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यѢྟఴ˝э
ICS65.020.01
CCS
B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5556—2022
枣实蝇监测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monitoring
of
Carpomya
vesuviana
2022-07-07发布 2023-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布̾ൣयѢྟఴ˝э
̾ൣयѢྟఴ˝э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连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海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乌鲁木齐海关。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于艳雪、薛腾、王英华、史博、李红卫、管旭芳、张祥林。
ⅠSN/T5556—2022̾ൣयѢྟఴ˝э
̾ൣयѢྟఴ˝э
枣实蝇监测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枣实蝇(Carpomya
vesuviana
Costa)的监测原理、监测方法、实验室鉴定与标本保
存、记录与上报。
本文件适用于枣实蝇的疫情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SN/T
3765 欧非枣实蝇检疫鉴定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信息素 pheromone
由一个昆虫个体的分泌腺体所分泌到体外,能影响同种(也可能是异种)其他个体的行为、发育和生
殖等的化学物质,一般包括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报警信息素、标记信息素和示踪信息素等。
3.2
寄主植物挥发物 host
plant
volatile
or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通过植物体内次生代谢途径合成的易挥发的小分子化合物,主要包括烃、醇、醛、酮、酯和有机酸等,
影响昆虫的取食、产卵等行为。
3.3
信息化合物 semiochemicals
昆虫用于传递特定化学信息并改变昆虫行为或者生理过程的化学物质。
3.4
诱捕器 trap
利用昆虫的趋性,用来引诱和捕杀昆虫的器具。
1SN/T5556—2022̾ൣयѢྟఴ˝э
3.5
引诱剂 lure
可以引起昆虫向着诱源定向移动的化学物质。一般通过特定缓释载体发挥作用,载体材料的不同,
导致引诱物质的承载能力和释放速率的差异很大,引诱效果也不一样,需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选择。
4 枣实蝇基本信息
学名:Carpomya
vesuviana
Costa
异名:Orellia
bucchichi
Frauenfeld,Carpomyia
zizyphae
Agarwal
&
Kapoor
英文名:Ber
Fruit
Fly
别名:无
分类地位: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实蝇亚科Trypetinae,实蝇族Trypetini,咔实蝇
属Carpomya
其他基本信息参见附录A。
5 监测原理
利用枣实蝇虫体挥发物(壬醛)和寄主植物挥发物(一缩二丙醇和2-乙基-1-己醇)两类信息化合物
混配后,制作诱芯,在林间引诱枣实蝇雄虫,应用于枣实蝇种群监测。果实调查可发现幼虫和成虫,信息
化合物监测可发现成虫,二者结合用于监测枣实蝇有无发生及发生情况。
6 仪器、用具和主要试剂
罐式诱捕器及诱芯(参见图B.1)、黄色粘蝇纸、含枣实蝇虫体挥发物和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引诱剂、
伸拉杆挂钩、GPS全球定位仪、带微距镜头照相机、铁丝、虎钳、放大镜、记录所用的笔和表格、装标本用
试管、剖果刀、镊子、无水酒精、标本瓶、体视显微镜、显微镜等。罐式诱捕器组装方法参见图B.2。
7 监测方法
7.1 信息化合物监测方法
7.1.1 诱捕时间的确定
诱捕时间为果实成熟前6周至果实收获末期。
7.1.2 诱捕器的准备
将配制好的诱剂悬挂在诱捕器内,并加入一小块黄色粘蝇纸(长×宽,约为10
cm×6
cm)。
7.1.3 诱捕器的悬挂
在果园设置诱捕器的密度为每公顷1个~2个;诱捕器的分布尽可能均匀覆盖目标区域,但需重点
设置在枣实蝇易发生的区域,且诱捕器之间的距离不少于50
m。
尽量将诱捕器挂在枣园内阴凉处,诱捕器入口不被枝叶遮挡。
