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学习GB-T 33033-2016 木槿曼粉蚧检疫鉴定方法.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标准规定了木槿曼粉蚧 Maconellicoccus
hirsutus(Green)的检测、标本制作和室内鉴定等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进出境植物检疫、国内植物检疫和大田防治工作中的木槿曼粉蚧的检测、标本制作和
鉴定。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腹脐 circulus
位于虫体腹部腹面第3、4腹节间,常以局部角质化的狭窄硬化框为界限。
注:腹脐的数目和大小在不同种类的蚧虫中变化很大,又名腹裂。
2.2
背孔 ostioles
着生在虫体背面的一横裂如嘴唇状的构造,数目通常为两对,少数种类只具一对。
注:背孔按着生的位置分为前背孔和后背孔。前背孔着生在前胸背板上,后背孔着生在第6腹节背板上,又名
背裂。
2.3
盘 腺 disk pores
蚧虫分泌蜡腺的一种类型,包括单孔、三孔腺、五孔腺、多孔腺、筛状孔等多种形状的腺体。
2.4
单孔 discoidal pores
盘腺的一种,简单的孔腺,腺孔只有一个,没有明显的小室。
2.5
三孔腺 trilocular pores
盘腺的一种,各种大小的略呈三角形或圆形的硬化结构,其中部有三个长形的腺孔。
2.6
五孔腺 quinquelocular pores
盘腺的一种,具有5个腺孔。
2.7
多孔腺 multilocular pores
盘腺的一种,不同直径的圆形或卵圆形硬化孔,腺孔多于5个。
2.8
领状管腺 oral-collar tubular ducts
蚧虫泌蜡腺的一种类型,圆柱形,有不同的直径和长度,管筒的两边近于平行,管口有一圈狭窄的硬
化环包围着。
GB/T 33033—2016
2.9
蕈状管腺 oral-rim tubular ducts
与领状管腺类似,不同在于管筒的腺口周围有一圈突出的角质状的、成半球形的突起。
2.10
刺孔群 cerarii
粉蚧科中许多种类都具有的特殊泌蜡构造,常着生在虫体背面边缘,少数种类背面中部也有分布。
注:刺孔群一般有两个,少数一个或数个圆锥状刺和聚集在刺附近的三孔腺或少数五孔腺,并常由一些毛共同
组成。
2.11
肛环 anal ring
肛门开口处的硬化环状结构,常为椭圆形,其上具有成列环孔和肛环毛。
2.12
尾瓣 anal lobes
肛环两侧的突出部分。
注:尾瓣端部具1根长刚毛,称端毛。端毛基部腹面常有不同形状的硬化片、硬化棒或硬化条。
学名:Maconellicoccus hirsutus(Green)。
异名:Pseudococcus hibisci Hall,1921;Phenacoccus quarternus Ramakrishna
Ayyar,1921;Phe- nacoccus glomeratus Green,1922;Pseudococcus crotolariae
Miller,1932;Spilococcus perforatus De Lotto,1954;Paracoccus pasaniae
Borchsenius,1962;Pseudococcus crotolariae Yunus&.Ho,1980;Phe-
nacoccus quarternus Varshney,1992。
俗名:grape mealybug,hirsutus mealybug,pink hibiscus mealybug,pink
mealybug。
分类地位:昆虫纲 Insecta,半翅目 Hemiptera,蚧总科 Coccoidea,粉蚧科
Pseudococcidae,曼粉蚧属
Maconellicoccus Ezzat。
木槿曼粉蚧的其他信息参见附录 A。
依据木槿曼粉蚧的为害习性和为害状进行检测,收集样本。雄成虫寿命短,形态特征单一,不作为
种的鉴定依据。分类鉴定主要以雌成虫的形态特征为依据,取得雌成虫样本,将雌成虫制作成玻片标
本,显微镜下观察玻片标本,根据形态特征对种类进行判定。
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酒精灯、水浴锅、温箱、小烧杯、比色皿、放大镜、小镊子、解剖针(刀)、接种
环、小毛笔、载玻片、盖玻片、标签等。
10%氢氧化钾或10%氢氧化钠、蒸馏水、70%乙醇、95%乙醇、无水乙醇、冰乙酸、酸性品红、中性树
胶、丁香油、甘油、二甲苯、苯酚等。
GB/T 33033—2016
对可能携带粉蚧的水果、苗木、花卉等检疫物各部位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果实的果柄、果蒂及植株的
叶片、嫩枝、嫩茎等幼嫩、粉蚧可食部位。寄生部位常伴有白色的蜡粉,在现场检测时,如发现粉蚧,应将
其放入样品袋中,做好现场记录,送实验室进行鉴定。
当只发现有粉蚧若虫时,应将其接入盆栽寄主植物上并置于25℃~28℃条件下培养,待发育至成
虫时再作形态鉴定。
实验室鉴定以雌成虫玻片标本为鉴定依据,木槿曼粉蚧玻片标本制作程序见附录
B。
