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本文是学习GB-T 22395-2022 锅炉钢结构设计规范.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支承式和悬吊式锅炉钢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支承式和悬吊式锅炉钢结构的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 700 碳素结构钢

GB/T 1228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

GB/T 1229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母

GB/T 1230 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

GB/T 1231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

GB/T 1591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 3632 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

GB/T 5117 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

GB/T 5118 热强钢焊条

GB/T 5293
埋弧焊用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焊丝-焊剂组合分类要求

GB/T 5313 厚度方向性能钢板

GB/T12470 埋弧焊用热强钢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焊丝-焊剂组合分类要求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7—2017 钢结构设计标准

GB 50019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 50661 钢结构焊接规范

JGJ 82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

JGJ 99—2015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NB/T 47043 锅炉钢结构制造技术规范

NB/T 47055 锅炉涂装和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frame structure

由柱和梁刚性连接组成的具有抗剪和抗弯能力的结构。

GB/T 22395—2022

3.2

框架-支撑结构 frame-bracing structure

由框架和支撑共同组成抗侧力体系的结构。

3.3

支撑结构 bracing structure

在梁柱构件所在平面内,沿斜向设置支撑构件,以支撑轴向刚度抵抗侧向作用的结构。

3.4

主柱 main column

主要承受锅炉本体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柱。

3.5

顶板 main boiler support level

锅炉钢结构顶部悬吊或支承锅炉本体荷重梁的总称。

3.6

顶板主梁 main girder

顶板中直接把锅炉本体荷载传给柱的梁。

3.7

顶板次梁 secondary girder

与顶板主梁相连,把荷载传给顶板主梁的梁。

3.8

叠梁 horizontal split girder

由上下两部分(或多部分)组成,用螺栓或焊接连接在一起共同工作的梁。

3.9

深梁 deep beam

高跨比大于1/6的简支单跨梁。

3.10

锅炉导向装置 boiler guide

实现悬吊锅炉"膨胀中心"的限位结构。

4 一般要求

4.1
锅炉钢结构支承锅炉本体各部件,并维持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承受风荷载、雪荷载和地震作用,
承受电站设计单位提供并经同意作用在锅炉钢结构上的荷载。除特殊要求外,锅炉钢结构不直接承受
动力荷载。

4.2
进行锅炉钢结构设计时,应合理选择结构方案、材料、连接方式和构造措施,满足结构构件在运输、
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强度、稳定性和刚度要求。

4.3
锅炉钢结构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按承载
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4.4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包括:构件或连接的强度破坏、脆性断裂,因过度变形而不适用于继续承载,结
构或构件丧失稳定,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和结构倾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包括:影响结构、构件或非结构
构件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

4.5
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锅炉钢结构时,应采用荷载(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和偶然组合。按正常
使用极限状态设计锅炉钢结构时,应采用荷载(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

4.6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锅炉钢结构,应进行抗震设计。本文件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GB/T 22395—2022

6度~9度地区锅炉钢结构的设计。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时,应按专门规定执行。

4.7 露天布置和紧身封闭的锅炉钢结构应进行抗风验算。

4.8
构件应避免高温(150℃以上)作用,长期受到高温作用的构件,除选用合适的钢材外,应采取隔热
或冷却措施。

4.9 锅炉钢结构的温度区段长度(伸缩缝的间距),露天布置时不超过120 m,
紧身封闭时不超过

150 m,可不计入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的影响。

4.10 设于寒冷地区的锅炉钢结构,在设计时应采取措施提高结构的抗脆断能力。

4.11
锅炉钢结构的节点无论采用何种连接形式,当节点视为刚性连接时,应符合受力过程中构件在节
点处的交角不变的假定,同时连接应具有充分的强度承受交汇构件端部传递的所有最不利内力。当节
点视为铰接时,应使连接具有充分的转动能力,但能有效的传递横向剪力与轴心力。

4.12 锅炉钢结构的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系数(Y。)取1.0。

4.13 锅炉钢结构设计时所需的自然环境条件有:

a) 基本风压值;

b) 地面粗糙度类别;

c) 基本雪压值;

d) 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e) 设计地震分组;

f) 场地类别;

g) 工作温度

4.14 按本文件设计的锅炉钢结构应按 NB/T 47043制造和检验。

5 材料、设计指标和结构(构件)变形的规定

5.1
锅炉钢结构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和工作环境等因素选用合适的钢材。锅炉钢结构的主要受力结
构宜采用Q235 钢、Q355 钢、Q390 钢和 Q420 钢,其质量应分别符合 GB/T700 和
GB/T 1591 的规定。 当有可靠依据时,可采用其他牌号的钢材。

5.2
主要受力构件的钢材应具有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冷弯试验和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证,
对焊接结构应具有碳当量的合格保证。

5.3 抗震设防的锅炉钢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所使用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大于0.85;

b) 钢材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小于20%;

c) 钢材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5.4 锅炉钢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钢材的质量等级应按表1采用。

GB/T 22395—2022

1 钢材质量等级选用

钢级

工作温度(T)*

T>0

-20<T≤0

-40<T≤-20

无地震

有地震

无地震

有地震

Q235

B

B

B

B

受拉构件或受拉板件: 板厚(直径)<40 mm时:C

板厚(直径)≥40 mm时:D

C

板厚(直径)≥40 mm时:

D

Q355

Q390 Q420

C

D

工作温度按GB50019规定的累年最低日平均温度采用。对于室内布置或紧身封闭的锅炉钢结构,如有采暖

设备其工作温度可视为0℃以上,否则可按GB50019规定的累年最低日平均气温增加5℃采用。

5.5 采用焊接连接的钢结构,当钢板厚度不小于40 mm
且沿板厚方向有较高撕裂拉力作用,包括较高 约束拉应力作用时,宜采用Z15
级厚度方向性能钢板,其质量应符合GB/T 5313的规定。

5.6 顶板梁板厚大于40 mm 时,原材料宜以正火状态供货。

5.7 地脚锚栓可选用Q235 钢或 Q355 钢,其质量等级应符合表1的规定。

5.8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应符合 GB/T 1228、GB/T 1229、GB/T 1230、GB/T 1231
或 GB/T 3632 的 规

定。其材料和螺栓力学性能按表2的规定。

2 高强度螺栓、螺母、垫圈的材料和螺栓力学性能

类别

性能等级

推荐材料

适用规格

力学性能

N/mm²

屈服强度

(fy)

抗拉强度

(f.)

大六角头

高强度螺栓

连接副

螺栓

8.8S

45、35

≤M20

≥660

830~1030

20MnTiB、40Cr、ML20MnTiB

≤M24

35CrMo、35VB

≤M30

10.9S

20MnTiB、ML20MnTiB

≤M24

≥940

1040~1240

35VB

≤M30

螺母

8H

45、35、ML35

≤M30

10H

垫圈

35 HRC~45 HRC

45、35

≤M30

扭剪型

高强度螺栓

连接副

螺栓

10.9S

20MnTiB、ML20MnTiB

≤M24

≥940

1040~1240

35VB、35CrMo

M27、M30

螺母

10H

45、35、ML35

≤M30

垫圈

35 HRC~45 HRC

45、35

≤M30

GB/T 22395—2022

5.9 热轧钢材的强度设计指标应按表3采用。

3 热轧钢材的强度设计指标

钢材牌号

钢材厚度(直径)

(1)

mm

强度设计值

N/mm²

钢材强度

N/mm²

抗拉、抗压和

抗弯(f)

抗剪

(f、)

端面承压

(刨平顶紧)(f.)

屈服强度

(fy)

抗拉强度

(f.)

Q235(A BCD)

t≤16

215

125

320

235

370

16<t≤40

205

120

225

40<t≤100

200

115

215

Q355(BCD)

t≤16

305

175

400

355

470

16<t≤40

295

170

345

40<t≤63

290

165

335

63<t≤80

280

160

325

80<t≤100

270

155

315

100<t≤150

240

140

380

295

450

150<t≤200

230

130

285

Q390(BCD)

t≤16

345

200

415

390

490

16<t≤40

330

190

380

40<t≤63

310

180

360

63<t≤100

295

170

340

100<t≤150

260

150

400

320

470

Q420(BC)

t≤16

375

215

440

420

520

16<t≤40

355

205

410

40<t≤63

320

185

390

63<t≤100

305

175

370

100<t≤150

275

160

425

350

500

注:表中厚度系指计算点的钢材厚度,对轴心受力构件系指截面中较厚板件的厚度。

5.10 手工焊接采用的焊条应符合GB/T5117 或 GB/T 5118
的规定。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的 焊丝和相应的焊剂应符合GB/T 5293 和
GB/T 12470 的规定。

5.11 焊缝的强度设计指标应按表4采用,并符合以下要求。

a) 自动焊和半自动焊所采用的焊丝和焊剂,其熔敷金属的力学性能不低于
GB/T 5293 和 GB/T 12470的规定。

b) 锅炉钢结构的焊缝质量等级符合 NB/T 47043 的规定。

c) 对接焊缝抗弯受压区强度设计值取f°,抗弯受拉区强度设计值取f"。

d)
施工条件较差的高空安装焊缝乘以折减系数0.9;进行无垫板的单面施焊对接焊缝乘以折减系
数0.85;按轴心受力计算的单角钢单面连接时乘以系数0.85。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时折减系数
连乘。

GB/T 22395—2022

4 焊缝的强度设计指标

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

焊接方法和

焊条型号

构件钢材

对接焊缝强度设计值

角焊缝强度

设计值

对接焊缝

抗拉强度

(fY)

角焊缝

抗拉、抗

压和抗

剪强度

(fl)

钢级

厚度(直径)(t)

mm

抗压

(f:)

焊缝质量为下列

等级时,抗拉(fY)

抗剪

(f:)

抗拉、抗压

和抗剪

(f7)

一、二级

三级

自动焊、半 自动焊和 E43型焊条

的手工焊

Q235

t≤16

215

215

185

125

160

415

240

16<t≤40

205

205

175

120

40<t≤100

200

200

170

115

自动焊、半 自动焊和 E50型焊条

的手工焊

Q355

t≤16

305

305

260

175

200

480

280

16<t≤40

295

295

250

170

40<t≤63

290

290

245

165

63<t≤80

280

280

240

160

80<t≤100

270

270

230

155

100<t≤150

240

240

205

140

150<t≤200

230

230

195

130

Q390

t≤16

345

345

295

200

16<t≤40

330

330

280

190

40<t≤63

310

310

265

180

63<t≤100

295

295

250

170

100<t≤150

260

260

220

150

自动焊、半 自动焊和 E55型焊条

的手工焊

Q420

t≤16

375

375

320

215

220

540

315

16<t≤40

355

355

300

205

40<t≤63

320

320

270

185

63<t≤100

305

305

260

175

100<t≤150

275

275

235

160

表中厚度系指计算点的钢材厚度,对轴心受力构件系指截面中较厚板件的厚度。

5.12 螺栓连接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5采用。

A 级 、B 级螺栓孔的精度和孔壁表面粗糙度,C
级螺栓孔的允许偏差和孔壁表面粗糙度,均应符合

GB 50205 的规定。

GB/T 22395—2022

5 螺栓连接的强度设计值

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

螺栓性能等级和

构件的钢级

普通螺栓

锚栓

承压型连接高强度螺栓

C级螺栓

A级、B级螺栓

抗拉

(fh)

抗剪

(fv)

承压

(f))

抗拉

(fl)

抗剪

(ft)

承压

(fì)

