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B05 DB1507 呼 伦 贝 尔 市 地 方 标 准 DB 1507/ T51—2020 玉米-大豆轮作丰产增效栽培技术规程 High yield and efficiency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n corn-soybean rotation system 2020 - 09 - 25 发布 呼伦贝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12 - 25 实施 发 布 DB1507/ T51—2020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呼伦贝尔市农牧局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呼伦贝尔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农 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晓军、王丽君、郭建靖、王国志、杨恒山、王志刚、廉博、李金龙、刘宝君、 王璐、李莉。 I DB1507/ T51—2020 玉米-大豆轮作丰产增效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大豆轮作丰产增效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轮作模式、技术要求、玉米 栽培技术、大豆栽培技术和第三可种植作物。 本标准适用于呼伦贝尔市玉米-大豆轮作栽培技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第2部分:豆类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NY/T 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645 玉米收获机 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NY/T 738 大豆联合收割机械作业质量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DB15/T 949-2016 绿肥饲草作物与粮油作物间作轮作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NY/T 496-2010、DB15/T 949-2016界定的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 列出了NY/T 496-2010、DB15/T 949-2016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轮作 crop rotation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是用地养地 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 [DB15/T 949-2016,定义3.3]。 3.2 表土作业 surface soil operating 对土壤表层进行处理,实现疏松、碎土、平整地表、减少残茬覆盖使农田状态达到播种要求的一种 田间整理技术。 3.3 1 DB1507/ T51—2020 残茬 crop residue 作物果实收获后,残留在地表以上作物秸秆、根茬和杂草的总称。 3.4 深松 deep loosening 用深松铲等松土农具疏松土壤而不翻转土层的一种深耕方法。 3.5 耙茬 rake crop 用轻耙或重耙对原茬地进行耙地作业,可切碎原茬,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上松下实, 多用于土壤水分较少情况。 3.6 测土配方施肥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以肥料田间试验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 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 [NY/T 496-2010,定义3.15]。 3.7 宜机收品种(玉米) cultivars suitable for combine(corn) 指耐密、抗倒、熟期适宜、穗位低而整齐、成熟后籽粒易与植株脱落、籽粒脱水快,适宜机械直接 脱粒收获的品种。 4 产地环境 应符合GB 15618要求。 5 轮作模式 玉米-大豆-其它(薯、麦、油、杂、草)作物轮作模式。即同一地块,第一年种植玉米,第二年种 植大豆,第三年可种植马铃薯、小麦、油料、杂粮杂豆、饲草作物的轮作模式。 6 技术要求 6.1 整地 6.1.1 深翻 一个轮作周期应深翻一次,深翻宜在秋季或春季进行,秋翻田块质量优于春翻。深翻时施入有机肥 1500 kg~2000 kg和尿素5 kg随深翻翻入土,深度不小于35 cm,深翻后根据下茬作物种植需求最短时 间内完成表土作业。 2 DB1507/ T51—2020 6.1.2 深松 秸秆还田后,根据土壤条件,深松深度不小于40 cm,需要起垄的使用起垄机起垄,起垄后适时镇 压,达到待播状态。 6.2 前茬作物残茬处理 前茬作物收获留茬高度宜低于 15 cm,残茬粉碎后均匀覆盖地表,采取表土作业方式对残茬进行秸 秆还田处理,以满足下茬作物播种作业要求。残茬粉碎作业质量应符合表 1 要求。 表1 作业质量 7 类型 粉碎长度(cm) 粉碎长度合格率(%) 秸秆粉碎还田机 13~30 ≥90 联合收割机 15~50 ≥90 玉米栽培技术 7.1 品种选择 7.1.1 选种要求 根据当地积温条件和生产水平宜选择宜机收品种,品种选择应符合GB 4404.1的规定。 7.1.2 优质玉米参考标准 籽粒容重不小于685 g/L,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高油玉米 粗脂肪(干基)含量不小于 7.5 %; ——高蛋白玉米 籽粒粗蛋白含量不小于 12 %; ——高赖氨酸玉米 赖氨酸(干基)含量不小于 0.4 %; ——淀粉玉米 粗淀粉(干基)含量不小于 75 %。 