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150 CCS B 50 46 海南省 地方标准 DB 46/T 657.2—2024 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第2部分:鱼类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stock enhancement and releasing of marine ranching — Part 2 : Fish 2024 - 09 - 23发布 2024 - 11 - 01实施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为 DB 46/T 657 《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的第 2部分。DB 46/T 657已经发布了以下部 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鱼类; ——第3部分:虾类; ——第4部分:蟹类; ——第5部分:贝类; ——第6部分:海参类。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海南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小易、周智愚、殷浩然、耿丽娜、张金枫、梁程锦、邓银生、田苏苏、韩权、 邢钊瑞、李书杰、王海骄。 DB 46/T 657.2—2024 II 引言 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是将人工培育的海洋生物苗种投放到海洋牧场,让其自然生长与繁衍,从而增加 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并促进渔业产业升级。 鱼类、虾类、蟹类、贝类、海参类是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增殖放流品种选择、放流 生境、放流苗种质量、检验检疫、苗种运输、苗种放流及计数技术的规范化以及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增殖 放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DB 46/T 657 《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由六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鱼类; ——第3部分:虾类; ——第4部分:蟹类; ——第5部分:贝类; ——第6部分:海参类。 鱼类增殖放流的技术规范是提高增殖放流生态恢复效益的基础。随着我国海洋牧场的不断建设,鉴 于鱼类放流种类选择、放流生境、放流苗种质量、检验检疫、苗种运输、苗种放流及计数对增殖放流的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影响,有必要制定本文件。 本文件可在鱼类增殖放流种类选择、放流生境、放流苗种质量、检验检疫、苗种运输、苗种放 流及 计数提供技术指引, 旨在促进海洋牧场鱼类增殖放流的规范使用, 提升增殖放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DB 46/T 657.2—2024 1 1 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第2部分:鱼类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海洋牧场鱼类增殖放流的术语和定义、放流种类、放流生境、放流苗种质量、检验检 疫、苗种运输、苗种放流及计数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海洋牧场鱼类的增殖放流,周边生境鱼类增殖放流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20361 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GB/T 20752 猪肉、牛肉、鸡 肉、猪肝和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 -串 联质谱法 GB/T 20756 可食动物肌肉、肝脏和水产品中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苯尼考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 谱-串联质谱法 GB/T 21326 黑鲷 亲鱼和苗种 SC 2022 真鲷 SC 2030 黑鲷 SC/T 9401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DB 46/T 657.1 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DB 46/T 657.1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放流种类 4.1 石斑鱼属 宜选择适宜放流的石斑鱼属鱼类,包括但不限于:点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coioides )、棕点石斑 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青石斑鱼( Epinephelus awoara )、赤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akaara )、 豹纹鳃棘鲈( Plectropomus leopardus )。 