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CCS B05 15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1320—2022 代替DB15/T 1320-2018 赤芍栽培技术规程 The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paeonia lactiflora pall. 2022-07-15 发布 2022-08-15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5/T 1320—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15/T 1320-2018《内蒙古东部地区赤芍栽培技术规程》,与DB15/T 1320-2018相比, 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文件题目; b) 更改了“前言”中起草规则国家标准参照文件; c) 更改了“前言”中归口单位; d) 更改了文件“范围”中适用地区(见1); e) 更改了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导语(见2); f) 更改了文件“无霜期、平均气温”中无霜期天数(见4.1.2); g) 更改了文件“降水”中降水量(见4.1.4); h) 更改了文件“移栽”中移栽方式(见7.2.5)。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蒙药材中药材种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M/TC 5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蒙药材中药材种植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包 头医学院、呼伦贝尔市盛博生态科技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市东达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内蒙 古盛齐堂生态药植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保障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旻辉、张博尧、王文乐、蒋柠、贾俊英、张春红、张铎、姚继红、刘跃飞、 朱翔慧、曹建东、葛爱国、顾扬、于建财、侯兴坤、孙德智、李志军、杨恒山、苗湛坤、张超、孙杰、 郭玉宝。 本文件及其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8 年首次发布为 DB15/T 1320-2018;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 DB15/T 1320—2022 赤芍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赤芍药材栽培及产地加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选地和整地、繁殖、田间管 理、采收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赤芍的栽培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 8321.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 8321.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 8321.5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 8321.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 832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赤芍 paeonia lactiflora Pall. 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其干燥根入药。 4 产地环境 生态环境 4.1.1 海拔 适宜海拔为200 m~1300 m。 4.1.2 无霜期、平均气温 1 DB15/T 1320—2022 无霜期75 d~160 d。年平均气温-5.3 ℃~7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9.4 ℃~-16.9 ℃,最热 月(7月)平均气温15.2 ℃~24.0 ℃。 4.1.3 光照 年日照时数在2700 h~3100 h,日照百分率在60% ~ 70%。 4.1.4 降水 适宜年平均降雨量250 mm~500 mm。 4.1.5 土壤 土壤质地以结构疏松的沙壤土为佳。 环境质量要求 4.2.1 空气质量 符合空气质量GB 3095二级标准。 4.2.2 土壤质量 符合土壤质量GB 15618二级标准。 4.2.3 灌溉水质量 符合农田灌溉水质GB 5084标准。 5 选地 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砂质壤土、夹砂黄土及淤积壤土。前茬作物以玉米、向日葵等非豆科作物为 宜,不宜连作。 6 整地 播种前进行整地,土壤深翻35 cm ~ 40 cm,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 kg ~ 2500 kg 作底肥,使用旋耕机旋地,整平耙细。 7 育苗 种子 7.1.1 质量要求 来源于当年采集的新鲜种子,种子籽粒饱满度为75%以上,发芽率不低于55%,净度不低于95%。 7.1.2 留种要求 选择生长健壮、长势一致的4年生赤芍作为留种田。当蓇葖果由绿色变为黄色,及时采集;置于阴 凉处后熟一周,然后晾干、脱粒、除去杂质,贮藏备用。 2 DB15/T 1320—2022 7.1.3 种子处理 播种前,通过风选或者水选方式除去瘪粒、杂质和不充实的种子。用室温水或者温水浸种24 h~48 h,取出即播。 7.1.4 播种 于8~9月底进行秋播,将处理过的种子条播于床面,行距15 cm,间距2 cm,播种量为30 kg/667 ㎡ ~50 kg/667 ㎡,覆土3 cm~5 cm。 7.1.5 苗期管理 播种后要及时浇水,亦可覆盖5 cm ~ 10 cm松针以保水防土壤板结。播种第二年,苗齐后及时除草。 第一次除草在苗高3 cm ~ 5 cm时进行,根据具体情况每间隔15 d ~ 20 d除一次草。