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 B 65 福 DB35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729—2017 森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 Method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forest environmental damage 2017 - 12 - 25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3 - 25 实施 发 布 DB35/T 1729—2017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3 5 鉴定评估准备 ...................................................................... 5 6 森林环境损害调查 .................................................................. 7 7 因果关系分析 ...................................................................... 9 8 森林环境损害实物量化 .............................................................. 9 9 森林环境损害价值量化 ............................................................. 10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森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 16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污染环境产生森林环境损害的可能排放途径、迁移路径和暴露途径(例表) .................................................................................... 18 参考文献 ............................................................................ 19 I DB35/T 1729—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三明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泉州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泉州市环境监测 站、厦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亦斌、李金泰、王炳煌、陈璋琪、吴金建、邹建明、洪小琴、黄全佳、 曾群智。 II DB35/T 1729—2017 引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福建省森林环境,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安全,规范森林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根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 术指南 损害调查》,制定本标准。 III DB35/T 1729—2017 森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术语和定义、总则、鉴定评估准备、森林环境损害调查、因 果关系分析、森林环境损害实物量化、森林环境损害价值量化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因污染环境导致森林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 本标准不适用于因核与辐射、致病性生物污染、破坏生态所致森林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以及森林大 气、土壤、水体等环境要素的损害鉴定评估和林木资源、林副产品、林地资源等资产或财产损害的价值 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 25.1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 25.2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193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73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 HJ 589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HJ 606 工业污染源现场检查技术规范 HJ 630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HJ 710.1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 LY/T 1721-2008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LY/T 18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LY/T 1956-2011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NY/T 1669 农业野生植物调查技术规范 《全国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 第27号) 3 术语和定义 LY/T 1721-200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DB35/T 1729—2017 3.1 森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for forest environmental damage 鉴定评估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调查污染环境行为与森林环 境损害情况,分析污染环境行为与森林环境损害间的因果关系,评估污染环境行为所致森林环境损害的 范围和程度,确定森林环境恢复至基线并补偿期间损害的恢复措施,量化森林环境损害价值的过程。 3.2 污染环境行为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ehavior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而导致环境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的不利改变的行为。包括排污者的违法排污、 非法倾倒污染物、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 3.3 森林环境损害 forest environmental damage 因污染环境行为造成森林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要素的不利改变,导致森林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能 力的破坏或损伤。 3.4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 森林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的惠益。 3.5 森林环境基线 forest environmental baseline 污染环境行为未发生时,评估区域内森林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状态。 3.6 期间损害 interim damage 森林环境损害开始发生至森林环境恢复到基线的期间,森林生态系统向公众或其他生态系统提供服 务的丧失或减少。 3.7 森林环境恢复 forest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森林环境损害发生后,采取各项必要的、合理的措施将森林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恢复至基线水平,同 时补偿期间损害。按照恢复目标和阶段不同,森林环境恢复可包括基本恢复、补偿性恢复和补充性恢复。 3.8 基本恢复 primary restoration 采取自然恢复或人工恢复措施,使受损的森林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恢复至基线水平。 3.9 补偿性恢复 compensatory restoration 采取各项恢复措施,补偿森林环境期间损害。 3.10 补充性恢复 complementary restoration 基本恢复或补偿性恢复不能完全恢复受损的森林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时,采取各项弥补性的恢复措 施,使森林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恢复到基线水平。 3.11 永久性损害 permanent damage 受损森林及其生态系统功能难以恢复,其向公众或其它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完全丧失。 2 DB35/T 1729—2017 4 总则 4.1 鉴定评估原则 4.1.1 合法合规原则 鉴定评估工作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禁止伪造数据和弄虚作假。 4.1.2 科学合理原则 鉴定评估工作应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工作方案。鉴定评估工作方案中应包含严格的质量控制 和质量保证措施。 4.1.3 独立客观原则 鉴定评估机构及鉴定人员应当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独立客观地开展鉴定评估,不受鉴定评估委 托方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4.2 鉴定评估内容 4.2.1 鉴定评估范围 森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时间范围:以污染环境行为发生日期为起点,持续到受损森林及其生 态系统服务恢复至基线为止。 森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空间范围:综合利用现场调查、环境监测、遥感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方 法,依据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范围确定。 4.2.2 鉴定评估事项 森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主要内容包括:调查污染环境行为和森林环境损害情况;分析污染环境行为 与森林环境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森林环境损害的类型、范围和程度;计算森林环境损害实物量和 价值量。 4.3 鉴定评估工作程序 4.3.1 工作程序 森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依照以下程序: a) 鉴定评估准备; b) 森林环境损害调查; c) 因果关系分析; d) 森林环境损害实物量化; e) 森林环境损害价值量化; f) 评估报告编制。 森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程序见图1。 4.3.2 鉴定评估准备 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座等方式,掌握污染环境行为以及森林环境损害的基本情况和主 要特征,确定森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内容和范围,筛选特征污染物、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编制森林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方案。 3 DB35/T 1729—2017 森林环境损害 鉴定评估委托 资料收集 鉴定评估准备 现场踏勘 总结制定工作方案 人员访谈 基础信息系统调查 损害调查 确定损害事实

pdf文档 DB35-T 1729-2017 森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T 1729-2017 森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T 1729-2017 森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T 1729-2017 森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4:25:4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