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B 05 惠 DB4413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413/T 23—2021 稻田综合立体种养技术规范 Technological regulations for comprehenive tridimentional cultivation in paddy fields 2021 - 12 - 02 发布 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 - 12 - 02 实施 发 布 DB4413/ 23—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惠州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广东海纳农业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蒋耀智、梁巧丽、张锋、钟振芳、林先贵、黄庆、邱崇文、张富顺、陈文德、 梁玮琪。 5 DB4413/ 23—2021 稻田综合立体种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综合立体种养技术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产地环境、基础设施、 水稻栽培管理、养殖管理、收获、档案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惠州市内生态条件优良地区的稻田综合立体种养,其他地区可作参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 1 部分:禾谷类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8877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GB/T 19630 有机产品 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471 绿色食品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NY/T 472 绿色食品 兽药使用准则 NY/T 473 绿色食品 畜禽卫生防疫准则 NY 525 有机肥料 NY/T 1056 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 NY/T 1607 水稻抛秧技术规程 NY/T 2192 水稻机械插秧作业技术规范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SC/T 1135.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稻田综合立体种养 Ecological three dimensional cultivation in paddy field 指遵循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稻田立体种养环境质量符合NY/T 391要求,以种植水稻 为主,利用稻田浅水的环境,在稻田养殖水产品、畜禽等,使稻田内水资源、水生动物资源以及其它物 5 DB4413/ 23—2021 质和能源得到充分利用,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以达到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现代生态 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4 产地环境 4.1 产地要求 产地环境符合NY/T 391的要求。 4.2 产地选择 选择土地连片、地势平整、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水质清澈无污染、远离交通主干线、远离污染源 20 km以上的农田。 5 基础设施 5.1 稻田种养布局 5.1.1 稻田种养规划及要求 稻田综合立体种养技术的田间布局见图 1。选取连片的稻田开挖“回”字形鱼沟,水沟面积不超过 稻田总面积的 10 %,应符合 SC/T 1135.1 的要求。 c 4 3 b 8 2 1 5 7 6 9 图1 2 田间布局平面图 9 a DB4413/ 23—2021 标引序号说明: 1——双季稻; 2——内田埂; 3——养殖沟; 4——外田埂; 5——活动排水口; 6——机耕坡路; 7——涵管; 8——增氧机; 9——广谱诱虫灯。 a :养殖沟顶宽 5 m,底宽 3 m,深 1.5 m;底部种植伊乐藻、狐尾藻。 b :养殖沟坡顶种植香根草。 c :外田埂种植百香果、格桑花、向日葵等作物。 图 1(续) 5.1.2 田间布局平面图 稻田种养规格 养殖沟:在田埂 1 m~2 m 外开挖环沟,环沟整体结构截面见图 2,顶宽 4 m~5 m、底宽 2.5 m~3 m,深 1.5 m,坡比约 1.5:1,呈倒梯形。 单位为 m 2 l6 3 1 l1 l2 l3 l5 l2 l4 l1 4.00 l2 0.75~1.00 l3 2.50~3.00 l4 0.50 l5 1.50 l6 0.50~0.80 标引序号说明: 1——养殖沟; 2——外田埂; 3——内田埂。 图2 5.2 环沟截面图 田埂加固 5 DB4413/ 23—2021 外田埂的加高加固使用环沟开挖出来的泥土建设,加高 0.5 m~0.8 m;内田埂上稻田鱼沟进出水口 数量视稻田的大小而定,出水口的深度与稻田齐平,宽度 0.5 m。 5.3 机耕道路及下机口 5.3.1 机耕道路 与道路相连的一侧在稻田居中位置建设宽 4 m 的机耕道路,沟渠用直径为 1.2 m 的水泥涵管相连。 5.3.2 下机口 在田块与两条机耕路相连的交叉口修建一个宽度 4 m~6 m 的机耕坡路,作为机械作业的下机口。 5.4 进、排水口 内田埂上间隔 20 m~30 m 处设有活动排水口,便于晒田排水和水稻收获时鱼类转移到环田养殖沟。 具备相对独立的进、排水设施设备,进、排水口安装钢丝、聚乙烯双层拦网,网目小于 0.2 cm,做 成拦鱼栅,防止鱼苗逃逸、有害生物入侵和垃圾进入,确保进、排水自然。 5.5 圈养区设置 稻田养鸭应设置圈养区供鸭子休息。在每个种养单元设置圈养区,圈养区按 3 只/m2~5 只/m2 设 置为宜,可以设置在水稻田周围的池塘、水库等周围,圈养区内最好有树木、灌木等供鸭子乘凉。 