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2 0 2 2 1 1 1 1 发 布 - - 2 0 2 3 0 3 0 1 - - 实 施 小 麦 茎 基 腐 病 测 报 技 术 规 范 1 5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行 业 标 准 备 案 号 : X X X X - X X X X I C S 6 5 . 0 2 0 . 0 1 C C S B 4 1 7 9 — 2 0 2 2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 f o r e c a s t o f w h e a t c r o w n r o t N Y / T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农 村 部 发 布NT/T4179—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省植物保护协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永忠、李佩玲、黄冲、勾建军、彭红、谢飞舟、于玲雅、高庆刚、宫瑞杰、张晓林、杜 宝江、关秀敏、石朝鹏. ⅠNT/T4179—2022 小麦茎基腐病测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程度记载项目和分级指标、病情系统调查和普查方法、预测方法、数 据汇总和汇报方法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小麦茎基腐病的测报调查和预测预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病株率 incidence 田间调查发病株数(本文件中株与茎意义相同,均指单蘖或单穗)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率. 3􀆰2  病田率 diseaseincidence 调查发病田块数占调查总田块数的百分率. 3􀆰3  病情严重度 severityofdisease 表示单株小麦发生茎基腐病严重程度,根据小麦地上部分茎秆及穗部病变情况进行分级. 4 病情严重度 灌浆期开始调查,根据病状进行分级. 0级:植株叶鞘及茎秆无变褐现象; 1级:下部叶鞘明显变褐,但茎部无变褐现象; 2级:基部第1节间有变褐现象; 3级:基部第2节间有变褐现象,但无枯白穗; 4级:基部第3节间以上有变褐现象,但无枯白穗; 5级:枯白穗或无穗. 5 病情指数 采用公式(1)计算: I=∑(di×li) L×5×100 (1) 􀆺􀆺􀆺􀆺􀆺􀆺􀆺􀆺􀆺􀆺􀆺􀆺􀆺􀆺􀆺 式中: I———病情指数; di———各严重度级值; li———为各级病株数; L———为调查总株数. 1NY/T4179—2022 6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程度分为5级,分别为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 (5级),以普查的平均病株率为主要分级指标,白穗率为参考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程度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病株率(X),% 0􀆰1≤X≤5 5<X≤15 15<X≤25 25<X≤35 X>35 白穗率(Y),% 0􀆰01≤Y≤0􀆰50􀆰5<Y≤2 2<Y≤5 5<Y≤10 Y>10 7 系统调查 7􀆰1 调查时间 小麦返青期开始每7d调查1次,直到灌浆期. 7􀆰2 调查田块 根据当地小麦品种的布局状况及生态类型,在适宜发病、有代表性品种中选择上年发病重的2块地作 为系统观测田,每块田面积应大于2×667m2. 7􀆰3 调查方法 每块田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50株,调查病株数.灌浆期开始调查严重度和病情指数,每点随机选择 20株,逐一调查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记录结果并汇入表2. 表2 小麦茎基腐病病情系统调查表 调查日期茬口品种播期生育期发病情况 各级严重度株数(灌浆期) 调查 株数病株 数病株率 %0级1级2级3级4级5级病情 指数备 注 8 大田普查 8􀆰1 普查时间 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和灌浆期调查.每年普查时间应大致相同. 8􀆰2 普查田块 依据小麦栽培区划和常年发病情况选定若干代表性区域,在每个区域内选择10块以上不同品种、茬 口、播期和耕作方式的地块. 8􀆰3 普查方法 每块田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50株,调查病株数.灌浆期调查严重度和白穗数.根据调查结果计算 病株率、病情指数等,记录结果并汇入表3. 表3 小麦茎基腐病病情普查表 调查 日期调查 地点茬口品种播期耕作 方式生育 期发病情况 各级严重度株数(灌浆期) 病田率 %调查 株数病株数病株率 %白穗数白穗率 %0级1级2级3级4级5级病情 指数病情 指数 2NT/T4179—2022 9 预测方法 9􀆰1 长期预测 根据秋苗期病情、冬季和来年春季气象预报,结合耕作方式、品种抗病性和麦田土壤类型等因素,对比 近年病情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来年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程度和面积的长期预测. 9􀆰2 中短期预测 小麦返青期后,根据田间发病情况、近期气象预报,结合田间苗情、品种抗病性、田间灌溉排水和施肥 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作出病情中短期预测. 10 测报资料收集、汇总和报送 10􀆰1 资料收集 收集小麦种植面积、主栽品种、播种期和其他必需的栽培管理资料,以及当地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 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10􀆰2 资料汇总 对小麦不同生育期内茎基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同时,记载小麦种植和茎基腐病发生、防治 情况,总结发生特点,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记入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情况年度统计表(附录B中的表B􀆰1). 10􀆰3 资料报送 全国区域性测报站每年定时填写小麦茎基腐病模式报表(附录B中的表B􀆰2、表B􀆰3)报上级测报 部门. 3NY/T4179—2022 附 录 A (资料性) 小麦茎基腐病症状识别与发病影响因素   A􀆰1 小麦茎基腐病田间症状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类复合侵染性真菌病害,其主要病原菌为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pseudograG minearum)、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等.主要症状包括: 苗期受到侵染后,幼苗茎基部叶鞘和茎秆变褐,地下根部正常(与小麦根腐病相区别),无云纹状病斑 (与小麦纹枯病相区别),严重时引起麦苗发黄、枯死. 拔节期后,由基部叶鞘逐渐向上蔓延,变褐(巧克力色)腐烂,潮湿条件下病株叶鞘或茎秆可见粉红色 霉层. 成株期发病严重时会导致植株产生失水状枯死和白穗,出现不同程度的秕籽,甚至无籽,下部或全部 茎秆变褐(巧克力色)易折断(与小麦全蚀病相区别).在潮湿条件下,茎秆节间部位可见粉红色霉层,由于 腐生菌的作用,枯白穗变暗. A􀆰2 小麦茎基腐病发病影响因素 A􀆰2􀆰1 气象条件 小麦生长前期高温、后期低温多雨均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A􀆰2􀆰2 品种抗性 小麦主栽品种中缺乏对茎基腐病的抗病品种,是近几年发病逐步加重的重要原因. A􀆰2􀆰3 耕作制度 小麦G玉米连作和秸秆还田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采用机械深耕技术且耙细、耙匀、上松下实 的麦田发病相对较轻. A􀆰2􀆰4 土壤类型 小麦茎基腐病在任何土壤类型中都有可能发生,但是黏性、盐碱地土壤最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 良也可促进其发病. A􀆰2􀆰5 营养状况 氮肥施用过多、植物缺锌均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适当增施锌肥可有效减轻茎基腐病的发生. 4

.pdf文档 NY-T 4179-2022 小麦茎基腐病测报技术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NY-T 4179-2022 小麦茎基腐病测报技术规范 第 1 页 NY-T 4179-2022 小麦茎基腐病测报技术规范 第 2 页 NY-T 4179-2022 小麦茎基腐病测报技术规范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7 00:27:53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