抗拉

(fì)

抗拉

(f¹)

抗剪

(fb)

承压

(fh)

普通螺栓

4.6级

4.8级

170

140

——

5.6级

——

210

190

——

——

——

——

——

8.8级

400

320

锚栓

Q235

140

Q355

180

承压型连接

高强度螺栓

8.8级

400

250

10.9级

500

310

构件

Q235

——

305

——

——

405

——

——

470

Q355

——

385

——

——

510

——

——

——

590

Q390

——

400

——

530

——

——

615

Q420

425

560

655

注:A级螺栓用于d≤24 mm和L≤10d或L≤150 mm(按较小值)的螺栓;B级螺栓用于d>24mm或L>10d

或L>150mm(按较小值)的螺栓。d为公称直径,L为螺杆公称长度。

5.13 钢材的物理性能指标应按表6采用。

6 钢材的物理性能指标

弹性模量(E)

N/mm²

剪切模量(G)

N/mm²

线膨胀系数(a)

℃-1

质量密度(p)

kg/m³

206×10²

79×10°

12×10-6

7850

5.14
对结构或构件的变形(位移或挠度)应规定相应的限值。当有实践经验或有特殊要求时,可根据
不影响正常使用和观感的原则进行适当的调整。计算结构或构件的变形时,可不计入螺栓孔引起的截
面削弱。

5.15 结构水平位移不宜超过表7所列允许值。

GB/T 22395—2022

7 结构水平位移允许值

参与作用类别

顶点位移允许值

弹性层间位移允许值

永久荷载

H/500

h/400

风荷载

H/500

h/400

多遇地震作用

H/400

h/300

注:H—— 自基础顶面至柱顶的总高度,单位为毫米(mm);

h —层高,单位为毫米(mm)。

5.16 在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作用下,梁的挠度值不宜超过表8所列允许值。

8 梁挠度允许值

项次

梁的类别

梁挠度允许值

1

顶板主梁

l/850

2

顶板次梁和支承空气预热器的梁

l/750

3

顶板其他梁及柱间梁

l/500

4

除项次1、2、3之外的承重梁

l/350

5

平台梁和梯梁

l/250

注:l——梁的总跨度,单位为毫米(mm)。

5.17 基础的沉降差不应大于相邻柱距的1/1000。

6 锅炉钢结构的布置

6.1 锅炉钢结构的分类

6.1.1
按结构抗侧力的特点,锅炉钢结构的结构体系可分为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和支撑结构。

6.1.2 按锅炉本体部件的固定方式,锅炉钢结构可分为支承式和悬吊式。

6.2 锅炉钢结构的布置原则

6.2.1
锅炉钢结构应根据锅炉的特点和外界条件,选择承载性能好又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平面和立
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避免结构的刚度突变。

6.2.2
为保证结构的空间工作,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承担和传递水平力,避免压杆的侧向失稳,以及
保证结构安装时的稳定,应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设置可靠的支撑系统。

6.2.3
结构受力简单明确,应具有合理的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的传递途径。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
足够大的刚度,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不应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
丧失承载能力。

6.2.4
柱距的确定应兼顾场地、设备和锅炉钢结构本身的受力要求,选取合理的柱距。

6.2.5
柱宜布置在同一轴线,以便在此轴线上组成有一定刚度的垂直平面钢结构。

6.2.6
锅炉钢结构宜采用双排柱布置,合理确定内外柱的距离,同时协调前后部分的关系(图
la)]。 采

style="width:4.07336in;height:3.58006in" />style="width:2.65327in;height:2.65342in" />GB/T 22395—2022

用单排柱布置时(图1b)],柱应沿两个主轴方向都能构成必要的结构,以保证柱在两个方向的稳定。

style="width:5.04002in;height:3.43332in" />

a) 双排柱布置 b) 单排柱布置

1 柱布置图

6.2.7
梁的布置应满足锅炉本体和附属设备的要求,同时考虑平台的支撑,同一层梁的标高宜一致,梁
的布置不宜过密,且距离宜均匀。

6.2.8
顶板的主梁宜为横向布置,有时也采用纵向布置。纵向布置可把主梁做成一端或两端悬臂,以
满足设备的支吊要求,并减小主梁跨内弯矩和挠度。

6.2.9
顶板的主梁、次梁和其他梁可布置在同一标高(图2a)],有时也可布置在不同标高(图2b)]。

style="width:2.69339in;height:2.6202in" />

a) 主梁、次梁在同一标高 b) 主梁、次梁不在同一标高

2 顶板的布置

6.2.10 锅炉钢结构的布置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满足锅炉本体及附属设备的支吊、安装、运行和维护所需的空间和通道;

b) 锅炉钢结构及其组成构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c) 避免构件运输超重、超限,易于安装就位。

并且宜使构件具有兼用性,充分利用构件的特性,使构件承担多项作用。

6.2.11 当锅炉钢结构和煤仓间支撑结构联合设计时,应符合下列原则:

a) 联合结构为不规则结构,增加结构的整体刚度减小扭转效应;

b) 煤仓间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有效的传递到结构的抗侧力系统。

煤仓间的主结构层宜和锅炉钢结构一致。高地震烈度地区,不宜采用锅炉钢结构和煤仓间支撑结

构联合设计。

GB/T 22395—2022

7 作用及其效应组合

7.1 竖向荷载

7.1.1 永久荷载包括:

a)
锅炉本体各部件和有关设备的结构自重,以及保温绝热材料、管内介质、积灰等重;

b) 电站设计部门作用在锅炉钢结构上并经同意的永久荷载。

7.1.2
可变荷载包括作用在锅炉钢结构上的平台、运转层、炉顶上的活荷载以及风荷载和雪荷载等。

7.1.3 锅炉钢结构荷载的取值原则如下。

a)
锅炉钢结构自重标准值:应按结构件的设计尺寸与材料单位体积的自重计算确定。

b) 平台荷载取值原则如下。

1)
作用在锅炉钢结构上的运转层平台的荷载应由电站设计部门提供。混凝土平台可取自重
标准值4 kN/m², 活荷载标准值8kN/m²。
对混凝土或钢格栅板运转层楼面,主梁活荷载 可乘以0.7;次梁不小于6 m~9m
时活荷载可乘以0.8,不小于9 m~12m 时可乘以0.7;
柱及基础活荷载可乘以0.7。

2) 检修和通行平台,主梁活荷载可乘以0.7。柱及基础活荷载可乘以0.5。

3) 检修平台活荷载标准值4 kN/m², 通行平台活荷载标准值2 kN/m²,
梯间平台活荷载标 准值3.5 kN/m²。

c) 屋面荷载:锅炉屋盖宜采用轻型结构,自重标准值宜按0.5 kN/m²
计算,活荷载标准值应按 0.5kN/m²
计算。对支承轻屋面的构件或结构(檩条、屋架、框架等),当仅有一个可变荷载,且
受荷水平投影面积超过60 m² 时,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应取0.3kN/m²。
雪荷载按当地气象 资料采用。屋面活荷载不与雪荷载同时组合。

d) 屋面板、檩条、悬挑雨篷施工或检修荷载标准值不应小于1.0 kN,
并应作用在最不利位置处进 行验算。

7.2 风荷载

7.2.1 垂直于锅炉钢结构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wx),
应按公式(1)和公式(2)计算:

a) 当计算主要承重结构时:

x=β,μ、μ₂w ………………………… (1)

式中:

x—— 风荷载标准值,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²);

β,——高度 处的风振系数;

μ、— 风荷载体形系数;

μ,—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w—— 基本风压,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²)。

b) 当计算围护结构时:

wx=β ,o ………………………… (2)

式中:

β— 高度 处的阵风系数;

μ — 风荷载局部体形系数。

7.2.2 基本风压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 m 高度处10 min
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

年一遇最大值确定的风速(vo), 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基本风压(w)
按公式(3)计算:

GB/T 22395—2022

style="width:1.32003in;height:0.60654in" /> ………………………… (3)

式 中 :

o—— 基本风压,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²);

p— 空气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³), 标准空气密度p=1.25 kg/m³;

vo—— 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锅炉钢结构的基本风压值可由用户提供,也可按 GB 50009 给出的该地区50年
一 遇的风压采用,

但不应小于0 . 3 kN/m²。

7.2.3
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9确定。地面粗糙

度可分为 A、B、C、D 四 类 :

A 类 — — 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 类—— 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

C 类 — 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大城市市区;

D 类 — — 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对建于山区的锅炉钢结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除按平坦地面的粗糙度类别由表9确定外,还应计入

地形条件的修正,修正系数应符合GB 50009 的规定。

表 9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

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

m

地面粗糙度类别

A

B

C

D

5

1.09

1.00

0.65

0.51

10

1.28

1.00

0.65

0.51

15

1.42

1.13

0.65

0.51

20

1.52

1.23

0.74

0.51

30

1.67

1.39

0.88

0.51

40

1.79

1.52

1.00

0.60

50

1.89

1.62

1.10

0.69

60

1.97

1.71

1.20

0.77

70

2.05

1.79

1.28

0.84

80

2.12

1.87

1.36

0.91

90

2.18

1.93

1.43

0.98

100

2.23

2.00

1.50

1.04

150

2.46

2.25

1.79

1.33

7.2.4 锅炉钢结构风荷载体型系数和局部风压体型系数应符合 GB 50009
的规定。矩形平面的锅炉钢

结构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图3选用。

GB/T 22395—2022

style="width:4.05338in;height:2.04666in" />

3 矩形平面锅炉钢结构的风荷载体型系数

7.2.5
一般情况下,锅炉钢结构风振系数(β)等于1.0。当锅炉钢结构高度大于100 m
或高宽 比(H/B)
不小于5时,应计算风压脉动对结构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风振系数(β)按 GB
50009 的规 定计算。

7.2.6 计算围护结构风荷载时的阵风系数应按表10确定。

表10 阵风系数(β。)

离地面高度

m

地面粗糙度类别

A

B

C

D

5

1.65

1.70

2.05

2.40

10

1.60

1.70

2.05

2.40

15

1.57

1.66

2.05

2.40

20

1.55

1.63

1.99

2.40

30

1.53

1.59

1.90

2.40

40

1.51

1.57

1.85

2.29

50

1.49

1.55

1.81

2.20

60

1.48

1.54

1.78

2.14

70

1.48

1.52

1.75

2.09

80

1.47

1.51

1.73

2.04

90

1.46

1.50

1.71

2.01

100

1.46

1.50

1.69

1.98

150

1.43

1.47

1.63

1.87

7.2.7
风荷载在锅炉钢结构上的分配,应按有无导向装置和是否紧身封闭,考虑不同的分配方式。

a)
紧身封闭或露天布置无导向装置的锅炉:根据不同高度的风荷载标准值,按锅炉钢结构各节点
所负担的受风面积将风荷载分配到锅炉钢结构的受载节点上。

b)
露天布置有导向装置的锅炉:根据不同高度的风荷载标准值和导向装置所约束的炉膛受风面
积,计算出各导向装置承受的风荷载并作用到锅炉钢结构的相应位置上。除锅炉本体外,作用
在锅炉钢结构的其他设备(如各种管道等),应将其所受风荷载作用到相应的位置上。此时锅
炉钢结构各节点所承受的风荷载应按适当的受风面积计算。

7.3 地震作用

7.3.1
经抗震设防的锅炉钢结构,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

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

GB/T 22395—2022

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

损坏。

7.3.2
抗震设防烈度应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宜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
图确定的地震基本烈度。

