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学习GB-T 33128-2016 螺旋粉虱检疫鉴定方法.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标准规定了螺旋粉虱的现场检验、实验室鉴定和标本保存等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螺旋粉虱的检疫和鉴定。
学名: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1965。
英文名:Spiralling whitefly,Keys whitefly。
分类地位:半翅目 Hemiptera,粉虱科 Aleyrodidae,复孔粉虱属 Aleurodicus。
复孔粉虱属在全世界已描述35种,我国仅在海南岛和台湾岛局部发现螺旋粉虱。该属内形态上与
螺旋粉虱近缘的重要种类有A.coccolobae Quaintance &.Baker,A.maritimus
Hempel,A. pulvinatus
(Maskell),A.rugioperculatus Martin。
传播途径:该虫以卵、若虫、拟蛹和成虫随寄主叶片、茎、果实和花远距离传播。
根据螺旋粉虱的为害状,在检疫现场或发生疑似螺旋粉虱的田地,肉眼观察寄主叶片背面,取得卵、
若虫、拟蛹和成虫虫样,用显微镜观察,根据形态特征进行种类鉴定。螺旋粉虱的地理分布、寄主和生物
学习性等参见附录 A。
体视显微镜、放大镜、小毛笔、镊子、剪刀、白瓷盘、解剖针、指形管、标签等。
在检疫现场或发生疑似螺旋粉虱的田地,观察有关寄主植物叶片背面是否有雌成虫产卵时所形成
的螺旋状蜡泌物(参见附录 B 中图
B.1),是否有卵、若虫、拟蛹或成虫。对现场检测发现的各种虫态个
体用镊子或毛笔收集,以指形管保存,加贴标签,或编号,记录时间、地点、寄主、采集人等,带回实验室。
将虫样标本置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是否符合以下鉴别特征。螺旋粉虱形态特征描述详见附录C。
成虫个体较大,体长2 mm
左右;蛹壳的体背有5对~7对能产蜡丝的复合孔,1对在头部,其余在
GB/T 33128—2016
腹部,分泌的蜡丝粗壮,很长,并缠绕在一起,使虫子很容易见到。
长椭圆形,大小0.30 mm×0.11
虫体大小为0.33 mm×0.15mm,
mm,表面光滑, 一端有一柄状物。
触角2节,足3节;背面隆起、体背分泌少量絮状蜡粉。
虫体大小为0.48 mm×0.26mm,
体侧分泌有少量絮状或丝状蜡粉。
足、触角退化,分节不明显;初脱皮时虫体透明,背面隆起,体背、
虫体大小为0.67 mm×0.42mm,
足、触角进一步退化,分节不明显;体周缘长有放射状细腊丝。
大小为1.02 mm×0.69mm,
初脱皮时透明,扁平状,无蜡粉;足、触角和复眼完全退化,体背有很
多形态各异的蜡孔,在虫体胸部和腹部分别有一对和四对复合孔,腹部第7、8节不具小复合孔,亚缘区
孔群延续至皿状孔后方,但腹部第6、7节间缝与腹袋之间的中间区域无孔(参见附录B
中图B.2)。
翅展为3.50 mm~4.65 mm。
雌雄个体均具有两种形态,即前翅有翅斑型和前翅无翅斑型。前翅
有翅斑的个体明显较前翅无翅斑的大,雌性体长为1.55 mm~1.75
mm;雄性体长为1.65 mm~
2.46 mm。
初羽化的成虫浅黄色、近透明。在前翅末端有一具金属光泽的斑。雄性形态与雌性相似,但
腹部末端有一对铁状交尾握器。
以6.3.5为主要依据,6.3.2、6.3.3、6.3.4和6.3.6,附录 B 和附录 D
作参考,符合6.3.5和6.3.6的可
判定为螺旋粉虱。
经过鉴定的螺旋粉虱标本应永久保存,并加注明时间、地点、寄主、采集人等信息的标签。
GB/T 33128—2016
(资料性附录)
螺旋粉虱其他信息
A.1 地理分布
欧洲及地中海地区:葡萄牙、西班牙(加那利群岛)。
亚洲:孟加拉国、文莱、印度(安德拉邦、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马哈拉施特邦、泰米尔纳德邦)、印度
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岛)、马来西亚(半岛、沙巴岛、沙捞越)、老挝、马尔代夫、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斯
里兰卡、泰国、越南。
非洲:贝宁、喀麦隆、刚果、加纳、尼日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多哥、毛里求斯。
北美洲:美国(佛罗里达、夏威夷)。
南美洲: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厄瓜多尔。
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巴哈马、巴巴多斯岛、伯利兹、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克、多米尼加、海
地、尼加拉瓜、瓜德罗普、危地马拉、马提尼克岛、巴拿马、波多黎各。
大洋洲:美属萨摩亚群岛、库克群岛、斐济、密克罗尼西亚、法属波利尼西亚、关岛、基里巴斯、马绍尔
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瑙鲁、新喀里多尼亚群岛、帕劳、所罗门群岛、汤加、托克劳、西萨摩亚、巴布亚新几
内亚、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领地)。
我国台湾和大陆局部也有发生。
A.2 寄主