4.2 鲷科 宜选择适宜放流的鲷科鱼类,包括但不限于:平鲷( Rhabdosargus sarba )、黑鲷( 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黄鳍鲷( Acantho pagrus latus )。 DB 46/T 657.2—2024 2 4.3 笛鲷科 宜选择适宜放流的笛鲷科鱼类,包括但不限于:红鳍笛鲷( Lutjanus erythropterus )、紫红笛鲷 (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 4.4 观赏鱼类 宜选择适宜选择放流的观赏鱼类,包括但不限于:眼斑双锯鱼( Amphiprion ocellaris )、驼背鲈 (Chromileptes altivelis )。 5 放流生境 5.1 石斑鱼属 石斑鱼属鱼类增殖放流的海域条件应符合 表1的规定。 表1 常见石斑鱼属鱼类 增殖放流海域条件 鱼种 点带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青石斑鱼 赤点石斑鱼 豹纹鳃棘鲈 水温 20 ℃~29 ℃ 14 ℃~30 ℃ 15 ℃~30 ℃ 22 ℃~28 ℃ 20 ℃~30 ℃ 盐度 20~33 23~34 20~34 22~33 15~33 底质 珊瑚礁、岩礁、人工鱼礁 生物环境 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生物少 水质 符合GB 11607 的规定 5.2 鲷科 鲷科鱼类增殖放流的海域条件应符合 表2的规定。 表2 鲷科鱼类增殖放流海域条件 鱼种 平鲷 黑鲷 黄鳍鲷 水深 3 m以上 3 m以上 3 m以上 水温 15 ℃~30 ℃ 15 ℃~32 ℃ 15 ℃~30 ℃ 盐度 3~30 10~32 3~30 底质 岩礁、沙砾或沙泥 生物环境 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生物少 水质 符合GB 11607 的规定 5.3 笛鲷科 笛鲷科鱼类增殖放流的海域条件应符合 表3的规定。 表3 笛鲷科鱼类增殖放流海域条件 鱼种 红鳍笛鲷 紫红笛鲷 水温 17 ℃~28 ℃ 16 ℃~30 ℃ 盐度 33~35 3~33 底质 岩礁、沙砾或沙泥 DB 46/T 657.2—2024 3 3 表3 笛鲷科鱼类增殖放流海域条件 (续) 鱼种 红鳍笛鲷 紫红笛鲷 生物环境 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生物少 水质 符合GB 11607 的规定 5.4 观赏鱼类 观赏鱼类增殖放流的海域条件应符合 表4的规定。 表4 观赏鱼类增殖放流海域条件 鱼种 眼斑双锯鱼 驼背鲈 水深 3 m以上 3 m以上 水温 26 ℃~28 ℃ 20 ℃~28 ℃ 盐度 29~31 8~34 底质 岩礁、沙砾或沙泥 生物环境 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生物少 水质 符合GB 11607 的规定 6 放流苗种质量 6.1 苗种 6.1.1 来源 苗种来源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是本地种的原种或者子一代 ; b) 人工繁育的增殖放流苗种应来自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 ; c) 不应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鱼种。 6.1.2 规格 苗种规格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小规格苗种全长 30 mm~49 mm; b) 中规格苗种全长 50 mm~80 mm; c) 大规格苗种全长 > 80 mm。 6.1.3 质量 增殖放流苗种质量符合表 5的规定。 表5 增殖放流苗种质量要求 项 目 指 标 感官质量 规格整齐,游动 活泼、对外界刺激反映灵敏,摄食良好,体色正常。真鲷形态符合 SC 2022的规定; 黑鲷形态符合 SC 2030 的规定 DB 46/T 657.2—2024 4 表5 增殖放流苗种质量要求 (续) 项 目 指 标 可量化指标 规格合格率 ≥85%,死亡率、伤残率、畸形率之和 < 5% 常见病害 抽样检查中不得检出鱼类常见病害(见表 B.1) 药物残留 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孔雀石绿及氯霉素不得检出 7 检验检疫 7.1 规格检验 按同一鱼种相同规格的样品分批次进行,在增殖放流现场随机抽取 50 尾或以上,用标准量具直板 尺(精度为 1 mm)测量个体全长,并现场填写 《增殖放流现场记录表 》中的《苗种规格测量表》(见 表A.1),计算规格合格率。 7.2 质量检验与检疫 按同一鱼种相同规格的样品分批次进行 ,放流前到育苗厂 随机取样 2次以上,每次取样不少于 50 尾,按以下要求进行检测: a) 统计死亡、伤残和畸形个体数,计算死亡率、伤残率和畸形率; b) 用肉眼观察苗种样品感官质量,通过感官质量确定疑似病害对象,

.pdf文档 DB46-T 657.2-2024 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第2部分 鱼类 海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6-T 657.2-2024 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第2部分 鱼类 海南省 第 1 页 DB46-T 657.2-2024 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第2部分 鱼类 海南省 第 2 页 DB46-T 657.2-2024 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第2部分 鱼类 海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31 04:20:38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