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यѢྟఴ˝э
ICS65.020.01
CCSB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5464—2022
口岸昆虫本底调查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background
survey
of
insects
at
entry
port
2022-07-07发布 2023-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布̾ൣयѢྟఴ˝э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
行 业 标 准
口岸昆虫本底调查技术规范
SN/T
5464—2022
*
中国海关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南路甲1号(100023)
编辑部:(010)65194242-7530
网址
www.customskb.com/book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
开本880×12301/16 印张0.75 字数21千字
2023年1月第一版 2023年1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
1—500
*
书号:
155175·974 定价16.00元̾ൣयѢྟఴ˝э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海关、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莆田海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机场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韶关海关。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骏、陈岩、魏霜、郑茂灿、张文俊、胡学难、陈克、章柱、林莉、付刚。
ⅠSN/T5464—2022̾ൣयѢྟఴ˝э
̾ൣयѢྟఴ˝э
口岸昆虫本底调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口岸昆虫本底调查的技术方法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进境口岸、运输沿线、加工存放企业等海关监管区域调查昆虫类有害生物的种类、发
生和危害动态,也可为农林人工或自然生态环境中外来入侵害虫监测调查提供参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
23626 红火蚁疫情监测规程
GB/T
27618 植物有害生物调查监测指南
GB/T
36828 实蝇诱剂监测方法
NY/T
2057 美国白蛾监测规范
NY/T
2412 稻水象甲监测技术规范
NY/T
2414 苹果蠹蛾监测技术规范
NY/T
2629 扶桑绵粉蚧监测规范
NY/T
2818 热带作物病虫害监测技术规程 红棕象甲
NY/T
3254 菜豆象监测规范
SN/T
3175 有害生物监测通用要求
SN/T
4720 舞毒蛾性诱监测技术指南
SN/T
4797 口岸外来林木害虫诱捕监测指南
SN/T
4984 马铃薯甲虫检疫监测技术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口岸 port
国家指定提供人员、货物、物品和交通工具直接出入国(关、边)境的港口、机场、车站、跨境通道等
场所。
3.2
本底调查 background
survey
对进境口岸某一类或某一种昆虫的种类、发生情况等内容进行的背景调查。
3.3
种群组成调查 survey
of
insect
population
structure
调查进境口岸某一生境(或区域)中某类昆虫种的构成。
1SN/T5464—2022̾ൣयѢྟఴ˝э
3.4
发生调查 occurring
survey
调查进境口岸某一生境(或区域)是否发生某种昆虫。
3.5
监测调查 monitoring
survey
为掌握有害生物种类/种群动态而进行的持续性观察。
3.6
寄主 host
在自然条件下能够维持某种有害生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动植物及其产品。
3.7
场地调查 site
survey
对口岸区域内堆放进口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场地进行特定目标生物的调查。
3.8
生境调查 habitat
survey
对口岸区域内调查对象所在的具体空间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进行的调查。
4 原理
口岸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以及不同昆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昆虫的种群、数量与时空分布,这
是制定进境口岸昆虫本底调查技术规程的依据。
5 调查目的
本底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并掌握海关监管区域的昆虫发生种类和危害动态,为后续新的农产品进境
