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01 CCS B 16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 5103 —2025 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规范 Technicalregulation for quality and safe ty control of cowpea production 2025 - 01 - 24 发布 2025 - 02 - 24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5103 —2025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特色产 业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六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六安市裕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六安市裕安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明娜、谢文、戚仁德、石扬娟、李宁、肖勇、李军、郑兆阳、严丛生、潘月 敏、徐阿妹、赵伟、汪涛、褚玥、董旭、童舟、孟丹丹、易晓童、高同春、段劲生。 DB34/T 5103 —2025 1 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的技术策略、栽培模式和主要病虫害、技术措施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设施和露地两种栽培模式下豇豆上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科学用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2763.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 中2,4-滴丁酸钠盐等112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24689.2 植物保护机械 杀虫灯 GB/T 24689.4 植物保护机械 诱虫板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525 有机肥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 2619 瓜菜作物种子 豆类(菜豆、长豇豆、豌豆)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技术策略 基本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质量安全控制方针,以豇豆荚螟、蓟马、粉虱、锈病、炭疽病为重 点对象,采取源头控制、压前控后、科学用药的基本策略,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实现减药控残和保障豇豆质量安全。 豇豆产地环境应符合 NY/T 5010 的要求。 源头控制 采取土壤处理、撒施微生物农药、防虫网阻隔、杀虫灯和性诱剂诱杀、地膜覆盖等措施,从源头上 压低病虫源基数。 压前控后 DB34/T 5103 —2025 2 抓住苗期、开花前期这两个关键节点,选用持效期较长的高效农药防治病虫害,尽可能压低病虫基 数,减轻采摘期的防治压力。 科学用药 4.4.1 科学选药 掌握抗药性变化动态,选用合适药剂,注重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和类别的农药,重点使用生物农 药和高效低毒低风险化学农药。 4.4.2 因时施药 在做好病虫监测和预测预报的基础上, 抓住病害即将发生或发生初期、 害虫卵期或低龄幼虫 (若虫) 期的关键时期,施药防治病虫害,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 5 栽培模式和主要病虫害 依据各地条件和气候差异安排生产茬口时间,明确设施和露地两种栽培模式下的豇豆主要病虫害, 见附录A。 6 技术措施 种植前期 6.1.1 合理轮作 与十字花科、茄果科等非豆科作物轮作,宜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 6.1.2 优选品种 应选用抗病虫、抗逆性强的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NY 2619 的要求。 6.1.3 种子处理 可采用噻虫嗪、苯醚甲环唑等进行药剂处理。 6.1.4 土壤处理 6.1.4.1 设施栽培 换茬土壤空闲时期,选择连续晴天进行高温闷棚,在大棚内南北向开挖深 30 cm、宽 30 cm 相间 的垄沟,撒施石灰氮(用药剂量为 40~80 kg/667m 2),并在垄面上覆盖地膜后闭棚,使地温达到 55~ 60℃,持续 7~10 天后再将沟垄倒翻重复 1 次。 6.1.4.2 露地栽培 深翻土地不少于 30 cm,晴天暴晒 20 天以上或覆膜闷土 7~10 天。 播种前可施用阿维菌素、绿僵菌等药剂。 