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27.180 CCS F 15 12 天 津 市 地 方 标 准 DB12/T 1053—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 The regulation for geothermal resources dynamic monitoring 2021 - 04 - 30 发布 2021 - 06 - 01 实施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 布 DB12/T 1053—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苏民、田光辉、闫佳贤、宗振海、阮传侠、张森、殷肖肖、李虎、赵娜、曾 梅香、岳丽燕、董路飞。 I DB12/T 1053—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天津市水热型地热资源(以下简称地热资源)动态监测的总则、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监测网点布设、监测设施及相关要求、监测技术要求、动态监测资料的整编和分析、水位动态预报、报 告编写及资料汇交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地区地热资源动态监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1615-2010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DA/T 41-2008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 DZ/T 0133-19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DB12/T 664 地热单(对)井资源评价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热储 geothermal reservoir 简称热储,埋藏于地下,具有有效空隙和渗透性的地层、岩体或构造带,其中储存的地热流体可供 开发利用。 3.2 静水位埋深 static water level 在非开采(或回灌) 条件下, 某一时刻井筒内具备某一液面温度的静止液面到自然地面的垂直距离。 3.3 动水位埋深 dynamic water level 在开采(或回灌)条件下,某一时刻井筒内对应某一液面温度和流量的筒内液面到自然地面的垂直 距离。 3.4 井口稳定流温 wellhead steady flow temperature 地热井以某一稳定流量抽水时井口流体所能达到的稳定温度。 3.5 地热资源动态 dynamic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1 DB12/T 1053—2021 热储中地热流体的压力、水质、流量、 水温等要素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按时间尺度的不同,可分为多年动态、年动态、月动态和日动态(微动态)等。 3.6 压力降落漏斗 press depression cone 地热井抽水时,在井底附近不同的地点,压力下降(降深)不同,总体上形成以抽水井为中心的漏 斗状压力下降区,称为压力降落漏斗。在集中开采区域,多个地热井的压力降落漏斗相互叠加,通常形 成区域压力降落漏斗。 3.7 井筒效应 wellbore effect 由于地热流体的密度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会出现抽水初期地热井内水位上升或保持不变但热储压 力却持续下降的现象,或者在同一储层中压力相同的观测孔中水位不一致的现象。 3.8 地热尾水 geothermal tail water 经利用后的地热水。 3.9 地热回灌 geothermal reinjection 为保持热储压力、充分利用能源和减少地热流体直接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将符合相关回灌水质标准 的水源通过回灌井注回热储。 3.10 压力场 pressure field 热储内部地热流体空间各点在某一时刻的压力分布状态。 3.11 温度场 temperature field 热储内部空间各点在某一时刻的温度分布状态。 3.12 化学场 chemical field 地热流体的水化学特征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3.13 动态监测 dynamic monitoring 地热资源在勘探、开采及停采阶段,连续记录水位、井口温度、井口压力、开采量、回灌量和蒸汽 比例等,并定时分析地热流体化学组分和同位素值的过程。 3.14 统测 unified measurement 为了解冬季集中开采期前后地热资源动态情况,开展所有地热井的统一测量工作。 3.15 采灌系统 production and reinjection system 由地热开采井、取水设备、相应的回灌井、回灌设备以及连接采灌井的管路等一系列地热开发利用 装置组成的采灌式地热利用系统。包括对井系统和多井系统,对井系统指一采一灌,多井系统有一采两 灌、两采一灌、三采一灌等组合模式。 4 总则 4.1 地热动态监测应贯穿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和管理的全过程。 2 DB12/T 1053—2021 4.2 地热动态监测的目的是研究并掌握地热开发利用动态变化规律,预测资源的动态变化趋势,为资 源评价和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3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工作应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科学规划、群专结合的原则。 4.4 动态监测工作包括项目设计-数据调查和监测-监测系统安装、运行维护-监测数据整理分析-成果 报告编制-资料汇交等内容。