苗高4 cm ~ 5 cm时, 追施生物菌叶面肥1次。育苗期两年。 8 移栽 芽头栽种 8.1.1 芽头选择与处理 秋季收获时,清除地表茎叶,用取药机械挖深30 cm~40 cm,取出根部,选择根部健壮及芍芽饱满、 发育充实、不空心、无病虫害的芽头,在根部与芽头连接处切断取芽头。根据芽头形状和芽眼数切成数 块,每个芽头含芍芽2~3个。若未及时选地、整地,可将芽头贮藏于-5 ℃~-10 ℃的恒温冷藏库中,次 年使用前取出栽种。 8.1.2 栽种方法 8月下旬到10月上旬,秋播时芽头随挖、随分割、随栽种;4月上旬到中旬(赤峰等地区),5月中 旬到5月下旬(呼伦贝尔等地区),春播时取出贮藏的芽头栽种。栽植的行距50 cm~65 cm,株距30 cm~40 cm。每穴1个芽头,芍芽向上,覆土3 cm~6 cm为宜。 种苗移栽 8.2.1 起苗 于第二年8月下旬到9月下旬起苗,深度控制在10 cm~15 cm,以赤芍全根起出为标准。抖去泥土, 剔除不合格苗,直接移栽。 8.2.2 移栽 东部地区多垄上开沟,中部地区多平地移栽,行距50 cm~65 cm,深10 cm~15 cm,株距30 cm~40 cm,将赤芍苗朝一个方向斜栽(45°左右)于沟内,覆土4 cm~5 cm,镇压。移栽密度为3000株/667 ㎡ ~4000株/667 ㎡。 9 田间管理 补苗 3 DB15/T 1320—2022 苗齐后在断苗处及时补苗。 中耕除草 根据田间杂草状况,每年除草3~4次。第一次除草在齐苗后进行;第二、三次于夏季杂草大量滋生 时进行;秋季进行第四次除草。第二年同上,到三年以后,田间杂草对赤芍危害减弱,可减少除草次数。 培土 冬季封冻前,清理枯枝残叶后,结合除草适当培土抗旱抗寒;夏季高温干燥,适当培土抗旱。 追肥 从次年开始,每年5月上旬或9月中旬追肥一次,每亩追施生物复合肥20 kg~50 kg。 灌溉排水 秋季播种,只需在严重干旱时灌溉。多雨季节必须及时疏通排水沟,降低土壤湿度。 病虫害防治 9.6.1 防治原则 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遵守GB/T 8321.1~GB/T 8321.7的规定,没有标明农药安全间隔期的品种,收 获前30 d停止使用,执行其中残留量最大的有效成分的安全间隔区。 赤芍的生长期间主要的病虫害有:白粉病、锈病、根腐病、叶斑病。 9.6.2 白粉病 9.6.2.1 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两面均可产生近圆形的白色小粉斑,后逐渐扩大可连片呈边缘不明显的白粉斑,甚至 布满整叶。后期叶片两面及叶柄、茎秆都可受害,产生有污白色霉斑,并散生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有 性世代的闭囊壳。 9.6.2.2 防治方法 具体如下: ——农业防治: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注意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秋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 并集中烧掉,以减少越冬菌源基数;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 50 %甲基托布津 800 倍液或 70 %多菌灵 600 倍液,视病情喷施 1~3 次,每隔 10 d ~ 15 d 喷 1 次。 9.6.3 锈病 9.6.3.1 症状 开花后发生,7~8月发病严重,叶背初起黄色至黄褐色颗粒状物,后期叶片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灰色、 褐色病斑,继而出现刺毛状孢子堆,致使叶片及整个植株枯死。 9.6.3.2 防治方法 具体如下: 4 DB15/T 1320—2022 ——农业防治:避免氮素过多,适当增施磷钾肥,且整个生育期防止水渍及时排水。及时清除田 间杂草和病残体,摘除下部病叶或拔除已病植株并销毁,也可减少病菌孢子传播蔓延。赤芍 收获时将残株病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波美 0.3~0.4 度石硫合剂或 97 %敌锈钠 400 倍液效果良好。 9.6.4 根腐病 9.6.4.1 症状 主根感病后, 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 后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 地上部分因养分供不应求,新叶首先发黄。病情严重时,整株叶片发黄、枯萎。此时,根皮变褐,并与 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 9.6.4.2 防治方法 具体如下: a) 农业防治: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度。加强栽培管理,确保枝叶健 壮及根系发育; b) 化学防治:发现根腐病后,及时用 50 %多菌灵 800~1000 倍液灌根,或用 90 %甲基托布津 500~ 800 倍液灌根防治,防治 2~3 次。 9.6.5 叶斑病 9.6.5.1 症状 夏秋季为害叶片,叶正面为灰褐色近圆形病斑,有轮纹,上有黑色霉状物。 9.6.5.2 防治方法 具体如下: a) 农业防治:秋后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集中烧掉,以减少越冬菌源基数; b)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 1:1:100 波尔多液喷洒植株,每隔 10 d~15 d 喷 1 次,连续喷 3~4 次。 10 采收 成熟期 移栽4~5年后采收;芽头栽种3~5年后采收。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采收。 采收方法 选择晴天,将地上茎叶割去,人工或采

pdf文档 DB15-T 1320—2022 赤芍栽培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5-T 1320—2022 赤芍栽培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1 页 DB15-T 1320—2022 赤芍栽培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2 页 DB15-T 1320—2022 赤芍栽培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8 22:51:43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