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B 05 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1/T 1835—2019 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野外调查技术规范 2019 - 06 - 17 发布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09 - 17 实施 发 布 DB41/T 1835—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忠阳、杜子璇、成林、邹春辉、张溪荷、李彤霄、张弘、师丽魁、王志超。 I DB41/T 1835—2019 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野外调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提出了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野外调查的组织、程序、方法、内容和形式,规范了调查数据存 储格式和调查报告编制时间等。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灾害发生时或发生后给冬小麦生产造成重大影响时的野外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7961-2011 气象服务分类术语 GB/T 27966-2011 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象灾害 大气对自然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天气气候事件的总称。 3.2 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 在冬小麦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导致冬小麦减产、耕地和农业设施损坏的不利天气或气候条件的总称。 水分因子异常引起的冬小麦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渍害、连阴雨;温度异常引起的有:霜冻、冻害、 雪灾、高温热害;风引起的有风灾;气象因子综合作用引起的有干热风、风雹等。 3.3 灾害调查 当灾害发生并对冬小麦造成一定影响时,对灾害发生现场进行实地观测、访问、采样、摄录,并根 据需要进行灾情跟踪调查,以获得灾害的发生程度、作物损失概况、作物受灾后形态和生理生态变化等 相关资料和编写相关报告的全过程。 4 调查准备 4.1 组建调查组 当发生灾害并对冬小麦造成一定影响时,应在灾害发生后或影响出现后48小时内启动灾害野外调 查。根据受灾范围大小,确定至少1个调查组,当辖区内50%以上气象台站达到灾害指标,或50%以上区 域受灾时,应确定多个调查组。每个调查组成员一般为相对固定的3~5人,其中调查组组长应具有一定 的组织协调能力、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1 DB41/T 1835—2019 4.2 制定调查方案 在实地调查前,需利用遥感监测图像和气象资料做好灾情初查,确定灾害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并 在中分辨率图(一般可用1:25万或1:50万比例尺)中标绘,根据冬小麦种植品种、生态、地形等特征, 初定4个代表性较强的野外调查点。电话联系灾区相关部门,综合各方面情况(道路可通行、是否为灾 害强度中心、次生灾害发生程度、作物主要品种等),最终确定2个点。 根据灾害发生影响情况提出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组成员组成、仪器设备、防护设备、调查路径、重 点调查地区、野外观测调查要素、数据存储传输方案等,见规范性附录A。 5 野外调查 5.1 基本信息收集 在灾情发生地(必要时到当地农、林、水等部门)尽可能的收集面上灾情、农情资料。灾情资料包 括:灾害种类、出现时段、范围、强度等;农情资料包括:冬小麦所处的发育期,各品种的播种面积、 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等。选择不同受灾程度、受灾作物主栽品种的三块地,用GPS测定观测 点具体经纬度(对观测地段进行编号,做好标记,告知村民,留待跟踪调查)。要求数据无误、词语准 确、字迹工整清楚。 5.2 口述调查 在每个调查点访问村民组长或熟悉当地情况的村民。了解当地所属乡村、种植品种及面积、历史上 冬小麦受同类灾害情况、本次灾害发生影响情况等。填写口述调查记录表,并用录音笔录音。口述调查 记录内容见附录B。 5.3 环境要素调查 包括地貌、地势、涝灾淹没深度、旱灾土壤水分、干土层、灾害发生时的气温、风速、空气相对湿 度、叶温(受灾植株、对照)、有无倒伏、灾情程度等。调查内容见附录C。 5.4 灾情调查 采用多点目测和样本采集法,记录目标作物样本表征最多数的发育期、植株高度、密度、作物生长 状况、叶面积系数、干物质以及产量。一般目测和样本采集点不少于4点。 5.5 冬小麦生理生态观测 采用仪器设备观测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光响应曲线、冠层光谱、叶片温度、叶绿素含量、叶 面积指数等。 5.6 影像记录 对调查环境和冬小麦受灾场景的全景、近景以及典型场景特写进行数码摄录,其视频、照片资料按 附录D要求编号,并填入相应栏中。 6 跟踪调查 若灾害发生在冬小麦生长的前中期,灾害结束后需要在后续时间内对灾害影响进行跟踪调查,直至 作物收获。调查要求见附录E。 2 DB41/T 1835—2019 7 调查报告 在冬小麦气象灾害野外调查结束3天内,按附录F要求完成冬小麦气象灾害野外调查报告。 8 数据存档 所有数据、电子表格、报告、电子影像等调查资料编号命名后,录入“农业气象灾害野外调查数据 库”,并集中存储于同一目录路径下,目录名按“调查起始日+调查县级名称+冬小麦+灾害类型”表示, 如“20180201中牟冬小麦干旱”。对农业气象灾害野外调查所填写记录的各类表格等集中作为纸质档案 统一保存。