6.1.5 科学施用基肥 DB34/T 5103 —2025 3 结合整地施用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 1000~1500 kg/667m2,肥力不足地块可增施氮磷钾三元复合 肥 30~50 kg/667m2或饼肥 50 kg/667m2。 有机肥料应符合 NY/T 525 的要求,肥料合理使用应符合 NY/T 496 的要求。 6.1.6 地膜覆盖 播种前后可覆盖银黑双色地膜,四周用土封严盖实。银色朝上,黑色朝下。 6.1.7 防虫网阻隔 宜安装 40~60 目防虫网,整个生育期保持网棚全封闭,人员进出网棚应及时封闭进出口。 苗期 6.2.1 合理密植 6.2.1.1 宜采用深沟高垄栽培,垄高 25~30 cm,垄宽 80~9 0 cm,垄间距 25~30 cm。 6.2.1.2 播种行距 50~60 cm,株距 20~35 cm,每垄种 2 行,直播每穴 3~4 颗种子、移栽每穴 2~3 颗种苗,定植 3000~3500 穴/667m 2。 6.2.2 药剂灌根 可采用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灌根 1~2 次,预防根腐病、枯萎 病。 6.2.3 性诱剂诱控 6.2.3.1 可安装性信息素诱捕器, 豇豆荚螟采用钟罩倒置漏斗式诱捕器, 进虫口高度 1 m; 斜纹夜蛾、 甜菜夜蛾采用圆筒菱形入口式诱捕器,进虫口高度 1.2 m。 6.2.3.2 诱捕器间隔 50 m 以上,1~2 个/667m 2,诱芯每 30 天换一次。 6.2.4 释放天敌昆虫 6.2.4.1 释放小花蝽 安装防虫网后,春季可在网内释放东亚小花蝽、夏季释放南方小花蝽防治蓟马,兼治粉虱、蚜虫、 叶螨等其他小型害虫。 初见蓟马时即开始释放,每次释放 500 头/667m 2,每隔 7~15 天释放一次,一般释放 3~5 次, 生长期长的适当增加释放次数。 6.2.4.2 释放丽蚜小蜂 在烟粉虱开始出现时释放,使用时将蜂卡挂在植株上部,每次释放 8~10 张小卡(2000 头左右) /667m2,隔 7~10 天释放一次。 6.2.4.3 技术要点 释放天敌时要注意做到均匀释放、提早释放、环境密闭,释放后 7~10 天不得使用农药。释放天 敌后不能使用色板。 6.2.5 色板诱杀 DB34/T 5103 —2025 4 可悬挂黄、蓝色板诱虫,悬挂总数 20~30 张/667m2,色板下缘高出豇豆冠层 10~15 cm,根据粘 虫情况及时更换。 诱虫色板应符合 GB/T 24689.4 的要求。 6.2.6 昆虫信息素交配干扰 在鳞翅目害虫越冬代成虫活动始期,即可放置信息交配干扰装置,1 套/2000 m2,喷射器高度距地 面 0.8~1 m,喷射方向为不同方位,喷射时间设置:从当天傍晚 4:40 开始,到次日早上 6:30 停止,每隔 10 分钟喷射 1 次。 6.2.7 杀虫灯诱杀 露地栽培的连片种植豇豆田块, 在鳞翅目害虫越冬代成虫活动始期, 即可安置杀虫灯, 10000~13500 m 2安装一个,光源距离植株顶部 30~50 cm,开灯时间根据害虫活动时期设置。 杀虫灯应符合 GB/T 24689.2 的要求。 伸蔓期 6.3.1 免疫诱抗 如遇倒春寒、梅雨季节连阴雨、秋冬季寒潮等特殊天气,可提前喷施氨基寡糖素、二氢卟吩铁等诱 抗剂或芸苔素内酯等调节剂。 6.3.2 其他技术措施 防虫网阻隔同 6.1 种植前期,性诱剂诱控、色板诱杀、昆虫信息素交配干扰、杀虫灯诱杀等技术 措施同 6.2 苗期。 开花期 6.4.1 科学用药 6.4.1.1 科学用药 首次开花期是关键时期,应科学选用豇豆上已登记农药进行防控。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和类 别的农药,不得使用禁限用农药。使用药剂应符合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豇豆病虫害防治常用药剂的使用方法参见附录B。 6.4.1.2 技术要点 高温天气和防治蓟马施药为上午 10点之前。注意周边的杂草、地面、植株上下部以及叶片正反面 都要喷到药液。 6.4.2 其他技术措施 防虫网阻隔同 6.1 种植前期,性诱剂诱控、色板诱杀、昆虫信息素交配干扰、杀虫灯诱杀等技术 措施同 6.2 苗期。 采摘期 6.5.1 科学用药 6.5.1.1 虫害

.pdf文档 DB34-T 5103-2025 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规范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5103-2025 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规范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5103-2025 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规范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5103-2025 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规范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6 03:45:4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