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59.080.01
CCS
W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5421—2022
进出口纺织品 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Import
and
export
textiles-Determination
of
non-chlorinated
phenolic
compound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2022-03-14发布 2022-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布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海关、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牛增元、罗忻、陈静、高永刚、叶曦雯、丁友超、马强、庄琦。
ⅠSN/T5421—2022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Ⅱ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进出口纺织品 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警告:使用本文件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文件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
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进出口纺织品中17种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见附录A)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
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各种纺织材料及其产品中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实验方法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 non-chlorinated
phenolic
compounds
指芳香烃环直接与酚羟基相连,且芳香烃环上不含氯的有机化合物。
4 原理
用氢氧化钾溶液提取试样中的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提取液经乙酸酐衍生化后,以乙酸乙酯提取,
用配有质量选择检测器的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外标法定量。
5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规定,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符合
GB/T
6682
规定的三级水。
5.1 乙酸乙酯:色谱纯。
5.2 甲醇:色谱纯。
5.3 乙酸酐。
5.4 氢氧化钾。
5.5 氯化钠。
5.6 氢氧化钾溶液(0.1
mol/L):称取5.6
g氢氧化钾(5.4)溶于水中,定容至1
000
mL。
1SN/T5421—2022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5.7 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标准品:见附录A中表A.1,纯度≥97%。
5.8 标准储备液(1
000
mg/L):准确称取适量各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标准品(精确到0.1
mg),分别置
于25
mL容量瓶中,用甲醇(5.2)稀释定容至刻度,混匀,棕色储液瓶盛装。
5.9 混合标准中间液(50
mg/L):移取1.25
mL各非含氯苯酚标准储备液(5.8)于25
mL容量瓶中,
用甲醇稀释定容至刻度,混匀,棕色储液瓶盛装。
注:
标准溶液在-18
℃以下避光保存。标准储备液有效期为12个月,混合标准中间液有效期为3个月。
6 仪器和设备
6.1 气相色谱-质谱仪:配备电子轰击离子源(EI源)。
6.2 分析天平:感量为0.1
mg和0.01
g。
6.3 玻璃瓶:40
mL,配有聚四氟乙烯内垫的塑料螺旋盖。
6.4 可控温超声波发生器:工作频率为40
kHz,可控温度70
℃±2.0
℃。
6.5 有机滤膜:0.22
μm。
6.6 水平振荡器:5
r/s,振幅2
cm~5
cm。
7 试验步骤
7.1 样品制备
取代表性样品,将其剪碎至5
mm×5
mm以下,混匀。
7.2 提取
称取1.0
g(精准至0.01
g)试样,置于40
mL玻璃瓶(6.3)中,加入20
mL氢氧化钾溶液(5.6),封
口后置于超声波发生器(6.4)中于70
℃条件下提取50
min,冷却至室温,将提取液移入另一玻璃瓶中,
残渣再用10
mL氢氧化钾溶液于70
℃超声提取10
min,合并提取液。
7.3 乙酰化
在提取液中加入1
mL乙酸酐(5.3),振摇10
min,准确加入2.0
mL乙酸乙酯(5.1),再加入10
g
氯化钠(5.5),在水平振荡器(6.6)上振摇30
min,静置分层,取上清液,经过0.22
μm的滤膜(6.5)净
化,供气相色谱-质谱仪测定。
7.4 空白试验
除不加试样外,按上述测定步骤进行。
7.5 测定
7.5.1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由于测试结果取决于所使用仪器,因此不可能给出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的通用参数。设定的参数应
保证色谱测定时被测组分与其他组分能够得到有效的分离,下列给出的参数证明是可行的:
a) 色谱柱:DB-5MS(30
m
×
0.25
mm
×
0.25
μm)或相当者;
b) 色谱柱温度:初始温度70
℃保持2
min,以每分钟15
℃升温至280
℃,保持6
min;
c) 进样口温度:300
℃;
d) 色谱-质谱接口温度:280
℃;
2SN/T5421—2022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e) 载气:氦气,纯度≥99.999%,1.0
mL/min;
f) 电离方式:EI;
g) 电离能量:70
eV;
h) 测定方式:选择离子监测方式,参见附录B;
i) 进样方式:无分流进样;
j) 溶剂延迟:4
min;
k) 进样量:1
μL。
7.5.2 标准工作曲线
分别移取0
μL、40
μL、80
μL、200
μL、400
μL和600
μL的混合标准中间溶液(5.9)置于40
mL玻
璃瓶(6.3)中,加入30
mL氢氧化钾溶液(5.6),按7.3步骤进行乙酰化,制得浓度分别为0
mg/L、
1
mg/L、2
mg/L、5
mg/L、10
mg/L和15
mg/L的系列混合标准工作溶液。按照色谱和质谱条件
(7.5.1)测定,分别以目标化合物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7.5.3 定性定量分析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进行样品测定,标准工作溶液和样液中目标化合物的响应值均应在仪器检测线
性范围内。如果检出的色谱峰的保留时间与标准工作溶液相一致,并且在扣除背景后的样品质谱图中,
目标化合物所选质谱定性离子均出现,而且同一检测批次,对同一化合物,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定性离
子的相对丰度与浓度相当的标准溶液相比,其相对偏差不超过表1规定的范围,则可判断样品中存在目
标物。本方法的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定性离子、定量离子参见附录B;17种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乙酸
酯标准物质的GC-MS选择离子流色谱图参见附录C。
表1 相对离子丰度的最大允许偏差
相对离子丰度/% >50 >20~50 >10~20 ≤10
允许的相对偏差/% ±10 ±15 ±20 ±50
8 结果计算
按式(1)计算试样中各种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含量:
Xi=(Ai-Aio)×ci×V
Ais×m…………………………(
1
)
式中:
Xi———样品中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
Ai———样液中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衍生物的峰面积;
Aio———空白溶液中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衍生物的峰面积;
ci———标准工作液中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的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V———样液最终体积,单位为毫升(mL);
Ais———标准工作液中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衍生物的峰面积;
m———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试验结果以每种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的检测结果分别表示,计算结果按GB/T
8170修约至小数点
后一位。
3SN/T5421—2022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9 测定低限
本方法的测定低限均为1.0
mg/kg。
10 回收率和精密度
10.1 回收率
本文件对17种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在1.0
mg/kg、5.0
mg/kg和10.0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
80%~110%。
10.2 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算术平均值的10%;在再现性条件下,两个
实验室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算术平均值的15%。
11 试验报告
测试报告至少应给出以下内容:
a) 试样描述;
b) 使用的标准;
c) 试验结果;
d) 偏离标准的差异;
e) 在试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
f) 测试日期。
4SN/T5421—2022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SN-T 5421-2022 进出口纺织品 非含氯苯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7 03:24:49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