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7.160.20 QB 分类号:X50 备案号:30233-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 QB/T 4068-2010 食品工业用茶浓缩液 Tea concentrates for food industry 2011-03-01实施 2010-11-22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QB/T4068-2010 前言 本标准附录A和附求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轻I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饮料I业协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饮料I业协会技术1作委员会、深圳市深宝华城食品有限公司、人闽食 品(漳州)有限公司、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茗皇大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盈昌、岳鹏翔、郭洪涛、刘政权、李羽楠。 本标准首次发布。 QB/T4068-2010 食品工业用茶浓缩液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工业用茶浓缩液的定义、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 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丁第3章定义的食品工业用茶浓缩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仪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7601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276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T4789.21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冷冻饮品、饮料检验 GB/T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T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6682一2008,ISO3696:1987,MOD) GB/T 9833 紧压茶 GB/T13738 红茶 GB/T 14456 绿茶 NY659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氟化物限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食品工业用茶浓缩液teaconcentratesforfoodindustry 以茶叶或茶鲜叶为主要原料,经水提取或采用茶鲜叶榨汁,可在生产过程中加入食品添加剂和食品 加工助剂,采用物理方法除去定比例的水分,经加工制成的,作为食品、饮料等原辅料的液态产品。 4产品分类 按使用的茶原料,茶浓缩液可分为:红茶浓缩液、绿茶浓缩液、青茶(乌龙茶)浓缩液、白茶浓缩 液、黄茶浓缩液、黑茶浓缩液、花茶浓缩液、其他茶浓缩液。 5技术要求 5.1原辅材料 5.1.1茶叶应符合GB2762、GB2763、GB/T9833、GB/T13738、GB/T14456、NY659等杆关标准的 规定。 1 QB/T4068-2010 5.1.2 生川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 5.1.3不得使用茶多酚、咖啡因为原料调制茶浓缩液。 5.2感官要求 具有该产品应有的外形、色泽、香气和滋味,稀释后呈澄清或均勾状态,无正常视力可见的茶渣和 外来杂质。 5.3理化要求 理化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 1 指 标 项 日 红茶 青茶 绿茶 花茶 白茶 黄茶 黑茶 其他茶 浓缩液 浓缩液 浓缩液 浓缩液 浓缩液 浓缩液 浓缩液 浓缩液 茶多酚/(g/kg) 15.0 25.0 30.0 30.0 30.0 30.0 15.0 15.0 > 咖啡因/(g/kg) 5.0 4.0 4.0 5.0 4.0 4.0 5.0 5.0 注1.以1:指标值以茶浓缩液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0%时计,如生产不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茶浓缩液, 指标按此 比例折算。 5.4 卫生要求 11生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 2 项 日 指 标 总砷(以As计)/(mg/kg) 1.0 铅(以Pb计)/(mg/kg) ≤ 2.0 菌落总数/(cfu/mL) ≤ 1000 得菌及酵母/(cfu/mL) 20 人肠菌群/(MPN/100mL) 30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得检出 5.5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加工助剂 应符合GB2760的规定。 6 试验方法 6.1感官指标 6.1.1色泽 取50mL样品于洁净透明烧杯中,置于明亮处,观察其色泽。 6.1.2稀释水溶液色泽、滋味、气味和组织状态 加水稀释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0.3%,倒入洁净透明的烧杯中,置于明亮处,观察其澄清度或均 匀度、色泽和杂质,同时其气味,品尝其滋味。 