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B 23 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1/T 1988—2020 早春大棚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 2020-12-11 实施 2020-09-20 发布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T 1988—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漯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舞阳县农业技术推广 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司学刚、蒋亚琴、李冬、汤朝杰、沈新磊、李卫华、潘磊、高素梅、王卫、王 艳华、赵胜超、康国强、朱耀华、张云杰、张佩华、王香、徐新利、王志伟、李雷、李秋华。 I DB41/T 1988—2020 早春大棚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早春大棚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播前准备、播种、 田间管理和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早春大棚马铃薯的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3735 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 GB 15063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 18133 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 NY 525 有机肥料 NY 884 生物有机肥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大棚 利用竹木、钢材等材料,并覆盖塑料薄膜,建成拱形棚,供栽培农作物使用。 3.2 顶膜 覆盖在大棚放风口以上的塑料薄膜。 3.3 裙膜 又叫边膜、围边膜。是宽度在0.5 m~1.5 m的塑料薄膜,在大棚两侧放风口以下围边使用。 4 产地环境 1 DB41/T 1988—2020 土壤环境符合GB 15618的规定,大气环境符合GB 3095的规定,农田灌溉水水质符合GB 5084的规定, 地表水水质符合GB 3838的规定。 5 播前准备 5.1 选地与轮作 宜选择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土质疏松的沙壤土或壤土进行栽培。 马铃薯不宜连作或重茬。前茬宜选择豆科、十字花科、禾谷类等作物。 5.2 建棚与扣膜 大棚应在马铃薯播种前15 d~20 d建造完毕并扣上棚膜。 棚体宜为南北走向。钢架结构大棚规格:跨度8 m~10 m,顶高2.3 m~3.5 m,肩高1.5 m~1.7 m。 竹木结构大棚规格:跨度8 m~10 m,顶高2.2 m~2.5 m,肩高1.2 m。 棚膜宜选择厚度0.08 mm~0.12 mm的无滴膜,三幅式覆膜,顶膜与裙膜交接处要重叠30 cm,将顶 膜压在裙膜外面,裙膜着地部分要用泥土封压,两个拱架之间压膜线拉紧并固定。 5.3 整地施肥 精细整地,深耕25 cm~30 cm,土层疏松,土壤无结块无杂物,耙平待播。若遇干旱,先浇水增墒 再整地。结合整地将有机肥和无机肥一次性施入耕层。每667 m²施入优质有机肥500 kg~700 kg+50 kg~ 75 kg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或生物有机肥150 kg+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80 kg~120 kg。复合肥沟施,不 能与种薯接触。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栽培的,适当减少底肥用量。有机肥应符合NY 525有机肥料标准, 复合肥应符合GB 15063复混肥料(复合肥料)标准,生物有机肥应符合NY 884生物有机肥标准。 5.4 种薯选择与处理 5.4.1 品种选择 选用早熟、优质、高产、抗性强的品种。所选种薯薯块应符合GB 18133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 5.4.2 晒种 每667 m²应准备种薯150 kg~200 kg,放在阴凉通风处晾晒。晒种期间每天翻动一次,剔除烂薯、 病薯、冻伤薯等不合格种薯。晾晒时间为2 d~3 d。 5.4.3 种薯催芽 一般在马铃薯播种前25 d左右进行。 5.4.3.1 切块 在催芽前1 d~2 d进行种薯切块。切块使用的刀具在切块前放入75%酒精或0.5%高锰酸钾溶液 (1︰100配比,药液每半天更换一次)中进行消毒。从块茎顶部根据芽眼的位置切成立体小三角形的若 干小薯块。切好的种薯单块重35 g~40 g,每个切块应带1~2个健全的芽眼。多把切刀交替使用,每切 一个种薯切刀应消毒一次,防止病菌交叉传染。种薯小于30 g,应整薯催芽。 5.4.3.2 拌种 2 DB41/T 1988—2020 切好的薯块摊在背风向阳处,晾干切口。每50 kg薯块用滑石粉2 kg+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 剂30 mL或用26%吡虫啉·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0 mL+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 g~5 g拌种。 5.4.3.3 催芽 将拌种后的薯块放置在空气湿度为80%、温度18 ℃~22 ℃的室内,芽眼朝下,用潮湿的布料覆盖, 或在室内平铺一层薯块,覆盖湿沙湿土2 cm,一般3~4层,进行催芽。当芽长到0.5 cm~1 cm时,即可 播种。 6 播种 6.1 播种时间 棚内气温稳定在3 ℃以上,土层深10 cm处地温达到5 ℃~7 ℃时即可播种。河南中部地区一般在 立春前后播种。 6.2 起垄播种 机械起垄。一垄双行栽培垄距80 cm~90 cm,沟深8 cm~10 cm,每667 m²播种5000株左右。一垄 单行栽培垄距60 cm~70 cm,沟深8 cm~10 cm,每667 m²播种3500~4000株。 6.3 喷洒除草剂 每667 m²用33%二甲戊灵乳油150 mL~200 mL或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50 mL,对水30 kg,均匀喷施 在垄面上。 