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发布 出版 ICS 01.040.03 CCS A 90 团体标准 T/CI 1067 —2025 假冒伪劣商品识别通则 General rules for identifying counterfeit and inferior goods 2025-6-27发布 2025 -6-27实施 T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 中国工商出版社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CI 1067 —2025 I 目 次 前言 ................................ ................................ ................................ ................................ ................................ ...... II 1 范围 ................................ ................................ ................................ ................................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 ................................ ...................... 1 4 识别原则 ................................ ................................ ................................ ................................ .......................... 1 5 识别内容 ................................ ................................ ................................ ................................ .......................... 2 6 识别方法 ................................ ................................ ................................ ................................ .......................... 2 7.检测机构要求 ................................ ................................ ................................ ................................ ................... 3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CI 1067 —2025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 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 、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元气森林(北京)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天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工业大学、广东海关技术 中心、北京尊冠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 人:郭杨、 陈旗、陈锦良、 贠亚波、 高飞、马长宏、 钟云飞、刘朝霞、刑爱晶、 梁 方华、原亚芳、刘晓宇、崔晓辰。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CI 1067 —2025 1 假冒伪劣商品识别通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 假冒伪劣商品的术语、识别原则、识别内容、识别方法和检测机构要求。 本文件适用企业、消费者、符合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商品识别和鉴定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假冒伪劣商品 counterfeit and inferior goods 假冒伪劣商品是指销售者或生产者所提供的不符合国家产品安全认定标准的一些劣质商品。这些 商品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3.2 识别 identify 通过感官、仪器或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真伪及质量进行系统性判定的过程 。 3.3 感官识别 sensory identification 通过人类的感官(视觉、触觉、嗅觉等)来判断商品的真伪属性的过程。 3.4 仪器识别 instrument identification 借助各种仪器和设备进行商品真伪属性判断的过程。 4 识别原则 4.1 合法性原则 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过程中,所有的识别活动和措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 4.2公平性原则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CI 1067 —2025 2 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过程中,应对所有相关方公正、合理对待,确保识别的过程和结果不受偏见、 歧视或不公正的影响。 5 识别内容 5.1 商品外观与标签识别 商品外观与标签识别 包括不限于以下内容: 5.1.1 商品包装字体的清晰度、大小、样式和排版是否与正品一致。 5.1.2 观察包装的颜色是否鲜艳、均匀,是否与品牌标识一致,避免颜色模糊或不当。 5.1.3 对比标签上的图案、商标、图形与正品是否相符。 5.1.4 扫描商品条码,对比扫描信息是否与产品真实信息一致。 5.2 防伪项目识别 5.2.1 查看产品是否带有官方认可的防伪标识 (如水印、特殊印刷技术) ,并验证其是否符合品牌要求。 5.2.2商品上有二维码、 NFC等数字标签的应通过智能终端识别,扫描后根据品牌提供的信息确认其真 实性。 5.2.3检查是否有激光刻印或隐性标记,利用不同方法或设备查看标识是否存在。 5.2.4 使用特殊材料进行防伪,变色油墨、荧光油墨等,确认其有效性和可辨识性。 5.3 功能、性能验证 商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以下项目的验证测试 : 5.3.1 性能指标测试:电气性能中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的测量,汽车的加速度、制动性能测试等。 5.3.2 材料分析:利用光谱仪、质谱仪等分析产品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检测材质的硬度、弹性、耐腐蚀 性等。 5.3.3 功能验证:确认商品的基本功能是否运行正常,如:家电的运转、电子设备的连接等;测试特定 功能的实现;智能设备的 App连接、音响的蓝牙功能等。 5.3.4 稳定性和耐用性测试: 重复使用商品直至出现故障, 以模拟长期使用情况, 评估商品在极端温度、 湿度、振动等条件下的性能等。 6 识别方法 6.1 感官识别法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CI 1067 —2025 3 6.1.1 视觉检查: 查看商品外观的颜色、 光泽、尺寸和整体形状是否符合正品标准,检查标签上的文字、 图案和印刷的质量,确认是否存在拼写错误或模糊不清的情况,查看包装材料的材质和质量。 6.1.2 触觉检查:触觉感受商品的材质是否符合描述,通过触觉感受商品的粗糙、轻薄、变形、柔软等 进行判断。 6.1.3 嗅觉识别:通过嗅觉检查商品是否有异味。 6.2 仪器实验法 6.2.1 物理性检测 6.2.1.1 利用微生物检查设备进行商品微生物检测、鉴定和分析。 6.2.1.2 对商品的功能性能进行测试:电器商品的功率、耗电量、输出效果等是否符合标准参数。 6.2.1.3 对商品进行安全性检测,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 6.2.1.4 对商品进行耐用性测试,包括但不限于承重测试、耐温测试、抗压测试等,验证商品在实际使用 中的可靠性。 6.2.2 化学性测试 6.2.2.1 检测商品的光谱特性,判断其成分和材料是否符合标准。 6.2.2.2 测量商品的颜色差异,比较商品与正品的颜色的一致性,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色差。 6.2.2.3 对硬质商品进行硬度测试,判断其材料是否与正品一致。 6.2.2.4 利用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分析商品的化学成分,确保成分的真实性与合规性。 6.2.3 快速检测 利用高效、简便的技术手段,在短时间内对目标物质或参数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7.检测机构要求

.pdf文档 T-CI 1067-2025 假冒伪劣商品识别通则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T-CI 1067-2025 假冒伪劣商品识别通则 第 1 页 T-CI 1067-2025 假冒伪劣商品识别通则 第 2 页 T-CI 1067-2025 假冒伪劣商品识别通则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01 00:59:58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