6 水稻栽培管理 6.1 水稻栽培季节 根据惠州的气候和水稻发芽起始温度,选择在 10 ℃~12 ℃以上进行种植,惠州地区早造选择 3 月初播种,晚造 7 月中旬播种,插秧不能晚于立秋。 6.2 稻田整地 早造稻田适当提早翻耕晒田,稻田泡田后整地并要求平田做到不凸起、不凹陷、寸水不露泥。 6.3 品种选择 以“熟期适宜,抗逆性强”为原则,通过国家或广东省审定并在当地示范成功的优质高产、抗逆性 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水稻品种。 6.4 育秧及抛(插)秧 选用专用软(硬)盘进行育秧,每亩用种量 2 kg~2.5 kg。早造季节低温播种育秧采用透明塑料薄 膜棚保温,预防冻伤,晚造育秧采用黑色遮光网覆盖至一叶期,预防晒伤。一般早造秧龄 30 d 左右, 晚造秧龄 20 d 左右,叶龄 3 叶~4 叶,苗高 12 cm~18 cm 即可参照 NY/T 2192 的规定进行机械插秧。 不适合机械插秧的田块,宜参照 NY/T 1607 的规定进行育秧及抛秧。 6.5 水肥管理 6.5.1 水分管理 6.5.1.1 4 水分管理原则 DB4413/ 23—2021 农田灌溉水的水质符合NY/T 391要求。 稻田的水位管理要求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需水前提下兼顾养殖品种在稻田的游动水域空间。 6.5.1.2 水分管理要求 水稻各个生育期的水分管理按下列要求进行。 a)返青期:浅水抛(插)秧,返青期水层保持1 cm~2 cm。 b)分蘖期:分蘖前期保证浅水促进分蘖,有效分蘖后期稻田水层保持在10 cm以上,分蘖后期不晒 田或者少晒田。 c)拔节孕穗期:拔节期至孕穗期稻田水层保持在15 cm以上。 d)抽穗灌浆期:抽穗灌浆期降低水位,但保证在12 cm以上。 e)蜡熟期:蜡熟期到收割稻田断水晒田。 6.5.2 肥料管理 6.5.2.1 肥料使用原则 肥料使用应遵守NY/T 525、NY/T 394的规定,坚持“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适施氮肥、清施磷 肥、增施钾肥、配施微肥”和“早施适施分蘖肥、轻施补施穗肥”的原则,施用无害处理的腐熟有机肥 和有机无机复混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配合施用微生物肥料,未经腐熟处理的有机肥不能施进稻田。 施肥时应注意避免鱼、鸭等在稻田中,及时排水,让鱼游回养殖沟中,将鸭赶回圈养区。 6.5.2.2 施肥要求 水稻各个时期的施肥方式按下列要求进行。 a)基肥:早造基肥有机肥应在晚造水稻收割翻耕后进行施肥,施氮总量控制在5 kg/667m2 ~6 kg/667m2,肥料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用量为500 kg/667m2~750 kg/667m2,晚造在早造收割后 即刻施有机肥。 b)分蘖肥:分蘖肥的施氮量应该控制在4 kg/667m2以内,抛(插)秧后3d-5d施用尿素3 kg/667m2~ 4 kg/667m2,8d~10d后施用尿素、氯化钾各4 kg/667m2~5 kg/667m2。 c)穗肥:幼穗分化初期施尿素2 kg/667m2~3 kg/667m2,氯化钾5 kg/667m2~7.5 kg/667m2(尿素用 量视禾苗叶色退绿程度适当增减,叶色浓绿仅施氯化钾,不施尿素) 。 6.6 病虫害防治 6.6.1 防治原则 有害生物的防治原则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大田生态系统出发,充分协调 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以“农业防治为优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协调,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把有 害生物数量压低在经济阈值以下,保护农田生态系统。 6.6.2 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品种,改善栽培措施,品种定期轮作,冬季清除稻桩杂草、深耕晒田等减少病原菌、害虫 越冬场所,采用合理的栽培制度,轮作间作、种养结合,改变单一的栽培种植技术,早造稻田提早放水 沤田、深耕灭茬,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6.6.3 物理防治 5 DB4413/ 23—2021 田间安装诱虫灯等物理装置诱杀鳞翅目、半翅目等害虫,进水口放网拦螺入田或人工摘除福寿螺卵 块。 田梗设置捕鼠器控制田鼠危害。 6.6.4 生物防治 水稻的生物防治采用下列措施: a)田间释放赤眼蜂7000 头/667m2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水稻螟虫; b)使用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性诱剂诱杀螟虫,降低稻田虫源基数,减少白穗率和卷叶率, 具体使用方法参考产品说明书; c)优先使用苏云金杆菌制剂、绿僵菌、白僵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水稻螟虫和稻飞虱;利 用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等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使用茶枯等防治福寿螺。 6.6.5 生态调控 加强对田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养殖沟坡顶种植香根草诱杀水稻螟虫,田埂种植芝麻、黄豆 等显花蜜源

pdf文档 DB4413-T 23-2021 稻田综合立体种养技术规范 惠州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413-T 23-2021 稻田综合立体种养技术规范 惠州市 第 1 页 DB4413-T 23-2021 稻田综合立体种养技术规范 惠州市 第 2 页 DB4413-T 23-2021 稻田综合立体种养技术规范 惠州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09 10:17:2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