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07.060 A.47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5/T 1603—2016 代替 DB35/T 716-2006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lightning disaster investigation 2016 - 11 - 11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 - 02 - 11 实施 发 布 DB35/T 1603—2016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前期准备 .......................................................................... 1  5 调查取证 .......................................................................... 2  6 分析判定 .......................................................................... 3  7 编制调查报告 ...................................................................... 4  8 资料归档 .......................................................................... 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雷电灾害调查主要仪器、设备性能和技术指标 ........................ 6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雷电痕迹 ........................................................ 8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剩磁法 .......................................................... 9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雷电灾害调查常用表格样式 ....................................... 12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雷电灾害调查报告式样 ........................................... 15  I DB35/T 1603—2016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是对DB/T 716-2006《雷电风险评估及灾害鉴定规程》进行的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修改了规范的范围和适用性; ——删除了雷电风险评估部分的内容; ——调整了雷电灾害调查前期准备、调查取证和分析判定的章节和部分条款的次序; ——增加了调查组成员条件要求; ——详细规定了事发地气象因素调查的内容; ——增加了对调查文字和影像记录的具体要求; ——修改了雷电灾害等级的判定划分标准; ——增加了调查主要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指标要求; ——增加了调查表格和调查报告样式。 本标准由福建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宁德市防雷中心、厦门市防雷中心、厦门市翔安区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文华、江一涛、钱张伟、林永强、李衣长、吴健、李全荣、吴生灿、张烨方、 杨洋、张文清、叶本闪、胡伦善、缪星、杨超、林炎明、罗丹、汤辉佩、陈并。 II DB35/T 1603—2016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雷电灾害调查的前期准备、调查取证、分析判定、编制报告、资料归档等。 本标准适用于雷电灾害的调查和判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431-2015 3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雷电灾害 lightning disaster 因雷电对人、其他生命体、公共设施、建(构)筑物、电气和电子系统、植被等所造成的损害。 3.2 雷电灾害调查 investigation of lightning disaster 对与雷电发生存在某种联系的灾害事件所进行的调查,内容包括雷电灾害事故现场调查、气象要素 调查、历史要素调查、现有防雷装置调查等。 3.3 雷电痕迹 trace of the lightning 由于雷电作用,在金属或非金属物体上留下的熔化、击穿、烧焦等物理现象。 3.4 剩磁数据 data of residual magnetism 铁磁体被导线短路电流及雷电流形成的磁场磁化后仍保留的磁性值,单位为毫特斯拉(mT)。 1 DB35/T 1603—2016 4 前期准备 4.1 雷电灾害调查应由灾害主管部门委托专业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4.2 调查组应具备的条件 调查组应具备以下条件: a) 调查组成员不少于三人,现场调查不少于两人; b) 成员具备防雷装置检测资格证,需要时可加入其它相关专业人员; c) 现场调查人员中至少一人应具有 5 年以上现场检测经验; d) 调查组长具备中级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 e) 调查人员与所发生的雷电灾害事件无利害关系。 4.3 调查组应告知受灾对象提供相关技术资料,并通知有关人员在约定时间内到达现场配合调查。 4.4 调查组应对受灾对象的行业特点、现场危险性进行初步分析,制定调查计划。 4.5 调查前应对所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并符合国家规定的使用要求。仪器设备清单可见附录 A。 5 调查取证 5.1 现场调查取证 5.1.1 事故现场因素调查 事故现场因素调查包括: a) b) c) d) e) f) g) 5.1.2 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 灾害发生地的经纬度; 灾害损失情况; 雷电痕迹(见附录 B)、现场遗留的痕迹、残留物,人和其他生命体损伤特征; 应记录受损对象及周围铁磁体的剩磁数据,具体方法见附录 C; 因灾害直接作用导致物体位置或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 被访问者描述的需要现场核实的情况。 事发建(构)筑物防雷装置及设备因素调查 事发建(构)筑物防雷装置及设备因素调查包括: a) b) c) 5.1.3 防雷设施相关设计、施工、验收、检测资料; 对防雷装置的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器进行检查、检测。检测方 法按照 GB/T 21431-2015 执行。 雷击受损有关设备的运行、检修、试验、验收的记录文件和事故发生时设备运行记录等,必要 时应查阅设备的设计、制造、施工、安装以及调试等资料。 事发地环境因素调查 事发地环境因素调查包括: 2 DB35/T 1603—2016 a) b) c) d) 宜在事发地半径 1 km 范围内进行; 事发地及周围主要建筑物分布状况; 事发地周边土壤状况; 事发地周边电力、通信线路、金属管线等分布情况。 5.2 其它因素调查取证 5.2.1 气象因素调查 气象因素的调查应根据事发地雷电监测数据及邻近气象台站观测数据获取,参见表 1。 表1 序号 气象因素采集项目表 数据名称 数据内容描述 1 雷电发生日期时间 以年、月、日、时、分、秒、百分秒的形式 2 雷电位置的经度 单位:度(°) 3 雷电位置的纬度 单位:度(°) 4 雷电强度(正闪、负闪) 单位:kA,仅对云地闪有效 5 雷电电荷 单位:C,仅对云地闪有效 6 雷电能量 单位:J,仅对云地闪有效 7 电场强度 单位:V/m 8 雷电流峰值 单位:kA 9 极性 正极性(+)、负极性(-) 10 雷电发生起止时间 以年、月、日、时、分的形式 11 雷电移动路径 以地面观测记录为准 12 风向、风速、降水量、云状 以地面观测记录为准 13 观测台站与雷击事故点的水平距离、方位 以实际采用资料的台站进行计算 注:序号1~9为雷电监测资料,序号10~13为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 5.2.2 历史因素调查 事发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雷电灾害情况。 5.3 调查记录 5.3.1 现场调查过程中的记录包含文字和影像记录。 5.3.2 文字记录 应符合以下要求: a) b) c) d) 5.3.3 内容全面、真实反映灾害现场全貌; 用语准确、精炼、规范,使用标准普通话用语进行描述和记录,计量单位使用国家标准; 有见证人的签名; 所有调查记录字迹清晰、工整,并具有唯一性标识,签名使用钢笔或签字笔。 影像记录 应符合以下要求: 3 DB35/T 1603—2016 a) b) c) d) e) 6 全面反映雷电灾害现场调查取证过程; 图像清晰,数码照片不得低于 800 万像素; 拍摄的图片或视频中心必须显示拍摄日期和时间; 在拍摄影像资料时,应把调查人员与实体同时反映在影像之中; 影像记录已照片作为主要载体,对于重要的调查取证过程应进行录像。 分析判定 6.1 数据分析 6.1.1 根据灾害发生地的气候、地理、地质、地物等因素,分析该地形成雷电的条件。 6.1.2 根据灾害发生时间和相关雷电监测资料,分析雷击发生时间和空间上与灾害发生的吻合度。吻 合度按以下方法进行确定: a) 灾害发生时间对应“时段”内的雷电对地闪击均为疑似闪击; b) 灾害发生时间对应“时段”内,以实际闪击点为中心,半径 5 km 的范围内的所有闪击点均为 疑似闪击点; 6.1.3 分析受灾对象、痕迹、残留物和现场其它物体的物理、化学效应,以及相互关联性。雷电痕迹 特征见附录 B。 6.1.4 根据灾

pdf文档 DB35-T 1603-2016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T 1603-2016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T 1603-2016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T 1603-2016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0:39:45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