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03.080.01 CCS C 05 34 安徽省 地方标准 DB34/T 4788—2024 气管切开术后老年患者照护规范 Specification of care for elderly patients post -tracheotomy 2024 - 04 - 15发布 2024 - 05 - 15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4788 —2024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亳州市人 民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潘爱红、赵玉、王文革、锁婉媚、余丽丽、张剑剑、吴旭峰、程盼远、张秀梅、 秦玉荣、袁丽萍、郭秀荣、徐佩丽、汤丽、倪刚、陈婷、张莹、王雨晴 、吴梦兰、吴梦园、 杨俊、柯学 家、唐月美、吴寿梅、余庆、何蕾、张云、朱以敏。 DB34/T 4788 —2024 1 气管切开术后老年患者照护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气管切开术后老年患者照护的基本要求、照护内容、评价与改进。 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 为气管切开术后 老年患者(以下简称“老年患者”) 提供照护服 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512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管切开术后 post-tracheotomy 因治疗需要,切开颈段气管前壁,置入气管套管(包含一次性气囊套管和金属套管),使患者通过 重新建立的人工气道进行呼吸的一种手术后稳定状态。 3.2 老年患者照护 care for elderly patient 对60周岁及以上 患有疾病 的老年人 提供医疗和非医疗服务 。 4 基本要求 机构要求 4.1 4.1.1 医疗机构应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或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含中医药主管部门 )进行备案。 4.1.2 养老机构 应具备在民政部门进行养老机构登记备案。 人员要求 4.2 4.2.1 应具有执业资格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及专科护理工作经验。 4.2.2 应经过专业培训且在护士指导下工作的辅助人员。 环境要求 4.3 包括但不限于: —— 温度宜保持在 22℃~26℃之间; DB34/T 4788 —2024 2 —— 湿度宜保持在 50%~60%之间; —— 噪音宜控制在 35dB以下; —— 光线应有适宜的自然光照和良好的人工照明; —— 宜减少室内人员走动,保持清洁、安静和舒适的环境; —— 宜适当的通风和保持空气循环。 卫生要求 4.4 4.4.1 为气管切开术后老年患者评估及操作前后,手卫生应符合 WS/T 313 的规定。 4.4.2 气管切开术后 护理和套管维护 所需物品 应做好清洁消毒,专人专用,一次性用品一用一弃。 4.4.3 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应符合 WS/T 512 的规定。 5 照护内容 气道评估 5.1 包括但不限于: —— 痰液情况:按附录 A的规定评估; —— 血氧饱和度:使用心电监护或指脉氧血氧仪监测评估; —— 气道分泌物咳出能力评估:应评估 老年患者能否自行咳出分泌物; —— 气道相关并发症:应评估有无气道出血、阻塞、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 气囊压力的评估: 一次性气囊套管 气囊压力应维持在 (25~30)cmH20,宜每天测量气囊压力 4次~6次。 气管切开术后管理 5.2 5.2.1 伤口敷料选择与更换 5.2.1.1 应检查敷料及气管切开处周围皮肤,确保清洁干燥。 5.2.1.2 伤口消毒宜采用含碘类等皮肤消毒剂,消毒剂过敏者应采用 0.9%氯化钠溶液或灭菌注射用水。 5.2.1.3 无菌纱布气管套管垫应每日更换,如有潮湿、污染应及时更换。 5.2.2 气管套管维护 5.2.2.1 气管切开术后,根据需要进行切开伤口处换药和金属内套管的消毒管理,维护时应执行无菌 操作。 5.2.2.2 金属气管内套管消毒每日至少 2次,更换套管达到无菌要求。 5.2.2.3 应对气囊上滞留物做冲洗吸引,防止堵塞管道。 5.2.2.4 应检查套管固定是否牢固,固定带松紧度适宜,并做好记录。 5.2.3 气道温湿化 气道湿化方式分为持续气道湿化和间歇气道湿化,湿化方式的选择应根据 老年患者病情、活动度、 呼吸道功能、痰液的颜色、性状和量等因素综合考虑。长期卧床期间宜采取持续气道湿化,能下床时宜 采取间歇气道湿化。湿化液温度应保持与体温相适宜。 5.2.4 促进排痰 促进排痰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DB34/T 4788 —2024 3 —— 叩背: 采用手掌由外而内, 由下而上呈 “米字型” 叩击肺背部, 左右肺分别叩击 5 min~10 min; —— 痰液吸引:根据需要进行痰液的吸引,保持气道通畅; —— 机械震颤:震颤频率小于 200次/min,震颤持续时间 5 min~10 min; —— 体位引流:根据老年患者耐受性及胸片情况分别采取俯卧位、侧卧位、头低脚高位等,引流 时间为15 min~30 min。 