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2 0 2 2 1 1 1 1 发 布 - - 2 0 2 3 0 3 0 1 - - 实 施 农 药 登 记 环 境 影 响 试 验 生 物 试 材 培 养 第 8 部 分 : 赤 子 爱 胜 蚓 1 7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行 业 标 准 备 案 号 : X X X X - X X X X I C S 1 9 . 0 4 0 C C S B 4 1 9 5 . 8 — 2 0 2 2 G u i d a n c e o n t h e h o u s i n g a n d c a r e o f o r g a n i s m s u s e d f o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p a c t t e s t o f p e s t i c i d e r e g i s t r a t i o n — P a r t 8 : E i s e n i a f o e t i d a N Y / T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农 村 部 发 布NY/T4195􀆰8—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NY/T4195«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分为8个部分: ———第1部分:蜜蜂; ———第2部分:日本鹌鹑; ———第3部分:斑马鱼; ———第4部分:家蚕; ———第5部分:大型溞; ———第6部分:近头状尖胞藻; ———第7部分:浮萍; ———第8部分:赤子爱胜蚓. 本文件是NY/T4195«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的第8部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袁善奎、赵秀振、刘伟、周欣欣、毛连纲、杨海荣、俞瑞鲜、周倩、李岗、王星、吕露. ⅠNY/T4195􀆰8—2022 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 第8部分:赤子爱胜蚓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农药环境影响试验用蚯蚓的引种、验收和饲育管理等技术方法,以及记录资料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的实验室培养,其他品种的蚯蚓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1168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NY/T3091 化学农药蚯蚓繁殖试验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饲养设施与饲料 4􀆰1 饲养设施 4􀆰1􀆰1 养殖宜使用透气性好且无异味的木箱、带孔塑料筐(内置纱网)或其他材质箱体等,也可使用砖、石 砌成的养殖池. 4􀆰1􀆰2 养殖土应使用未受污染、松软的田园土或人工土,人工土配方按NY/T3091的相关要求执行.田 园土中可适量混入泥炭或充分发酵腐熟的食草动物粪便. 4􀆰2 饲料 宜使用来源明确的燕麦粉或番薯(煮熟并切碎);也可使用充分发酵腐熟的食草动物粪便或其他适合 的饲料.购买的动物粪便应符合NY/T1168的规定,且保证粪源动物没有使用过生长促进剂、杀线虫剂 等兽药或农药,使用前应风干、磨细并进行巴氏杀菌. 5 引种与验收 5􀆰1 引种 5􀆰1􀆰1 应从有经营许可证的供应商处引进原体纯品系蚯蚓. 5􀆰1􀆰2 引种应尽量避开高温、高寒的季节;运输途中保持通风透气,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5􀆰3 验收 5􀆰3􀆰1 引入的蚯蚓应进行形态检查,蚯蚓应体态健壮饱满,粗细均匀,爬行迅速,体色鲜亮有光泽,环带明 显,且符合品种特征.赤子爱胜蚓外观特征见附录A. 5􀆰3􀆰2 蚯蚓引入后,宜驯养7d以上,确认无病症后再用于试验. 5􀆰3􀆰3 不同来源或批次的蚯蚓应分开饲养. 6 饲育管理 6􀆰1 饲养条件 室温(20±5)℃条件下避光培养.土壤湿度控制在用手攥土时见水渗出为宜,湿度不足时需加水保 1NY/T4195􀆰8—2022 湿.土壤pH控制在5􀆰5~7􀆰5.饲养过程中适时松土. 6􀆰2 根据取食情况适时添加饲料,每7d~10d投喂一次.投喂时,将饲料埋入养殖土中. 6􀆰3 适时分箱,避免密度过大.分箱时,可将成蚓转移,将蚓茧和幼蚓留在原饲养设备中.通常蚓茧孵化 2个月后可用于试验. 6􀆰4 蚯蚓常见病害及防治见附录B. 