7.3.3 单机容量为300 MW 及以上或规划容量为800 MW
及以上的电厂锅炉钢结构属乙类建筑,其他 属丙类建筑。

7.3.4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不规则的及建于IV
类场地较高的锅炉钢结构外,可不进行地震作用
计算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

抗震设防烈度6度不规则的及建于IV类场地较高的锅炉钢结构,7度和7度以上的锅炉钢结构,应

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应符合 GB 50011 的规定。

7.3.5
当锅炉钢结构属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8度时,抗震措施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

度1度的要求。但当抗震设防烈为9度时,抗震措施应符合比9度更高的要求。

当锅炉钢结构属于丙类建筑时,其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7.3.6 当建筑场地为 I
类时,属于乙类建筑的锅炉钢结构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
造措施;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1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

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7.3.7 当建筑场地为Ⅲ、IV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和0.30g
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 烈度为8度(0.20g) 和9度(0.40g)
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7.3.8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11的规定。设计基本地震加
速度为0.15g 和0.30g
地区内的锅炉钢结构,分别对应的抗震设防烈度应为7度和8度。

表11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9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05g

0.10g(0.15g)

0.20g(0.30g)

0.40g

注: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²)。

7.3.9
锅炉钢结构的抗震计算,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也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可采用时程分析法
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7.3.10 按9度抗震设防且高度大于100 m
的锅炉钢结构,或者按8度和9度抗震设防跨度大于24 m
和长悬臂结构,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7.3.11
计算地震作用时,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永久荷载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
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12采用。

表12 组合值系数

可变荷载种类

组合值系数

雪荷载

0.5

各层结构的活荷载

0.5

屋面活荷载

不计入

7.3.12
锅炉钢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

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13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14

GB/T 22395—2022

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 s。

表 1 3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地震影响

6度

7度

8度

9度

多遇地震

0.04

0.08(0.12)

0.16(0.24)

0.32

罕遇地震

0.28

0.50(0.72)

0.90(1.20)

1.40

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表 1 4 特征周期值

单位为秒

设计地震分组

场地类别

I。

I

IV

第一组

0.20

0.25

0.35

0.45

0.65

第二组

0.25

0.30

0.40

0.55

0.75

第三组

0.30

0.35

0.45

0.65

0.90

7.3.13 锅炉钢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
宜根据结构数值分析结果确定,也可按公式(4)近似计算:

Ti=C,H (4)

式 中 : T₁ - H —

C. 、x—

锅炉钢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单位为秒(s);

锅炉钢结构的总高度,单位为米(m);

结构系数,按表15确定。

表 1 5 结构系数

结构类型

.

x

纯框架

0.0724

0.8

偏心支撑框架

0.0731

0.75

其他结构

0.0488

0.75

7.3.14 锅炉钢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a)
曲线(图4)的阻尼调整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应按公式(5)计算:

style="width:2.25333in;height:0.64658in" /> (5)

式 中 :

y— 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5 — 结 构 阻 尼 比 。

b) 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₁)应按公式(6)计算,当小于0时取0:

style="width:2.46006in;height:0.62678in" /> (6)

c) 阻尼调整系数(η₂)应按公式(7)计算,当小于0.55时取0.55:

style="width:2.50663in;height:0.63998in" /> (7)

GB/T 22395—2022

style="width:7.32009in;height:2.93986in" />

标引序号说明:

a — 地震影响系数;

amx——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 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当小于0时取0;

Y 衰减指数;

T 、- 特征周期;

72 — 阻尼调整系数,当小于0.55时取0.55;

T — 结构自振周期。

图 4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7.3.15 锅炉钢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阻尼比,高度不大于50 m
时,可取0.04;高度大于50 m 且 小 于 200m
时,可取0.03;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阻尼比可取0.05。

7.3.16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锅炉钢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应按公式(8)~公式(10)计算:

a)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n) 按公式(8)计算:

FEk=a₁Gg ………………………… (8)

式 中 :

F——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单位为千牛(kN);

a₁—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应按图4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确定;

Gm—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不含悬吊锅炉的炉体和

锅筒重),单位为千牛(kN)。

b) 质 点i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按公式(9)计算:

style="width:3.18663in;height:1.1066in" /> (9)

式 中 :

F,— 质 点i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单位为千牛(kN);

G;—— 集中于质点i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单位为千牛(kN), 应按7.3. 11确定;

G,—— 集中于质点j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单位为千牛(kN), 应按7.3. 11确定;

H,— 质 点i 的计算高度,单位为米(m);

H,—— 质 点j 的计算高度,单位为米(m);

0。 —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应按表16计算。

c) 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按公式(10)计算:

△Fn=0.F ………………………… (10)

GB/T 22395—2022

表 1 6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T./s

T₁ >1.4T

Ti≤1.4T

T,≤0.35

0.08T₁+0.07

0

0.35<T,≤0.55

0.08Ti+0.01

T,>0.55

0.08Ti-0.02

注:T;—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单位为秒(s)。

7.3.17 悬吊式锅炉炉体通过导向装置 i
作用在锅炉钢结构上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按公式(11)

计算:

F,=a₁G ………………………… (11)

式 中 :

F,— 导向装置 i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单位为千牛(kN);

α;—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应按图4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确定;

G,—— 悬吊式锅炉炉体集中于导向装置 i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单位为千牛(kN)。

7.3.18 悬吊锅筒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方法与炉体相同。

7.3.19 建在9度地震区且高度大于100 m
的锅炉钢结构,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Fk) 应按公式(12)
和公式(13)计算,各层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可按各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并宜乘以增

大系数1.5。

FEk=avmaGe

style="width:2.15987in;height:0.68662in" />

…………………………

…………………………

(12)

(13)

式中:

Fek— 结构竖向总地震作用标准值,单位为千牛(kN);

Fv — 质 点 i 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单位为千牛(kN);

avmax——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

Gm-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单位为千牛(kN), 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75%;

G, —— 集中于质点 i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单位为千牛(kN), 应按7.3. 11确定;

G, - 集中于质点j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单位为千牛(kN), 应按7.3. 11确定;

H,- 质 点i 的计算高度,单位为米(m);

H,— 质 点j 的计算高度,单位为米(m)。

7.3.20
长悬臂的锅炉钢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和9度可分别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
的10%和2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 30g
时,可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5%。

7.4 其他荷载

7.4.1
锅炉导向装置传递到锅炉钢结构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由刚性梁专业提供,膨胀力视为永久荷
载,可按表17采用。

GB/T 22395—2022

表17 悬吊锅炉炉体膨胀力

炉宽

导向装置位置

膨胀力

kN

≤12 m

炉膛上部导向点

90

炉膛中、下部各导向点

70

>12 m

炉膛上部导向点

160

炉膛中、下部各导向点

90

7.4.2
为了防止负荷统计的偏差或可能增加新的荷载,计算时可在柱顶附加安全性荷载。

7.5 作用的效应组合及验算要求

7.5.1
锅炉钢结构设计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作用(效应)组合,并取各
自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

7.5.2
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标准组合设计时,对可变荷载应按规定的荷载
组合采用荷载的组合值或标准值作为其荷载代表值。

7.5.3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作用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S)
应按公式(14)和公式(15)计算:

a) 无地震作用参与组合时:

式中:

style="width:4.33327in;height:0.70664in" />

……… …………

(14)

S —— 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YG —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一般情况下应取1.3;当永久荷载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应

取1.0;

Yw —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应取1.5;

Yat — 第 i 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应取1.5;

Sak — 永久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Swk —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Saik — 第 i 个可变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ψc — 第 i 个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应取0.7。

b) 有地震作用参与组合时:

S=Y;SE+YSk+YeSk+ψYS ……………… (15)

式中:

YEG——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分项系数,
一般情况下取1.3;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承载力有利

时,取1.0;

Ych ——水平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按表18采用;

YEy——竖向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按表18采用;

Sc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Sp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e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ψ。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 一般取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高度大于100 m
或高宽比(H/B) 不

小于5的锅炉钢结构,取0.2。

GB/T 22395—2022

表18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地震作用

Yeh

YEv

仅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1.4

0

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0

1.4

同时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与竖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为主)

1.4

0.5

同时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与竖向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为主)

0.5

1.4

7.5.4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偶然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
应按公式(16)规定计算:

style="width:4.39998in;height:0.70664in" /> (16)

式中:

S - 偶然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S—— 偶然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ψ- 风荷载的频遇值系数,可取0.4;

ψ - — 第 i 个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可取0.4。

7.5.5 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的标准组合效应(S) 应按公式(17)计算:

style="width:3.37323in;height:0.69322in" /> (17)

式中:

S —— 荷载的标准组合效应;

Saik—— 诸可变作用效应中起控制作用者。

7.5.6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采用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于没有地震作用效应参与的效应组合中,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Y₀S)
应按公式(18)计算:

YoS≤R ………………………… (18)

式中:

Yo——结构重要性系数;

R— 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b)
对于有地震作用效应参与的效应组合中,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
应 按

公式(19)计算:

S≤R/YRE ………………………… (19)

式中:

YRE
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表19选用,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构件承

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1.0。

表19 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构件名称

支撑

节点板件

节点螺栓

节点焊缝

强度

稳定

强度

稳定

YRE

0.75

0.80

0.75

0.80

0.75

0.75

0.75

0.75

7.5.7
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采用作用的标准组合,作用效应组合的标准值(S)
应按公式(20)

计算:

GB/T 22395—2022

S≤C ………………………… (20)

式中:

C— 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规定限值。

8 结构分析

8.1
锅炉钢结构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一阶弹性分析,必要时宜进行二阶弹性分析或采用直接分析法。

8.2
锅炉钢结构的结构分析宜按空间结构进行计算,将锅炉钢结构各相连部件视为一个相互影响的整
体,通过有效的模拟建立起分析模型,模型应表达锅炉钢结构的实际情况,使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同时又使计算简化。准确计算出构件的内力和变形,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校核。

8.3
锅炉钢结构构件之间以及柱与基础的连接可设定为铰接或固接。支撑斜杆两端宜按铰接计算。

8.4
锅炉钢结构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宜在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作用并进行验算。

8.5
计算模型应遵循荷载等效原理及荷载的局部性原理,合理简化结构。计算模型简化原则如下:

a)
计算模型一般由柱、垂直支撑、水平支撑、梁及悬臂结构组成,基础通常视为刚性;

b)
悬臂结构可不作为模型的一部分,这时,应考虑悬臂结构在生根处的弯矩和剪力。

8.6 荷载及地震作用按以下进行处理。

a) 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宜按实际情况输入。

b) 风荷载应按有无紧身封闭,采用不同方法处理。
一般地,有封闭结构,宜由程序自动生成风荷
载;无封闭结构,除考虑锅炉本体和有关设备风荷载外,还应计算结构自身的风荷载。

c)
人工处理的地震作用应按高度重新分配,悬吊锅炉炉体和锅筒地震作用不按高度重新分配。

8.7
支撑力验算:作为柱支撑点的水平桁架,应验算支撑力工况,支撑力应按10.2.6确定。

8.8
整体结构刚度:根据空间分析的结果调整垂直支撑和水平支撑的布置及杆件截面,使各层结构的
刚度变化均匀,避免扭转和结构出现局部较大变形。

8.9
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计算过程中应对杆件的布置和截面进行调整,以达到优化的目的。