7.3.1 曼粉蚧属 Maconellicoccus Ezzat
雌成虫鉴定特征
此属雌成虫长椭圆形。触角9节。背孔2对,发达。刺孔群1对~18对不等,各有2根锥刺和三
孔腺群组成,无附毛。盘腺有2种:三孔腺和多孔腺;三孔腺分布体背、腹两面;多孔腺通常分布在腹面;
无五孔腺。管腺有2种:蕈状管腺和领状管腺;覃状管腺有或有时缺,通常只分布在虫体的背面;领管状
腺通常分布在虫体腹面边缘。腹面毛细长,背毛粗短。
7.3.2 木槿曼粉蚧 Maconellicoccus
hirsutus(Green)雌成虫鉴定特征
雌性成虫外观特征观察:活虫体长椭圆形(参见附录C
中图C.1),红褐色或橙粉色,被有薄蜡白粉,
体末有7对蜡丝。
玻片标本形态特征观察:在玻片上体卵圆形(参见附录 D 中图 D.1), 体长约2.5
mm~3.0 mm,宽
约1.5 mm。
触角9节,眼在其后近头缘。腹脐大,椭圆形或方形,在第3、4腹节腹板间,偶尔有节间褶
横过。足细长,爪下无齿。背孔2对,内缘硬化,发达,每瓣上有1根~2根毛和少数三孔腺。肛环在背
末,有成列环孔和6根长环毛,其长略过环径。尾瓣稍发达,其腹面有硬化棒,端毛长于环毛。刺孔群为
5对~7对,除末对外,所有刺孔群均有2根锥刺,无附毛,只有1个~3个三孔腺;末对刺孔群有2根~
3根锥刺,有6个三孔腺,3根附毛。三孔腺分布背、腹面。多孔腺常具10孔眼,只分布在体腹面,在第
5~8腹节前、后缘各有1横列,此外第3、4腹节及第9节上也有少量分布。管腺有2种:覃状管腺和领
状管腺,覃状管腺在头胸部背面成群分布,在腹节背面排成横带状,覃管状腺在体腹面数量较少,仅分布
于体缘区和亚缘区。领状管腺均匀分布背、腹面,腹面常多于背面,前面小于后面。腹面毛较细长,背毛
较粗短。
曼粉蚧属已记录8种,木槿曼粉蚧与该属其他粉蚧的区别和检索表参见附录 E。
以雌成虫形态特征为依据,其余特征描述可作参考。符合7.3.2特征即可判定为木槿曼粉蚧。
GB/T 33033—2016
木槿曼粉蚧各龄若虫、成虫均可用乙醇-甘油保存液保存,成虫也可制成玻片标本保存,同时记录害
虫名称、截获时间、地点、人员等相关信息。
GB/T 33033—2016
(资料性附录)
木槿曼粉蚧的其他信息
A.1 地理分布
亚洲:中国(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澳门、台湾)、孟加拉、文莱、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老 挝、黎巴嫩、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里兰卡、
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也门等。
非洲:贝宁、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乍得、刚果、埃及、加蓬、冈比亚、肯尼亚、利比里亚、尼日尔、
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塞舌尔、索马里、苏丹、坦桑尼亚、赞比亚等。
北美洲:墨西哥、美国等。
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安圭拉岛、阿鲁巴岛、巴哈马群岛、巴巴多斯岛、洪都拉斯、多米尼克、多米尼加、
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海地、牙买加、马提尼克岛、蒙特塞拉特岛、安的列斯群岛、波多黎哥、
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维尔京群岛等。
南美洲: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等。
大洋洲:澳大利亚、关岛、密克罗尼西亚、帕劳群岛、巴布亚岛、新几内亚岛、萨摩亚群岛、所罗门群
岛、汤加、图瓦卢、瓦努阿图、西萨摩亚等。
A.2 寄主植物
木槿曼粉蚧的主要寄主植物见表 A.1。
表 A.1 木槿曼粉蚧的主要寄主植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33033—2016
A.3 生物学特性及为害
A.3.1 生物学特性
该虫具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在我国南宁地区一年发生3代~4代,世代重叠,以受精雌成虫和若
虫越冬;4月~11月均有发生,4月上中旬成虫开始产卵,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第1代若虫开始孵化。
在印度,雌成虫在1周的产卵中可产卵150个~600个,卵期为6 d~9d;
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完成每
个世代仅需5周,1年可以繁殖高达15代,所以夏秋,可以看到该虫严重的世代重叠现象;卵和其他虫
态均可以在寄主或土壤中越冬。
A.3.2 为害
木槿曼粉蚧雌虫和若虫在枝梢和叶背吸取汁液,抑制其生长使得枝条变形,引起植物长势衰退,生
长缓慢,花蕾脱落,叶片变黄,嫩枝干枯,甚至植株死亡。同时该虫分泌大量的蜡粉,并诱发煤污病,降低
