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B 05 吉 DB22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2806—2017 双孢菇露地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button mushroom in open field 2017 - 12 - 11 发布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4 - 01 实施 发 布 DB22/T 2806—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迎春、张永锋、凤鹏、杨大海、王秀飞、张维东、滕星、高星爱。 I DB22/T 2806—2017 双孢菇露地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双孢菇露地生产的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包装贮藏 运输、记录与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双孢菇露地栽培、玉米田间作套种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654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2728-2006 食用菌术语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9171 双孢蘑菇菌种 NY/T 224 双孢蘑菇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2798.5 无公害农产品 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第5部分:食用菌 NY 5099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2006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 12728-2006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菌种 culture 生长在适宜培养基上的具有结实性的菌丝培养物,包括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GB/T 12728-2006,定义 2.5.6] 3.2 菌皮 coat 在菌种生产和代料栽培中,完成培养后或由于培养时间过长菌体表面变成的皮状物。 [GB/T 12728-2006, 定义 2.6.94] 3.3 吐黄水 yellow water exudation 菌丝培养期间分泌的液体,常积聚在培养基表面,呈黄色水珠状。 [GB/T 12728-2006, 定义 2.6.96] 1 DB22/T 2806—2017 3.4 退菌 mycelium atrophy 在不适宜环境条件下或由于病虫害为害,菌丝体在培养基中萎缩、消亡的过程。 [GB/T 12728-2006, 定义 2.6.75] 3.5 混播 mixed spawning 将菌种与培养料均匀混合的播种方式。 [GB/T 12728-2006, 定义 2.6.68] 3.6 表播 surface spawning 将菌种撒在培养料表面的播种方式。 3.7 粪草培养料 compost substrate 以各种有机肥和草本植物残体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腐熟作原料的培养基。 [GB/T 12728-2006, 定义 2.5.22] 3.8 结菇水 cropping water 覆土层内菌丝体完成生长后,间歇向覆土层喷重水,以促进菌丝体扭结形成原基的水分管理。 [GB/T 12728-2006, 定义 2.6.77] 3.9 出菇水 fruiting water 原基发育成至绿豆或黄豆大小的菇蕾时,间歇向覆土层喷重水,以促进子实体的生长发育的水分管 理。 [GB/T 12728-2006,定义 2.6.78] 4 产地环境 生产场地的选择应符合NY/T 2798.5的规定。 5 农业投入品 5.1 菌种 应选用适于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原料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省级及以上相关部门审(认) 定或登记的品种。菌种质量应符合GB 19171的规定。 5.2 其它投入品 5.2.1 培养料与覆土 应符合NY/T 2798.5和NY 5099的规定。 5.2.2 测酸碱度、防雨、遮光材料 pH 试纸1 本;规格为 1.2 m宽、3 道厚的农膜 15 kg;规格为 10 m 长、1.0 m 宽、1.5 cm~2 cm 厚的草帘 260~300 延长米。 2 DB22/T 2806—2017 6 栽培管理 6.1 栽培模式 露地情况下玉米与双孢菇间作套种栽培。按玉米:双孢菇 = 4 垄:2 垄比例进行种植,1 亩地实 2 际栽培双孢菇面积 223 m 。玉米应为 4月 15 日~25 日播种。错期播种,先种 4 垄玉米,中间2垄种 单行,边垄种双行,以确保单位面积玉米株数不减少,预留出 2 垄套种双孢菇。详见图1。 图1 6.2 玉米、双孢菇间作套种模式图 栽培场所 应选择遮荫、避风、排灌方便的玉米地。不宜选择低洼和过于阴湿的场地。 6.3 播种时间 7 月上旬~8 月中旬。 6.4 培养料及配方 2 按玉米:双孢菇 = 4 垄:2 垄比例进行种植,1 亩地实际栽培双孢菇面积 223 m 进行备料。培养 料所用基质应符合NY 5099的规定,所用农药应符合NY/T 1276和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培养料配方应符合附录 A 要求。 