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07.080 CCS A 45 37 山东省 地方标准 DB37/T 4882.3—2025 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第3部分:海藻场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arbon storage survey and assessment of marine ecosystem —Part 3:Seaweed bed 2025 - 07 - 29发布 2025 - 08 - 29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 4882.3 —2025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DB37/T 4882《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的第 3部分。DB37/T 4882已经 发布了以下部分: —— 第1部分:海草床; —— 第2部分:盐沼湿地; —— 第3部分:海藻场。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DB37/T 4882.3 —2025 II 引言 山东省高度重视海洋碳汇工作,将其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自 2021年始,为全面推动海洋 碳汇产业发展,我省率先实施了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试点和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建设,积累了大 量实践经验和工作基础,总结出一套调查内容更全面、评估方法更准确的技术方案,统一碳储量调查与 评估方法已成为海洋碳汇标准化工作的首要任务。 DB37/T 4882《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 规范》是规范我省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基础性标准, 为全面摸清我省海洋生态系统碳 储量、开展碳汇交易工作奠定基础,进而更好地发展蓝碳经济,助力我省海洋强省建设。 DB37/T 4882旨在规范山东省分布的不同类型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要求与评估方法,根据我省 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主要类型中调查范围边界、调查内容、调查指标等关键性差异,拟由三个部分构成。 —— 第1部分:海草床。目的在于规范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储量范围边界、调查方法、调查站位等 要求与评估方法。 —— 第2部分:盐沼湿地。目的在于规范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范围边界、调查方法、调查站 位等要求与评估方法。 —— 第3部分:海藻场。目的在于规范海藻场生态系统碳储量范围边界、调查方法、调查站位等 要求与评估方法。 DB37/T 4882.3 —2025 1 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第3部分:海藻场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海藻场生态系统碳储量范围边界、调查方法、调查站位、评估方法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海藻场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2763.8 海洋调查规范 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海藻场 seaweed bed 由自然生长在岩礁底上的大型海藻与周围海洋环境及其他生物群落所共同构成的一种近岸海洋生 态系统。 碳储量 carbon stock 一定空间范围中,由非钙化藻和钙化藻所固定 的藻体有机碳和钙化组织无机碳总量。 钙化藻 calcified macroalgae 生长过程中形成硬化钙质外壳或结构的大型藻类。 非钙化藻 non-calcified macroalgae 生长过程中不形成硬化钙质外壳或结构的大型藻类。 4 范围和边界 范围 4.1.1 调查范围应为海藻场生态系统边界范围。 4.1.2 应根据地图、海图、地形图、水下无人机、航空或卫星遥感影像以及文献、历史调查资料等确 定海藻场生态系统范围边界。因缺乏资料而无法确定范围边界,应在实地踏勘和预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范 围边界。 边界 DB37/T 4882.3 —2025 2 4.2.1 调查边界应精确绘制并标明拐点经纬度。 4.2.2 边界一旦确定,不应轻易改变;不可避免时,应详细记录原边界、改变原因等改变事项,并重 新绘制边界。 5 调查内容 海藻场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内容为大型海洋藻类,其指标为分布与面积、种类、盖度、生物量、 碳含量。 海藻场生态系统现场调查记录表及碳储量分析记录表见附录 A。 