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7.060 CCS B 22 37 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37/T 1428—2021 代替 DB37/T 1428—2009 玉米秸秆还田与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echanical return of corn straws and mechanized production of wheat 2021-12-29 发布 2022-01-29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7/T 1428—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7/T 1428—2009《黄淮平原区玉米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与配套技术规程》,与DB37/T 1428—2009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文件的标题; b) 增加了基本要求(见 4); c) 更改了玉米收获与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作业模式、作业要求及作业质量(见 5.1,5.2,5.3,5.4), 删除了玉米收获与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作业机组人员配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见 2009 版 4.3、4.5、4.6); d) 更改了小麦机械化栽培耕整地作业模式、作业要求及作业质量(见 6.1),删除了田间作业质 量检查(见 2009 版 5.1.7、5.2.7、5.3.7); e) 更改了小麦适宜播期、播种量及播种方式(见 6.2.2.1,6.2.2.2,6.2.2.3),删除了操作方 法、田作业质量检查(见 2009 版 6.1.6、6.1.7、6.2.7); f) 更改了小麦生长过程中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见 6.3,6.4,6.5); g) 增加了追肥时使用水肥一体化的技术要求(见 6.3.4,6.4.4); h) 增加了小麦生育后期“一喷三防”的防控措施及要求(见 6.5.5)。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种植业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9 年首次发布为 DB37/T 1428—2009;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 DB37/T 1428—2021 玉米秸秆还田与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黄淮海小麦玉米轮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的模式、条件要求、作业质量和安全 要求,小麦机械化生产中耕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秸秆处理、贮藏等主要作业环节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黄淮海灌区小麦玉米接茬轮作起畦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4404.1—2008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5262—2008 农业机械试验条件 测定方法的一般规定 GB 8321.1—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 14290—2008 圆草捆打捆机 GB/T 15671—2009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GB 10395.1—2009 农林机械 安全 第1部分:总则 GB 16151.12—2008 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第12部分:谷物联合收割机 GB/T 24675.2—2009 保护性耕作机械 深松机 GB/T 25423—2010 方草捆打捆机 GB/T 29402.1—2012 谷物和豆类储存 第1部分:谷物储存的一般建议(GB/T 29402.1—2012, ISO 6322—1:1996,IDT) JB/T 6274.1—2013 谷物播种机 第1部分:技术条件 JB/T 8401.2—2017 旋耕联合作业机械 旋耕深松灭茬起垄机 NY/T 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500—2015 秸秆粉碎还田机作业质量 NY/T 739—2003 谷物播种机械作业质量 NY/T 742—2003 铧式犁作业质量 NY/T 995—2006 谷物(小麦)联合收获机械作业质量 NY/T 1276—2007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2274—2012 缓释肥料 效果试验和评价要求 NY/T 2624—2014 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 总则 NY/T 2914—2016 黄淮冬麦区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玉米联合收获 corn combined harvest 1 DB37/T 1428—2021 一次完成摘穗(或摘穗、剥皮、脱粒)收集、秸秆粉碎还田或切段收集等项作业。 3.2 深耕 deep ploughing 通过铧式犁机组对土壤进行深层翻耕的机械化作业。 3.3 深松 deep scarification 用深松犁或凿形铲等农具疏松土壤而不翻乱土层的耕作方法,是打破犁底层、增厚耕作层、提高土 壤蓄水保肥能力的土壤耕作方式。 3.4 旋耕 rotary tillage 使用各种旋耕机对耕层土壤进行的松碎作业。 3.5 播种期 sowing date 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3.6 基本苗 basic seedling 小麦出苗后3叶期时单位面积内的小麦植株数。 