应使用统一发放的诱捕器械,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原有监测点不能随意撤销,如想在新的地点监
2SN/T5556—2022̾ൣयѢྟఴ˝э
测枣实蝇的发生情况,应新增诱捕点。
7.1.4 检查和维护
每7
d检查记录1次诱捕结果,同时更换或补充引诱剂;将捕获的标本带回室内进行鉴定。应检查
诱捕器是否有破损、遗失,保持诱捕器数量。
7.1.5 引诱剂的选择及保存
对枣实蝇具有引诱作用的主要有两种引诱剂成分。一是来源于食物的糖醋液等食物源引诱剂,可
以配合粘蝇纸使用;二是虫体挥发物和寄主植物挥发物混配后形成引诱剂,可以配合罐式诱捕器或粘蝇
纸使用。引诱剂使用前应在密封、避光和冰箱冷藏的条件下保存。
7.2 果实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为果实采收前3周至果实收获末期,每4周调查一次,调查方法是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和
验证。
选取较早成熟的枣,带回室内在水果培养盒中培养观察,收集培养出的枣实蝇,并进行种类鉴定。
每公顷调查50个~300个果(因果实大小而异,下同),并选取落地果或成熟度较高树上果或劣质果(具
虫伤状或表皮有伤损)20个~30个进行培养观察。每个果园每次调查的果数100个~500个,培养的
果实数量40个~60个。针对大型连片果园,每次调查的果数250个~1
500个,培养的果实数量100
个~150个。如果发现被害果和落果,现场剖果采集幼虫带回实验室供鉴定。如果被害果和落果量少
也可带回实验室进行剖果检查。
8 实验室鉴定与标本保存
枣实蝇鉴定方法见SN/T
3765,经过鉴定的标本做好记录,记录信息参见表C.4。标本应以酒精浸
泡、针插等形式保存。
9 记录与上报
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好枣实蝇监测诱捕器挂放信息表(参见表C.1)、监测调查结果表(参见
表C.2)、调查记录表(参见表C.3)、鉴定结果记录表(参见表C.4),保存于监测单位,按档案保存要求
进行管理。保存期限为5y。经过鉴定或复核确认为检疫性实蝇疫情的,疫情所在单位应及时按疫情上
报程序上报主管部门。一旦监测发现新疫情,应启动应急预案,严防疫情扩散。
3SN/T5556—2022̾ൣयѢྟఴ˝э
附 录 A
(资料性)
枣实蝇的其他信息
A.1 国内外分布
枣实蝇最初在印度发现,
随后扩散到中亚、南亚、东南亚、欧洲东部等地区,如巴基斯坦、阿富汗、土
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土耳其、泰国和意大利等。2007年,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发
现枣实蝇危害,现主要分布在新疆。
A.2 寄主植物
枣属(Ziziphus
Mill.)植物,包括叙利亚枣(Z.spina-chresti)、滇刺枣(Z.muritania)、金丝枣
(Z.numularia)和莲枣(Z.lotus)等。
A.3 生物学习性
枣实蝇繁殖能力强,世代重叠,1年发生代数因地区不同出现差异,2代~10代不等。成虫多在
9:00~14:00时羽化,白天交配产卵,晚间在树上歇息,其卵产于枣果的皮下,卵为单粒,平均每雌可产
19卵~22卵,每果产卵1粒~4粒,最多8粒;幼虫孵化后蛀食果肉。1龄~2龄幼虫是危害枣果的主
要龄期,果肉比例、可溶性固体物质和总糖含量高且酸度、维生素C和苯酚含量低的品种,易遭受枣实
蝇的危害;幼虫老熟后,脱离枣果落地在15
cm以内的土壤中化蛹越冬。
A.4 危害情况
枣实蝇对枣树的危害主要是成虫在枣果上产卵从而形成产卵孔,导致该产卵孔周围的枣果组织发
育异常,形成不规则凹陷或长瘤。随后,卵发育成幼虫开始由外向内蛀食枣果,致使枣果早熟或腐烂,大
大降低枣果产量。在调查的43个被产卵果中68%的产卵孔位于果实的下部,23
%的产卵孔位于果实
的中部,而位于果实上部的产卵孔仅有9%。产卵选择性与对不同品种枣果关系紧密,相对于“鸡心枣”
“骏枣”,枣实蝇偏好选择在“梨枣”“灰枣”“相枣”上产卵;产卵数量受到枣果受伤害程度影响,枣果伤害
越严重,雌虫产卵量就越少。据报道,由于枣实蝇危害导致的产量损失可达40%~100%;在巴基斯坦
枣实蝇发生区,危害率可以达到45%;在印度两个地区,枣实蝇对枣树危害率达12%~78.5%,以及
73%~100%
。
A.5 传播途径
因成虫可通过飞行传播扩散,借助风力和气流也能远距离传播;也可通过果品、苗木、包装物和运载
工具的传带远距离传播扩散。
4SN/T5556—2022
SN-T 5556-2022 枣实蝇监测技术指南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7 04:10:2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