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01 B 60 DB5206 铜 仁 市 地 方 标 准 DB5206/T 119-2020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on low-yield stands of Camellia oleifera 2020-09-30 发布 铜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12 -31 实施 发 布 DB5206/T 119-2020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铜仁市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铜仁市林业局。 本文件参加起草单位:铜仁市林业科学院、铜仁学院、铜仁市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一 航生态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大龙益寿植物油有限公司、贵州黔玉油茶开发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代忠迪、徐东、汪建权、安启明、罗勇兵、杨红、梁玖华、黄河、张福安、 杨艳萍、刘四黑、李思颖、蒋雨松、李春红、代松、何怡、石军、叶润、陆红霞、卢晓刚。 I DB5206/T 119-2020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目标、类型与划分标准、改造技术措施等内 容。 本文件适用于铜仁市辖区内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本文件。 LY/T 1935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林分 forest stand 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林子。 3.2 油茶低产林 low-yield stands of Camellia oleifera 2 2 年产油量在150kg/hm (产籽量600kg/hm )以下的油茶成林。 3.3 叶面积指数 leaf area index 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 3.4 垦复 reclamation 对油茶造林地翻土,除去土中大石块、树兜和树根等杂物,将土壤表土深翻15 cm以上的过程。 3.5 高接换种 high-grafting 在健壮的成年树上换接良种。 3.6 1 DB5206/T 119-2020 油茶纯林 pure stands of Camellia oleifera 油茶覆盖度或株数比例占 85%以上的林分。 3.7 油茶混交林 mixed stands of Camellia oleifera 油茶与乔木树种组成的乔灌混交林,油茶株数 50 株/亩以上或覆盖度≥30%。 4 改造目标 2 2 纯林单位面积产油量达到 225kg/hm 以上,混交林单位面积产油量达到 75kg/hm 以上。 5 低产林类型与划分标准 5.1 类型 根据林分低产程度划分为Ⅰ类低产林、Ⅱ类低产林、Ⅲ类低产林、Ⅳ类低产林。林分调查表见 附录 A。 5.2 划分标准 Ⅰ类低产林:林分结构合理,优良品种类型 50%以上,立地条件较好的油茶林。 Ⅱ类低产林:立地条件较好,大部分植株处于中壮林,但稀密不均,或老、劣、病、残株占全 林的 1/3 左右,常年产油量在 60kg/hm2 以下的油茶林。 Ⅲ类低产林:土壤较肥沃,土层厚度在 1m 以上,坡度在 25°以下,老、劣、病、残株占全林 的 2/3 左右,常年产油量在 30kg/hm2 以下的油茶林。 Ⅳ类低产林:长期荒芜不管理,杂草灌木丛生,与松杉等乔木混交,形成混交林,常年产油量 在 30kg/hm2 以下的油茶林。 6 改造技术措施 6.1 抚育改造 6.1.1 适用范围 适用于Ⅰ类低产林、Ⅱ类低产林。 6.1.2 林地清理 将油茶林中杂草灌木、其它乔木树种及灌木连根挖除,保留少量对油茶林分有益的树种。 6.1.3 林分密度调整 2 2 Ⅰ类低产林、Ⅱ类低产林保留 900 株/hm ~1650 株/hm 。郁闭度调整在 0.7 左右。 6.1.4 整形修剪 每年 12 月至翌年 3 月(收摘茶果后到春梢萌发前)。根据原来树型使树体保持“自然圆头型”、 “自然开心型”等树形,一次修剪不宜过大,以疏删、轻修为主,剪掉枯枝、病虫枝、寄生枝、徒 长枝等;结果树强枝轻剪,弱枝重剪。切口要光滑,必要时涂上一层保护油漆。树高不超过 4m,内 2 DB5206/T 119-2020 膛做到通而不空,叶面积指数保持在 5~6 之间。 6.1.5 垦复 三年一深挖,一年一浅锄。冬季深垦,深度在 20cm 以上;夏季浅锄,深度不超过 10cm。坡度 15°以下的梯带平地和缓坡地进行全垦,深度 20cm 左右。坡度 15°~25°的山地,宜采取环山带 状轮流垦复,带宽 8m~10m。