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B 31 备案号:51623-2017 海 南 DB46 省 地 方 标 准 DB46/T 405—2016 竹荪栽培技术规程 2016-10-08 发布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6-12-08 实施 发 布 DB46/T 405—2016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海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省农垦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喜蓉、张永北、钟剑锋、冀春花、欧滨、沙林华、林芳能、陈琳、王东江、 阳记萍。 I DB46/T 405—2016 竹荪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栽培的菇场建设、培养基质、制袋工艺、菌丝培养、 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竹荪人工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92 食品添加剂 硫酸钙 GB 1898 食品添加剂 碳酸钙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 5358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3 菇场建设 3.1 产地环境 选择冬暖夏凉、背风保湿、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腐殖质高的水田、农地、橡胶园地和平缓的 竹林地等,土壤、空气的质量应符合NY 5358的要求。 3.2 田地要求 选择适宜的水稻田、山地、果园、橡胶园或竹林。竹荪栽培田地不宜连作,宜间隔2 a以上。 3.3 菇场分区与布局 3.3.1 堆料场与仓库 设置在便于车辆进出的位置,处在下风口。 3.3.2 制袋区 1 DB46/T 405—2016 2 有遮雨大棚20 m 以上,取料快捷方便。 3.3.3 灭菌区 2 紧靠制袋区,设有灭菌锅炉、蒸汽库,配套的附属建筑10 m 以上。 3.3.4 接种区 2 2 应在上风口,紧靠灭菌区。区内可划出10 m 以上区域作为冷却区,设有缓冲区2 m 。 3.3.5 培养区 应在上风口,紧靠接种区。 3.4 育苗菇棚建设 3.4.1 育苗菇棚条件 选择地势高燥、通风向阳、平坦开阔的空旷场地或林下空地。周边1000 m以内无污染源,周边环 境卫生良好,给排水方便,交通便利。菇棚建筑要耐用、保温、保湿、隔热、排通风效果好等,光照强 度为1500 Lx~5000 Lx。 3.4.2 育苗菇棚模式 上通风“凸”型棚。选择林下空地用竹架结构建棚,棚长30 m、宽5 m、高2.5 m;棚四周为二层 网,内层白色防虫网,外层遮光率95%的黑色遮阳网;上通风口长30 m、宽1.5 m、两边廊0.5 m、高 0.25 m;通风口四周围一层白色防虫网,棚顶盖一层厚度为0.15 mm~0.2 mm的黑白格农用膜,外层用 水泥瓦压实;竹架所有接口处用长10 cm的无锈钢钉子固定,然后用绑带绑紧;竹子选用3 a~5 a不蛀虫 的广西水竹。 4 培养基质 4.1 栽培原料 竹荪栽培种使用的培养料,主料杂木屑、草杆和农作物皮壳等,以橡胶树、马占相思等阔叶树种为 主(桉、樟、苦楝等树种除外),辅料为麦麸、玉米粉、白糖、磷酸二氢钾等均应符合NY 5099的相关 规定;其中辅料硫酸钙应符合GB 1892的相关规定,轻质碳酸钙应符合GB 1898的相关规定。 4.2 水 生产用水包括培养基质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培养基质配制用水的水质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出菇管理用水应符合GB 5084的要求。 4.3 栽培种 从具有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供种单位引进栽培种,其菌种质量应符合NY/T 1742的要求。 4.4 栽培容器 选用厚薄均匀、抗张强度大、底部密封性好的塑料袋。制作0.5 kg菌种菌包的袋子长24 cm、宽12 cm、 厚0.04 mm,常压灭菌采用聚乙烯塑料袋应符合GB 9687的要求,高压灭菌采用聚丙烯塑料袋应符合GB 9688的要求。 2 DB46/T 405—2016 4.5 药剂 药剂应使用国家在食用菌生产上登记使用的,符合GB 4285 和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 4.6 栽培基质配制 4.6.1 备料 准备新鲜、无霉变的杂木屑,堆积在通风的防雨堆料室内保存备用。 4.6.2 栽培基质推荐配方 栽培基质推荐配方见表1。 表1 栽培基质推荐配方 含量% 项目 配方 1 配方 2 配方 3 杂木屑 78 75 90 麦麸 19 20 10 玉米粉 0 3 0 硫酸钙 1 1 0 0.7 1 0 1 0 0 0.3 0 0 轻质碳酸钙 白糖 磷酸二氢钾 4.6.3 培养料配制 木屑原料与其他原料按配方比例称取,加水拌匀,水质要求参照4.2给出的要求,加水量以手握培 养料成团,略有水渗出为准(含水量65%左右)。 5 制袋工艺 5.1 场所 装袋、灭菌、冷却和接种等步骤在制袋区、灭菌区和接种区内进行。 