项目设计书编制内容详见附录 A。 4.5 动态监测工作应按年度开展,工作周期应与天津市地热供暖周期相吻合,即一个周期起始时间为 上一年度的 11 月份,结束时间为本年度 10 月份。 4.6 所有地热井均应纳入动态监测范围,根据监测需要布设各类监测网点。监测项目包括地热井的水 位、水质、流量和温度。保障地热动态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固定监测点非特殊情况不得随意变更。 4.7 专业机构承担全市动态监测的主体工作,负责大部分地热井的全面监测,建立地热动态监测年报 制度;采矿权人承担开采量、回灌量及温度、水位等数据监测、录入和即时上传义务。 5 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5.1 地热利用情况调查 5.1.1 调查地热井的编号、位置、热储层类别、基点高度、井权单位等基本信息。 5.1.2 调查在用地热井的开采用途及开采方式,查清利用规模。 5.1.3 调查井口测管、温度计、流量计等监测设施安装及运行情况、有无保护装置及保护措施。无测 管或测管堵的地热井,应调查并记录其提泵检修维护时间和周期。 5.1.4 调查地热尾水处理和排放情况。 5.1.5 对于新建地热井和地热系统,除了调查 5.1.1~5.1.4 条要求的各项内容外,还应收集井的完井 资料、各类试验数据资料并测量和记录井坐标。 5.1.6 地热利用情况调查在统测期间开展,与统测工作和日常监测工作同步进行,调查信息记入相应 表格。 5.2 开采量和回灌量调查 5.2.1 调查在用地热井累计开采量、回灌量,读取井口流量计的累计读数,调查频率宜每月 1 次,单 3 位精确到 1m 。累计采灌量调查表见附录 B。 5.2.2 采灌量计量设施损坏应及时更换,应详细记录损坏或更换日期,并记录下最后水表读数。 5.3 采灌系统调查 5.3.1 采灌系统在供暖运行期间应重点调查,调查频次每个供暖季应不少于 2 次,调查记录表见附录 C。 5.3.2 调查内容包括设备运行情况、瞬时灌量衰减情况、回灌尾水温度、回灌井水位埋深、管道腐蚀 结垢现象等。 6 监测网点布设 6.1 一般要求 6.1.1 地热动态监测网分为控制性监测网和专门性监测网,控制性监测网分为区域网和局部网,区域 网控制整个监测区范围,局部网控制局部重点地区;控制性监测网内设重点监测点(构成重点监测网)、 一般监测点(构成一般监测网)和统测点。专门性监测网点主要为专门研究而设,由稳态测温测压点、 3 DB12/T 1053—2021 地震监测井点构成。 6.1.2 监测网点布设的总体原则是点线结合、分层布设、区域控制、局部加密,力求全面控制热储动 态,重点反应地热流体的补径排规律。此外还应考虑井的实际监测条件。 6.1.3 监测点布设前应收集监测区基础地热地质资料,了解监测区热储类型、热储分布范围及发育状 况、地质构造单元分区及边界条件、控热导热构造、地热井分布情况等。 6.1.4 调查监测区监测现状,现有监测网的设置情况,全面分析并掌握地热动态规律。 6.1.5 做好监测设施的维护工作。 6.2 监测点分类 6.2.1 根据监测点控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 3 类。 a) 重点监测点:对区域上各构造单元的热储动态具有控制意义的代表性地热井点,具备完整翔 实的成井资料,观测条件和监测设施完好,具备连续监测数据。 b) 一般监测点:在重点监测点的基础上进行布设,对热储动态具有进一步控制作用。具备基本 的成井资料,监测条件基本良好,监测数据基本连续。 c) 统测点:重点和一般监测点以外的所有井点,监测数据不连续,监测条件随机变动,为掌握 特定时期资源动态设置,可作为一般和重点监测点数据的参考和补充,便于绘制大比例尺图 件。 6.2.2 根据监测内容不同,可将监测点分为水位监测点、水质监测点、稳态测温测压监测点。监测点 可多项内容同时监测。 6.2.3 根据监测方式不同,可分为自动化监测点和人工监测点。 6.2.4 根据监测主体不同,可分为专业机构自测点和委托监测点。 6.3 各类监测点布设 6.3.1 重点监测点布设 6.3.1.1 重点监测点布设首先应突出井位控制作用,以覆盖全部监测范围;其次应监测重要水文地质 单元、集中开采区、重要经济开发区、规划区等重点地区;再次应以目前开发利用主要热储层为监测重 点。 6.3.1.2 以现有热储动态规律为基础,布置与流体径流方向垂直相交的监测线,水位降落漏斗区宜布 置相交于漏斗中心的垂直十字交叉线。 6.3.1.3 区域网重点监测点的布设应主要考虑地热流体的总体径流方向、孔隙型热储以平行和垂直北 东-南西走向为主线布设,裂隙型热储以垂直和平行于主要断裂走向为主线布设。 6.3.1.4 局部网重点监测点的布设应综合考虑漏斗区形状、断裂发育特征、热储动态特征的突变性。 6.3.1.5 重点监测点要求监测井成井工艺合理,热储段厚度较大,井孔与热储层之间具有良好沟通条 件,能灵敏反应热储层动态变化情况。 6.3.1.6 监测网点的布设密度考虑热储类型、地热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以及开发利用程度,以满足对 监测数据的需求。布设密度详见表 1。 表1 监测点布设密度表 重点监测点 监测网点类别 热储类型 孔隙型 一般监测点 裂隙型 2 区域网 1~2 (点/100 km ) 局部网 1~2 (点/50 k

pdf文档 DB12-T 1053-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 天津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2-T 1053-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 天津市 第 1 页 DB12-T 1053-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 天津市 第 2 页 DB12-T 1053-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 天津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0-11 23:39:1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