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59.010
CCS
W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2558.13—2022
进出口纺织品 功能性检测方法
第13部分:调温性能
Import
and
export
textiles—Functionality
testing—
Part
13:Temperature-adaptable
ability
2022-03-14发布 2022-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布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SN/T
2558《进出口纺织品 功能性检测方法》的第13部分。SN/T
2558已经发布的现
行有效部分如下:
———进出口功能性纺织品检验方法 第2部分:负离子含量;
———进出口功能性纺织品检验方法 第3部分:免烫性能;
———进出口功能性纺织品检验方法 第4部分:抗菌性能 平板琼脂法;
———进出口功能性纺织品检验方法 第5部分:消臭率的测定 检知管法;
———进出口功能性纺织品检验方法 第6部分:透水汽性能;
———进出口功能性纺织品检验方法 第7部分:夜光纤维发光性能;
———进出口功能性纺织品检验方法 第8部分:光触媒除甲醛性能;
———进出口功能性纺织品检验方法 第9部分:抗菌性能 阻抗法;
———进出口纺织品 功能性检测方法 第10部分:吸水性;
———进出口纺织品 功能性检测方法 第11部分:防沾水、防油、易去油污性能;
———进出口纺织品 功能性检测方法 第12部分:透气性;
———进出口纺织品 功能性检测方法 第13部分:调温性能。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技术中心、东华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谢维斌、吴俭俭、杜鹃、李程远、陈启群。
ⅠSN/T2558.13—2022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进出口纺织品 功能性检测方法
第13部分:调温性能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纺织品调温性能的表征及测试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纺织织物及其制品。
2 规范性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6529 纺织品 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相变材料 phase
change
material
能够随着外部温度变化而发生相转变并释放或吸收潜热的物质。
3.2
调温纺织品 temperature-adaptable
textiles
相变材料涂覆或由相变材料与纤维混纺制成,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温度进行调节的纺织品。
4 原理
模拟服装穿着于人体状态,构造一个相对封闭环境,通过环境温度恒速在一定范围上升或下降,分
别测定待测试样和对比试样(标准贴衬织物)表面温度作温度变化曲线,并分别计算曲线面积以及两者
面积差,得出调温性能表征。面积差越大,织物调温性能越好。
5 仪器和材料
5.1 调温性能测试仪器,仪器装置及参数参见附录A。
5.2 实验用水符合GB/T
6682三级水的要求。
6 试样调湿、制备及准备
6.1 试样制备前于GB/T
6529标准恒温恒湿大气平衡24
h。试样制备及测试均于恒温恒湿环境下
1SN/T2558.13—2022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完成。
6.2 待测试样,距布边10
cm处,沿纵向居中靠左、右部位各剪取1条试样,将样品剪成20
cm×10
cm
的长方形,同样方式横向剪取2条。打开仪器绝热层箱盖,将待测试样用橡皮筋平整固定在橡胶柱上,
固定方法是将试样由中间折叠,顺时针包裹两周,温度传感器置于其中,测温部分需完全被试样覆盖,置
于试样包裹形成的两层之间,试样用两根橡皮筋分别以绕两圈方式固定在橡胶圆柱中间部位(见图1)。
图1 试样固定
6.3 对比试样,选取与待测试样相同成分的标准贴衬织物,制备及固定方法同6.2。当调温织物为单
组分,对比试样为对应单纤贴衬织物;当调温织物为两组分或多组分,对比试样为含量最高的纤维对应
单纤贴衬织物。
6.4 待测试样和对比试样固定后盖上绝热层箱盖,确保试样在相对独立绝热环节下测试。
7 操作程序
7.1 开启仪器,分别将测试箱体内环境、待测试样、对比试样的温度传感器连接至电脑。
7.2 开启仪器模拟人体环境部分恒温水加热装置,预热10
min,将温度调至37
℃±0.2
℃。
7.3 开启摸拟环境部分装置,将箱体内环境温度调至10
℃±0.2
℃。
