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यѢྟఴ˝э
I C S6 5.0 2 0.0 1
C C S
B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 N/T5 4 7 0—2 0 2 2
突胫兰象检疫鉴定方法
D e t e c t i o n
a n d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O r c h i d oph i l u s
a t e r r i m u s (Wa t e r h o u s e )
2 0 2 2-0 7-0 7发布 2 0 2 3-0 2-0 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发 布̾ൣयѢྟఴ˝э
̾ൣयѢྟఴ˝э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 B/T
1. 1—2 0 2 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提出并归口 。
本文件起草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口海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兰机场海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
海关。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敖苏、孟瑞、蔡波、韩玉春、徐卫、刘嘉欢、李佳潼、秦瑞凤、刘福秀、封立平、
邢其乡、杨巽。
ⅠS N/T5 4 7 0—2 0 2 2̾ൣयѢྟఴ˝э
突胫兰象检疫鉴定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突胫兰象 O r c h i d oph i l u s
a t e r r i mu s (Wa t e r h o u s e ,1 8 7 4)的检疫鉴定方法 。
本文件适用于突胫兰象的检疫鉴定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3.1
后胸前侧片 m e t a epi s t e r n u m
后胸侧板分为前侧片和后侧片 ,前侧片一般明显 ,狭长,位于后胸腹板和鞘翅之间 。
4 突胫兰象基本信息
学名:O r c h i d oph i l u s
a t e r r i mu s (Wa t e r h o u s e ,1 8 7 4)
异名:B a r i d i u s
a t e r r i mu s
Wa t e r h o u s e ,1 8 7 4;A cyt h ope u s
a t e r r i mu s
(Wa t e r h o u s e ,1 8 7 4)
中文别称 :兰花象甲
英文名:O r c h i d
w e e v i l
分类地位 :鞘翅目C o l e opt e r a、象虫科C u r c u l i o n i d a e 、船象亚科 B a r i d i n a e 、兰象属O r c h i d oph i l u s
B u c h a n a n 。
兰象属全世界已知 6种,寄主均为兰科植物 ,原产于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地 。
突胫兰象发生最为普遍 ,其与树兰兰象 O.epi d e n d r i 最为相似 。
传播途径 :突胫兰象各虫态均可以随兰花植株及繁殖材料的运输远距离传播 。成虫常躲在兰花的
叶腋处和茎基部 ,幼虫则钻蛀于植株内部 ,隐蔽性强 。
突胫兰象其他基本信息参见附录 A。
5 方法原理
突胫兰象的为害状 、生物学特性和传播方式是确定现场检疫方式的主要依据 ,成虫形态特征是进行
种类鉴定的主要依据 ,包括喙、前胸背板 、鞘翅和足等的形态特征 。
6 仪器、用具和试剂
6.1 仪器、用具
体视显微镜 、养虫笼、光照培养箱 、放大镜、剪刀、镊子、毛笔、指形管、封口袋、记号笔、解剖刀、解剖
1S N/T5 4 7 0—2 0 2 2̾ൣयѢྟఴ˝э
针、标本盒、标签纸、三级台。
6.2 试剂
乙醇-甘油保存液 (7 5%乙醇1 0 0
mL,加入0. 5
mL~1. 0
mL甘油) 、无水乙醇 、蒸馏水。
7 现场检疫
观察寄主植物花瓣上是否出现白色条纹和色斑 ,茎或叶上是否有蛀孔等突胫兰象为害状 (参见附录
A) 。对具有突胫兰象为害状的植株应进一步检查叶腋处和茎基部是否有成虫 ,对有蛀孔的茎进行解
剖,检查其中是否带有幼虫或蛹 。将查获的虫样连同寄主植物一起装入密封袋 ,做好标记 (名称、编号、
截获时间 、来源地、采样人等 )后带回实验室 。
8 实验室鉴定
8.1 饲养
将带幼虫或蛹植物置于大小适宜的养虫笼中 ,放入光照培养箱 ,在温度2 8