了观赏植物的观赏价值。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还严重为害棉花等经济作物。
A.4 传播途径
木槿曼粉蚧低龄若虫可随风、雨、鸟类、覆盖物、机械等传播到健康植株。由于具蜡质,虫体常被动
地黏附于田间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动物或人体上而传播、扩散。若虫也可随灌溉水流动而扩散。木
槿曼粉蚧发生时,常见与蚂蚁共生的现象,蚂蚁常会将若虫从受感染植株搬运到健康植株上。远距离传
播主要靠寄主植物及其产品、栽培介质和运输工具进行。
GB/T 33033—2016
(规范性附录)
木槿曼粉蚧雌成虫玻片标本制作方法
B.1 标本固定
挑取样品上的粉蚧置入70%乙醇中杀死固定2 h,
以备制作玻片标本。如需长期保存,则在70%乙
醇中加入少量甘油(50:1)作为保存液。
B.2 净化
通常把已经在70%乙醇中固定的虫体用解剖针在虫体背面刺小洞,或用解剖刀在虫体中腹背交界
处划开一条开口。然后将标本移入加有10%氢氧化钾或10%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或其他小型容器
中,置于水浴锅中加热,以不沸腾为度,定时观察,直至体外蜡质和虫体内含物全部融化,彻底清除内含
物,虫体变为清洁透明,以便看清虫体表面的细微结构,净化时间以标本透明为准。
B.3 漂洗
经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处理过的标本,应用清水漂洗。将经碱液净化处理的标本转移到酸性乙醇
(冰醋酸10 mL, 蒸馏水45 mL,95% 乙醇45 mL) 中,漂洗中和10 min。
B.4 染色
染色时以浅的器皿如表面皿或凹玻片等为好,可看得清楚,便于操作。将标本转移到酸性品红(酸
性品红95%乙醇饱和溶液)中染色,染色时间视标本着色情况而定, 一般在8 h
以上。
B.5 脱水
用70%乙醇洗掉多余染色剂,再依次经过95%乙醇、100%乙醇脱水各5 min。
B.6 固色透明
移入二甲苯酚(二甲苯:苯酚为3:1)内5 min~10min,
进一步透明;移入二甲苯中1 min~3 min
使颜色固定;移入丁香油中10 min~30 min或更长时间。
B.7 整姿封盖
将标本转移到载玻片上,丁香油未干时立刻整理姿式,然后加一滴中性树胶,整姿后用盖玻片封片。
GB/T 33033—2016
(资料性附录)
木槿曼粉蚧雌性活虫体外观形态图
木槿曼粉蚧雌性活虫体外观形态如图 C.1 所示。
style="width:5.66652in;height:7.16012in" />
注:引自:http://www.sel.barc.usda.gov/scale/。
图 C.1 木槿曼粉蚧 Maconellicoccus
hirsutus(Green)雌性活虫体外观形态
GB/T 33033—2016
木 槿 曼 粉 蚧 雌 成 虫 形 态 特 征 图
多孔腺
注1: 背腹半分图:中线左侧示背面,右侧示腹面。
注2: 仿 Williams,2004。
图 D.1 木槿曼粉蚧 Maconellicoccus
hirsutus(Green)雌成虫形态特征图
GB/T 33033—2016
(资料性附录)
曼粉蚧属常见种检索表
无腹脐 6
2 刺孔群4对~7对,仅分布在腹部 3
刺孔群1对,位于臀瓣上 5
3 覃状管腺有大小两种不同的类型,触角长 500 μm~630 μm M.ugandaeLaing
覃状管腺只有一种类型,触角长度小于480μm 4
4
领状管腺在体节中区背面排成横带状,腹脐椭圆形或方形,宽一般85μm~140μm,只是偶尔
有节间褶横过,覃状管腺宽3.7μm~5μm,长7.5μm~8.5 μm M.hirsutusGreen
背面无领状管腺,腹脐宽一般150μm~195μm,两侧有缺口,有节间褶横过,蕈状管腺宽
6.25 μm~7.50μm宽,长12.5μm M.ramchensisWilliams
5
每个覃状管腺的管口有明显突出的硬化框,背部无领状管腺,胸部腹面无多孔腺………………
……………………………………… M.tasmaniaeWilliams
每个覃状管腺的管口有不太突出的硬化框,背部有领状管腺且每个领状管腺形状一致,胸部腹
面有多孔腺 M.lanigerusFuller
6
刺孔群1对,位于臀瓣上,覃状管腺有两种类型,每种宽度都小于三孔腺,管口具有不太明显的
或硬化或膜质化的边框 M.australiensisGreen&.Lidgett
刺孔群4对,蕈状管腺宽度大于三孔腺,管口有明显突出的硬化框
7
7 背面有领状管腺,腿节上有锥刺状刚毛 M.leptospermiWilliams
背面无领状管腺,腿节上无锥刺状刚毛,仅有鞭毛状刚毛
M.multiporiTakahashi
注:该检索表译自EPPO Standards PM 7/70 Maconellicoccus hirsutus。
GB/T 33033—2016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33033-2016 木槿曼粉蚧检疫鉴定方法. 进一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