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11.220 B 41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3401—2019 鹅星状病毒病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oose astrovirus disease 文稿版次选择 2019 - 11 - 04 发布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12 - 04 实施 发 布 DB34/T 3401—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合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省动物 卫生监督所、含山县畜牧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晓苗、张丹俊、潘孝成、钱昌银、李雪松、周学利、赵瑞宏、戴银、侯宏艳、 沈学怀、胡业和。 I DB34/T 3401—2019 鹅星状病毒病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鹅星状病毒病的诊断、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鹅场鹅星状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6195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NY/T 1167 畜禽场环境质量及卫生控制规范 NY/ T 5030 无公害农产品 兽药使用准则 NY 5032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农医发〔2017〕25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鹅星状病毒 Goose astrovirus 鹅星状病毒是一类无囊膜、呈球形、直径为 28~30 nm 的单股正链 RNA 病毒,感染雏鹅后,以 内脏器官及关节腔的严重尿酸盐沉积为主要病理变化特征。 4 诊断 4.1 流行特点 主要感染雏鹅。病鹅、隐性带毒鹅、带毒种蛋是主要传染源。自然感染的潜伏期约 3 天,经蛋感 染的雏鹅最早可在 3 日龄发病,以 5~20 日龄最为常见,死亡率最高可达 90%。初期为急性经过, 急性期过后形成慢性感染或隐形感染。不同品种鹅群均有发生,更换饲料以及减少饲喂量均无效。 4.2 临床症状 患鹅精神沉郁,呆立不动或卧地倦动,采食减少。从发病到死亡最快几小时。一开始拉白色稀粪, 随后转为黄绿色稀粪。发病高峰期约一星期,病程稍长的鹅消瘦,一些小鹅眼球表现出明显的灰白多云 状外观。 1 DB34/T 3401—2019 4.3 病理变化 4.3.1 剖检病变 剖检最典型的病理变化为器官的尿酸盐沉积,内脏器官及关节腔的尿酸盐沉积最为严重,气管也能 见环状白色尿酸盐沉积。 4.3.2 组织学病变 患鹅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间质出血,肾小球肿胀,脾脏有大量红细胞浸润,肝细胞空泡变性, 尿酸盐沉积。 4.4 分子生物学诊断 4.4.1 检测病原 使用 RT-PCR 检测病原。采取疑似鹅星状病毒感染鹅的内脏组织,制备模板,再进行 PCR 鉴定。 4.4.2 模板制备 用 Trizol 法和酚氯仿法分别提取患病雏鹅的肝脏、脾脏、胰腺等病变组织或接种鹅胚盲传 3 代 尿囊液的总 RNA,将提取的样本总 RNA 反转录为 cDNA,反转录体系(10.0 μL)如下: ——RNase Inhibitor 0.5 μL,M-MLV buffer 2.0 μL,Random Primers 1.0 μL,dNTPMix 1.0 μL, RNases M-MLV 0.5 μL,RNA 模板 5.0 μL。 反应程序为:30℃ 10 min,42℃ 60 min,70℃ 15 min,4℃终止。 注:也可选择市售商品化 RNA 提取试剂盒,完成总 RNA 的提取。 4.4.3 PCR 扩增 ——上游引物:5´-TGGTGGTGYTTYCTCAARA-3´; ——下游引物:5´-GYCKGTCATCMCCRTARCA-3´。 以反转录的 cDNA 为模板,进行 PCR 扩增。 反应体系(20uL):Mix 1.0 μL,ddH2O 6.0 μL,上游引物 1.0 μL,下游引物 1.0 μL,DNA模板 2.0 μL。 反应条件:94℃预变性 5 min,94℃变性 1 min,55℃退火 1 min,72℃延伸 1 min,进行 30 个 循环;72℃延伸 10 min,4℃终止反应。 4.4.4 结果分析与判定 PCR 产物经 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当阳性对照出现 601bp,扩增带,阴性对照未出现目的条带时, 实验结果成立。被检样品出现 601bp 扩增条带时,该样品判断为阳性。 4.5 结果判定 4.5.1 4.5.2 5 符合 4.1、4.2 和 4.3 的,临床诊断为疑似鹅星状病毒病。 符合结果判定 4.5.1,且符合 4.4 时,可确诊为鹅星状病毒病。 疫情处理 当疫情爆发流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进行处理。 2 DB34/T 3401—2019 6 预防与控制 6.1 预防 6.1.1 引种检疫 国内异地引入种鹅及其精液、种蛋时,应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合格证明。到达引入 地后,种鹅必须隔离饲养 7 天以上,并由引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 6.1.2 种蛋、孵化室及其用具消毒 由于鹅星状病毒病往往 3 日龄左右就开始发病,孵化场成为感染的重要来源,因此孵化消毒工作 很关键。种蛋收集好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或用其他高效消毒剂喷雾消毒一次后再送往孵化室,消毒 剂使用方法按说明书进行。孵化室地面和墙壁可用 2%的烧碱水喷洒消毒,室内空气、孵化箱可采取福 尔马林熏蒸消毒。出雏箱采用一次性的纸箱或使用经过严格消毒的塑料箱,对使用后的塑料蛋箱和出雏 箱在返场后应先浸入 2%的烧碱水或其他适宜消毒药水中消毒 2~3 小时取出,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 干备用。 6.1.3 鹅场生物安全管理 6.1.3.1 肉鹅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 6.1.3.2 控制人员、车辆和物质的出入鹅场,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操作参考 NY/T 1167 的规定 执行。 6.1.3.3 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的垫料,应按照 GB/T 36195 的规定处理。 6.1.4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如鹅舍温度、湿度突然变化、光照的骤变、噪音、惊吓等。饲料应符合 NY 5032 的要求,适量投喂青饲料。 6.2 控制 6.2.1 隔离、消毒措施 发生本病后,要隔离病鹅,对鹅舍、环境、用具等严格消毒处理。 6.2.2 药物措施 该病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抗菌药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提供充足饮水,并在饮 水中添加通肾药物,常用通肾药物有碳酸氢钠、乌洛托品以及一些中药制剂。药物的使用应按照 NY/ T 5030 的规定。 6.2.3 无害化处理措施 对病死鹅、粪便及其他可能污染的物品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按照农医发[2017]25号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pdf文档 DB34-T 3401-2019 鹅星状病毒病防控技术规 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3401-2019 鹅星状病毒病防控技术规 程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3401-2019 鹅星状病毒病防控技术规 程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3401-2019 鹅星状病毒病防控技术规 程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7 02:39:10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