9 梁的设计

9.1 梁截面的确定

9.1.1 根据受载情况、连接方式、运输及安装等要求选择梁的截面形式。

9.1.2
梁的截面形式一般为工字形、箱形和型钢及其组合截面,承受扭转的梁宜选用箱形截面。

9.1.3 梁宜设计为等截面,也可采用变截面梁或叠梁。

9.1.4 梁应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9.2 梁的计算

9.2.1 在主平面内受弯的实腹构件,其抗弯强度应按公式(21)计算:

style="width:2.53338in;height:0.67342in" /> ………………………… (21)

式中:

M,— 同一截面处绕x 轴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M,— 同一截面处绕y 轴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W —— 对 x W.y—— 对 y

Y, — 对 x

轴的净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轴的净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轴的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工字形截面 Y,=1.05, 对箱形截面 Y,=1.05,
对其他截

面应按GB 50017—2017 表8.1.1采用。不考虑塑性发展时,应取Y,=1.0。

GB/T 22395—2022

Y 、 — 对 y 轴的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工字形截面 Y,=1.20; 对箱形截面
Y,=1.05 。 对其他截

面应按GB 50017—2017 表8.1.1采用。不考虑塑性发展时,应取 Y,=1.0。

f — 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9.2.2 在主平面内受弯的实腹构件,除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外,其抗剪强度(t)
应按公式(22)计算:

style="width:1.57994in;height:0.63338in" /> ( 22)

式中:

t — 计算截面沿腹板平面作用的剪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V— 计算截面沿腹板平面作用的剪力,单位为牛(N);

S—
计算剪应力处以上(或以下)毛截面对中性轴的面积矩,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I - 毛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¹);

tw- 腹板的厚度,单位为毫米(mm);

f、— 钢材的抗剪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9.2.3
当梁的上翼缘受有沿腹板平面作用的集中荷载,且该荷载处又未设置支承加劲肋时,腹板计算

高度上边缘的局部承压强度(o.) 应按公式(23)计算:

style="width:1.72658in;height:0.62678in" /> (23)

l.=a +5h, (24)

style="width:1.73334in;height:0.74008in" /> (25)

式中:

σ。 ——局部承压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F— 集中荷载,单位为牛(N);

l:—— 集中荷载在腹板计算高度上边缘的假定分布长度,单位为毫米(mm),
按公式(24)或公

式(25)计算:

a — 集中荷载沿梁跨度方向的支承长度,单位为毫米(mm);

hy— 自梁顶面至腹板计算高度上边缘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I— 上翼缘绕翼缘中性轴的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¹);

f— 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在梁的支座处,若未设置支承加劲肋,则应按公式(23)计算腹板计算高度下边缘的局部压应力,支

座集中反力的假定分布长度,应根据支座具体尺寸参照公式(24)计算。

9.2.4
在梁的腹板计算高度边缘处,若同时受有较大的正应力、剪应力和局部压应力,或同时受有较大

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其折算应力应按公式(26)计算:

√a²+a⁴-0σ+3t²≤β₁ f (26)

式中:

σ—
腹板计算高度边缘同一点上同时产生的正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σ。
——腹板计算高度边缘同一点上同时产生的局部压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t —
腹板计算高度边缘同一点上同时产生的剪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f— 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β—计算折算应力的强度设计值增大系数,当σ与σ
.异号时,取β=1.2;当σ与σ,同号或σ=0

时,取β=1.1。

f— 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GB/T 22395—2022

a 和σ,以拉应力为正值,压应力为负值。 t
和σ,应按公式(22)和公式(23)计算,正应力(σ)应按公

式(27)计算:

σ=(M/I)yi ………………………… (27)

式中:

a
-—腹板计算高度边缘同一点上同时产生的正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M—— 截面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I.— 梁净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¹);

yi—— 所计算点至梁中性轴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9.2.5 梁受弯并同时轴心受压(拉)时,应按10.3压(拉)弯柱进行计算。

9.2.6 梁的挠度不宜超过表8所规定的容许值。

9.2.7 变截面单跨简支梁可按表20计算挠度。

表20 变截面梁挠度计算公式

4

I

k

1

A

跨中挠度(vmax)

h

P P

b

h

GB/T 22395—2022

表 2 0 变截面梁挠度计算公式(续)

注:k — 梁的惯性矩之比,k=I₂/I₁ ;

a—— 窄截面长度,单位为毫米(mm);

I — 窄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²);

I₂— 宽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²);

l——梁长度,单位为毫米(mm);

P——集中力,单位为牛(N);

E——弹性模量,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b——集中荷载到梁端距离,单位为毫米(mm);

q——均布力,单位为牛每毫米(N/mm)。

9.2.8
当铺板密铺在梁的受压翼缘上并与其牢固相连,能阻止梁受压翼缘的侧向位移时,可不计算梁
的整体稳定性。

9.2.9
除9.2.8所指情况外,在最大刚度主平面内受弯的构件,其整体稳定性应按公式(28)计算:

style="width:1.3666in;height:0.68684in" /> ( 28)

式 中 :

M.— 绕强轴作用的最大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W,— 按受压最大纤维确定的梁毛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4h- 梁的整体稳定系数;

f- 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9.2.10 梁的整体稳定系数按以下规定计算:

a) 等截面焊接工字形(轧制 H
形钢)(图5)简支梁的整体稳定系数(4)应按公式(29)计算:

式 中 :

style="width:5.76658in;height:0.76552in" />

……………

(

29)

4 - — 梁 的 整 体 稳 定 系 数 。

β— 梁整体稳定的等效弯矩系数,按表21采用。

λ,— 梁在侧向支承点间对截面弱轴y—y 的长细比。

A — 梁的毛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h — 梁截面的全高,单位为毫米(mm)。

W, 按受压最大纤维确定的梁毛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t₁— 梁截面的受压翼缘厚度,单位为毫米(mm)。

f,— 钢材屈服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GB/T 22395—2022

b— 截面不对称影响系数。

—-对双轴对称工字形截面(图5a)],6=0;

——对单轴对称工字形截面(图5 b) 、c)]:

· 加强受压翼缘,=0.8(2a₆- 1);

· 加强受拉翼缘,=2α - 1,α=I₁/(I₁+I₂)。

I₁— 受压翼缘对(y) 轴的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

I2— 受拉翼缘对(y) 轴的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⁴)。

style="width:2.19999in;height:3.05338in" />

a) 双轴对称工字形截面

标引序号说明:

bi-- 上翼缘宽度;

t₁—— 上翼缘厚度;

h — 梁高;

b₂— 下 翼 缘 宽 度 ;

t₂— 下 翼 缘 厚 度 。

style="width:2.5134in;height:3.04582in" />

b) 加强受压翼缘的单轴

对称工字形截面

style="width:1.93331in;height:3.05242in" />

c) 加强受拉翼缘的单轴

对称工字形截面

图 5 焊接工字形(轧制 H 形钢)截面

当按公式(29)算得的4b 值大于0.60时,应用公式(30)计算的 代替 值:

style="width:2.85985in;height:0.6534in" /> (30)

表21 等截面工字形截面(轧制 H 形钢)简支梁的系数(β)

项次

侧向支承

荷载

5=(I₁ t₁)/(b₁h)

适用

范围

5≤2.0

5>2.0

1

跨中无侧向支承

均布荷载作用在

上翼缘

0.69+0.135

0.95

图5中a)、

b)的截面

2

下翼缘

1.73-0.205

1.33

3

集中荷载作用在

上翼缘

0.73+0.185

1.09

4

下翼缘

2.23-0.285

1.67

5

跨度中点有一个

侧向支承点

均布荷载作用在

上翼缘

1.15

图5中的

所有截面

6

下翼缘

1.40

7

集中荷载作用在截面高度上任意位置

1.75

GB/T 22395—2022

2 1 等截面工字形截面(轧制 H
型钢)简支梁的系数(β) ( 续 )

项次

侧向支承

荷载

5=(L₁ t₁)/(b;h)

适用

范围

5≤2.0

F>2.0

8

跨中有不少于

两个等距离侧

向支承点

任意荷载作用在

上翼缘

1.20

图5中的

所有截面

9

下翼缘

1.40

10

梁端有弯矩,但跨中无荷载作用

,

但≤2.3

表中项次3、4和7集中荷载指一个或少数几个集中荷载位于跨中央附近的情况,对其他情况的集中荷载,应按表中

项次1、2、5、6内的数值采用。

表中项次8、9的β,当集中荷载作用在侧向支承点处时,取β=1.20。

荷载作用在上翼缘系指荷载作用点在翼缘表面,方向指向截面形心;荷载作用在下翼缘指荷载作用点在翼缘表面,

方向背向截面形心。

对α6>0.8的加强受压翼缘工字形截面,下列情况的β值应乘以相应的系数。项次1:当5≤0.1时,乘以0.95;项次3:

当5≤0.5时,乘以0.90;当0.5<5≤1.0时,乘以0.95。

注:Li —梁受压翼缘侧向支承点之间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M₁ 、M — 梁的端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 mm),使梁产生同向曲率时M;和M₂取同号,产生反向曲率时

取异号, |M₁ I≥ |M₂ l。

b)
轧制普通工字钢简支梁整体稳定系数(φh)应按表22采用,当所得的4,值大于0.60时,应按

公式(30)算得相应的'代替φu值。

表22 轧制普通工字钢简支梁的4,

项次

荷载情况

工字钢

型号

自由长度(L₁)

m

2

3

4

5

6

7

8

9

10

1

跨中无侧

向支承点

的梁

集中荷载

作用于

上翼缘

10~20

22~32

36~63

2.00 2.40

2.80

1.30

1.48

1.60

0.99 1.09

1.07

0.80 0.86

0.83

0.68 0.72

0.68

0.58 0.62

0.56

0.53 0.54

0.50

0.48

0.49

0.45

0.43 0.45

0.40

2

下翼缘

10~20 22~40

45~63

3.10 5.50

7.30

1.95 2.80

3.60

1.34 1.84

2.30

1.01 1.37

1.62

0.82 1.07

1.20

0.69 0.86

0.96

0.63 0.73

0.80

0.57

0.64

0.69

0.52 0.56

0.60

3

均布荷载

作用于

上翼缘

10~20

22~40

45~63

1.70 2.10

2.60

1.12

1.30

1.45

0.84 0.93

0.97

0.68 0.73

0.73

0.57 0.60

0.59

0.50 0.51

0.50

0.45 0.45

0.44

0.41

0.40

0.38

0.37 0.36

0.35

4

下翼缘

10~20 22~40

45~63

2.50 4.00

5.60

1.55 2.20

2.80

1.08 1.45

1.80

0.83 1.10

1.25

0.68 0.85

0.95

0.56 0.70

0.78

0.52 0.60

0.65

0.47

0.52

0.55

0.42 0.46

0.49

GB/T 22395—2022

表22 轧制普通工字钢简支梁的4 ( 续 )

项次

荷载情况

工字钢

型号

自由长度(L₁)

m

2

3

4

5

6

7

8

9

10

5

跨中有侧向支承点的梁

(不论荷载作用点在截面

高度上的位置)

10~20 22~40

45~63

2.20 3.00

4.00

1.39 1.80

2.20

1.01

1.21

1.38

0.79 0.96

1.01

0.66 0.76

0.80

0.57 0.65

0.66

0.52 0.56

0.56

0.47

0.49

0.49

0.42

0.43

0.43

表中项次1、2和5集中荷载指一个或少数几个集中荷载位于跨中央附近的情况,对其他情况的集中荷载,应按表中

项次3、4内的数值采用。

荷载作用在上翼缘系指荷载作用点在翼缘表面,方向指向截面形心;荷载作用在下翼缘指荷载作用点在翼缘表面,

方向背向截面形心。

表中的q适用于Q235钢,对其他钢号,表中的数值应乘以235/f。

c)
轧制槽钢简支梁、双轴对称工字形等截面悬臂梁和均匀弯曲的受弯构件(当λ,≤120
√235/f,) 的整体稳定系数,应按 GB 50017—2017 的规定计算。

