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39.060 D 59 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1/T 1465—2017 鲁山肉形石命名分类与鉴评 2017 - 09 - 30 发布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 - 12 - 30 实施 发 布 DB41/T 1465—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观赏石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河南省观赏石协会肉形石专业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鲁山县园林局、河南省观赏石协会、河南省观赏石协会肉形石专业委员会、鲁山 县民协奇石研究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蒋遂安、李杰、王三槐、魏建中、梁鹏、胡胜杰、孙镱光。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王延生、张建军、祁文石、潘常青、蒋沛源、李三雨、邹宗显、孙春贵、梁维 超、陈银柱、梁海峰、杨洪喜、张六海、徐铭璞。 I DB41/T 1465—2017 鲁山肉形石命名分类与鉴评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肉形石的术语和定义、材料性质、命名、分类、鉴评、等级划分与鉴评证书。 本标准适用于鲁山肉形石的命名、分类、鉴赏、评价活动,也可作为肉形石价格评估的重要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1390-2015 观赏石鉴评 QB/T 4184-2012 观赏石(摆件) 命名及鉴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鲁山肉形石 是自然形成且可以采集的,赋予一定形态、色泽、纹理、肉皮为特征的肉形石。并具有较高观赏价 值、收藏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石质艺术品。代表产地位于河南省鲁山县。 3.2 天然肉形石 自然产出的、具有肉(食)品特征的天然原石。 3.3 造型肉形石 采用天然肉形石材料为原石,经人工切割、打磨、抛光、雕琢、喷砂等方式,以凸显天然肉形石外 形、纹理的人工肉形石。 3.4 岩性 为条带状石英岩。稳定性好,抗酸、抗碱、抗氧化能力强。 3.5 处理 不被行业接受的改变肉形石效果的人工方法。下列处理方法可视为未经处理:涂油:未破坏石表自 然风化面者;局部破损或自然修复面积比例小于10%,且不影响主观赏面者。常见的肉形石处理方法包 括染色、镶嵌、切磨、描绘、黏合和人造纹理等。 4 材料性质 1 DB41/T 1465—2017 4.1 矿物成分 岩体由二氧化硅和少量的黄铁矿及其它物质构成。 4.2 摩氏硬度 6.5~7.5。 4.3 密度 2.59 g/cm³~2.64 g/cm³。 4.4 放射性 低于70μSv/n。 5 肉形石命名 5.1 天然肉形石命名 本照天然肉形石公认的名称加岩性命名的原则,鲁山天然肉形石命名为:鲁山硅质肉形石。简称为: 鲁山肉形石。 5.2 造型肉形石的命名 造型肉形石在采用天然肉形石原材的基础上,加工成不同形态的肉形石。其命名为:造型肉形石。 如:造型方子肉肉形石等。 6 肉形石分类与特征 6.1 肉形石分类原则 本标准根据人们的鉴赏传统与习惯、人文意识和审美取向,以及肉形石呈现的艺术形式和特点,结 合肉形石的物质组成、产出地质,具象程度、体量大小、皮部特征等,将肉形石划分为附存地类、具相 类、体量类、肉皮类四个类型。 