℃、相对湿度 6 0%~
8 0%条件下饲养至羽化 。
8.2 兰象属成虫形态特征
体黑色,很少漆黑色或栗色 ,表面粗糙无光泽 。上颚内收型 。额在复眼间宽度与喙基部的宽度相
等。复眼大。喙较前胸背板长 ,但不长于头部和前胸背板之和 ,喙侧面观微弓形 ,基部略粗 ,与头部形成
钝角。触角窝位于喙端部 1/3处。触角棒3节,长卵圆形 ,且明显紧凑 ;触角棒第 1节长大于宽 ,其长度
是其余各节长度之和的 2倍。前胸背板后缘波状弯曲 ,中部向下突出 。鞘翅宽于前胸背板 ,基部圆形 ,
肩角斜圆形 。前胸腹板前缘微凹 。腿节未膨大 ,下方不具沟 。胫节短,端部钩状 。跗节5节,第4节小,
不可见;跗节第3节宽,端部正常深凹 ;第5跗节长最多为第 3跗节的2倍;爪短,约为第5跗节宽度的
1/5。臀板短,端部急剧下弯 ,尾向或腹向可见 。
8.3 突胫兰象形态特征
8.3.1 成虫
雌虫体长 3. 7 5
mm~6. 0 0
mm,宽1. 7 5
mm~2. 4 5
mm;雄虫体长 2. 7 0
mm~4. 5 6
mm,宽
1. 7 5
mm~2. 1 0
mm;体深黑色 ,体壁不光滑 。头球形。喙均匀弯曲 ,较前胸长 。触角膝状 ,末节棒状 。
额表面粗点状 。复眼椭圆形 ,扁平。前胸背板明显隆起 ,中部最宽 ,逐渐缩小至基部 ,前胸上刻点小且间
距较大。小盾片近正方形 。后胸前侧片宽 ,具2列或3列刻点。前足和中足腿节内缘具 1个明显的齿 。
雄虫中足胫节腹面近端部 1/3处具1明显突起 ,小型个体不明显 。腹部近筒形 ,雄虫第5腹板后缘呈微
小的波状弯曲 ,中部突出 ,雌虫第5腹板后缘中部微凹入 。形态特征图参见附录 B和附录C。
8.3.2 卵
卵为椭圆形 ,卵壳表面有颗粒状 ,长0. 6 5
mm~0. 8 0
mm,宽0. 4 0
mm~0. 5 0
mm。
8.3.3 幼虫
初孵化时身体半透明 ,随后变为白色至黄白色 。低龄期幼虫的头壳浅褐色 ,随后逐渐变为深棕色 。
老熟幼虫长 8
mm~9
mm,宽约3
mm。
2S N/T5 4 7 0—2 0 2 2̾ൣयѢྟఴ˝э
8.3.4 蛹
蛹为离蛹 ,长3. 6 0
mm~5. 0 0
mm,宽1. 8 0
mm~2. 5 0
mm。
8.3.5 与同属近似种的区别
与同属近似种的区别参见附录 D。
9 结果判定
以成虫形态特征为鉴定依据 ,符合8. 3. 1可判定为突胫兰象 O r c h i d oph i l u s
a t e r r i mu s (Wa t e r -
h o u s e,1 8 7 4) 。卵、幼虫、蛹的形态特征符合 8. 3. 2、8. 3. 3、8. 3. 4可作为鉴定的参考依据 。
1 0 样品和标本保存
将经过鉴定的突胫兰象成虫标本制成针插标本 ,风干定型 ,插入标本盒 ;幼虫应浸泡在乙醇 -甘油保
存液中保存 。各标本均附上截获标签和鉴定标签 ,置于具有防潮 、防虫的标本柜或标本室内 ,保存期为
6个月至永久 。如果要备分子生物学试验用 ,可用无水乙醇浸泡 ,冷冻保存 。
3S N/T5 4 7 0—2 0 2 2̾ൣयѢྟఴ˝э
附 录 A
(资料性)
突胫兰象其他基本信息
A.1 分布
原产于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后传入美属萨摩亚群岛 、澳大利
亚部分地区 、夏威夷岛 、库克群岛 、新喀里多尼亚 (法国) 、巴布亚新几内亚 、加拿大、德国、日本、美国、巴
西、英国、荷兰、瑞典等国家和地区 。
A.2 寄主
该虫的寄主已知 2 5属5 4种,均为兰科植物 ,见表A. 1。
表A.1 突胫兰象的已知寄主信息
亚科 属名 种名
杓兰亚科
Cy pr ipe d i o i d e a e杓兰属Cy pr ipe d i u mCy pr ipe d i u m
c u r t i s i i
C.l a w r e n c e a n u m
兜兰属P aph i ope d i l u m巨萼兜兰 P aph i ope d i l u m
s upe r b i e n s
劳伦斯兜兰 P aph.l a w r e n c e a n u m
树兰亚科
Epi d e n d r o i d e a e坛花兰属 A c a n t h eph ip pi u m 蒙大纳州坛花兰 A c a n t h eph ip pi u m.m a n t i n i a n u m
指甲兰属 A e r i d e s A e r i d e s
c r a s s ifo l i u m
彗星兰属 A ngr a e c u m
sp. 彗星兰属 A ngr a e c u m
sp.
蜘蛛兰属 A r a c h n i s 蜘蛛兰属 A r a c h
SN-T 5470-2022 突胫兰象检疫鉴定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7 03:33:2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