坡度 25°以上的陡坡油茶林,应进行带状垦复,带宽不超过 5m,每年 进行轮换。 6.1.6 挖竹节沟 结合深挖垦复沿环山水平带内侧开挖竹节沟,沟底宽 50cm,深 40cm;沟距依林地坡度大小而定, 大于 15°的上下沟距 8m~9m,15°以下的沟距 12m~15m;坡度陡、地形破碎不便于开挖环山水平 竹节沟,可根据实地情况,采取挖鱼鳞坑等多种形式。 6.1.7 施肥 6.1.7.1 施肥种类及施肥量 每年施肥 2 次。12 月至翌年 3 月施基肥,以农家肥为主,施肥量 10kg/株;5 月份施追肥,以 速效肥为主,施肥量 250g/株。 6.1.7.2 施肥方法 采用穴施、条施、环施或辐射状施肥,施肥深度 10cm 以上。坡度 15°以上的林分宜在植株上 坡施肥。 6.1.8 空地补植 对油茶低产林林间空地(原有空地、清理林地和伐除老劣病残株后间距超过 3m×3m 的空地)要 求用花期一致的优良无性系两年生嫁接苗进行补植。采取大穴(70cm×70cm×60cm)整地,穴内要 施足基肥(有机肥)。补植季节以早春为宜,栽植时根舒、苗正、填土踩实。 6.1.9 授粉树配置 对品系比较单一的林分,按 10 株/亩~20 株/亩种植花期一致的其他优良品系作授粉树。 6.1.10 截干复壮 一次更新:12 月~翌年 2 月在主干上部 20cm~50cm 处锯断并削平截口,施有机肥 10kg/株。春 季萌芽后疏剪,保留均匀分布的 3 个~5 个枝条培养为主枝。通过春季疏剪和夏季摘心,恢复形成 树冠。 分步更新:隔行或隔株截干更新,2~3 年后对剩余植株进行截干更新。具体操作方法同前。 6.2 高接换种 6.2.1 适用范围 适用于Ⅰ类低产林、Ⅱ类低产林。 6.2.2 砧木选择 每株选择 1 个~3 个分枝角度适当、干直光滑、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主枝作砧木。 6.2.3 接穗的采集 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良高产品种。采集树冠中上部外围的、生长健壮的当年生春梢。本地接 穗宜随采随接。外调穗条保湿运输,放阴凉潮湿处贮藏。 6.2.4 嫁接时期 3 DB5206/T 119-2020 夏接 5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秋接 9 月~10 月底。 6.2.5 嫁接方法 按 LY/T 1935 规定执行。 6.2.6 接后管理 嫁接后及时抹萌芽条。40d左右接穗芽萌出即将碰到塑料袋时,在阴天或傍晚除去保湿袋,保留 遮阴罩。9月气温降低后,除去遮阴罩。为防风折,用枝干等支撑物绑扶新梢。同时,接后要适量施 肥,施尿素、硫酸钾各100g/株,或施三元复合肥,防止人畜危害和蚂蚁侵害。 6.3 截干更新 6.3.1 适用范围 适用于Ⅲ类低产林、Ⅳ类低产林。 6.3.2 一次截干更新 按照 LY/T 1935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标准执行。 6.3.3 分步截干更新 按照 LY/T 1935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标准执行。 6.4 病虫害防治 按照 DB5206/T 122 标准执行。 4 DB5206/T 119-202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油茶低改林分调查表 表A.1 油茶低改林分基本情况记录表 样地编号 林分营建时间 地点 省 县 地貌 林分面积 乡 村 海拔 小地名 坡向 坡度 土壤类型 土层厚度 土壤 pH 值 土壤肥力 是否纯林 油茶密度 近三年的林分管理情况: 调查人: 表A.2 油茶低改林标准地每株调查表 样地号 地点 低改林模式 株号 树高 m 调查时间 冠幅 m 基径 cm 生长势 东西 病虫害 结果数 果重 南北 1 2 3 调查人: 表A.3 油茶果实室内测定记录表 样地号 地点 低改林模式 果号 单果重 果色 果高 果径 果壳厚 调查时间 籽数 籽重 备注 1 2 3 5

pdf文档 DB5206-T 119-2020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 铜仁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206-T 119-2020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 铜仁市 第 1 页 DB5206-T 119-2020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 铜仁市 第 2 页 DB5206-T 119-2020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 铜仁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2 13:46:1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