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01 CCS B16 15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2110—2021 高粱炭疽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Sorghum Resistance to Anthracnose 2021-03-25 发布 2021-04-25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5/T 2110—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M/TC 2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岩、徐秀德、文辉、王盛男、王立新、娜日娜、巴图、成慧娟、陈琪、赵剑 平、荣迪、邓宇、边丽梅、刘迎春、乌仁图雅、李红梅、李银换、张立华。 I DB15/T 2110—2021 高粱炭疽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粱抗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 (Ces.) G. W. Wilson]鉴定技术中病 原物接种体制备、田间接种方法、病情调查、抗性评价和鉴定。 本文件适用于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品系、品种、杂交种及高粱种质资源对炭疽病 田间抗性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粱炭疽病 sorghum anthracnose 高粱炭疽病由禾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um (Ces.) G. W. Wilson,Colletotrichum sublineolum P. Henn in Kabat & Bubák〕侵染引起的病害。 3.2 抗病性鉴定identific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通过适宜技术方法鉴别植物对其特定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水平。 4 高粱炭疽病菌接种体制备 4.1 病原物分离 将采集的高粱炭疽病叶片用清水洗净表面,在病斑的病健交界处剪取3 mm×5 mm的发病组织,用2 % 的次氯酸钠溶液表面消毒2 min,无菌水漂洗3次,置于水琼脂培养基(WA)上,25 ℃培养3 d~5 d。 待病组织周围出现菌落后,进行单孢纯化,经致病性测定,确定为高粱炭疽病病原菌后,4 ℃短期保存 或20 %甘油液体中-40 ℃长期保存。 4.2 接种体繁殖 接种前在酪蛋白-乳糖水解液培养基(CLH,配方见附录A)上进行病原物接种体的繁殖,具体操作程 序:打取5块直径9 mm高粱炭疽病菌的菌块均匀放置在CLH培养基平板上,23 ℃光暗交替培养10 d~15 d。 5 待菌落表面产生橘红色的分生孢子团时,用无菌水将分生孢子洗下,配制成孢子悬浮液(浓度3×10 个/mL),供田间接种使用。 1 DB15/T 2110—2021 5 田间抗性鉴定 5.1 鉴定小区设计 2 鉴定材料按品种生育期分组,组内鉴定的品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0 m ,3次重复。每20份鉴定材 料设1组感病对照。 5.2 种植要求 鉴定材料播种时间与大田生产播种时间相同,土壤肥力水平和栽培管理与大田生产相同。 5.3 接种 5.3.1 接种期 接种期为植株喇叭口期,即9~11片叶的展叶期接种。 5.3.2 接种方法 在上述配制好的病菌孢子悬浮液中按照500:1的比例加入Tween20溶液,以增加孢子悬浮液的展布性。 将配制好的接种液均匀喷雾到喇叭口中,每株接种10 mL。接种应在阴天或傍晚进行。在接种期间若遇 干旱天气,应在接种后24 h内进行人工辅助喷雾保湿。 6 病情调查 6.1 调查时间 接种后60 d左右,即高粱籽粒乳熟期进行调查。 6.2 调查方法 对小区内全部样本进行调查。调查按照表1高粱抗炭疽病鉴定病情级别划分标准进行。 2 DB15/T 2110—2021 表1 高粱抗炭疽病鉴定病情级别划分标准 病情级别 病害症状描述 0 植株健康,叶片上无可见病斑。 1 植株无明显症状,叶片上有少量褪绿斑点,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5%以下。 植株叶片上有红色或褐色病斑,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5%~20%;病斑上不产生或有少量分生孢 子器产生。 3 植株叶片上病斑较多,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21%~40%;病斑上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器。 5 植株叶片上病斑连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41%~70%;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分生孢子器,部分 叶片枯死。 大部分叶片病斑连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70%以上,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分生孢子器,植株 整株枯死。 7 9 6.3 病情指数计算 根据高粱接种后的病情级别,调查并记录各级发病株数,计算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数×相应病级)/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别]×100。 7 抗性评价 7.1 鉴定有效性判别 当感病对照材料达到9级,该批次高粱抗炭疽病水平鉴定视为有效。 7.2 抗性评价标准 依据鉴定材料接种后的病情指数,按照表2进行抗性级别划分。 表2 高粱对炭疽病抗性评价标准 抗性评价 免疫 Immunity(IM) 高抗 Highly resistant(HR) 病情指数(DI)范围 DI=0 0<DI≤20.0 中抗 Moderately resistant(MR) 20.0<DI≤55.0 感 55.0<DI≤80.0 Susceptible (S) 高感 Highly susceptible(HS) DI>80.0 8 鉴定记载表格 高粱抗炭疽病鉴定结果记载表格见表3。 3 DB15/T 2110—2021 表3 年高粱抗炭疽病鉴定结果记载表 编 号 品种名称 来 源 病情级 别 植株数 抗性评价 0 1 3 5 7 9 0 1 3 5 7 9 注 1: 鉴定地点 注 2: 接种病原菌分离物编号 注 3: 接种日期 调查日期 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 4 DB15/T 2110—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酪蛋白-乳糖水解液培养基 配方:乳糖37.5 g,干酪素水解物3.0 g,磷酸二氢钾1.0 g,硫酸镁0.5 g,微量元素[九水硝酸铁 723.5 mg,七水硫酸锌439.8 mg,四水硫酸锰203.0 mg,蒸馏水1000 mL,加入硫酸使之变成澄清的溶液]2.0 mL,琼脂15.0 g,加水至1 L,121 ℃高压灭菌15 min,调节pH到6,冷却后备用。 5 DB15/T 2110—2021 参 考 文 献 [1]Monika Singh K. Chaudhary K. S. Boora. RAPD-based SCAR marker SCA 12 linked to recessive gene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anthracnose in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6,114:187–1]Mo [2]张长伟,潘学贤,汪远宏,等.高粱炭疽病的严重度和品种抗性分级标准[J].云南农业大学学 报,1998,13(1):37-42. 6

pdf文档 DB15-T 2110—2021 高粱炭疽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5-T 2110—2021 高粱炭疽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1 页 DB15-T 2110—2021 高粱炭疽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2 页 DB15-T 2110—2021 高粱炭疽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0-11 13:58:35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