9.2.11
除9.2.9所指情况外,在两个主平面受弯的工字形截面构件,其整体稳定性应按公式(31)计算:

style="width:2.66664in;height:0.69322in" /> (31)

式中:

M,— 同一截面处绕x 轴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M 、— 同一截面处绕 y 轴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W,— 按受压最大纤维确定的对x 轴毛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W,- 按受压最大纤维确定的对y 轴毛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4b- 绕强轴弯曲所确定的梁整体稳定系数,按9.2.10规定计算。

Y,— 对 y
轴的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工字形截面γ,=1.20,对箱形截面γ,=1.05,对其他截面

应按 GB 50017—2017 表8.1.1采用。不考虑塑性发展时,应取 Y,=1.0。

f— 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N/mm²)。

9.2.12 不符合9.2.8情况的箱形截面简支梁,若其截面尺寸(图6)满足
h/b。≤6,l₁/b₀ ≤95(235/fy)

时,可不计算整体稳定性,l
为受压翼缘侧向支承点间的距离(梁的支座处视为有侧向支承)。

GB/T 22395—2022

style="width:2.80006in;height:3.22014in" />

标引序号说明:

bi— 上翼缘宽度;

t₁— 上翼缘厚度;

tw——腹板厚度;

h - 梁高;

bo——双腹板间距离;

ba— 下翼缘宽度;

t:— 下翼缘厚度。

图 6 箱形截面

9.2.13
梁的支座处,应采取构造措施以防梁端截面的扭转。当简支梁仅腹板与相邻构件相连,整体稳
定性计算时侧向支撑点距离应取实际距离的1.2倍。

9.2.14 用作减少梁受压翼缘自由长度的侧向支撑,其支撑力(F)
可按公式(32)计算:

F=0.02A;0 (32)

式中:

F - 支撑力,单位为牛(N);

Ar— 梁的受压翼缘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σ— 受压翼缘的正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9.2.15 梁受弯扭时的强度和整体稳定计算按 GB 50017—2017 的规定执行。

9.2.16 受压翼缘的宽厚比应符合表23规定。

表23 翼缘宽厚比的规定

项次

截面形式

规定值

1

考虑截面塑性发展

不考虑截面塑性发展

GB/T 22395—2022

表 2 3 翼 缘 宽 厚 比 的 规 定 ( 续 )

项次

截面形式

规定值

2

b2

考虑截面塑性发展

不考虑截面塑性发展

3

h₄ h₄ bs

考虑截面塑性发展

hs b₄ bs

S

hs bs

不考虑截面塑性发展

注:b₁——翼缘外伸宽度,单位为毫米(mm);

t —翼缘厚度,单位为毫米(mm);

fy—钢材的屈服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b₂— 翼缘贴板半宽度,单位为毫米(mm);

b₃——贴板距翼缘端部距离,单位为毫米(mm);

t₁--贴板梁翼缘厚度,单位为毫米(mm);

tz-—贴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

bo——贴板宽度,单位为毫米(mm);

b₄——双腹板梁腹板间距离或盖板宽度,单位为毫米(mm);

bs——双腹板梁腹板到梁端或贴板到型钢外缘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9.2.17 锅炉钢结构的组合梁可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此时应按 GB 50017—2017
中 6 . 4 的 规 定 执 行 。
不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时,应按表24的规定配置腹板加劲肋(图7)。梁腹板高/腹板厚度(h
。/tw) 不 宜 超 过 2 5 0 。

style="width:2.15342in;height:2.5267in" />style="width:3.86002in;height:3.05998in" />style="width:1.35338in;height:2.0867in" />class="anchor">GB/T 22395—2022

2

style="width:1.66663in;height:2.11332in" />

a) 横向加劲肋

b) 纵向加劲肋

c) 短加劲肋

标引序号说明:

1 — — 横向加劲肋;

2 — — 纵向加劲肋;

3 — — 短加劲肋; t、 ——腹板厚度; ho-— 腹板高;

h — 梁 高 ;

a — 横向加劲肋间距离;

hi—— 纵向加劲肋至上翼缘距离;

h₂— 纵向加劲肋至下翼缘距离:

ai—— 短加劲肋间距离。

7 腹板加劲肋的布置

2 4 梁加劲肋的设置

项次

ho/tw

配置加劲肋的规定

加劲肋间距范围

1

对有局部压应力的梁,宜按

构造配置横向加劲肋。

当局部压应力较小时,可不

配置加劲肋

2

应配置横向加劲肋

0.5h。≤a≤2ha

对无局部压应力的梁 当h。/tw≤100时,

0.5h。≤a≤2.5h。

GB/T 22395—2022

表24 梁加劲肋的设置 ( 续 )

项次

h。/tw

配置加劲肋的规定

加劲肋间距范围

3

(受压翼缘扭转受到约束时)

(受压翼缘扭转未受到约束时)

应配置横向加劲肋和受压

区的纵向加劲肋。

局部压应力很大的梁,必要 时宜在受压区配置短加

劲肋

0.5h。≤a≤2h。

he/2.5≤hi≤h。/2

ai≥0.75h₁

无局部压应力的梁,指无移动的设备集中荷载或集中荷载处已设置支承加劲肋,或当梁受均布载作用,且腹板上边

缘产生的局部压应力较小时,以上情况均可视为梁的局部压应力σc=0。

注:tw—腹板的厚度,单位为毫米(mm);

a — 横向加劲肋距离,单位为毫米(mm);

a₁— 短加劲肋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ho— 腹板的计算高度,单位为毫米(mm)(对单轴对称梁,项次3中的h。应取为腹板受压区高度h.的

2 倍 ) ;

hi——纵向加劲肋至腹板计算高度受压边缘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h₂— 纵向加劲肋到腹板计算高度受拉边缘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h₂=h。 -h₁ ;

h.——腹板受压区高度,单位为毫米(mm)。

9.2.18 仅配置横向加劲肋的腹板(图7a)],其各区格的局部稳定应按GB
50017—2017 中6.3.3的规定

计算。

9.2.19
同时配置横向加劲肋和纵向加劲肋的腹板(图7b)],其局部稳定应按GB
50017—2017 中6.3.4 的规定计算。

9.2.20
在受压翼缘与纵向加劲肋之间设有短加劲肋的区格(图7c)],其局部稳定应按 GB
50017— 2017中6.3.5的规定计算。

9.2.21 加劲肋截面应按表25确定。

表25 加劲肋的截面尺寸

项 目

加劲肋形式

截面尺寸

1

横向

加劲肋

无纵向

加劲肋

在腹板两侧

成对配置时

外伸宽度b,≥h。/30+40 mm

承压时厚度t,≥b、/15,不受力时厚度t,≥b,/19

在腹板一侧配置时

外伸宽度b,≥h。/25+48 mm

承压时厚度t,≥b、/15,不受力时厚度t,≥b,/19

有纵向

加劲肋

在腹板两侧

成对配置时

外伸宽度b,≥h。/30+40 mm

承压时厚度t,≥b,/15,不受力时厚度t,≥b,/19

惯性矩1,≥3h₀

在腹板一侧配置时

外伸宽度b,≥ho/25+48 mm

承压时厚度t,≥b,/15,不受力时厚度t、≥b,/19

惯性矩1,≥3h₀

style="width:0.95989in" />GB/T 22395—2022

表 2 5 加劲肋的截面尺寸(续)

项 目

加劲肋形式

截面尺寸

2

纵向加劲肋

当a/h。≤0.85时,Iy≥1.5h。t³

当a/ho>0.85时,1y≥(2.5-0.45a/h。)(a/ha)²h。t³

3

短加劲肋

外伸宽度b、=0.7b,~b,

厚度t … ≥b、/15

注:1,——横向加劲肋截面对腹板厚度中心线的惯性矩。当加劲肋为一侧配置时,则为对与加劲肋相连的于腹

板边缘为轴线的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¹);

I,— 纵向加劲肋截面对腹板厚度中心线的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²);

b、 ——短加劲肋外伸宽度,单位为毫米(mm)。

9.2.22
梁的支座处和上翼缘有较大集中荷载处宜设支承加劲肋,支承加劲肋不应单侧布置。

9.2.23
支承加劲肋应按承受梁支座反力或固定集中荷载的轴心受压构件,其在腹板平面外的稳定性
按公式(33)计算。

style="width:1.0867in;height:0.66in" /> …… ………………… (33)

式 中 :

N- 集中荷载或支座反力,单位为牛(N);

A-- 验算处的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包括加劲肋和加劲肋每侧15tw√235/f, 范 围

内的腹板面积(见图8);

φ- 轴心受压杆件的稳定系数,计算长度为 h 。;

f — 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style="width:6.99347in;height:4.10674in" />

标引序号说明:

P — 集中荷载;

ho--- 腹板高;

R ——支座反力;

t 。—— 腹板厚度。

图 8 支承加劲肋

9.2.24
支承加劲肋端部为刨平顶紧时,应按其所承受的支座反力或固定集中荷载计算其端面承压应
力;当端面为焊接时,应按传力情况计算焊缝应力。

9.2.25
支承加劲肋与腹板连接焊缝,假定应力沿焊缝全长均匀分布计算焊缝尺寸和高度。

9.2.26 当梁的支座处采用双支承加劲肋时,其间距宜取150 mm~200 mm。

style="width:2.30666in;height:3.26656in" />GB/T 22395—2022

9.2.27
弧形支座(图9)面积(A)和反力(R)应分别按公式(34)和公式(35)计算:

A=ab≥R/fe (34)

R≤80rbf²/E (35)

式中:

A — 弧形支座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a — 弧形支座宽度,单位为毫米(mm);

b — 弧形支座长度,单位为毫米(mm);

R — 梁支座反力,单位为牛(N);

f …………
—柱顶板端面承压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若支承在混凝土柱上,则为

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设计值;

r — 弧形支座表面曲率半径,单位为毫米(mm);

f — 支座材料的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E -钢材的弹性模量,206×10³N/mm²。

style="width:2.47344in;height:3.26678in" />

a ) 1 b )
2

标引序号说明:

R — 支 座 反 力 ;

r — 支座表面曲率半径;

a — 支座宽度;

b — 支座长度。

9

9.2.28 条形支座(图10)应按使用材料端面承压强度计算,厚度(h)可按构造选取。

style="width:2.79345in;height:3.32002in" />

标引序号说明:

h — 支座厚度;

a — — 支座宽度;

b — 支 座 长 度 。

10条形支座

GB/T 22395—2022

9.2.29 梁翼缘板与腹板(双层焊接翼缘板)的连接角焊缝焊脚尺寸(h;)
应按公式(36)计算:

style="width:1.69999in;height:0.69322in" /> (36)

式中:

h:-- 角焊缝焊脚尺寸,单位为毫米(mm);

V— 计算截面沿腹板平面作用的剪力,单位为牛(N);

S:— 所计算翼缘毛截面对梁中性轴的面积矩,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fr— 角焊缝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I.— 梁的毛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¹)。