6.5 6.5.1 预处理 揉搓粉碎 玉米秸秆机械揉搓粉碎至 10 cm 左右后,预堆升温;干牛粪粉碎后与复合肥、豆饼粉、尿素等氮 素加水拌湿调成混合氮素辅料,含水量为手握料,指缝间有水滴 2 d~3 d 即可,预堆升温。 6.5.2 预湿 秸秆用 1% 石灰水中浸泡或淋湿,pH 9~10。充分吸水后沥去表面多余水分,含水量达到 65%~70%。 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3 DB22/T 2806—2017 6.6 建堆发酵 6.6.1 建堆 6.6.1.1 将预湿好的主料在硬化场地建堆,堆底先铺 30 cm 厚的秸秆, 6.6.1.2 喷水充分淋湿,在秸秆的表面撒一些石灰粉,用水喷淋一次,使石灰粉渗入秸秆内,培养料 用石灰总量的 4%~5% 的石灰粉 。 6.6.1.3 撒一层 3 cm~5 cm 厚的除石灰粉外的其它辅料。依次堆 30 cm 厚的秸秆,撒一层辅料,顶 层为秸秆。 6.6.1.4 铺完秸秆后用水充分淋湿。堆宽 2.2 m~2.5m,高 1.8 m~2.0 m,长度根据主料多少而定。 6.6.1.5 每隔 1 m 设置直径为 15 cm~20 cm 的通气管道,培养料含水量为 70%~75%,pH 8.0~8.5。 6.6.1.6 料堆梯形增加受光面积,并覆膜保湿增温。 6.6.2 翻堆 6.6.2.1 第 1 次 在建堆 5 d~6 d 后堆温达 70 ℃~75 ℃时进行。翻堆过程中将石灰总量的 35%~40% 均匀撒入 培养料中,调节培养料 pH 8.0~9.0,翻堆过程中往培养料中喷水,调整含水量至 70%~75%,以后翻 堆不再加水。以堆宽 1.8 m、堆高 1.5 m 为宜,覆草帘保湿。 6.6.2.2 第 2 次 在第 1 次翻堆 5 d~6 d 后堆温达 70 ℃~75 ℃ 时进行,加入石灰总量的 35%~40% ,翻法同 上,长度与高度不变,堆宽缩为 1.5 m。 6.6.2.3 第 3 次 在第 2 次翻堆 4 d ~5 d 后堆温达70 ℃~75 ℃时进行,翻法同上, 以pH 7.0~8.0 为宜。 6.6.2.4 第 4 次 在第 3 次翻堆 4 d~5 d 后堆温达 70 ℃~75 ℃ 时进行,翻法同上,以 pH 7.0~8.0 为宜。 6.6.2.5 第 5 次 在第 4 次翻堆 3 d~4 d 后堆温达 70 ℃ ~75 ℃ 时进行,翻法同上,以 pH 7.0~8.0 为宜, 2 2 用 4.3%氯氟•甲维盐乳油 3 g/100m ~5 g/100m 喷雾防治蛆和螨。培养料达到疏松、有韧性,棕褐色, 无酸臭味,有白色放线菌菌丝,pH 7.5~8.0,含水量为 62 %~65 %。用药应符合NY/T 1276和GB/T 8321 (所有部分)的规定。 6.7 放氨气 第 5 次翻堆 3 d~4 d 后,将料堆摊开 2 d~3 d,除去料堆中的氨气,防止淋雨。 6.8 6.8.1 铺料与播种 做床 床宽 60 cm、高 20 cm~22 cm ,床间作业道宽 60 cm,作业道铺装微喷设施。做床后,每223 m 用石灰粉总量的 10%~15% 消毒。 4 2 DB22/T 2806—2017 6.8.2 铺料 人工铺料或机械铺料,料面应呈龟背型,厚度20 cm~22 cm为宜。 6.8.3 播种 6.8.3.1 条件 播种应在阴天或晴天 16 时后,培养料温度在 25 ℃ 以下为宜。播种工具、手应用 75 % 酒精消 毒。 6.8.3.2 方法 2 2 采用混播与表播相结合的播种方法。菌种使用麦粒种,750 g/m ~1000 g/m 。先将用种量的三分之 二播于培养料上,用叉子抖料使菌种混入料内,再将余下的三分之一菌种播于料面上,并用木板拍实料 面。播种后,料面覆盖 2% 石灰水浸过的稻草或稻草帘遮光保湿,应有覆膜防雨措施。 6.9 覆土 6.9.1 配方 2 见附录 B。按223 m 菌床面积准备覆土,覆土质量具体应按GB 15618执行,使用农药应符合NY/T 1276 和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6.9.2 方法 当菌丝向下生长至培养料厚度的三分之二时覆土,厚 2 cm ~3 cm,一次性覆完。覆土后床面应用 2 % 石灰水浸湿的稻草或稻草帘遮光保湿。 6.10 发菌管理 每隔10 d撬料一次,通气增氧。覆土后保持床面湿润,菌料含水量 70%~75%。 6.11 出菇管理 发菌 35 d~40 d 即可出菇,当床面气生菌丝形成菌丝束时应喷“结菇水”;当菇蕾长至黄豆粒大 小时应喷“出菇水”。 保持床面湿润,菌料含水量 70%~75%。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6.12 转潮管理 采后清理料面,补平覆土,停水养菌 3 d~5 d,喷水增湿、催蕾,再按前述 6.10 方法管理,间 隔 7 d~15 d 可再采下一批菇。 7 病虫害防治 7.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7.2 防治方法 选用优良品种,主料秸秆使用前在太阳下曝晒;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应及时 拔除杂菌子实体。在出菇床悬

pdf文档 DB22-T 2806-2017 双孢菇露地生产技术规程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2-T 2806-2017 双孢菇露地生产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1 页 DB22-T 2806-2017 双孢菇露地生产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2 页 DB22-T 2806-2017 双孢菇露地生产技术规程 吉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3:42:10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