7.4 设定箱体环境温度变化周期为10
℃~40
℃,升、降温速率均保持为1
℃/min±0.1
℃/min。
从10
℃升温开始采集测试数据直至40
℃,然后由40
℃开始降温至10
℃终止测试,记录此过程待
测试样和对比试样测试数据。
7.5 重复所述步骤7.4进行3次循环测试,测定另外3个试样。
8 结果计算与表示
8.1 调温性能表征,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分别作对比织物(同纤维成分的标准贴衬织物)和
测试织物表面温度t-T变化曲线,任一t时间点两者温度差以式(1)表示,而整个过程则是t-T变化曲
线面积差,以式(2)表示。其他测试条件不变,测试结果与被测样品大小有关,调温性能的单位为(℃·
m-2·min-1)。
ΔTn=T1n-Ton …………………………(
1
)
ΔTS=∫t2
t1|ΔTn|dt
A·t…………………………(
2
)
式中:
ΔTn ———测试样与对比试样的温度差值,单位为摄氏度(℃);
T1n———测试样某点的表面测试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0n———对比试样某点的表面测试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2SN/T2558.13—2022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ΔTs———单位面积的织物在一定的测试时间内,测试样与对比试样的温度曲线面积差,单位为每
平方米分钟摄氏度(℃·m-2·min-1);
t1———温度曲线开始时间,单位为每分钟(min);
t2———温度曲线终止时间,单位为每分钟(min);
t———温度曲线整个过程测试时间,单位为每分钟(min);
A———试样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8.2 对单组分测试样,根据式(2)分别计算4个测试试样与对比试样t时间段内的曲线面积差,并
取平均值;最终结果取平均值绝对值表示,按GB/T
8170修约至个位数。
9 结果评价
织物调温能力可按照表1进行评价,其中1级最差、5级最好。
表1 织物调温性能评价
ΔTs
(℃·m-2·min-1)调温性能 评级
<250 差 1级
250(含)~450 较差 2级
450(含)~650 中等 3级
650(含)~850 良好 4级
≥850 优秀 5级
10 试验报告
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 试验是按本标准进行的;
b) 对样品的描述;
c) 样品在测试温度范围内与对比试样曲线面积差;
d) 试验人员和试验日期;
e) 任何偏离本标准的情况。
3SN/T2558.13—2022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附 录 A
(资料性)
测试装置和仪器参数示例
A.1 调温性能测试仪器:由模拟环境、模拟人体和数据处理三部分组成,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环境。
A.2 模拟环境部分:由升温装置、降温装置、温度测试仪组成。
A.3 模拟人体部分:由恒温水加热装置、橡胶圆柱、水循环装置组成。
A.4 数据处理部分:由温度传感器、数据记录和处理软件组成。图A.1、A.2和图A.3为符合本方法
的测试装置示例图。
标引序号说明:
A、B———待测样和对比样。
1———降温装置:利用制冷机鼓风,吹入冷风来降低容器内大气温度。
2———环境温度测试仪:测定和显示装置内温度。
3———加热装置:利用热源热辐射加热空气,提高容器内大气温度。
4———两个橡胶圆柱:长9.5
cm,直径约3.2
cm,内部中空,连接下部恒温加热水装置,保持圆柱内恒温水循环,需要
测试的待测样和对比样包裹温度传感器后包覆在其表面。
5———温度传感器两个:检测试样与水柱表面温度变化,与电脑相连,将数据传送至电脑。
6———恒温水加热装置:将水加热恒温在37
℃±0.2
℃,与圆柱相连,模拟人体血液热辐射织物表面温度的影响。
7———水泵:将恒温加热装置中水注入圆柱中,使橡胶圆柱内水温平衡,持续不变。
8———隔热底板:隔离上下两个部分,避免互相影响,形成两个独立系统。
9———电脑:连接温度传感器,显示温度变化,装有温度数据处理软件。
10———隔热罩:密闭内部小环境,使水热源和大气隔离,避免热辐射干扰,可以打开和闭合,隔热罩上一处有观测内
部温度显示的玻璃窗口。
图A.1 调温测试仪正面示意图
4SN/T2558.13—2022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SN-T 2558.13-2022 进出口纺织品 功能性检测方法 第13部分 调温性能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7 03:15:3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