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01 B 15 DB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45/T 1388 — 2016 仿原生态茶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roduction of the simulated Original Ecological Tea (报批稿) 2016 - 09 - 30 发布 2016 - 10 - 30 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5/T 1388 — 2016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 —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西农业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土肥生态富硒分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广西绿异茶树良种研究院、 广西壮族 自治区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覃秀菊、何金富、陈佳、刘淑梅、李婷、邓慧群、邱勇娟、陈新强、温立香、 罗志达、周岐波。DB45/T 1388 —2016 1 仿原生态茶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仿原生态茶栽培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品种要求、生态环境、植被、栽培技术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境内仿原生态茶的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16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5197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仿原生态茶 simulated original ecological tea 在公益林、生态林或自然林等近林地的林下,只采用物理控制茶树树冠及清除病体、在树冠范围 内进行物理性除草和土地翻耕、 施用绿肥等种植行为生产的茶树鲜叶; 并以此为原料, 按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加工生产的茶叶。 3.2 仿原生态栽培 production of the simulated original ecological 在公益林、 生态林或自然林等林地的林下, 只采用物理控制茶树树冠及清除病体、 在树冠范围内进 行物理性除草和土地翻耕、施用绿肥等的种植行为。 4 品种要求 4.1 经提纯复壮过的地方品种。 4.2 通过审定或鉴定、登记的品种。 4.3 当地野生茶树资源的优良株系。 5 生态环境 5.1 远离城镇乡村生活区域,从未使用过任何肥料或施用、处置外来固体物的公益林、生态林或自然 林的林地。 5.2 周边 5 km 内无工矿企业及其它大气污染源。 DB45/T 1388 — 2016 2 5.3 海拔 600 m 以上。 5.4 土壤应符 合 GB 15618 的规定。 5.5 灌溉水 源为 雨水 、 集雨水 或 没 有外来污染物进 入 的 山泉水 等 天 然 水 。 5.6 不 得 施用除植物 秸杆 及绿肥 之 外的肥料,不 得 使用 液 态农用 薄膜 及 抗旱剂 ,不 得喷 施农 药 、 激素 和除草 剂 。 5.7 在使用保护性的农用 薄膜覆盖 、 防虫网时 ,不应使用 聚氯类 产品, 宜选择聚乙烯 、 聚丙烯 或 聚碳 酸酯类 产品,并 且 使用 后 应从土壤 中 清除,不应 焚烧 。 5.8 应 充 分 考虑 土壤和 水 资源的可 持续利 用,采 取措 施, 防止水 土 流失 、土壤 石漠 化。 5.9 应采 取措 施,保护 天敌 及其 栖息 地。 5.10 应 充 分 利 用 作 物 秸秆 ,不 焚烧 处理,除 非因 控制病 虫害 的 需 要。 6 植被 6.1 新 建 的仿原生态茶 园 ,对 基部 树 干 围 径 20 c m 以上的树种不 砍伐 , 作 为与茶 共 生的生态树。 6.2 在 较稀疏 的 山 林 补 植 遮阴 树, 间距 20 c m~3 0 c m。 7 栽培技术 7.1 茶园开垦 定 点挖 种植 坑 , 坑宽度 为60 c m、 深度 为 4 0 c m; 回填表层 土20 c m, 疏松 土壤, 待 种。 7.2 种植方法 先浆根后 种植, 盖 土10 c m压实 , 再盖表 土5 c m形成“凹”字型 。 7.3 种植规格、密度 每丛 种 4 株,按 “田”字型 种植, 丛距 2.5 m~3 .0 m。 坡度 25 ° 以下的 每 667 m2不 超 过 3 00 丛 , 坡 度 25 ° 以上的 每 667 m2不 超 过250 丛 。 7.4 原有茶树管护技术 7.4.1 基部 树 干 围 径 达2 0 c m 以上, 或树 高 达 4 00 c m以 上 的 古 茶树保 留 原 状 。 沿 树冠周围 搭建梯型架 , 或制 作简易梯子 , 便 于修 剪 和采 摘 ; 每年秋末 进行 一次 清 园 , 剪去枝 叶1 0 c m~ 15 c m。 7.4.2 被 砍伐后 的 古 树及 基部 树 干 围 径 20 c m 以下的 乔木型 茶树,总 高度 控制在 200 c m以 下 ; 小乔木 型 及 灌木型古 树总 高度 控制在 150 c m~ 160 c m, 树冠 形状整形 为 球形 或 蘑菇形 。 每年秋末 进行 一次 清 园 , 剪去枝 叶1 0 c m~ 15 c m, 将 在茶树周围的 小杂 树及 将遮住 茶树的 高 大 杂 树 枝梢砍掉 。 7.4.3 对过 密 的 幼 树于 春 茶 结束 期及 秋 茶 结束 期 两季移 植 到稀疏 的地方, 移 植 前根据 树 势情况 , 剪去 部 分 枝 叶, 带 土 移 植。 7.5 新建仿原生态茶园种植技术 7.5.1 第 1 年 种植定 型高度 3 0 c m, 第 2 年 定 型高度 60 c m, 第3年 定 型高度 90 c m, 第4年 120 c m, 第 5 年 以 后 控制在 150 c m, 四 周的 侧枝每次剪去 3 c m~ 5 c m,使树冠 形状 为 球形 或 蘑菇型 。 7.5.2 用人工或 者刈 草机 将杂 草、 杂 树 刈掉 , 覆盖 在茶树 根部 , 也 可以采用植物 秸杆 或农用 薄膜覆盖 抑 草。 DB45/T 1388 —2016 3 7.5.3 每年中耕2 次,第 1 次 在 4月 下旬至 5 月上旬 ,第 2 次在1 0 月下旬,深 翻1 5 cm~ 20 cm,每次 将杂草埋在土中。 7.5.4 幼龄茶树全年可在树冠下种植豆科植物或阔叶绿肥, 每年采收绿肥 2~3 次 , 第一次在 4月 下旬 至 5 月上旬 ,结合中耕进行;第二次在7月上 旬,第三次在1 0月下旬 ,每次采收绿肥后及时播种,并 将其枝叶埋入土中作肥料,增加有机质。 7.6 病虫害防治技术 应符合NY/T 5197的要求。 7.7 采摘技术要求 7.7.1 应符合 NY/T 5197的要求。 7.7.2 高大茶树,春季留一叶,采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夏秋茶留鱼叶,采一芽二 叶、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年采收不超过5次。 7.7.3 树径 15 c m 以下茶树, 春季留一叶,采一芽二叶、 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 夏秋茶留鱼叶, 采一芽二叶、 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树冠直径 1 m以 下 的 春季留二叶,采一芽二叶、 一芽三叶及 同等嫩度对夹叶;夏、秋茶留鱼叶,采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年采收不超过 3次 。 7.7.4 幼龄 (第三龄) 茶树以养为主, 春季留 2~3 张真叶, 采一芽二叶、 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 夏茶不采;秋季留 2 张真 叶,采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年采收不超过 3次 。 7.7.5 基部树干围径达2 0 c m 以上,或树高达 400 c m以 上 的 古茶树,不得采用砍伐等损害茶树存活及 生长的方式采摘鲜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地方标准 仿原生态茶栽培技术规程 DB45/T 1388 ― 2016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印刷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pdf文档 DB45-T 1388-2016 仿原生态茶栽培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5-T 1388-2016 仿原生态茶栽培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 1 页 DB45-T 1388-2016 仿原生态茶栽培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 2 页 DB45-T 1388-2016 仿原生态茶栽培技术规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31 02:24:1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