9.2.30
当梁上翼缘承受集中荷载,且荷载作用处附近又未设置加劲肋时,翼缘板与腹板的连接角焊缝

焊脚尺寸(h;) 应按公式(37)计算:

style="width:3.8866in;height:0.69322in" /> ………………………… (37)

式中:

h:— 角焊缝焊脚尺寸,单位为毫米(mm);

f“— 角焊缝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V— 计算截面沿腹板平面作用的剪力,单位为牛(N);

S:- 所计算翼缘毛截面对梁中性轴的面积矩,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I,—— 梁的毛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¹);

F— 集中荷载,单位为牛(N);

β — 正面角焊缝强度设计值增大系数,取1.22;

1,— 集中荷载在腹板计算高度上边缘的假定分布长度,单位为毫米(mm)。

9.2.31 当腹板与翼缘的连接采用焊透的 T 形焊缝时,其强度可不计算。

9.2.32
当梁的高度较大时,考虑到制造、运输和安装的需要,可设计成叠梁(图11)。

style="width:1.78652in;height:3.10662in" />

标 引 序 号 说 明 :

1——叠合面连接板;

2 连接螺栓。

图 1 1 叠梁示意图

9.2.33 叠梁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可按本章简支梁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9.2.34
深梁的应力分布和挠度与简支梁理论计算结果有差异,在使用简支梁理论计算深梁时,应留有
适当的安全裕度。

9.2.35
荷载作用点或次梁连接接头宜布置在上层梁。当荷载作用点或次梁连接接头布置在下层梁

GB/T 22395—2022

class="anchor">时,叠合面高强度螺栓的布置应考虑撬力的影响,应按同时承受拉力和剪力验算其承载力。

荷载作用在上层梁时,叠合面螺栓应按不同的区段分别布置(图12),区段 i 螺
栓 承 受 的 剪 力(H,)

应按公式(38)计算:

式 中 :

style="width:1.39995in;height:0.63998in" />

…………………………

(38)

H— 区 段 i 螺栓承受的剪力,单位为牛(N);

V;— 区 段 i 腹板最大剪力,单位为牛(N);

S — 叠 合 面 以 下 ( 上 ) 毛 截 面 对 中 性 轴 的 面 积 矩 ( 不 考 虑
叠 合 面 连 接 板 ) , 单 位 为 三 次 方 毫

米(mm³);

I — 梁的主截面惯性矩(不考虑叠合面连接板),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¹);

l.— 区 段 i 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

style="width:6.00667in;height:1.17326in" />区段1

h

区段2

l2

区段/

h

区段/+1

1+1

图 1 2 叠梁分段简图

9.2.36
叠合面连接板的设计除满足连接螺栓的布置要求外,还应考虑上下层梁在制造和安装时的刚

度要求,其强度应按公式(39)计算:

style="width:1.0266in;height:0.6666in" /> ………………………… (39)

式 中 :

A,— 叠合面连接板的净面积;

f - 支座材料的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9.2.37
叠梁横向加劲肋和次梁连接肋板与叠合面连接板间宜顶紧不焊。在叠合面安装完毕后,再用
连接板将上下梁的横向加劲肋连接起来。

9.3 梁的构造要求

9.3.1
梁的横向加劲肋应与上翼缘焊接,不宜与下翼缘焊接,支座处支承加劲肋下端应铣平与下翼缘
顶紧并焊接,有较大集中荷载处的支承加劲肋上端应铣平与上翼缘顶紧并焊接。

9.3.2
焊接梁的横向加劲肋与翼缘板腹板相接处应切角,当作为焊接工艺孔时,切角宜采用半径(R)

30 mm 的 1 / 4 圆 弧 。

9.3.3 焊接梁的翼缘当采用两层钢板时,外层钢板与内层钢板厚度之比宜取为0
.5~1 .0。

9.3.4 不沿梁通长设置的外层钢板,其理论截断点处的外伸长度(L)
(图13)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端面有正面角焊缝:当 hi≥0.75t 时 ,L≥b₁; 当 h;\<0.75t 时
,L≥1.5b。

b) 端部无正面角焊缝:L₁≥2.0b。

style="width:2.78669in;height:4.0601in" />GB/T 22395—2022

style="width:3.7933in;height:3.8467in" />

标引序号说明:

1 — 理论切断点;

M₁— 理论切断点处弯矩;

M—— 跨中弯矩;

X — 理论切断点到梁端距离;

L₁- 理论切断点到外层钢板端部距离;

ti — 外层钢板厚度;

bi- 外层钢板宽度。

1 3 外层翼缘的切断点

9.3.5
变截面梁承受均布荷载时(图14),其截面改变点宜设在离两端支座约1/6处,其他形式的荷载,

其截面改变点可根据梁的弯矩和剪力确定。

style="width:4.36002in;height:2.61338in" />

标引序号说明:

M₁—— 截面改变点处弯矩;

M 跨中弯矩;

l — 梁长;

bi— 窄截面宽度;

b — 中间截面宽度。

1 4 受均布荷载的变截面梁

9.3.6
为降低梁的高度,简支梁可在靠近支座处改变梁的高度,但不宜小于跨中梁高的1/2(图15)。同

时,梁端部高度应符合抗剪强度的要求。

GB/T 22395—2022

style="width:4.70678in;height:2.11332in" />

标引序号说明:

h— 梁高;

L—— 梁长。

1 5 支座变截面梁

9.3.7 双腹板梁,梁高(h)
与两腹板距离(b。)之比不宜大于6(图16),并应兼顾翼缘的局部稳定和制作
的需要;当 h≥1300 mm,宜 取 b₀ ≥450 mm,c≥25 mm,△≈50 mm。

style="width:3.69324in;height:2.80654in" />

标引序号说明:

t — 梁翼缘厚度;

— 梁翼缘外伸宽度;

bo——梁腹板间距;

tw——梁腹板厚度;

h — 梁高;

△ ——肋板距下翼缘距离。

1 6 双腹板梁断面尺寸

9.3.8 双腹板梁,腹板间应设置横隔板,其间距宜为1.5 m~2m;
横隔板应与上翼缘顶紧、焊接,与下翼

缘不宜焊接,但在支座处应与下翼缘磨平顶紧、焊接。

9.3.9
双腹板梁翼缘上开孔直径不应大于翼板宽度的1/3,开孔削弱部分应按等截面补强,吊点处应设
置短横隔板,并与上翼缘顶紧或焊接,短横隔板高度和厚度按剪切和弯曲计算确定,且厚度不应小于

6 mm。

9.3.10 型钢组合梁的肋板厚度宜取6 mm~12mm,
构造要求除应符合图17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盖板(翼板)外伸有效计算宽度按15倍盖板厚度;

b) 肋板间距不大于盖板外伸宽度的2倍,且不大于1 m;

c)
有加劲肋的梁应在其对应位置设置部分横隔板,其间距不大于型钢高度的6倍。

GB/T 22395—2022

单位为毫米

style="width:5.16667in;height:3.6267in" />

标引序号说明:

t — 盖板厚度;

h-- 梁高;

B—— 计算外伸宽度。

图17 型钢组合梁的构造要求

9.3.11 梁的腹板开孔应符合GB 50017—2017 的规定。

10 柱的设计

10.1 一般规定

10.1.1
柱由柱头、柱身和柱脚组成,根据受力情况可分为轴心受压(拉)柱和压(拉)弯柱。

10.1.2 柱的截面宜采用双轴对称截面, 一般宜采用实腹式柱。

10.1.3 本章只适用于实腹式柱,格构式柱应符合 GB 50017—2017 的规定。

10.2 柱的长细比

10.2.1
柱的截面为实腹式双轴对称时,其两对称轴的长细比(λ)应按公式(40)计算:

λ=μl/i ………………………… ( 40)

式中:

λ— 柱的长细比;

μ——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l— 柱的实际长度,框架柱为相邻两节点间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i- 柱截面的回转半径,单位为毫米(mm), 按公式(41)计算。

i=√I/A ( 41)

式中:

I— 柱的毛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

A—- 柱的毛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10.2.2 柱的截面为单轴对称时,长细比应按 GB 50017—2017 的规定计算。

10.2.3
等截面单柱的计算长度系数(μ)见表26,当端部连接为近似条件时,宜采用设计推荐值。

GB/T 22395—2022

表26 各种连接情况的计算长度系数(μ)

柱端连接情况和

失稳形式

理论值

1.0

0.7

1.0

0.5

2.0

2.0

设计推荐值

1.0

0.8

1.2

0.65

2.1

2.0

注:P—— 轴向力。

10.2.4
锅炉钢结构分为无支撑的纯框架和有支撑框架。当采用一阶弹性分析方法计算内力时,框架
柱的计算长度系数(μ)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a)
无支撑纯框架: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μ)按表27有侧移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确定;

b)
有支撑框架:当支撑系统满足公式(42)要求时为强支撑框架,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μ)按
表28无侧移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确定。

style="width:4.16005in;height:0.68002in" /> …………………… (42)

式中:

Sh —— 支撑系统的层侧移刚度,单位为牛(N);

style="width:0.3768in;height:0.2448in" /> - 第 i
层层间所有框架柱用无侧移框架柱计算长度系数算得的轴压杆稳定承载力之

和,单位为牛(N);

∑No— 第 i
层层间所有框架柱用有侧移框架柱计算长度系数算得的轴压杆稳定承载力之

和,单位为牛(N)。

表27 有侧移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μ)

K。

0

0.05

0.1

0.2

0.3

0.4

0.5

1

2

3

4

5

≥10

0

0

6.02

4.46

3.42

3.01

2.78

2.64

2.33

2.17

2.11

2.08

2.07

2.03

0.05

6.02

4.16

3.47

2.86

2.58

2.42

2.31

2.07

1.94

1.90

1.87

1.86

1.83

0.1

4.46

3.47

3.01

2.56

2.33

2.20

2.11

1.90

1.79

1.75

1.73

1.72

1.70

0.2

3.42

2.86

2.56

2.23

2.05

1.94

1.87

1.70

1.60

1.57

1.55

1.54

1.52

GB/T 22395—2022

表 2 7 有侧移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μ)(续)

0

0.05

0.1

0.2

0.3

0.4

0.5

1

2

3

4

5

≥10

0.3

3.01

2.58

2.33

2.05

1.90

1.80

1.74

1.58

1.49

1.46

1.45

1.44

1.42

0.4

2.78

2.42

2.20

1.94

1.80

1.71

1.65

1.50

1.42

1.39

1.37

1.37

1.35

0.5

2.64

2.31

2.11

1.87

1.74

1.65

1.59

1.45

1.37

1.34

1.32

1.32

1.30

1

2.33

2.07

1.90

1.70

1.58

1.50

1.45

1.32

1.24

1.21

1.20

1.19

1.17

2

2.17

1.94

1.79

1.60

1.49

1.42

1.37

1.24

1.16

1.14

1.12

1.12

1.10

3

2.11

1.90

1.75

1.57

1.46

1.39

1.34

1.21

1.14

1.11

1.10

1.09

1.07

4

2.08

0.87

1.73

1.55

1.45

1.37

1.32

1.20

1.12

1.10

1.08

1.08

1.06

5

2.07

1.86

1.72

1.54

1.44

1.37

1.32

1.19

1.12

1.09

1.08

1.07

1.05

≥10

2.03

1.83

1.70

1.52

1.42

1.35

1.30

1.17

1.10

1.07

1.06

1.05

1.03

计算长度系数(μ)按公式(43)计算:

(43)

式 中 :

μ - 计 算 长 度 系 数 ;

K: — 相交于柱上端的横梁线刚度之和与柱线刚度之和的比值;

