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150 CCS B 51 37 山东省 地方标准 DB37/T 4880—2025 潮间带海藻场和海草床生态修复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intertidal seaweed and seagrass bed 2025 - 07 - 29发布 2025 - 08 - 29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 4880—2025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DB37/T 4880—2025 1 潮间带海藻场和海草床生态修复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修复海区选择、鼠尾藻幼孢子体撒播和种苗移植、日本鳗草植株移植和种子播种、维 护与管理、监测与效果评 估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受损或退化的鼠尾藻和日本鳗草等潮间带大型藻(草)场生态系统的人工修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45031 —2024 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生殖枝 reproductive shoots 日本鳗草进入花期后,发育形成花、果实、种子等繁殖器官的茎枝。 [来源:GB/T 41339.4—2023 ,3.8,有修改 ] 根状茎 rhizome 日本鳗草水平生于海底表层以内部分。 注: 包括茎节、节间和须根,能长出幼芽和根系,形成新植株。 [来源:SC/T 9440— 2022,3.4,有修改] 移植单元 transplanting unit 用于日本鳗草植株移植的植株集合体。 注: 包括含有底质的草块或去除底质的植株束,单位为株/ 单元。 [来源:SC/T 9440— 2022,3.3,有修改] 4 修复海区选择 海藻场修复海区选择 鼠尾藻场修复海区符合以下要求: a) 拟修复海区应现有或历史上有天然鼠尾藻分布,其资源目前处于衰退或受损状态; DB37/T 4880—2025 2 b) 周边海区应无大量淡水注入、流速不应超过 1 m/s、植食性底栖动物(如海胆)数量应低于 1 个/m2; c) 底质类型应为岩礁底质。 海草床修复海区选择 日本鳗草海草床修复海区符合以下要求: a) 拟修复海区应现有或历史上有天然日本鳗草分布,其资源目前处于衰退或受损状态; b) 周边海区应无大量淡水注入、海底透光率不应低于 10%、流速不应超过 1 m/s、盐度不应低于 5、水体温度连续超过 30 ℃的天数应少于 15 d; c) 底质类型应为泥砂底质。 5 鼠尾藻幼孢子体撒播和种苗移植 撒播与移植时间 6月—8月。 幼孢子体收集与撒播 5.2.1 种藻培养 成熟的鼠尾藻在室内人工育苗池中进行流水充气培育。通过调整温度( 18 ℃~22 ℃)、光照 (3 000 lx~20 000 lx)进行人工促熟。 5.2.2 幼孢子体收集 应每日镜检幼孢子体放散情况,当幼孢子体密度达到 2个/mL以上时,采用倒池虹吸法收集,先用 80 目网袋滤除体积较大的藻体碎屑和杂质,再用200 目网袋过滤收集幼孢子体。收集后的幼孢子体经流动 海水反复冲洗,去除杂质和杂藻后置于容器中沉淀,再倾去上清液,反复数次,浓缩得到幼孢子体。 5.2.3 幼孢子体撒播 收集的幼孢子体充气运至修复海区,喷洒到改造后的自然基底上。撒播密度约为 1万个/m2~5万个 /m2。幼孢子体撒播后采用遮阴网覆盖24 h ,避免水流和波浪对附着幼孢子体的冲刷流失。 种苗培养与移植 5.3.1 藻礁准备 圆饼形或长方形礁石盘 :大小通常为0.2 m3~0.5 m3,水泥与砂石混合(水泥与砂石体积比为1:3 ) 制成,海水浸泡处理 30 d以上,浸泡期间每周换水 1次。 5.3.2 种苗附着与培养 藻礁平铺于采苗池底部进行种苗附着。将幼孢子体均匀撒播于采苗池中,避免池水搅动。静置24 h 后,流水充气培养。 5.3.3 种苗移植 当附着的幼苗平均长度大于2 mm 时,将藻礁加盖毛毡保持湿润运输至人工营造的修复区域,移植时 间为大潮期间。藻礁使用钢筋和速干水泥进行调整与加固,防止涨落潮时海浪冲刷移位。 