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01 CCS SAASS B 05 团体 标准 T/SAASS 211—2025 高粱苗期耐盐性试验鉴定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sorghum salt tolerance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at seedling stage 2025 - 07 - 03发布 2025 - 07 - 03实施 山东农学会 发布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SAASS 211 —2025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师范大学提出。 本文件由山东农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隋娜、赵志英、 陈增汀、 薛鑫、吴凤慧、张芳凝、李思敏、李娜娜。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SAASS 211 —2025 1 高粱苗期耐盐性试验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粱苗期耐盐性 试验鉴定方法 ,规定了 耐盐性评价标准 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高粱品种 及种质资源苗期的耐盐性筛选与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3543.4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第4部分:发芽试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耐盐性 salt tolerance 作物能够耐受 较高浓度盐分环境 而生长发育的 能力。 耐盐指数 salt tolerance index 评价高粱苗期耐盐性强弱的指标。 以相对发芽率 、相对株高、相对根长、 相对地上部鲜重 为衡量指 标,盐处理下指标测定值与对照组指标测定值的比值 。 4 鉴定准备 种子选择 种子质量 应符合GB 4404.1 的要求,不使用包衣 剂、拌种剂,籽粒 饱满的待测品种种子 60粒。 播种 将10粒种子均匀置于垫双层滤纸的 发芽床上,纸上发芽床应符合 GB/T 3543.4 的要求。实验组施加 20 mL 150 mM NaCl,对照组施加 20 mL蒸馏水, 当幼苗开始顶盖后,揭开盖子每天浇 蒸馏水10 mL。将培养 皿置于26℃人工组培间 ,统计其发芽数。 移栽培养 将种子播种至土壤状态疏松程度 的花盆(长10 cm,宽10 cm,高8 cm)中,每盆播种5粒后将花盆移 至人工气候室培养,昼 /夜温度为 26℃/22℃ ,相对湿度 52.5%,光源为 白光,光照强度 486 umol/m2 s, 每天光照时数 16 h(光)/8 h(暗)。待幼苗长至二叶一心时 挑选长势一致的 3棵幼苗进行定苗。 处理 待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时, 对照组浇灌 蒸馏水, 实验组等量浇灌 150 mM NaCl溶液。 每组处理 3盆重复。 5 苗期耐盐性状统计 发芽数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SAASS 211 —2025 2 当培养皿中的种子萌发至 第10 d后,统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培养皿中高粱品种的 发芽数目(胚根超过 种子长度的 1/2记为发芽),发芽数目调查表见表 1。 表1 发芽数目调查 品种 编号 对照组 数据1 (棵) 对照组 数据2 (棵) 对照组 数据3 (棵) 对照组 平均值 (棵) 实验组 数据1 (棵) 实验组 数据2 (棵) 实验组 数据3 (棵) 实验组 平均值 (棵) 株高 处理7 d后,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 每盆中随机挑选 1棵植株测量株高,株高调查表见表 2。 表2 株高调查 品种 编号 对照组 数据1 (cm) 对照组 数据2 (cm) 对照组 数据3 (cm) 对照组 平均值 (cm) 实验组 数据1 (cm) 实验组 数据2 (cm) 实验组 数据3 (cm) 实验组 平均值 (cm) 注: 株高测量:从茎基部到最长叶片的叶尖的长度。 根长 处理7 d后,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 每盆中随机挑选 1棵植株测量根长,根长调查表见表 3。 表3 根长调查 品种 编号 对照组 数据1 (cm) 对照组 数据2 (cm) 对照组 数据3 (cm) 对照组 平均值 (cm) 实验组 数据1 (cm) 实验组 数据2 (cm) 实验组 数据3 (cm) 实验组 平均值 (cm) 注: 根长测量:从茎基部到最长根尖的长度。 地上部鲜重 处理7 d后,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 每盆中随机挑选 1棵植株测量植株地上部分鲜重,鲜重调查表见表 4。 表4 植株地上部分鲜重调查 品种 编号 对照组 数据1 (g) 对照组 数据2 (g) 对照组 数据3 (g) 对照组 平均值 (g) 实验组 数据1 (g) 实验组 数据2 (g) 实验组 数据3 (g) 实验组 平均值 (g) 6 苗期耐盐性评价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SAASS 211 —2025 3 相对发芽率 根据测定的实验组发芽数平均值除以 10,再与对照组发芽平均值除以 10的比值,即为相对 发芽,计 算方式见公式( 1)。 𝑅𝐺=(𝑁𝐺𝑎𝑣𝑔10)⁄(𝐶𝐺𝑎𝑣𝑔10)⁄ ⁄ …………………… (1) 式中: 𝑅𝐺(Relative germination )——相对发芽; 𝑁𝐺𝑎𝑣𝑔——待测品种在实验组的 发芽数平均值 ; 𝐶𝐺𝑎𝑣𝑔——待测品种在对照组的 发芽数平均值。 相对株高 根据测定的实验组株高平均值与对照组株高平均值的比值,即为相对株高, 计算方式见公式( 2)。 𝑅𝐻=𝑁𝐻𝑎𝑣𝑔𝐶𝐻𝑎𝑣𝑔⁄…………………… (2) 式中: 𝑅𝐻(Relative height )——相对株高; 𝑁𝐻𝑎𝑣𝑔——待测品种在实验组的 株高平均值 ; 𝐶𝐻𝑎𝑣𝑔——待测品种在对照组的 株高平均值。 相对根长 根据测定的实验组根长平均值与对照组根长平均值的比值,即为相对根长, 计算方式见公式( 3)。 𝑅𝑅𝐿=𝑁𝑅𝐿𝑎𝑣𝑔𝐶𝑅𝐿𝑎𝑣𝑔⁄ …………………… (3) 式中: 𝑅𝑅𝐿(Relative root length )——相对根长; 𝑁𝑅𝐿𝑎𝑣𝑔——待测品种在实验组的 根长平均值 ; 𝐶𝑅𝐿𝑎𝑣𝑔——待测品种在对照组的 根长平均值。 相对地上部鲜重 根据测定的实验组植株地上部鲜重平均值与对照组植株地上部鲜重平均值的比值,即为相对地上 部鲜重,计算方式见公式( 4)。 𝑅𝐹𝑊=𝑁𝐹𝑊𝑎𝑣𝑔𝐶𝐹𝑊𝑎𝑣𝑔⁄ …………………… (4) 式中: 𝑅𝐹𝑊(Relative fresh weight above ground )——相对地上部鲜重; 𝑁𝐹𝑊𝑎𝑣𝑔——待测品种在实验组的 地上部鲜重平均值 ; 𝐶𝐹𝑊𝑎𝑣𝑔——待测品种在对照组的 地上部鲜重平均值。 苗期综合耐盐指数的计算 苗期综合耐盐指数的计算 见公式( 5) 𝐴=(𝑅𝐺+𝑅𝐻+𝑅𝑅𝐿+𝑅𝐹𝑊)/4…………………… (5) 式中: 𝐴——苗期综合耐盐指数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pdf文档 T-SAASS 211-2025 高粱苗期耐盐性试验鉴定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T-SAASS 211-2025 高粱苗期耐盐性试验鉴定技术规程 第 1 页 T-SAASS 211-2025 高粱苗期耐盐性试验鉴定技术规程 第 2 页 T-SAASS 211-2025 高粱苗期耐盐性试验鉴定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01 01:35:3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