K。 ——相交于柱下端的横梁线刚度之和与柱线刚度之和的比值。

当横梁远端为铰接时,应将横梁线刚度乘以0.5,当横梁远端为嵌固时,则应乘以2/3。

当横梁与柱铰接时,取横梁线刚度为零。

对底层框架柱,当柱与基础铰接时,取K2=0(对平板支座可取K,=0.1);当柱与基础刚接时,取K₂=10。

当与柱刚性连接的横梁所受轴心压力N,较大时,横梁线刚度应乘以折减系数av:

横梁远端与柱刚接时,av=1-N。/(4Nc);

横梁远端铰接时,av=1-N。/N;

横梁远端嵌固时,av=1-N。/(2Nm)。

表 2 8 无侧移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μ)

K。

K,

0

0.05

0.1

0.2

0.3

0.4

0.5

1

2

3

4

5

≥10

0

1.000

0.990

0.981

0.964

0.949

0.935

0.922

0.875

0.820

0.791

0.773

0.760

0.732

0.05

0.990

0.981

0.971

0.955

0.940

0.926

0.914

0.867

0.814

0.784

0.766

0.754

0.726

0.1

0.981

0.971

0.962

0.946

0.931

0.918

0.906

0.860

0.807

0.778

0.760

0.748

0.721

0.2

0.964

0.955

0.946

0.930

0.916

0.903

0.891

0.846

0.795

0.767

0.749

0.737

0.711

0.3

0.949

0.940

0.931

0.916

0.902

0.889

0.878

0.834

0.784

0.756

0.739

0.728

0.701

0.4

0.935

0.926

0.918

0.903

0.889

0.877

0.866

0.823

0.774

0.747

0.730

0.719

0.693

style="width:12.37332in" />GB/T 22395—2022

表28 无侧移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μ)(续)

K:

0

0.05

0.1

0.2

0.3

0.4

0.5

1

2

3

4

5

≥10

0.5

0.922

0.914

0.906

0.891

0.878

0.866

0.855

0.813

0.765

0.738

0.721

0.710

0.685

1

0.875

0.867

0.860

0.846

0.834

0.823

0.813

0.774

0.729

0.704

0.688

0.677

0.654

2

0.820

0.814

0.807

0.795

0.784

0.774

0.765

0.729

0.686

0.663

0.648

0.638

0.615

3

0.791

0.784

0.778

0.767

0.756

0.747

0.738

0.704

0.663

0.640

0.625

0.616

0.593

4

0.773

0.766

0.760

0.749

0.739

0.730

0.721

0.688

0.648

0.625

0.611

0.601

0.580

5

0.760

0.754

0.748

0.737

0.728

0.719

0.710

0.677

0.638

0.616

0.601

0.592

0.570

≥10

0.732

0.726

0.721

0.711

0.701

0.693

0.685

0.654

0.615

0.593

0.580

0.570

0.549

计算长度系数(μ)按公式(44)计算:

式 中 :

- 计 算 长 度 系 数 ;

K₁— 相交于柱上端的横梁线刚度之和与柱线刚度之和的比值;

K:— 相交于柱下端的横梁线刚度之和与柱线刚度之和的比值。

当梁远端为铰接时,应将横梁线刚度乘以1.5;当横梁远端为嵌固时,则将横梁线刚度乘以2.0。

当横梁与柱铰接时,取横梁线刚度为零。

对底层框架柱,当柱与基础铰接时,取K₂=0(对平板支座可取K,=0.1);当柱与基础刚接时,取K₂=10。

当与柱刚性连接的横梁所受轴心压力N,较大时,横梁线刚度应乘以折减系数αw:

横梁远端与柱刚接和横梁远端为铰接时,αv=1-Nb/Nm;

横梁远端嵌固时,ax=1-N。/(2Nm)。

式 中 :

Ne=π²EL/l²;

L — — 为横梁截面惯性矩;

1 — 为横梁长度。

10.2.5 锅炉钢结构柱的长细比不宜大于120。

10.2.6
柱在无垂直支撑平面的计算长度:为减小柱在无垂直支撑平面的计算长度,通常设置水平支
撑,在水平支撑计算时,考虑柱的支撑力,其值可取此标高以上柱承受的全部永久荷载的2%,当需支撑
的柱子多于1根时,每根柱的支撑力可取此标高以上此柱承受的全部永久荷载的1%,作用方向为无垂
直支撑平面,此时两层水平支撑间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应根据柱两端边界条件选取。

10.3 柱的计算

10.3.1 轴心受压(拉)柱应按表29计算,轴心受压构件的截面分类[板厚(t)
小于40 mm] 见表30,轴心 受压构件的截面分类[板厚(t) 不小于40 mm]
见表31 ,a 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φ)见表32, b
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φ)见表33,c
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φ)见表34,d 类 截
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φ)见表35。

GB/T 22395—2022

表 2 9 轴心受压(拉)柱的计算公式

项次

计算内容

计算公式

说 明

1

强度

(连接处组成截面的

各板件都有连接件

直接传力)

轴心

受拉

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处除外

2

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处

3

构件沿全长都有排列较密螺栓

4

轴心

受压

孔洞有螺栓填充者

5

有虚孔处

6

轴心受压柱稳定性"

(除考虑屈曲后强度的

实腹式构件外)

7

轴心受压柱剪力*

剪力V值沿柱全长不变

注:n —在节点或拼接处,柱一端连接的高强度螺栓数目;

m₁—所计算截面(最外列螺栓处)上高强度螺栓数目;

A。 ——柱的净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A 柱的毛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f—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N——轴心压(拉)力,单位为牛(N);

4 —轴心受压柱的稳定系数(取截面两主轴稳定系数中的较小者),根据构件的长细比、钢材的屈服强度和

表30、表31的截面分类按表32~表35采用;

f,—钢材的屈服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f.—钢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

轴心受压(拉)构件,当其组成板件在节点或拼接处并非全部直接传力时,应对危险截面的面积乘以有效截面系

数(η),η值应按GB 50017—2017规定采用。

GB/T 22395—2022

表30 轴心受压构件的截面分类(板厚 t\<40 mm)

截面形式

对x轴

对y轴

轧制

y

x

J

a类

a类

轧制

b

x

y

b/h≤0.8

a类

b类

b/h>0.8

Q355 Q390 Q420

a类

b类

Q235

b类

c类

焊接

翼缘为焰切边

焊接

V

x

J

b类

b类

轧制

v

x

y

¥

轧制或焊接

板件宽厚比>20

¥

y

轧制或焊接

y

¥ · X

焊接

x

格构式

V

x

v

V

x

J

GB/T 22395—2022

3 0 轴心受压构件的截面分类(板厚 t\<40 mm)
( )

截面形式

对x轴

对y轴

焊接

翼缘为轧制或剪切边

y

b类

c类

x

X

y

轧制或焊接

板件宽厚比≤20

c类

c类

X ·

y

3 1 轴心受压构件的截面分类(板厚 t≥40 mm)

截面形式

对x轴

对y轴

t<80 mm

b类

c类

t≥80 mm

c类

d类

翼缘为焰切边

b类

b类

翼缘为轧制或剪切边

c类

d类

焊接箱形

y

X X

y

板件宽厚比>20

b类

b类

板件宽厚比≤20

c类

c类

GB/T 22395—2022

表32 a 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φ)

λ √f,/235

0

1

2

3

4

5

6

7

8

9

0

1.000

1.000

1.000

1.000

0.999

0.999

0.998

0.998

0.997

0.996

10

0.995

0.994

0.993

0.992

0.991

0.989

0.988

0.986

0.985

0.983

20

0.981

0.979

0.977

0.976

0.974

0.972

0.970

0.968

0.966

0.964

30

0.963

0.961

0.959

0.957

0.954

0.952

0.950

0.948

0.946

0.944

40

0.941

0.939

0.937

0.934

0.932

0.929

0.927

0.924

0.921

0.918

50

0.916

0.913

0.910

0.907

0.903

0.900

0.897

0.893

0.890

0.886

60

0.883

0.879

0.875

0.871

0.867

0.862

0.858

0.854

0.849

0.844

70

0.839

0.834

0.829

0.824

0.818

0.813

0.807

0.801

0.795

0.789

80

0.783

0.776

0.770

0.763

0.756

0.749

0.742

0.735

0.728

0.721

90

0.713

0.706

0.698

0.691

0.683

0.676

0.668

0.660

0.653

0.645

100

0.637

0.630

0.622

0.614

0.607

0.599

0.592

0.584

0.577

0.569

110

0.562

0.555

0.548

0.541

0.534

0.527

0.520

0.513

0.507

0.500

120

0.494

0.487

0.481

0.475

0.469

0.463

0.457

0.451

0.445

0.439

130

0.434

0.428

0.423

0.417

0.412

0.407

0.402

0.397

0.392

0.387

140

0.382

0.378

0.373

0.368

0.364

0.360

0.355

0.351

0.347

0.343

150

0.339

0.335

0.331

0.327

0.323

0.319

0.316

0.312

0.308

0.305

160

0.302

0.298

0.295

0.292

0.288

0.285

0.282

0.279

0.276

0.273

170

0.270

0.267

0.264

0.261

0.259

0.256

0.253

0.250

0.248

0.245

180

0.243

0.240

0.238

0.235

0.233

0.231

0.228

0.226

0.224

0.222

190

0.219

0.217

0.215

0.213

0.211

0.209

0.207

0.205

0.203

0.201

200

0.199

0.197

0.196

0.194

0.192

0.190

0.188

0.187

0.185

0.183

210

0.182

0.180

0.178

0.177

0.175

0.174

0.172

0.171

0.169

0.168

220

0.166

0.165

0.163

0.162

0.161

0.159

0.158

0.157

0.155

0.154

230

0.153

0.151

0.150

0.149

0.148

0.147

0.145

0.144

0.143

0.142

240

0.141

0.140

0.139

0.137

0.136

0.135

0.134

0.133

0.132

0.131

250

0.130

——

——

——

——

GB/T 22395—2022

表33 b 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9)

λ √f,/235

0

1

2

3

4

5

6

7

8

9

0

1.000

1.000

1.000

0.999

0.999

0.998

0.997

0.996

0.995

0.994

10

0.992

0.991

0.989

0.987

0.985

0.983

0.981

0.978

0.976

0.973

20

0.970

0.967

0.963

0.960

0.957

0.953

0.950

0.946

0.943

0.939

30

0.936

0.932

0.929

0.925

0.922

0.918

0.914

0.910

0.906

0.903

40

0.899

0.895

0.891

0.886

0.882

0.878

0.874

0.870

0.865

0.861

50

0.856

0.852

0.847

0.842

0.837

0.833

0.828

0.823

0.818

0.812

60

0.807

0.802

0.796

0.791

0.785

0.780

0.774

0.768

0.762

0.757

70

0.751

0.745

0.738

0.732

0.726

0.720

0.713

0.707

0.701

0.694

80

0.687

0.681

0.674

0.668

0.661

0.654

0.648

0.641

0.634

0.628

90

0.621

0.614

0.607

0.601

0.594

0.587

0.581

0.574

0.568

0.561

100

0.555

0.548

0.542

0.535

0.529

0.523

0.517

0.511

0.504

0.498

110

0.492

0.487

0.481

0.475

0.469

0.464

0.458

0.453

0.447

0.442

120

0.436

0.431

0.426

0.421

0.416

0.411

0.406

0.401

0.396

0.392

130

0.387

0.383

0.378

0.374

0.369

0.365

0.361

0.357

0.352

0.348

140

0.345

0.340

0.337

0.333

0.329

0.325

0.322

0.318

0.314

0.311

150

0.308

0.304

0.301

0.297

0.294

0.291

0.288

0.285

0.282

0.279

160

0.276

0.273

0.270

0.267

0.264

0.262

0.259

0.256

0.253

0.251

170

0.248

0.246

0.243

0.241

0.238

0.236

0.234

0.231

0.229

0.227

180

0.225

0.222

0.220

0.218

0.216

0.214

0.212

0.210

0.208

0.206

190

0.204

0.202

0.200

0.198

0.196

0.195

0.193

0.191

0.189

0.188

200

0.186

0.184

0.183

0.181

0.179

0.178

0.176

0.175

0.173

0.172

210

0.170

0.169

0.167

0.166

0.164

0.163

0.162

0.160

0.159

0.158

220

0.156

0.155

0.154

0.152

0.151

0.150

0.149

0.147

0.146

0.145

230

0.144

0.143

0.142

0.141

0.139

0.138

0.137

0.136

0.135

0.134

240

0.133

0.132

0.131

0.130

0.129

0.128

0.127

0.126

0.125

0.124

250

0.123

GB/T 22395—2022

表34 c 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φ)

