培接种量为3%~5%,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时接种量提高到10%左右。 6.5.2 菌种制作及熟料栽培接种 6.5.2.1 接种箱、接种室及接种帐消毒 4 DB13/T 2220—2015 采用化学消毒或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结合进行,常用药剂熏蒸结合紫外线消毒的方法,具体方法参 照附录A和附录B中的规定执行。 6.5.2.2 超净工作台消毒 使用前用75%酒精或新洁尔灭溶液等进行表面擦拭消毒,开机预净20 min后使用。还可定期进行紫 外线杀菌。具体方法参照附录A和附录B中的规定执行。 6.5.2.3 无菌操作接种 在消毒后的接种场所进行无菌操作接种。双手、接种用具等使用前要严格消毒或灭菌,可采用物理 方法、化学方法或二者结合使用,具体方法参照附录A和附录B中的规定执行。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 形成的无菌区(直径20 cm范围内)进行,动作要准确、迅速。 6.5.

pdf文档 DB13-T 2220-2015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河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3-T 2220-2015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河北省 第 1 页 DB13-T 2220-2015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河北省 第 2 页 DB13-T 2220-2015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河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5:43:1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