已记载的寄主达90科295属480多种,主要为害蔬菜、花卉、水果和行道树等,其中榄仁、番石榴、
印度紫檀是螺旋粉虱的嗜食寄主。主要寄主参见表A.1。
表 A.1 螺旋粉虱主要寄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33128—2016
表 A.1 ( 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33128—2016
表 A.1 (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33128—2016
表 A.1 (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33128—2016
表 A.1 (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3 生物学习性
螺旋粉虱生活史分为卵、
一龄若虫、二龄若虫、三龄若虫、拟蛹及成虫等6期。幼虫阶段,仅一龄若
虫可以主动运动。卵通常产在叶片背面。在20℃~39℃的室温条件下,卵在9
d~11d 孵化, 一龄若 虫 6 d~7d, 二龄若虫4 d~5d, 三龄若虫5d~7d,
拟蛹10 d~11d。 在实验室条件下,成虫最长可存 活39 d。
在孵化的当天便可产卵,并且可以一直产卵到死。未经配对的雌虫只能产雄性后代,经配对的
雌虫可产雌性或雄性后代。
A.4 为害状
螺旋粉虱杂食性,寄主多,分布范围广。为害寄主时,主要以叶部为主,但发生严重时会为害果实或
茎部,甚至为害花。若虫于叶片背面吸食汁液,使叶片卷曲、老化,提前落叶,并分泌蜜露滴粘于叶面。
成虫产卵时把蜡粉布置成螺旋状,使植物叶片呈银白色。
style="width:2.71337in;height:4.44004in" />style="width:2.97344in;height:4.00664in" />GB/T 33128—2016
(资料性附录)
螺旋粉虱为害特征和蛹壳特征图
螺旋粉虱为害特征和蛹壳特征如图 B.1 和 图 B.2 所示。
style="width:9.75986in;height:5.01314in" />
注:示雌成虫产卵时把蜡粉形成的螺旋状蜡泌物。
图 B.1 螺旋粉虱为害特征
style="width:4.35326in;height:3.25996in" />
A
说明:
A—— 蛹壳的腹面和背面;
B——第10腹节背板的管状孔;
C——第4腹节背部的右侧,示不同的分泌孔。
注:仿虞国跃。
图 B.2 螺旋粉虱蛹壳特征图
GB/T 33128—2016
(规范性附录)
螺旋粉虱的形态特征
C.1 卵
长椭圆形,大小0.30 mm×0.11mm, 表面光滑,
一端有一柄状物。散产,多覆盖有白色蜡粉。初
产时白色透明,随后逐渐发育变为黄色。
C.2 若 虫
C.2.1 一龄若虫
虫体大小为0.33 mm×0.15mm,
触角2节,足3节;初孵若虫虫体透明,扁平状,随虫体发育逐渐
变为半透明至淡黄色或黄色,背面隆起、体背分泌少量絮状蜡粉。复眼红色,足发达。
一龄若虫主要于
上午孵化,孵化后转移至叶脉两侧固定取食。
C.2.2 二龄若虫
虫体大小为0.48 mm×0.26
mm,足、触角退化,分节不明显;初脱皮时虫体透明,扁平状,无蜡粉;
随虫体发育逐渐变为半透明至淡黄色或黄色,背面隆起,体背、体侧分泌有少量絮状或丝状蜡粉;二龄后
期虫体钝厚,椭圆形,体上蜡粉减少。
C.2.3 三龄若虫
与二龄若虫相似。虫体大小为0.67 mm×0.42mm,
足、触角进一步退化,分节不明显;发育中期,
体背有少量絮状蜡粉,体周缘长有放射状细腊丝,长约为虫体的一半。
C.3 拟 蛹
大小为1.02 mm×0.69
mm,初脱皮时透明,扁平状,无蜡粉,随虫体发育逐渐由半透明转至淡黄
色或黄色,背面隆起,足、触角和复眼完全退化,随着虫子发育体上的蜡粉逐渐增多、蜡丝加长,体背有很
多形态各异的蜡孔,分泌絮状蜡粉;在虫体胸部和腹部分别有一对和四对复合孔,分泌丝状蜡粉;丝状蜡
丝最长可达虫体十倍以上。舌状突两侧的蜡孔分泌粗厚的毛刷状蜡丝。羽化成虫后,拟蛹壳背中线留
有一羽化孔。
C.4 成 虫
翅展为3.50 mm~4.65mm。
雌雄个体均具有两种形态,即前翅有翅斑型和前翅无翅斑型。前翅
有翅斑的个体明显较前翅无翅斑的大,雌性体长为1.55 mm~1.75
mm;雄性体长为1.65 mm~
2.46 mm。
初羽化的成虫浅黄色、近透明,随成虫的发育不断分泌蜡粉。之后在前翅未端有一具金属光
泽的斑,但亦有部分个体前翅无斑。成虫腹部两侧具有蜡粉分泌器,初羽化时不分泌蜡粉,随成虫日龄
的增加蜡粉分泌量增多。雄性形态与雌性相似,但腹部末端有一对铁状交尾握器。
GB/T 33128—2016
(资料性附录)
螺旋粉虱及其重要近缘种的分类检索表
1 腹部第7、8节不具小复合孔 2
腹部第7、8节各具1对小复合孔 3
2
亚缘区孔群延续至皿状孔后方,但腹部第6、7节间缝与腹袋之间的中间区域无孔
A.disperusRussell
亚缘区孔群在舌状突后方中断,但腹部第6、7节间缝与腹袋之间的中间区域有孔
A.coccolobaeQuaintance&.Baker
3 亚缘区具双缘孔 A.maritimusHempel
亚缘区无双缘孔 4
4 舌状突端部圆钝,盖片表面相对光滑,仅具微刺 A.pulvinatus(Maskell)
舌状突端部尖锐,盖片具明显褶皱 A.rugioperculatusMartin
GB/T 33128—2016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33128-2016 螺旋粉虱检疫鉴定方法. 进一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