6.2 肉形石分类 6.2.1 以肉形石附存地分类 6.2.1.1 水冲料 附存地点为河道。经自然界长期搬运打磨和浸色,呈现品种多样化趋势。其表象更温润,有包浆, 棱角圆滑,油脂感强;皮部经水流沙石自然打磨后,鬃眼明显或不明显;纹理清晰自然,色泽浑厚而有 瓷感;品相真实而富含韵味。 6.2.1.2 山水料 附存地为山谷。原矿体经长期侵蚀剥离后,由风水带入山谷,经洪水和粗石磨砺,棱角较山料肉形 石圆滑,色泽稍深,其品相介于水冲料和山料之间。 6.2.1.3 山料 2 DB41/T 1465—2017 附存地为原矿。多呈红白两色,皮部完整,鬃眼明显;个体硕大,缺少包浆。多以生肉石品相呈现。 6.2.2 以肉形石具相分类 6.2.2.1 生肉类 肉皮呈白色,光泽鲜亮,皮下肉体肥瘦相间,肥肉洁白,瘦肉生鲜或带有血色;纹理多呈红白两色, 生鲜感强。 6.2.2.2 熟肉类 该类品种繁多,皮部多呈酱红、焦黄、暗白、红烧,水煮、烤焦、烧烂等表象及色泽;纹理细腻均 匀,色调柔和,肥肉白色或稍暗,瘦肉深红如酱,观之油腻,抚之如瓷。 6.2.2.3 腊肉类 通体色泽较暗,纹理及色差不十分显著,多呈深茶色或重酱色。玉华良好,包浆浓郁。其外部形态 与腊肉极为相似。 6.2.2.4 象形类 指形体和色泽像蛋糕,炸豆腐,皮冻,鸡腿,内脏,器官等的肉形石。这些多品种肉形石的外观基 本无纹理,其色泽和外貌特征与有关器官、食品相似。 6.2.2.5 牛肉石类 少皮,表面多以白膜包裹,切面深红色或红白相间,呈大理石纹状,形体完整但不规则。 6.2.2.6 鸡肉石类 有皮,多呈黄色或白色;多为沙琪玛皮;肌肉纹理不十分明显,多呈黄色、肉色或肉白色。 6.2.3 以肉形石的体重分类 6.2.3.1 超大肉形石 指重量在100 kg以上的肉形石。 6.2.3.2 大型肉形石 指体重在30 kg~100 kg间的肉形石。 6.2.3.3 中型肉形石 指3 kg~30 kg间的肉形石。 6.2.3.4 小型肉形石 指重量在300 g~3 kg间的肉形石。 6.2.3.5 小品肉形石 为300 g以下的肉形石。 6.2.3.6 单(成)品肉形石的认定 3 DB41/T 1465—2017 单品肉形石,一般重量不得少于300 g。长、宽、高的最大值分别不得少于5 cm。对形体与品相特 别出众,但体量不达标的单品,其长宽高之和达到15 cm以上者,也可认定为单品肉形石。 6.2.4 以肉形石的肉皮分类 6.2.4.1 白糯皮(水晶皮) 皮糯而洁白,玉华良好而通透。动感强烈。有褶皱,少鬃眼;光滑而细腻。 6.2.4.2 龙鳞皮 褶皱呈鳞片状分布,常呈红色或黄色;鬃眼清晰可见,抚摸不光滑,眼观其褶皱和鬃眼明显。 6.2.4.3 烧烂皮 皮部多呈红色或黄色为主色调,天然的不完整,但真实感强。表皮经沙石打磨而缺少鬃眼,多呈红 黄、红白或黄白两色层次,如烧烂状。 6.2.4.4 布纹皮 皮平展细致,鬃眼分布明显或不明显,一般通透感较差。以红黄色、棕色为多,也常见有衍生色出 现。 6.2.4.5 沙琪玛皮 皮部多呈红色、黄色或白色,如米粒状凸凹分布;抚摸不平滑,观之少鬃眼。 6.2.4.6 水煮皮 皮部多呈暗白色,通体呈素雅之色。 6.2.4.7 烧焦皮 皮多呈金黄色或黄红色,皮面多为烧焦状炸泡,起伏不平,有的呈破泡状多层分布;观之为天然破 损;稍有或无鬃眼。 6.2.4.8 剥皮肉皮 以白色或浅白色为主,多呈脂肪样粒状分布,且不均匀。少鬃眼。 6.2.4.9 荔枝皮 纹路多呈点状分布,皮面粗糙,色泽泛红,神似荔枝皮。 6.2.4.10 苦瓜皮 纹路呈条状不规则弯曲分布,色泽多以黄色为主。纹理形成较浅的纹理沟。 6.2.4.11 鱼籽皮 呈现一层微小的圆形颗粒组成的皮面,以黄色为主,也可多色并存。这种肉皮一般没有棕眼。 6.2.4.12 沙漠皮 皮面呈细微颗粒堆状物,相如沙漠,多呈黄色。 4 DB41/T 1465—2017 6.3 肉形石主要特征 6.3.1 品相特征 6.3.1.1 多呈猪肉(石)特征 石体细密柔和油润,纹理、色带结构清晰,肉皮和肥、瘦肉,符合猪肉特征的石体占90%以上。 