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01 B 05 DB22 吉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2622—2017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management on bacterial blight disease of soybean 2017 - 05 - 08 发布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 - 06 - 08 实施 发 布 DB22/T 2622—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振民、张佳环、陈长卿、陈喜凤、王晓梅、杨巍、王雪、谷岩。 I DB22/T 2622—2017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害识别、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2159 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soybean bacterial blight 由假单胞菌属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侵染大豆地上 部引起的细菌性病害。 3.2 菌脓 bacterial ooze 病菌从发病部位溢出的细菌粘液。 注:干燥后呈白色有光泽的膜,易脱落。 3.3 晕圈 halo 病原细菌侵染大豆植株后,在病斑周围形成的大小不同的褪绿区域。 4 病害识别 4.1 幼苗期 4.1.1 4.1.2 4.2 子叶发病表现为病斑中央褐色,周围褪绿,呈水浸状(参见附录 A 中图 A.1)。 真叶和三出复叶发病表现为多角形水浸斑或褐色坏死斑,周围出现褪绿晕圈。 成株期 4.2.1 侵染部位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茎、叶柄、豆荚和籽粒。 1 DB22/T 2622—2017 4.2.2 发病症状 4.2.2.1 叶片 4.2.2.1.1 最初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斑点,呈褪绿色(参见附录 A 中图 A.2)。 4.2.2.1.2 后转变为黄色、深褐色至黑色多角形或不规则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在湿度大时病叶 背后常产生白色菌脓,干燥后形成有光泽的膜(参见附录 A 中图 A.3)。 4.2.2.1.3 严重时病斑汇合连片,病叶呈破碎状,造成下部叶片早期脱落(参见附录 A 中图 A.4)。 4.2.2.2 茎及叶柄 茎及叶柄受害形成黑褐色水渍状的条状条斑。 4.2.2.3 荚 荚受害初呈红褐色小点,逐渐变成黑褐色斑点,多发生于豆荚的合缝处(参见附录A中图A.5)。 4.2.2.4 籽粒 籽粒上形成不规则油浸状浅褐色至褐色斑点,病斑表面有一层菌膜(参见附录 A中图A.6)。 5 防治原则 以选育和利用抗(耐)病品种等农业防治为主,加强栽培管理为重点,化学防治为辅进行综合防治。 化学防治用药应符合NY/T 1276的规定。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6 防治措施 6.1 农业措施 6.1.1 品种 6.1.1.1 选择抗(耐)病品种,避免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实行品种合理搭配与轮换种植。 6.1.1.2 选用无病留种田的种子。播前应该精选种子,选择籽粒饱满,外观完整,种皮色正且有光泽 的种子,清除病粒、虫粒、草籽和土块等。种子处理用 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拌种。 6.1.2 合理轮作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合理轮作,重茬地块实行深翻。 6.1.3 科学播种 播期、播深及密度应按照NY/T 2159的规定执行。 6.1.4 合理施肥 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合理施用微肥。 6.1.5 清除病残体 收割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焚烧,并进行深翻,减少越冬菌源。 2 DB22/T 2622—2017 6.2 化学措施 6.2.1 防治时期 结合气象条件和病情发展,在叶部病斑出现初期、豆荚和籽粒易感病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6.2.2 施药要求 防治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应进行全田喷雾,使大豆植株正反面均匀着药。药后遇雨,应及时补喷。施 药次数和间隔时间可根据药剂特性、病害发生程度、气象条件而定。 6.2.3 药剂及用量 a) 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雾; b) 30%琥胶肥酸铜悬浮液 500 倍液喷雾; c) 20%噻菌铜悬浮液 500 倍液喷雾。 3 DB22/T 2622—2017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细菌性斑点在大豆植株各个部位发病症状 图A.1 图A.2 4 子叶 叶片初期 DB22/T 2622—2017 图A.3 叶片中期 图A.4 叶片后期 5 DB22/T 2622—2017 图A.5 豆荚 图A.6 籽粒 注1:附录 A 中的“籽粒”“子叶”发病症状,均引自李永镐,大豆细菌性病害病原细菌及其生理小种鉴定,东北 农学院,硕士论文,1993 注2:附录 A 中的“豆荚”发病症状,引自网络信息资料,网址如下: http://cn.bing.com/images/search?q=pseudomonas+syringae+pv.+glycinea&FORM=HDRSC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pdf文档 DB22-T 2622-2017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2-T 2622-2017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1 页 DB22-T 2622-2017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2 页 DB22-T 2622-2017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9:59:40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