7.2 种子处理 7.2.1 晒种 播前3 d~5 d选择无风晴天将种子摊开,放在干燥向阳处晒种2 d~3 d,以增强种子活力,并剔除 病虫粒。 7.2.2 拌种 应选用商品种衣剂拌种。 7.3 早播 耕作层5 cm~10 cm温度稳定通过10 ℃,田间持水量65 %~80 %播种,播种时要求播种深度一致、 株距均匀,播后及时镇压。 7.4 密植 7.4.1 中晚熟杂交种 3 DB1507/ T51—2020 2 适宜密度为每667 m 3500株~4500株。 7.4.2 中熟杂交种 2 适宜密度为每667 m 4000株~5000株。 7.4.3 中早熟杂交种 2 适宜密度为每667 m 4500株~5500株。 7.4.4 早熟杂交种 2 适宜密度为每667 m 5000株~6000株。 7.5 田间管理 7.5.1 施低肥 7.5.1.1 测土配方肥 测土配方施肥按土壤地力条件合理施肥,种肥随播种一同施入。 7.5.1.2 常规施肥 2 每 667 m 施 用 有 机肥 1500 kg 加 种 肥氮 ( N ) 、 磷( P2O5 )、 钾 ( K2O) 纯 量 18 kg ~ 25 kg , N:P2O5:K2O=1.5:1:0.4。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要求。 7.5.2 追肥 2 追施氮肥两次。667 m 目标产量为750 kg~900 kg,追尿素21 kg,第一次于拔节期施入追肥总量 的三分之一,第二次于大喇叭口期施入追肥总量的三分之二。 7.5.3 水分管理 应按玉米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对水分的不同需求采取适当的促控措施。 7.5.4 病虫草害防治 7.5.4.1 农药使用原则 应符合NY/T 1276的要求。 7.5.4.2 杂草防治 封闭灭草 2 播后苗前每667 m 使用900 g/L(有效含量82 %)乙草 胺125 ml~150 ml或用999 g/L(有效含量90.5 %) 乙草胺100 ml~125 ml加900 g/L2,4-D异辛酯乳油15 ml进行地面喷洒。 b) 苗后除草 2 每667 m 用55 %硝磺草酮·莠去津80 ml,在玉米四叶至五叶期、阔叶杂草两叶至四叶期、禾本科 杂草三叶期时喷施。或用30 %苯唑草酮悬浮剂5 mL加90 mL助剂加90 %莠去津水分散粒剂70 g,在玉米 两叶至六叶期、杂草两叶至五叶期时兑水10 kg~15 kg喷施。 a) 7.5.4.3 虫害防治 4 DB1507/ T51—2020 玉米螟 在玉米心叶末期,用1.5 %辛硫磷颗粒剂以1:1.5比例与细沙拌匀后撒入喇叭口内。在玉米螟产卵期 释放赤眼蜂,在百株落卵量达一块至两块时放蜂,隔5 d~7 d再放一次; b) 双斑萤叶甲防治 清除田间和地头杂草,在田间百株虫口密度 100 头、被害株率 30 %时,应选用广谱、高效、低毒 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重点喷施雌穗周围,喷药时间在早 9 时之前,间隔 7 d 左右再喷一次。 a) 7.5.4.4 病害防治 大斑病 温度20 ℃~25 ℃,相对湿度90 %以上有利于病害发展。在心叶末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 %多菌灵可 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 %百菌清 乳油800倍液,隔10 d防一次,连续防治两次至三次; b) 根腐病 播种前以种子包衣防治效果较好,发病后喷施叶面肥。严重地块可选用 72 %代森锰锌·霜脲氰可 湿性粉剂六百倍液或 58 %代森锰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施玉米基部或灌施根部。 a) 7.6 收获 在玉米完全成熟、籽粒含水量降到28 %以下时开始收获并及时进行烘干,待含水量降至16 %时即可 入库贮藏。贮藏库要干燥通风,并经常检查,防止虫蛀、鼠害和霉变。玉米机收应符合NY/T 645要求。 8 大豆栽培技术 8.1 品种选择 8.1.1 选种要求 应符合GB 4404.2的规定。 8.1.2 优质大豆参考标准 优质大豆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高油品种 脂肪含量不小于 22 %; ——高蛋白品种 蛋白质含量不小于 43 %; ——脂肪含量加蛋白质含量不小于 59 %。 8.2 种子处理 8.2.1 晒种 播种前应晒种2 d~3 d。 8.2.2 根瘤菌接种 2 拌种前用根瘤菌剂拌种,每667 m 大豆种子用根瘤菌剂500 g。 8.2.3 拌种 5 DB1507/ T51—2020 宜用硼钼微肥进行拌种,阴干后可用35 %的多·福·克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药种比1:50~1:60。 购买已包衣好的商品良种无需再包衣。 8.3 播种 5 cm~10 cm耕层的地温稳定通过7 ℃时开始播种。播种要求深度3 cm~5 cm、株距均匀,播后及 时镇压保墒。 8.4 密植 8.4.1 大垄高台播种密度 2 耐密品种、积温较低地区每667 m 播种26000粒~31000粒;一般品种、积温较高地区播种每667 2 m 25000粒~30000粒。 8.4.2 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播种密度 2 2 耐密品种、积温较低地区每667 m 播种667 m 25000粒~28

pdf文档 DB1507-T 51-2020 玉米-大豆轮作丰产增效栽培技术规程 呼伦贝尔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507-T 51-2020 玉米-大豆轮作丰产增效栽培技术规程 呼伦贝尔市 第 1 页 DB1507-T 51-2020 玉米-大豆轮作丰产增效栽培技术规程 呼伦贝尔市 第 2 页 DB1507-T 51-2020 玉米-大豆轮作丰产增效栽培技术规程 呼伦贝尔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3 01:37:5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