6.3.1.2 形状特征 大体分为弧状形、方正形、平直形和不规整形四类。精品肉形石形体与真肉相应部位比例协调, 品相酷似。 6.3.1.3 肉皮特征 毛孔清晰,褶皱多而逼真,皮部通透;色泽:分深红、红、焦红、浅红、白,浅白、深黄、焦黄、 浅黄等。 6.3.1.4 纹理特征 纹理以红白相间为主。清晰鲜明,纹路分布数道或十余道之多,匀称而明显,多呈横走向,为平行 或波形延展;有骨之处,纹理多呈旋状或不规则状分布。 6.3.1.5 色泽特征 水冲料肉形石包浆浓郁,色泽圆润、柔和细腻,具有瓷感光泽和复合色调;山水料、山料肉形石颜 色以红白两色为主,色调较单纯。 7 肉形石鉴评 7.1 肉形石鉴评要素及权重分配 鉴评要素分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部分。根据肉形石的特点,在自然要素部分,增加了肉皮的评 选项。自然要素的分值占75%;人文要素分值占25% 。 7.2 自然要素 7.2.1 形态 饱满有弧度,完整无破损,神奇而形象,灵动不僵直。 7.2.2 质地 硅质,石肤细腻。 7.2.3 色泽 色泽明亮、丰富柔和。与真肉颜色接近。 7.2.4 纹理 细腻清晰,分布合理;有序波动,成横走向。 7.2.5 肉皮 5 DB41/T 1465—2017 光鲜透亮,润泽糯香;有褶皱和鬃眼。 7.3 人文要素 7.3.1 韵意 形神兼备,蕴意深邃、骨肉完美,香糯溢外。 7.3.2 命名 贴切生动、真实,具有较强艺术性和丰富文化内涵。 7.3.3 配座 衬托主题、相得益彰。 7.3.4 传承 历史易手、沿革有序并有据可查。 7.3.5 传承项的权重 民国以前的肉形石,传承一项可根据具体人物、事件及其历史价值而定;而民国以后的肉形石的权 重仅做为附加项来处理。 7.4 鉴评对象 本鉴评标准制定以猪肉石为对象。其它类别肉形石参照本标准进行鉴评。 7.5 鉴评指标 肉形石鉴评按表1执行。 7.6 鉴评方法 7.6.1 相对排序法 7.6.1.1 预选 由鉴评人员对所有参评的肉形石进行初步筛选,以获奖数量的1.5倍~2倍的额度确定入选目标。 7.6.1.2 排序 经初步筛选,确定入选目标后,由鉴评人员为每一方(组)肉形石列出相对优先次序,最终计算出 每一方肉形石的序次。 表1 鉴评要素 自然要素 肉形石鉴评要点及权重分配表 要素类别及分值 鉴评打分标准 权重,% 形态 饱满有弧度,天然无破损,神奇而形象,灵动不僵直。 20 质地 硅质;石肤细腻。 15 色泽 色泽明亮,丰富柔和,与真肉色泽接近。 10 纹理 细腻自然,横向波动,纹路清楚,分布合理。 15 肉皮 糯香油腻,鬃眼可见,褶皱成趣,靓丽逼真。 15 6 DB41/T 1465—2017 表 1 肉形石鉴评要点及权重分配表(续) 鉴评要素 要素类别及分值 人文要素 综合评分 鉴评打分标准 奇妙神似,骨肉完美。 权重,% 韵意 香糯溢外,蕴意深厚, 15 命名 贴切真实。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5 配座 石、器契合,衬托主题。 5 传承 民国后的仅作为附加项。 —— 100分 7.6.2 权重评估法 由鉴评人员对每一个

pdf文档 DB41-T 1465-2017 鲁山肉形石命名分类与鉴评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1-T 1465-2017 鲁山肉形石命名分类与鉴评 河南省 第 1 页 DB41-T 1465-2017 鲁山肉形石命名分类与鉴评 河南省 第 2 页 DB41-T 1465-2017 鲁山肉形石命名分类与鉴评 河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9:38:5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