对采集的冬小麦样本压制好后按要求存放。 3 DB41/T 1835—2019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调查计划表样式 开展野外调查前,应先制定调查计划,具体内容见表A.1。 表A.1 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调查计划表 调查组编号 时 间 地 点 月 日 至 市 县 月 乡 日 月 村 市 作物要素: 密 调查项目 度□ 仪器、设备 人 员 灾区联系人 填表员: 县 月 乡 日 村 作物要素: 株 高□ 光 谱□ 密 度□ 株 高□ 光 发育期□ 生长量□ 发育期□ 生长量□ 叶绿素□ 光合作用强度□ 叶绿素□ 光合作用强度□ 产量要素□ 产量要素□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 气象要素□ 灾害类型 日 至 土壤湿度□ 气象要素□ 受灾程度□ 受灾程度□ 其它: 其它: 谱□ 土壤湿度□ 干旱□ 洪涝□ 渍害□ 干旱□ 洪涝□ 渍害□ 高温□ 大风□ 雹灾□ 高温□ 大风□ 雹灾□ 低温□ 霜冻□ 连阴雨□ 低温□ 霜冻□ 连阴雨□ 干热风□ 干热风□ 其它: 其它: 移动观测车□ 取样工具组□ 移动观测车□ 取样工具组□ 测量工具组□ 影像设备组□ 测量工具组□ 影像设备组□ 光合作用仪□ 光谱仪□ 光合作用仪□ 光谱仪□ 叶绿素仪□ 红外测温仪□ 叶绿素仪□ 红外测温仪□ 无人机□ 无人机□ 其它: 其它: 组长: 组长: 成员: 成员: 姓名: 姓名: 电话: 电话: 审核员: 填表日期: 注:调查表名称:以设计汉语拼音首字母“JH”打头,短下划线依次连接地名代号、年月日、灾害类型 代号,如“JH_HNZZ_20110320_GH”,表示河南郑州2011年3月20日干旱灾害调查计划表。 4 DB41/T 1835—2019 B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口述记录表样式 口述调查记录内容见表B.1。 表B.1 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口述记录表 被访问者姓名 性别 被访问者身份 年 龄 所属县乡村 主要灾害 小麦面积 小麦产量 2 kg/hm2 hm 播种日期 近期田间管理情况 历史同种灾害程度及 影响 当年播种以来受灾 情况 持续时间 h 本次灾害影响情况 强度等级 受灾范围 影响程度 其它 调查员: 调查日期: 上报日期: 联系方式: 注:调查表名称:以口述汉语拼音首字母“KS”打头,短下划线依次连接地名代号、年月日、灾害类型代号, 如“KS_HNZZ_20110320_GH”,表示河南郑州2011年3月20日干旱口述调查记录表。 小麦面积:被访问者自种面积。 小麦产量:正常无灾年份被访问者自种小麦单产。 当年播种以来受灾情况:本次受灾前是否遭受其他气象灾害、灾害种类、影响程度等。 5 DB41/T 1835—2019 C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灾害野外调查记录表样式 灾害野外调查内容见表C.1。 表C.1 灾害野外调查记录表 测点编号 调查地点 调查日期 乡(镇) 村 经度 土壤类型 纬度 土壤质地 海拔高度 m 灾害类型 受灾程度 冬小麦品种 播种方式 当前发育期 与常年相比 1 米行数 1 米株(茎)数 5cm 土壤相对湿度 % 植株高度 cm 1 米有效茎(穗)数 10cm 土壤相对湿度 % 单株功能叶片数 单株叶面积 cm2 20cm 土壤相对湿度 % 地上部分鲜重 g 地上部分干重 g 30cm 土壤相对湿度 % 调查地段苗情 同期遥感苗情 50cm 土壤相对湿度 % 叶面积指数 小穗数 干土层厚度 cm 照片编号 受灾环境描述 灾情描述 调查员: 记录员: 审核员: 注:调查表名称:以“YW”打头,短下划线依次连接地名代号、年月日、灾害类型代号和地段序号,如 “YW_HNZZ_20110320_GH_01”,表示河南郑州2011年3月20日干旱第一地段野外调查记录表。测点编号:调 查地段编号以01、02、03表示。 植株高度、单株功能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小穗数、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取5株平均值。 照片编号:按附录D要求对野外拍摄照片进行编号。 6 DB41/T 1835—2019 D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农情照片拍摄要求 D.1 清晰。相机像素不小于 1000 万,长宽比 16:9。 D.2 相机位于采样点水平距离约1.5米处,距离地面垂直高度为1.5米。面对采样点,尽量保证采样 点标志物位于照片中央。标志物位于冠层上方10厘米处,可用红色小旗(旗面大小应10×10厘米),小 旗支架插在采样点处。拍摄远景照片时,拍摄点可据实际情况增大与采样点之间的距离。 D.3 作物长势照片应该为纯粹作物照片,不要出现人物、车辆、仪器设备。 D.4 照片拍摄方向应顺着(近景照需有2张垂直)作物的垄向方向拍摄。 D.5 远景照片要能表现出样方整体的种植布局,地平线与天空之间的大小占照片的大小1/3。正确 的远景照片见图D.1。 图D.1 正确的远景照片 D.6

pdf文档 DB41-T 1835-2019 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野外调查技术规范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1-T 1835-2019 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野外调查技术规范 河南省 第 1 页 DB41-T 1835-2019 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野外调查技术规范 河南省 第 2 页 DB41-T 1835-2019 冬小麦农业气象灾害野外调查技术规范 河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7:23:39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