6.4 地膜覆盖 宜选用宽度为90 cm~100 cm的地膜,厚度按照GB 13735标准执行。覆盖地膜时,两端要压实、拉 平,用土压紧固定。 7 田间管理 7.1 查苗破膜 播种后20 d~25 d,幼苗开始出土顶膜,要及时人工破膜。如遇低温,应在气温回升后进行破膜放 苗。破膜时间一般选择在晴天上午10:00以前、下午4:00以后,阴天可全天放苗。或在出苗前2 d~3 d, 幼芽距离地膜2 cm左右时,膜上覆土2 cm~3 cm,代替人工破膜。 7.2 水分管理 幼苗出齐并长至10 cm左右时采用小水沟灌,浇齐苗水。全生育期一般浇水3次~4次,浇水时浇透 但不漫垄。封垄期前保持土壤相对湿度50%~70%,薯块膨大期保持土壤相对湿度70%~80%,收获前7 d 停止灌水。 3 3 采用水肥一体化设备进行灌溉的,全生育期灌水8次左右,每次灌水10 m ~12 m ,每667 m²总灌水 3 量90 m 左右。根据土壤质地,每次灌水土壤湿润深度应控制在15 cm左右为宜。 7.3 温度控制 3 DB41/T 1988—2020 苗期晴天上午,棚内温度达到25 ℃以上时,通风2 h~3 h。棚内温度白天保持20 ℃~26 ℃,夜 间12 ℃~14 ℃。下午棚内温度降到20 ℃以下时,关闭风口。 生长期棚内温度白天保持16 ℃~28 ℃,夜间16 ℃~18 ℃。 膨大期上午8:00~10:00,棚内温度达到20 ℃时,应及时通风;下午2:00~3:00棚内温度降到 14 ℃~16 ℃时,关闭通风口。当室外气温白天在20 ℃以上,夜间在12 ℃以上时,昼夜通风。一般在 4月中下旬撤膜。 7.4 施肥管理 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每667 m²叶面喷施0.15%~0.2%磷酸二氢钾溶液50 kg~70 kg。 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结合灌溉,从苗期开始分2~3次,每667 m²追施为高钾三元水溶性复合肥 (硫酸钾型)4 kg~5 kg。 7.5 病虫害防控 7.5.1 病虫害绿色防控 提倡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7.5.2 病虫害化学防控 马铃薯病虫害主要有早疫病、晚疫病、疮痂病、黑痣病、青枯病、蚜虫、螨类、粉虱、地下害虫等。 推荐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喷施或撒施(见附录A)。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1276的要求。 8 收获 植株有半数叶片发黄时收获。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随时收获上市。收获宜在上午10:00以前、下 午2:00以后进行,收获的薯块避免阳光暴晒。 4 DB41/T 1988—2020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化学防控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化学防控见表A.1。 表A.1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化学防控 类别 防控对象 防控方法 发病初期每 667 m²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25%嘧菌酯 600~1000 倍液,进 早疫病 行叶面喷施 2 次~3 次,间隔为 7 d~10 d。 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每 667 m²用 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 20 mL~40 mL 对水 15 kg~ 晚疫病 30 kg 或用 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2 次~3 次,间隔 为 7 d~10 d。 主要 病害 疮痂病 每 667 m²用 3.25%苯甲·嘧菌酯 20 mL~40 mL 对水 15 kg~30 kg,叶面喷施。 每 667 m²用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 g+2.5 kg 滑石粉或咯菌腈 25 mL/L·精甲霜 黑痣病 37.5 mL/L 60 mL~65 mL 对水 7 kg~8 kg 拌种。在发病初期每 667 m²用 23%噻呋酰胺 悬浮剂 30 g 或 20%甲基立枯磷乳油 50 mL~80 mL 对水 15 kg~30 kg 进行叶面喷雾。 发病初期用 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 750 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 200 g~300 g,连灌 2 青枯病 次~3 次,间隔为 7 d~10 d。 当有蚜株率达 5%时,每 667 m²用 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 10 mL~20 mL 对水 15 kg~ 蚜虫 30 kg 或 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 10 g~20 g 对水 15 kg~30 kg,进行叶面喷施。 螨类 用 8%阿维·哒螨灵乳油 1500~2000 倍液或 0.9%阿维菌素乳油 2000~3000 倍液喷雾。 用 20%螺虫·呋虫胺悬浮剂 20 mL~30 mL 对水 15 kg~30 kg 或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 3 主要 粉虱 g~5 g 对水 15 kg~30 kg 叶面喷施。 虫害 潜叶蝇 幼虫为害初期,用 1.8%阿维菌素

pdf文档 DB41-T 1988-2020 早春大棚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1-T 1988-2020 早春大棚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 河南省 第 1 页 DB41-T 1988-2020 早春大棚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 河南省 第 2 页 DB41-T 1988-2020 早春大棚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 河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2 23:20:3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