6.2茶多酚 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检验。 6.3咖啡因 按附录B规定的方法检验。 2 QB/T4068-2010 6.4总砷、铅 分别按GB/T5009.11、GB/T5009.12规定的方法检验。 6.5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大肠菌群、致病菌 按GB/T4789.21规定的方法检验 7检验规则 7.1组批 由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按照其相应的规则确定产品的组批。 7.2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出厂时,应对感官指标、茶多酚、咖啡因、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进行检验。 7.3型式检验 本标准技术要求中规定的所有项日均为型式检验项目。型式检验每年进行一次,或当出现下列情 况之一时进行检验。 一原料、工艺发生较大变化时: 一停产后重新恢复生产时; 一山厂检验结果与前一批次记录有较大差别时。 7.4判定规则 除微生物指标外,检验项目如不符合本标准时,可以在同批产品中加倍抽取样品对不合格项进行复 检,以复检结果为准;若复检结果仍有一项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微生物指标不符合本 标准时,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不得复检。 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8.1产品标签应标明产品名称、产地、厂名、规格、生产日期、标准编号或者批号,此外还应标示茶 液可声称“低咖啡因××茶浓缩液”。 8.2包装材料和容器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8.3产品运输应避免日晒、雨淋,不得与有毒、有异味、易挥发、易腐蚀的物品混装运输。 8.4产品应在清洁、干燥、通风避光、无虫害、无鼠害的仓库内贮存。 3 QB/T4068-201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茶浓缩液中茶多酚的检测方法 A.1方法提要 茶叶的多酚类物质能与亚铁离子形成紫蓝色络合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含量。 A.2仪器 实验室常规仪器及下列各项: A.2.1分光光度计。 A.2.2分析天平(感量0.001g)。 A.2.3容量瓶:25mL、250mL、500mL、1L。 A.3试剂和溶液 所用试剂应为分析纯(AR),试剂用水应符合GB/T6682的规定。 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冰箱冷藏保存有效期10天)。 A.3.2磷酸盐缓冲液(pH=7.5)。 A.3.2.1磷酸氢二钠(23.87g/L):称取十水磷酸氢:钠(Na2HPO412H2O)23.87g,加水溶解后定 容至IL。 A.3.2.2 磷酸氢钾(9.08g/L):称取经110℃烘千2h的磷酸:氢钾(KH2PO4)9.08g,加水溶解后定 容至IL。 A.3.2.3耳 取上述磷酸氢:钠(A.3.2.1)85mL和磷酸二氢钾(A.3.2.2)15mL混合均匀。 A.4分析步骤 A.4.1i 试液制备 准确称取含可溶性固形物1.00g~2.00g的待测茶浓缩液(如茶浓缩液浓度为20%,则所需称取的 茶浓缩液质量为5.00g10.00g),移入50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作为待测试样液(所制备 的溶液中茶的可溶性固形物浓度最好在0.1%~0.4%,或样品取样量控制在检测吸光值在0.2Abs~ 0.7Abs)。 A.4.2测定 准确吸取上述试液(A.4.1)1mL~5mL于25mL的容量瓶中,加水4mL和酒石酸亚铁溶液(A.3.1) 5mL,充分摇匀,用磷酸盐缓冲溶液(A.3.2)定容至刻度,用10mm比色皿,在波长540nm处,以试 剂空白溶液作参比,测定吸光度(A,)。同时称取等量的试液(A.4.1)于25mL容量瓶中,加水4mL, 用磷酸盐缓冲液(A.3.2)定容至刻度,测定吸光度(A2),以试剂空白溶液作参比。 A.4.3结果表述 样品中茶多酚的含量按公式(A.1)计算: (4 - 4,)×1.957×2×L 1000×L, X = (A.1) m 1000 4 QB/T4068-2010 式中: X——样品中茶多酚的含量,单位为克每T克(g/kg); L—定容后试液的总量,单位为毫升(mL); L2———测定时的用液量,单位为毫升(mL); 试液制备时的样品质量,单位为克(g): Ai—-试样显色后吸光度; A2———试液底色吸光度; 一用10mm比色m,当吸光度等于0.50时,1mL茶汤中茶多酚的含量当于1.957mg。 1.957~ 所得结果保留至一位小数。 A. 5 5允许差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不得超过算数平均值的5% L

.pdf文档 QB-T 4068-2010 食品工业用茶浓缩液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QB-T 4068-2010 食品工业用茶浓缩液 第 1 页 QB-T 4068-2010 食品工业用茶浓缩液 第 2 页 QB-T 4068-2010 食品工业用茶浓缩液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22 00:26:55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