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01 B 15 DB52 贵 州 省 地 方 标 准 DB52/T 1501.10—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 10 部分:玉米抗小斑病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crop resistance to diseases Part 10: Maize resistance to southern leaf blight 2020 - 05 - 22 发布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9 - 01 实施 发 布 DB52/T 1501.10—2020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鉴定方法 .......................................................................... 2 5 抗病性评价 ........................................................................ 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玉米小斑病病原、田间症状及发生流行规律 .......................... 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玉米抗小斑病抗病性鉴定记载、评价表 .............................. 6 I DB52/T 1501.10—2020 前 言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分为17个部分: ——第 1 部分:水稻抗稻瘟病; ——第 2 部分:水稻抗稻曲病; ——第 3 部分:水稻抗纹枯病; ——第 4 部分:小麦抗条锈病; ——第 5 部分:小麦抗白粉病; ——第 6 部分:小麦抗纹枯病; ——第 7 部分:马铃薯抗晚疫病; ——第 8 部分:玉米抗丝黑穗病; ——第 9 部分:玉米抗大斑病; ——第 10 部分:玉米抗小斑病; ——第 11 部分:玉米抗灰斑病; ——第 12 部分:玉米抗南方锈病; ——第 13 部分:辣椒抗枯萎病; ——第 14 部分:辣椒抗炭疽病; ——第 15 部分:白菜抗根肿病; ——第 16 部分: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病; ——第 17 部分: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 本部分为《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的第10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出 本部分由贵州省植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Z/TC16)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安顺市平坝区十字乡农业服务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赵玳琳、吴石平、何海永、陈小均、赵光波。 II DB52/T 1501.10—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 10 部分:玉米抗小斑病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玉米抗小斑病(Bipolaris maya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aker)的鉴定方法与抗病 性评价。 本部分适用于贵州区域种植的玉米品种(系) 、种质资源对小斑病抗病性的鉴定和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48.2 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玉米抗小斑病鉴定技术规范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玉米小斑病 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 由玉米离蠕孢(Bipolaris maya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aker)引起的以叶部小型病斑症状为主 的玉米病害。 3.2 接种体 inoculum 可用于人工接种的病原物。本标准的接种体特指通过人工接种多种贵州玉米小斑病菌的带菌高粱 粒。 3.3 病圃 disease nursery 在玉米小斑病常年发生较重区域选择作为玉米小斑病抗性鉴定的地块。 3.4 人工接种 artificial inoculation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为接种的方式将人工培养或收集的病原物置于植物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 程。 1 DB52/T 1501.10—2020 3.5 投芯接种 filling heart inoculation 将带菌高粱粒投入玉米小喇叭口心叶中进行接种。 4 鉴定方法 4.1 接种体制备 4.1.1 病原物分离、纯化和保存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或单孢分离法从贵州各玉米主产区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发病植株分离、纯化和 保存病原物。病原物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玉米离蠕孢(Bipolaris maya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aker)后,进行纯化,再回接到玉米上确认其致病性,满足柯赫氏法则。