4 基本要求 4.1 生产环节 玉米秸秆还田接茬小麦播种作业流程:玉米收获→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土壤机械耕作(或免耕)→ 小麦播种→田间管理→适期收获。 4.2 种植规格 小麦玉米接茬轮作种植的畦宽、行距及其相对位置,以及田间管理机械行走道的规划,应适合机械 化作业,同时满足农艺要求。 5 玉米收获与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 5.1 作业要求与作业质量 作业模式可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秸秆翻埋还田模式:秸秆直接进行粉碎,利用犁进行深翻扣埋秸秆作业,可通过旋耕碎土、 耙地、起垄后进行播种作业。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后,粉碎长度应小于 10 cm, 且粉碎长度合格率、抛洒不均匀率应符合 NY/T 500—2015 的要求。 ——秸秆碎混还田模式:捡拾部分秸秆出地,直接进行旋耕粉碎灭茬还田作业,可起垄后进行播 种作业。利用秸秆捡拾机械捡拾部分秸秆出地后,作业地留茬高度应小于 11 cm。 ——秸秆覆盖还田模式:将粉碎秸秆直接均匀抛撒在地表,可进行深松和免耕播种作业。 5.2 作业 5.2.1 机械装备选择 2 DB37/T 1428—2021 确定好合适的作业模式后,根据玉米种植规格、具备的动力机械、收获要求等条件,选择悬挂式、 自走式等适宜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和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为提高秸秆粉碎质量,秸秆还田机可选择“L” 型弯刀或“I”型直刀式。对于进行犁耕作业的地块,可选择还田灭茬机,对玉米根茬进行破碎。 5.2.2 作业条件 5.2.2.1 秸秆翻埋还田作业 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果穗后,及时秸秆粉碎,利用铧式犁进行深翻覆盖作业。 5.2.2.2 秸秆碎混还田作业 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果穗后,秸秆捡拾打捆机捡拾部分长秸秆出地,利用联合整地机进行旋耕灭茬 粉碎起垄作业。 5.2.2.3 秸秆粉碎覆盖还田作业 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果穗后,及时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利用深松机进行深松作业。 5.3 作业质量 5.3.1 秸秆翻埋还田模式 翻深不小于25 cm;植被覆盖率、碎土率、立垡率,回垡率应符合NY/T 742—2003中表1的要求。检 测按NY/T 742—2003中第4章的规定进行。 5.3.2 秸秆碎混还田模式 玉米秸秆捡拾打捆作业质量应符合GB/T 14290—2008和GB/T 25423—2010的要求。秸秆、根茬混拌 均匀,旋耕深度、旋耕深度稳定性、根茬粉碎率符合JB/T 8401.2—2017中表1的要求。检测按JB/T 8401.2—2017中第5章的规定进行。 5.3.3 秸秆覆盖还田模式 粉碎长度合格率、抛洒不均匀率、漏切率应符合NY/T 500—2015中表1的要求。检测按NY/T 500— 2015中第5章的规定进行。 5.4 安全要求 5.4.1 机械安全要求 动力机械和机具安全应符合GB 10395.1—2009的要求。选择的配套动力机械应满足作业机具动力要 求。 5.4.2 操作安全要求 作业人员应接受过机具操作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能够熟练操作使用作业机具,熟悉安全注意事项, 农机作业人员应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作业时应严格按照机具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 6 小麦机械化栽培 6.1 耕整地 3 DB37/T 1428—2021 6.1.1 作业模式 秸秆粉碎均匀覆盖地表后,可采用耕后播种和免耕播种。耕作方式有深耕、旋耕和深松。深耕每三 年进行一次,其他年份可釆用旋耕,对连续三年以上免耕播种的地块进行深松,须深耕或深松≥30 cm, 破除犁底层,耙耢整平,使得耕层土壤上松下实;最近3年内深耕或深松过的地块,可旋耕2遍,耕深≥ 15 cm。 6.1.2 准备 根据5.2.2部分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及当地的种植模式、农艺要求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机械耕整 地作业方式与作业时间。土壤墒情应符合NY/T 2914—2016中5.2.2的规定。耕整地前应施基肥,基肥施 用量应符合NY/T 2914—2016中5.1.3的规定,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深耕,免耕年可在播种时种肥同 施。 6.1.3 作业 6.1.3.1 深耕作业 深耕翻压,耙平踏实。根据土壤适耕性,确定耕作时间,适宜作业的土壤相对含水率15 %~22 %, 土壤绝对含水率按GB/T 5262—2008测定。耕层浅的土地,要逐年加深耕层,切勿将大量生土翻入耕层; 深耕时施用基肥;翻耕后秸秆覆盖要严密;耕后用旋耕机进行整平并进行压实作业。 6.1.3.2 旋耕作业 旋耕两遍,镇压踏实。旋耕机作业地表要基本平整,旋耕前施基肥。旋耕深度要根据土壤墒情及当 地农艺要求确定,旋耕后要进行镇压。 6.1.3.3 深松作业 深松方式可选用局部深松或全面深松,深松铲间隔距离应根据当地种植作物的行距确定,一般在 55 cm~60 cm,按照GB/T 24675.2—2009规定执行。深松时,要求土壤相对含水率在15 %~22 %范围内。 土层厚度20 cm以下为沙土、砾石、建筑垃圾等土壤结构的以及坡度较大的地块,不宜进行深松作业。 注: 全面深松指利用全方位深松机在工作幅宽内对耕层进行松土且不翻土的作业。局部深松指根据不同作物、不同 土壤条件利用深松机杆齿、凿形铲进行松土与不松土相间隔的局部松土。 6.1.4 作业质量 6.1.
DB37-T 1428—2021 玉米秸秆还田与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山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09 09:43:4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