气管套管拔除管理 5.3 5.3.1 拔除前评估与准备 5.3.1.1 应评估老年患者的意识状况、自主呼吸、咳嗽反射、吞咽反射、清理呼吸道的能力、痰液颜 色、性状和量、有无肺部感染等。 5.3.1.2 应指导和训练 老年患者拔管时的配合要点和拔管后的注意事项。 5.3.1.3 拔管前宜连续堵管 24 h~48 h,观察并记录堵管期间 老年患者活动、睡眠、进食等时期的呼 吸、氧合情况。 5.3.2 拔除后的观察与处理 5.3.2.1 应观察老年患者的呼吸、咳痰、吞咽反射及进食等情况。 5.3.2.2 应观察气管切开 伤口胶布或张力性敷料固定牢固、渗液等情况。 康复训练 5.4 5.4.1 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病情实际,早日进行康复训练。 5.4.2 训练应循序渐进,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应进行床上被动运动和主动运 动。 5.4.3 氧疗情况下康复训练,应对 老年患者的呼吸等进行动态评估。 营养支持 5.5 5.5.1 应从疾病严重程度、进食情况、实验室检查、体重及体成分测量、老年综合评估等方面 ,对老年 患者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5.5.2 存在营养不良或者营养风险时应首选肠内营养。 5.5.3 胃肠道功能严重障碍或不能使用肠内营养时 ,应选择肠外营养。 人文关怀与生活照护 5.6 5.6.1 照护过程中宜向 老年患者耐心讲解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 5.6.2 气管切开术后不能说话时,宜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写字及沟通图册等方式进行耐心沟通。 5.6.3 宜积极鼓励 老年患者,给予安全感和信任感。 5.6.4 对于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给予生活照护。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5.7 5.7.1 感染预防及处理包括但不限于: —— 严格执行手卫生; —— 密切监测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 —— 监测血常规、 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等炎性指标变化; —— 限制家属探视人数; DB34/T 478 8—2024 4 —— 应按时翻身、叩背,注意气道温湿化,及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 —— 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减少痰液的喷溅污染,预防交叉感染; —— 发生感染时,遵 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 5.7.2 气管切开术后伤口周围皮肤损伤预防及处理包括但不限于: —— 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水泡、渗血等情况; —— 必要时应用泡沫类、水胶体敷料,保护受压皮肤和促进伤口愈合; —— 定时更换气管切开固定带,保持清洁干燥,松紧度适宜; ——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 根据伤口程度,选择对应的处理办法。 5.7.3 套管脱管或堵塞预防及处理包括但不限于: —— 按需吸痰雾化、湿化、保持管道通畅; —— 每班观察套管位置,做好交接班,外套管系带妥善固定,松紧适宜; —— 意外脱管时,根据脱出的程度给予拔除或拔除后重新置管; —— 分析堵塞原因,评估堵塞程度和病情,拔除套管或重新置管处理。 评价与改进 5.8 5.8.1 依据本单位的管理部门相关规定, 对气管切开术后老年患者照护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5.8.2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pdf文档 DB34-T 4788-2024 气管切开术后老年患者照护规范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4788-2024 气管切开术后老年患者照护规范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4788-2024 气管切开术后老年患者照护规范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4788-2024 气管切开术后老年患者照护规范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6 03:37:09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