7 记录资料 记录并保存每批次蚯蚓引入与验收、日常饲喂管理以及饲料购买等资料,相关原始记录表格设计见附 录C,主要记录资料包括: ———蚯蚓引入与验收记录; ———饲料购买记录; ———蚯蚓饲育管理记录. 2NY/T4195􀆰8—2022 附 录 A (资料性) 赤子爱胜蚓形态特征   A􀆰1 赤子爱胜蚓属于正蚓科(Lumbricidae),爱胜蚓属(Eisenia).体长一般30mm~130mm,体宽 3mm~5mm,体节80个~110个.身体圆柱形,体色一般为紫色、红色、暗红色或淡红色,节间沟处为白 色.刚毛紧密对生.背孔自Ⅳ/Ⅴ节间开始.环带一般位于ⅩⅩⅣ节~ⅩⅩⅫ节(或ⅩⅩⅤ节~ⅩⅩⅩⅢ 节);性隆脊位于第ⅩⅩⅧ节~ⅩⅩⅩ节,雄性生殖孔1对,位于第ⅩⅤ节,有大的乳突;雌性生殖孔在第Ⅹ Ⅳ节腹外侧,1对.受精囊2对,在第Ⅸ/Ⅹ节至Ⅹ/Ⅺ节间.贮精囊4对,在第Ⅸ节~Ⅻ节,末对最大. 赤子爱胜蚓外观见图A􀆰1. 标引序号说明: 1———前叶;4———乳突; 2———首背孔;5———性隆脊; 3———雄孔;6———环带. 图A􀆰1 赤子爱胜蚓 3NY/T4195􀆰8—2022 附 录 B (资料性) 常见病害及其预防控制   B􀆰1 生态性疾病 生态性鸡病及其防治方法见表B􀆰1. 表B􀆰1 生态性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名称 主要症状 病因 防治方法 蛋白质中毒症 拒食,蚓体战栗,剧烈痉挛 状,蚓体迅速消瘦,出现一端肿 胀或一段萎缩或局部僵硬枯焦 蛋白质喂食过量 ———疏松土壤  ———增加纤维性饲料  ———彻底更换养殖土  ———严重时,应重新引入蚯蚓 酸中毒症 拒食、逃逸,环带红肿,黏液 增多而稠,蚓体明显瘦小,无光 泽 饲料中的淀粉、碳水化合物或 盐分含量过高,在细菌作用下引 起酸化 ———疏松养殖土并喷洒适量苏打水  ———加入石膏  ———更换养殖土  ———严重时,应重新引入蚯蚓 水肿病 蚓体水肿膨大,背孔有液体 渗出,蚓茧破裂 养殖土湿度过大,pH值过高 ———在养殖土中加入过磷酸钙  ———更换养殖土  ———严重时,应重新引入蚯蚓 B􀆰2 其他疾病 B􀆰2􀆰1 真菌性、细菌性和寄生性疾病及其防治方法见表B􀆰2. 表B􀆰2 真菌性、细菌性和寄生性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类型 主要症状 防治方法 真菌性疾病 蚯蚓白天爬到养殖土表面,行动呆板,身体 僵硬,后期呈白色、绿色或黄色. ———及时清除死亡蚯蚓,更换养殖土,清洗、消毒饲养设备  ———严重时,应重新引入蚯蚓 细菌性疾病 拒食,行动迟缓,身体肿胀,上吐下泻 ———对养殖土进行消毒处理或更换养殖土并清洗饲养设备  ———避免高温、高湿饲养环境  ———严重时,应重新引入蚯蚓 寄生性疾病 主要是吸虫类、条虫类、线虫类等寄生在蚯 蚓体内,吸取蚯蚓的体液,影响蚯蚓的生长发 育 ———确保饲料和养殖土中的粪便经过高温发酵处理  ———出现白虫时,可参照B􀆰2􀆰2进行分离  ———严重时,应重新引入蚯蚓 B􀆰2􀆰2 一种分离养殖环境中白虫的方法 出现少量白虫时,可通过“双皿法”(图B􀆰1)进行分离:将蚯蚓平铺于上层培养皿中,用强光照射使蚯 蚓逃逸至下层盛有净水的浅盘中,而粘附在蚯蚓体表的白虫滞留在皿盖上,将分离后的蚯蚓放入新更换的 养殖土即可;当白虫为害较重时,则通过“连续漂洗法”(图B􀆰2)进行分离. 4NY/T4195􀆰8—2022 标引序号说明: 1———充电装置;5———大培养皿盖; 2———温控装置;6———清水; 3———小培养皿盖;7———细毛笔. 4———平地托盘; 图B􀆰1 “双皿法”分离蚯蚓与白虫 标引序号说明: 1———温控装置;5———白虫; 2———充电装置;6———蚯蚓; 3———蚯蚓养殖箱;7———清水 4———土壤;8———广口容器. 图B􀆰2 “连续漂洗法”分离蚯蚓与白虫 5

.pdf文档 NY-T 4195.8-2022 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 第8部分 赤子爱胜蚓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NY-T 4195.8-2022 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 第8部分 赤子爱胜蚓 第 1 页 NY-T 4195.8-2022 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 第8部分 赤子爱胜蚓 第 2 页 NY-T 4195.8-2022 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 第8部分 赤子爱胜蚓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7 00:29:4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