DB37/T 4880—2025 3 6 日本鳗草植株移植和种子播种 植株移植 6.1.1 移植时间 5月—6月。 6.1.2 移植单元采集 采集包含根状茎及其底质的移植单元,面积0.06 m2~0.12 m2,间距不少于 1 m。 6.1.3 移植 在修复区挖取与移植单元面积相当的空穴,将草块放入后压实;对于洗脱杂质后的根状茎,采用直 插法,直接将其插入底质(深度不大于5 cm)压实固定。移植密度在 8万株/hm2以上。 种子播种 6.2.1 采集时间 8月—10月。 6.2.2 采集方法 应在海草种子即将成熟时收集生殖枝,装入网袋并在自然海区暂养1个月左右。待种子脱落后用淘 洗法获取成熟种子。 6.2.3 保存与促萌 将采集的种子置于盐度50 的灭菌海水中,充气培养保存。保存期间每两周更换一次灭菌海水。人工 播种前,应在温度15 ℃,盐度 5~10,避光24 h条件下,活化处理促进萌发。 6.2.4 播种时间 3月—4月或10月—11月。 6.2.5 播种 采用人工埋播法。在退潮期间,在底质表面挖穴,深度应在1 cm ~2 cm之间,将种子均匀撒入,随 后盖住压实,播种密度应在10万粒 /hm2为宜。 7 维护与管理 修复海区2 年内需定期进行维护与管理,主要包括下列方面: a) 在修复区建立警示标识物,注明生态修复、保护和管理等信息; b) 定期清理修复区内的敌害生物和竞争生长的潮间带大型海藻; c) 限制在修复区进行捕捞作业和采集贝藻等人类活动; d) 定期检查(至少每季度 1次)海藻和海草的扩繁和生长情况。 8 监测与效果评估 DB37/T 4880—2025 4 海藻场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 鼠尾藻场修复监测的断面及站位布设宜覆盖拟实施修复范围,宜垂直于海岸布设不少于3 条断面, 每条断面不应少于3 个调查站位,每个站位调查不应少于3 个样方( 25 cm×25 cm或50 cm×50 cm);需对 鼠尾藻场分布面积、植株密度、盖度和生物量进行监测,鼠尾藻海藻场监测记录表见附录 A;宜选择夏 季进行监测,监测时间宜与维护时间对应。鼠尾藻场修复效果评估主要包括对植被分布面积和盖度、大 型底栖动物、水体环境和底质环境等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方法按照 GB/T 45031—2024规定执行。 海草床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 日本鳗草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断面及站点布设、 监测频次、 监测时间和监测指标, 具体要求按照GB/T 45031 —2024规定执行。日本鳗草海草床修复效果评估主要包括对植被分布面积和盖 度、大型底栖动物、水体环境和底质环境等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方法按照GB/T 45031—2024 规定执行。 DB37/T 4880—2025 5 A A 附录 A (资料性) 鼠尾藻海藻场监测记录表 鼠尾藻海藻场监测记录表见表A.1 。 表A.1 鼠尾藻海藻场监测记录表 采样日期: 年 月 日 记录人: 经度: 纬度 : 海域: 样方编号 分布面积 hm2 植株密度 万株/hm2 盖度 % 生物量 t/hm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B37/T 4880—2025 6 参考文 献 [1] GB/T 41339.4 —2023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 [2] SC/T 9440 —2022 海草床建设技术规范

.pdf文档 DB37-T 4880-2025 潮间带海藻场和海草床生态修复规范 山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7-T 4880-2025 潮间带海藻场和海草床生态修复规范 山东省 第 1 页 DB37-T 4880-2025 潮间带海藻场和海草床生态修复规范 山东省 第 2 页 DB37-T 4880-2025 潮间带海藻场和海草床生态修复规范 山东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31 01:59:3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