5.2 装袋 制作菌包的塑料袋子长24 cm、宽14 cm、厚0.04 mm,采用机械装袋或手工装袋,应避免与表面粗 糙的地面、周转器具等物件发生磨、碰、刮、蹭。培养基质配制完成后,及时将其填入塑料袋中,填至 袋口约4/5处,填料要求松紧适度,压实,采用扎袋法进行封口。 5.3 5.3.1 灭菌 高压灭菌 3 DB46/T 405—2016 母种(也称一级种)、原种(也称二级种)采用高压灭菌,将栽培袋放置于周转筐内或铁架上,移进灭 菌锅内。温度达到100 ℃时,关闭排气阀。当升压至0.05 MPa时,慢慢提起排气阀,缓慢的排气,等到 压力表降到起点时,关闭排气阀增压,升压至0.14 MPa~0.16 MPa,保持2.5 h~3 h。 5.3.2 5.3.2 冷却 灭菌后的栽培袋应移放到消毒的冷却室或接种室中,待冷却至常温后接种。 5.4 接种 5.4.1 基本程序 接种室(箱)清洁→移入栽培袋、栽培种及接种工具→消毒→接种→移出菌袋(放置育苗菇棚培养) →接种室(箱)用后清洁。 5.4.2 消毒 3 超净工作台采用75%酒精进行表面擦拭消毒后预净30 min;接种室(箱)采用气雾消毒剂4 g/m ~6 3 g/m 熏蒸消毒后,开紫外灯照射30 min。 5.4.3 接种 母种(也称一级种)、原种(也称二级种)接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在接种室(箱)内进行。在接种 室(箱)内进行,接种前用酒精擦拭手掌,并将接种勺在酒精灯火焰上消毒。栽培种(也称三级种)在栽 培区空地上直接铺料、接种并覆土培养。接种点按照“一字”或“梅花”状接种,每个接种点间距约10 cm, 3 每个菌块约2 cm 。 6 菌丝培养 6.1 场所 菌丝培养在培养室内进行。 6.2 消毒 培养场所预先清理,采用5.4.2的方法进行消毒。 6.3 培养条件 栽培袋摆放在黑暗的培养场所内,温度控制在25 ℃~28 ℃,不宜低于20℃或高于32 ℃。空气相 对湿度控制,培养室上65%~70%,上、下午通风各1 h,保持空气新鲜。 6.4 检查 接种一周后应经常检查栽培袋,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发现污染袋,及时将其清理出培养场所。此后, 再做2~3次的检查。 6.5 移放栽培区 当菌丝洁白长满整个料面,出现原基,接种面出现黄色菌被时便可把菌袋搬到栽培区播种。 7 栽培管理 4 DB46/T 405—2016 7.1 大田栽培 7.1.1 做畦 留人行道宽80 cm,挖排水沟,清除枯枝石块后做畦,畦宽60 cm~100 cm,畦高20 cm。 7.1.2 搭荫棚 铺料前用钢管、木料或毛竹搭2 m高荫棚,棚顶用树枝或茅草或遮阳网遮盖,遮荫度70%~80%;橡 胶林下种植可以不搭荫棚。 7.1.3 灌溉设施 以直径110 mm水管供水,再用直径65 mm~75 mmPVC管分水到每个菇畦。每个菇畦上铺设微喷带。 7.1.4 栽培料制备 按3 t/500 m 基料备料。将基料分为9:1两部分,其中90%部分,将堆置成高1 m~1.2 m ,宽1.5 m , 长5 m以上的料堆,用草或麻袋复盖。堆置一个星期,料温升至60 ℃~70 ℃时,内层出现大量白色放 线菌并有冰片味时翻堆。以后每周翻堆一次,约3 d~4 d后料温不再上升时即可使用。另外10%部分, 按配方混合,用蒸汽蒸煮,做成熟料备用。 2 7.1.5 铺料接种 每平方米用栽培料15 kg~20 kg,0.5 kg菌种3~5袋。将菌种碾碎和熟料充分混合。菇畦先撒一层 栽培料,后均匀撒一层菌种和熟料混合物,用量为菌种的一半;然后盖上一层栽培料,再于表面沿菇畦 中线撒条播另一半菌种熟料混合物。 7.1.6 覆盖 先盖上5 cm~7 cm腐殖土;再盖上3 cm~5 cm厚的树叶;橡胶园里冬季自然有落叶,可不覆盖树叶。 7.1.7 盖膜 温度低于18 ℃时,要把塑料薄膜盖紧,周围压实,每天中午通风0.5 h。温度高于23 ℃时,可以 不盖膜。大雨、暴雨天要盖膜,小雨和毛雨天不用盖膜。 7.2 7.2.1 管理 出菌期 以培养基含水量保持在60%~70%之间,土壤含水量20%~25%,温度保持23 ℃~28 ℃为宜。大田播 种后25 d~30 d内为发菌时期一般不喷水,晴天则要喷水,喷水至土壤湿润即可。下雨时要盖好薄膜。 7.2.2 菌蕾期 菌蕾生长期温度控制在22 ℃~30 ℃,土壤含水量保持20%~25%晴天每天早晚各喷一次水,相对湿 度达到80%~85%。 7.2.3 出荪期 菌床表面空气相对湿度要提高到90%~95%,温度以23 ℃~32 ℃出荪为好。播种后70 d左右子实体 形成,菌球尚未破口,要保湿,除雨天外,早晨在6时左右,下午在傍晚都应喷水。 5 DB46/T 405—2016 8 病虫害防治 8.1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药剂防治按GB 4285和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执 行。 8.2 主要病虫害 主要

pdf文档 DB46-T 405-2016 竹荪栽培技术规程 海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6-T 405-2016 竹荪栽培技术规程 海南省 第 1 页 DB46-T 405-2016 竹荪栽培技术规程 海南省 第 2 页 DB46-T 405-2016 竹荪栽培技术规程 海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4:32:38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