6 调查方法 分布与面积 6.1.1 潮间带海藻场 潮间带海藻场分布及其面积通过无人机监视和现场调查获取,具体要求和方法如下: a) 选择天气晴好、可视条件高的大潮退潮期进行; b) 利用无人机对调查区域的潮间带进行详细的拍摄,确保调查区域全部被拍摄到,拍摄过程中 仔细观察并寻找海藻场; c) 根据无人机拍摄影像,确定其分布范围; d) 海藻场分布范围的边界以 5%大型海藻盖度为准; e) 调查人员到达海藻场边界和拐点进行核查,定位方式可采用 GPS或北斗定位,获得海藻场边 界核准信息; f) 绘制潮间带海藻场分布图,确定分布面积。 6.1.2 潮下带海藻场 潮下带海藻场分布与面积通过声呐侧扫、水下摄像、潜水调查等方式获取,具体要求和方法如下: a) 选择海况不大于 2级; b) 通过船载声呐探测或水下无人机摄像等设备进行走航调查; c) 依据调查结 果,确定其分布范围; d) 海藻场分布范围的边界以 5%大型海藻盖度为准; e) 根据走航调查结果,指导潜水人员至海藻场边界和拐点处进行潜水核查; f) 绘制潮下带海藻场分布图,确定分布面积。 种类 实地调查并记录样方中的大型海藻种类,并标记非钙化藻或钙化藻。 盖度 大型海藻完全没入水中且保持正常状态下,用相机对样方及其内部的大型海藻垂直拍照,对盖度进 行估算,盖度参照HY/T 083 —2005中附录 B执行。 生物量 生物量指标调查方法如下: DB37/T 4882.3 —2025 3 a) 采集样方内的所有大型海藻,装入样品袋,低温( 4 ℃)避光保存; b) 用海水冲洗海藻植株组织,沥干水分,将样品杀青后置于干燥箱 60 ℃烘干,直至恒重,分别 计算非钙化藻和钙化藻生物量(干重,g/m2)。 碳含量 碳含量分非钙化藻组织有机碳含量和钙化藻组织碳含量,按照 GB/T 12763.8 执行。 数据结果 调查结果记录表见表 A.1~表A.2。 7 调查站位 站位设置 布设断面数量根据海藻场的面积大小而定(见表1 ),各断面原则上保持平行且均匀分布。每条断 面按离岸距离设置不少于 3个调查站位(见表1 )。 表1 海藻场碳储量调查站位布设要求 海藻场面积(S ) hm2 断面数量 站位数量 S≤1 ≥1 ≥3 1<S≤5 ≥2 ≥6 S>5 ≥3 ≥9 样方布设 样方布设方法如下: a) 每一站位应设置不少于 3组平行样方; b) 样方宜采取随机、三角形、直线形等采样方式布置; c) 样方面积为 0.5 m×0.5 m; d) 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尽量减小对海藻场的干扰和破坏。 8 调查时间与频率 应在大型海藻生长旺季调查,宜在 5月至7月或9月至11月进行。 调查频率为每年 1次。 9 评估 样品制备 将干燥恒重的非钙化藻和钙化藻样品分开,分别用陶瓷质研钵或球磨机粉碎,过100 目标准筛,置 于小型密封袋中密封,放入干燥器中待测。 样品分析 DB37/T 4882.3 —2025 4 9.2.1 非钙化藻组织有机碳分析 藻体组织有机碳分析方法按照GB/T 12763.8执行,得到的结果是非钙化藻组织有机碳含量。将结果 进行记录(见表 A.2)。 9.2.2 钙化藻组织碳分析 海藻粉末样品用玻璃微纤维滤纸包裹放于不密封的试管中, 不经浓盐酸酸熏, 60 ℃烘干直至恒重, 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定碳含量,即为钙化藻组织碳含量。将结果进行记录(见表A.2 )。 计算 9.3.1 非钙化藻组织有机碳储量 海藻场非钙化藻组织有机碳储量(VC org)按照公式( 1)计算: 𝑉𝑉𝐶𝐶𝑜𝑜𝑜𝑜𝑜𝑜=𝜔𝜔𝑐𝑐𝑜𝑜𝑜𝑜𝑜𝑜×𝐵𝐵𝑜𝑜𝑜𝑜𝑜𝑜×S/100 ·························································· (1) 式中: VC org ——海藻场非钙化藻组织有机碳储量,单位为兆克碳(Mg C ); ωcorg ——样方内非钙化藻组织有机碳含量均值,%; Borg ——样方内非钙化藻生物量均值,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 S —— 海藻场面积,单位为公顷( hm2)。 9.3.2 钙化藻组织碳储量 钙化藻组织碳储量( VC cal)按照公式(2 )计算: 𝑉𝑉𝐶𝐶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𝜔𝜔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𝑐×𝐵𝐵𝑐𝑐𝑐𝑐𝑐𝑐×S/100 ··················································

.pdf文档 DB37-T 4882.3-2025 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第3部分 海藻场 山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7-T 4882.3-2025 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第3部分 海藻场 山东省 第 1 页 DB37-T 4882.3-2025 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第3部分 海藻场 山东省 第 2 页 DB37-T 4882.3-2025 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范 第3部分 海藻场 山东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31 01:59:40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