病原物保存在4℃马铃薯 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配方: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和蒸馏水1000 ml)斜面上或者 -20 ℃滤纸片上备用。 4.1.2 接种体扩繁 接种用病原物应采用贵州各玉米主产区分离得到的多种强致病性菌株。 将在PDA斜面上或者-20 ℃滤纸片上保存的贵州各玉米主产区分离得到的多种病原物接种于PDA平 板上进行活化,活化5 天后再续代培养7 天,之后分别将各病原物混匀后接种于经高温灭菌的高粱粒上 (高粱粒培养基制备方法为:高粱粒煮30 min~40 min,装入三角瓶中121 ℃灭菌1 h,冷却后备用), 23 ℃~25 ℃条件下培养5 天~7 天,待菌丝布满高粱粒,向三角瓶中加入少量无菌水,用灭菌玻璃棒搅 拌打断菌丝,摇匀,放在23 ℃~25 ℃具有较高湿度的环境中黑光灯照射培养5 天~7 天,镜检大量产孢 后备用。 4.2 病圃设置 4.2.1 病圃选择 病圃设在具备良好的自然发病环境。选择排灌方便、肥力均匀的地块,按NY/T 1248.2的规定执行。 4.2.2 田间设置 鉴定小区行长5 m~6 m,行距0.7 m,穴播,每行13穴,每穴2 株。鉴定资源时,每份参鉴材料种植 2 行,留苗50 株以上,不设置重复。土壤肥力水平和耕作管理与大田生产相同,管理中肥料的使用应符 合NY/T 496的规定。参鉴材料随机排列或顺序排列,每50 份参鉴材料设1 组已知抗病、感病和高感对照 材料。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不使用杀菌剂,虫、草害防治中农药的使用应符合NY/T 1276的规定。 4.3 人工接种 4.3.1 接种时期 接种时间为玉米小喇叭口期。 4.3.2 接种方法 接种采用带菌高粱粒投芯接种方法,及将带菌高粱粒接种于玉米心叶内,5 粒/株。接种时间选择 在雨后或阴天的傍晚。 2 DB52/T 1501.10—2020 4.3.3 接种后管理 接种前应先进行田间浇灌或在雨后进行接种,接种后若遇持续干旱,应及时进行田间浇灌,保证满 足病害发生所需的条件(人工接种前后保证田间湿度90%以上)。 4.4 调查时间 在玉米进入乳熟后期至蜡熟期进行调查,同一批次接种应在同一天进行调查。 4.5 调查方法 每份鉴定材料调查每行的第3、5、7、9和11 穴,每穴调查发病较重的1 株,每份材料2 行,共调查 10 株,调查每株玉米果穗的上、下方各3 片叶中发病较重的3 片叶,及每份材料共调查30 片叶,根据病 害症状描述和病害级别划分标准逐株逐片进行调查并记载病级,并将结果记入表B.1(附录B)。 田间症状描述见附录A.2,病情分级划分见表1。 表1 叶 片 病 害 级 别 0 1 3 5 7 9 4.6 玉米抗小斑病病情分级 症 状 描 述 叶片上无病斑 叶片上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少于或等于5% 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6%~10% 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1%~30% 叶片上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1%~50% 叶片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 计算公式 通过对玉米鉴定材料群体中个体植株发病程度的综合计算,确定各鉴定材料的病情指数。病情指数 采用公式1计算,得到的值采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点后2位有效数字。 病情指数  5 5.1 (各级代表值  各级病叶数 100 调查总叶数  9 ..................... (1) 抗病性评价 有效性判别 当病圃中的感病对照材料达到7级或高感对照材料达到9级,该批次抗小斑病鉴定视为有效。 5.2 抗性评价 依据鉴定材料的病情指数(DI)所在范围确定抗性级别,划分范围标准见表2,依据抗性级别确定 其对小斑病的抗性水平,并将结果记入表B.2(附录B)。 3 DB52/T 1501.10—2020 表2 抗病性级别 1 3 5 7 9 4 玉米对小斑病抗病性评价分级 病情指数(DI) ≤ 10 10 < DI ≤ 30 30 < DI ≤ 50 50 < DI ≤ 70 DI >70 抗病性评价 高抗(HR) 抗病(R) 中抗(MR) 感病 (S) 高感 (HS) DB52/T 1501.10—2020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玉米小斑病病原、田间症状及发生流行规律 A.1 病原 玉米小斑病病原菌为:玉米离蠕孢菌Bipolaris maya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aker。 A.2 田间症状 该病在玉米各个生长阶段均能感染,但在玉米苗期发病最轻,灌浆和抽雄期发病最重。其初期主要 侵染部位是叶片,后期侵染叶鞘、苞叶,最后侵染果穗。植株叶片上有3 种病斑形态: a) 叶片中间呈黄褐色,叶边缘呈深褐色,叶脉限制病斑扩展的椭圆形病斑,是易发病类型; b) 中部灰

pdf文档 DB52-T 1501.10-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0部分:玉米抗小斑病 贵州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2-T 1501.10-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0部分:玉米抗小斑病 贵州省 第 1 页 DB52-T 1501.10-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0部分:玉米抗小斑病 贵州省 第 2 页 DB52-T 1501.10-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0部分:玉米抗小斑病 贵州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5 00:28:2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