后监测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昆虫传入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6 调查准备
6.1 资料收集和整理
收集口岸区域有关植被、气候和交通运输条件等文字和图件资料,收集昆虫发生的种类、生境条件
及动态历史记录;昆虫采集和鉴定必备的工具书籍。
6.2 调查人员培训要求
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如聘请技术专家对参加调查的工作人员集中培训,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要
求,掌握不同类群昆虫的识别和采集方法,包括采集工具的使用、标本保存与制作以及记录方法等。
6.3 调查表格
制定调查记录的表格(见附录A.1)。
6.4 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至少包括:
a) 采集工具:捕虫网、捕虫伞、诱虫幕布、陷阱用塑料杯、糖醋水溶液、吸虫器、放大镜、手电筒、塑
料自封样品袋、75%乙醇、小铁铲、镊子、乙酸乙酯毒瓶、剪刀、样品瓶、手套等。
2SN/T5464—2022̾ൣयѢྟఴ˝э
b) 记录工具:调查表、记录本、铅笔、油性笔、数码相机、GPS定位仪、标签纸。
c) 必要时用的诱捕工具,如诱光灯、红火蚁诱饵、实蝇诱剂等。
7 调查方案的制订
7.1 调查内容
调查区域内各种场地和生境条件下昆虫发生的种类、分布范围、种群密度、为害程度等。
7.2 调查对象
根据进境货物的种类和口岸的植被分布确定重点关注的昆虫种类,包括粮食仓储类害虫、水果类害
虫、木材类害虫以及花卉种苗类害虫等。
7.3 调查范围
根据寄主植物的种类、分布和进境货物的运输路线确定调查的范围、地点和路线。针对口岸的本底
调查范围,以口岸为核心,辐射周边约2
km区域;针对海关指定的监管场地,如货物调运路线、堆放区、
加工厂等,调查范围为指定监管场地1
km区域。
7.4 调查时间
根据所关注昆虫的种类、发生时间确定调查的时间、频次和调查方法,调查周期一般不少于1年,调
查频次应根据相应害虫类群发生物候学和世代数确定,调查时间一般应在昆虫发生期进行。
7.5 调查方法
7.5.1 抽样和取样方法
样本抽样应依据调查的场景和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随机抽样和典型抽样两种。典型抽样是在目的
地选择代表性抽样单位进行调查。样本取样按以下方式进行:
a) 取样分布
采用五点取样、对角线取样(单、双对角线)、棋盘式取样,单行线取样和“Z”字形取样。
b) 取样数量
一般取5、10、15或20个取样点。
c) 取样单位
依据调查场地的形状、植被分布和密度、长度、面积或质量(如地下害虫和仓库害虫等)作为取样单位。
7.5.2 采集方法
7.5.2.1 普查采集法
7.5.2.1.1 扫网法
使用捕虫网对空中飞舞、活动性大的昆虫进行捕捉采集,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保护色、拟态、个体微
小、藏匿隐蔽、用肉眼很难发现的小型昆虫有非常好的效果。配备1
m普通杆以及3
m~5
m的超长杆
捕虫网,后者伸达高大乔木的树冠层。微小昆虫入网后,用吸虫管辅助收集。
7.5.2.1.2 灯诱法
利用黑暗环境下昆虫对光的趋性,常利用高压汞灯和一块白布诱来昆虫,对停留在白布上的昆虫进
3SN/T5464—2022̾ൣयѢྟఴ˝э
行采集。灯诱法是昆虫标本采集中常用、高效的采集方法,尤其适用于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膜翅目
等重要害虫类群。
7.5.2.1.3 马氏网法(Malaise
trap)
马氏网为一种昆虫飞行拦截网,利用许多昆虫紧靠地面以一种不规则的方式飞行,当碰到垂直物体
就会掉落到地面。该方法对日出性和夜出性但不具趋光性的昆虫效果良好。拦截网是一种深色或黑色
尼龙网支撑的长方形纱网,拦截网顶部正下方漏斗形接口放置盛有100%乙醇的塑料诱集瓶,使昆虫掉
落其中,每次诱集时间2天~3天。
7.5.2.1.4 拍打法(振落法)
使用接虫工具如白瓷盆或捕虫伞,用手拍打植株,再用目测或吸虫器收集记录采集的昆虫种类及数
量。拍打法适用于不善于飞行或具有假死性昆虫。
7.5.2.1.5 吸虫法
使用真空吸虫器对附着在植物或物体表面个体较小、但活动性较强的昆虫进行采集。
7.5.2.1.6 黄盘及黄板法
使用黄盘或黄板对黄色具有趋性的昆虫进行采集。
7.5.2.2 针对性采集法
7.5.2.2.1 踏查法
踏查法一是针对调查生境不善飞且不容易扫网抓到的成虫(比如蚧虫、粉虱、蓟马、红火蚁等)及其
聚集处,比如嫩梢、叶背、蚁巢等,二是针对为害状采集幼虫或蛹,包括虫瘿、卷叶、潜道等隐匿性的昆虫
进行采集。红火蚁监测方法按照GB/T
23626,扶桑绵粉蚧监测规范按照NY/T
2629,稻水象甲监测技
术规范按照NY/T
2412,菜豆象监测规范按照NY/T
3254,红棕象甲监测技术规程按照NY/T
2818。
7.5.2.2.2 诱剂诱捕法
采用化学诱剂(如性诱剂、信息素)或其他有效的化学诱剂物进行诱捕。诱剂诱捕法对特定的昆虫
种类具有特异性。诱捕中有关监测的通用要求按照GB/T
27618和SN/T
3175,马铃薯甲虫诱捕方法
按照SN/T
4984,实蝇诱剂监测方法按照G
SN-T 5464-2022 口岸昆虫本底调查技术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7 03:30:5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