λ √f,/235

0

1

2

3

4

5

6

7

8

9

0

1.000

1.000

1.000

0.999

0.999

0.998

0.997

0.996

0.995

0.993

10

0.992

0.990

0.988

0.986

0.983

0.981

0.978

0.976

0.973

0.97

20

0.966

0.959

0.953

0.947

0.940

0.934

0.928

0.921

0.915

0.909

30

0.902

0.896

0.890

0.883

0.877

0.871

0.865

0.858

0.852

0.845

40

0.839

0.833

0.826

0.820

0.813

0.807

0.800

0.794

0.787

0.781

50

0.774

0.768

0.761

0.755

0.748

0.742

0.735

0.728

0.722

0.715

60

0.709

0.702

0.695

0.689

0.682

0.675

0.669

0.662

0.656

0.649

70

0.642

0.636

0.629

0.623

0.616

0.610

0.603

0.597

0.591

0.584

80

0.578

0.572

0.565

0.559

0.553

0.547

0.541

0.535

0.529

0.523

90

0.517

0.511

0.505

0.499

0.494

0.488

0.483

0.477

0.471

0.467

100

0.462

0.458

0.453

0.449

0.445

0.440

0.436

0.432

0.427

0.423

110

0.419

0.415

0.411

0.407

0.402

0.398

0.394

0.390

0.386

0.383

120

0.379

0.375

0.371

0.367

0.363

0.360

0.356

0.352

0.349

0.345

130

0.342

0.338

0.335

0.332

0.328

0.325

0.322

0.318

0.315

0.312

140

0.309

0.306

0.303

0.300

0.297

0.294

0.291

0.288

0.285

0.282

150

0.279

0.277

0.274

0.271

0.269

0.266

0.263

0.261

0.258

0.256

160

0.253

0.251

0.248

0.246

0.244

0.241

0.239

0.237

0.235

0.232

170

0.230

0.228

0.226

0.224

0.222

0.220

0.218

0.216

0.214

0.212

180

0.210

0.208

0.206

0.205

0.203

0.201

0.199

0.197

0.195

0.194

190

0.192

0.190

0.189

0.187

0.185

0.184

0.182

0.181

0.179

0.178

200

0.176

0.175

0.173

0.172

0.170

0.169

0.167

0.166

0.165

0.163

210

0.162

0.161

0.159

0.158

0.157

0.155

0.154

0.153

0.152

0.151

220

0.149

0.148

0.147

0.146

0.145

0.144

0.142

0.141

0.140

0.139

230

0.138

0.137

0.136

0.135

0.134

0.133

0.132

0.131

0.130

0.129

240

0.128

0.127

0.126

0.125

0.124

0.123

0.123

0.122

0.121

0.120

250

0.119

GB/T 22395—2022

表 3 5 d 类截面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φ)

λ √fy/235

0

1

2

3

4

5

6

7

8

9

0

1.000

1.000

0.999

0.999

0.998

0.996

0.994

0.992

0.990

0.987

10

0.984

0.981

0.978

0.974

0.969

0.965

0.960

0.955

0.949

0.944

20

0.937

0.927

0.918

0.909

0.900

0.891

0.883

0.874

0.865

0.857

30

0.848

0.840

0.831

0.823

0.815

0.807

0.798

0.790

0.782

0.774

40

0.766

0.758

0.751

0.743

0.735

0.727

0.720

0.712

0.705

0.697

50

0.690

0.682

0.675

0.668

0.660

0.653

0.646

0.639

0.632

0.625

60

0.618

0.611

0.605

0.598

0.591

0.585

0.578

0.571

0.565

0.559

70

0.552

0.546

0.540

0.534

0.528

0.521

0.516

0.510

0.504

0.498

80

0.492

0.487

0.481

0.476

0.470

0.465

0.459

0.454

0.449

0.444

90

0.439

0.434

0.429

0.424

0.419

0.414

0.409

0.405

0.401

0.397

100

0.393

0.390

0.386

0.383

0.380

0.376

0.373

0.369

0.366

0.363

110

0.359

0.356

0.353

0.350

0.346

0.343

0.340

0.337

0.334

0.331

120

0.328

0.325

0.322

0.319

0.316

0.313

0.310

0.307

0.304

0.301

130

0.298

0.296

0.293

0.290

0.288

0.285

0.282

0.280

0.277

0.275

140

0.272

0.270

0.267

0.265

0.262

0.260

0.257

0.255

0.253

0.250

150

0.248

0.246

0.244

0.242

0.239

0.237

0.235

0.233

0.231

0.229

160

0.227

0.225

0.223

0.221

0.219

0.217

0.215

0.213

0.212

0.210

170

0.208

0.206

0.204

0.202

0.201

0.199

0.197

0.196

0.194

0.192

180

0.191

0.189

0.187

0.186

0.184

0.183

0.181

0.180

0.178

0.177

190

0.176

0.174

0.713

0.171

0.170

0.168

0.167

0.166

0.164

0.163

200

0.162

10.3.2 实腹轴心受压构件的板件宽厚比按公式(45)~公式(47)计算:

a) 工字形截面腹板

style="width:3.34664in;height:0.73348in" /> (45)

式 中 :

ho—— 腹板计算高度,单位为毫米(mm);

t 、— 腹板计算厚度,单位为毫米(mm);

λ — — 构件的较大长细比,当λ\<30时,取为30;当λ>100时,取为100;

fy— 材料屈服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GB/T 22395—2022

b) 工字形截面翼缘

style="width:3.26671in;height:0.72666in" /> ( 46)

式中:

b₁—— 翼缘板自由外伸宽度,单位为毫米(mm);

tr— 翼缘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

c) 箱形截面壁板

style="width:2.00002in;height:0.70686in" /> ………………………… (47)

式中:

bo—— 壁板的净宽度,单位为毫米(mm);

t ——壁板的厚度,单位为毫米(mm)。

10.3.3 当轴心受压构件的压力小于稳定承载力(qfA)
时,可将其板件宽厚比限值由10.3.2相关公式

算得后乘以放大系数(a=√4fA/N)。

10.3.4
轴心受压构件的板件宽厚比超过10.3.2规定的限值时,可采用纵向加劲肋加强,加劲肋宜在板
件两侧成对配置,其一侧外伸宽度不应小于板件厚度(t)
的10倍,厚度不应小于0.75t。

10.3.5
板件宽厚比不满足10.3.2的规定,当采用屈曲后强度时,轴心受压柱的强度和稳定应按
GB 50017—2017 中7.3.3的规定计算。

10.3.6
弯矩作用在两个主平面内的实腹式压(拉)弯柱(圆管截面除外),其强度应按公式(48)计算:

style="width:3.23997in;height:0.68002in" /> ………………………… ( 48)

式中:

N — 所计算构件的轴心压力,单位为牛(N)。

A 。—— 净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M.—— 对 x 轴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Y— 对 x 轴的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工字形截面Y,=1.05, 对箱形截面Y,=1.05,
对其他截面

应按GB 50017—2017 表8.1.1采用。不考虑塑性发展时,应取Y,=1.0。

W— 对 x 轴的净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M 、— 对 y 轴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Y 、— 对 y 轴的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工字形截面 y,=1.20, 对箱形截面
Y,=1.05, 对其他截面

应按GB 50017—2017 表8.1.1采用。不考虑塑性发展时,应取 Y,=1.0。

Wny— 对 y 轴的净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f — 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10.3.7 弯矩作用在对称轴平面内(绕x
轴)的实腹式压弯柱(圆管截面除外),弯矩作用平面内稳定性
应按公式(49)计算;对于GB 50017—2017
表8.1.1第3、4项中单轴对称截面压弯构件,当弯矩作用在
对称轴平面内且使翼缘受压时,除应按公式(49)计算外,还应按公式(50)计算;弯矩作用平面外稳定性

应按公式(51)计算:

弯矩作用平面内:

style="width:4.70678in;height:0.67342in" />

style="width:4.70002in;height:0.69322in" />

………… … …… ( 49)

………………… …… (50)

GB/T 22395—2022

弯矩作用平面外:

式中:

style="width:2.80006in;height:0.70004in" />

…………………………

(51)

N-- 所计算构件的轴心压力,单位为牛 (N)。

4,—— 弯矩作用平面内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βm— 等效弯矩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a) 无侧移框架柱和两端支承的构件

1) 无横向荷载作用时,等效弯矩系数(β,)可按公式(52)计算,其中 \|M:\|≥
\|M2\|。

βmx=0.6+0.4M₂/M (52)

式中:

M2- 端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构件无反弯点时取同号;构件有反弯点

时取异号;

M₁- 端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构件无反弯点时取同号;构件有反弯点

时取异号, \|M₁I≥\|M2\|。

2) 无端弯矩但有横向荷载作用时,等效弯矩系数(β)可按公式(53)和公式(54)

计算:

跨中单个集中荷载

βmr=1-0.36N/N 。 … … … … … … … … … …(53)

全跨均布荷载

βm=1-0. 18N/N 。 … … … … … … … … … …(54)

式中:

N。— 弹性临界力,单位为牛(N), 按公式(55)计算。

N 。=π²El/(μl)² (55)

式中:

E— 弹性模量,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μ— 构件的计算长度系数;

1 — 构件的计算长度,单位为毫米(mm)。

3) 端弯矩和横向荷载同时作用时,公式(49)中的β,M, 应按公式(56)计算:

βmM,=βmgM,+βmLM (56)

式中:

M,— 所计算构件段范围内的最大弯矩设计值,单位为牛毫米(N ·mm);

βg—— 取按公式(53)或公式(54)计算的等效弯矩系数;

M。——横向荷载产生的弯矩最大值;

βmlr 取按公式(52)计算的等效弯矩系数;

M₁—— 端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构件无反弯点时取同号;构件有反弯

点时取异号, M₁I≥ \|M₂ \|。

b) 有侧移框架柱和悬臂构件

1) 有横向荷载的柱脚铰接的单层框架柱和多层框架的底层柱: βm=1.0;

2) 除本款1)规定之外的框架柱,等效弯矩系数(βm) 可按公式(57)计算:

βmr=1-0.36N/N 。 ………………………… (57)

GB/T 22395—2022

3) 自由端作用有弯矩的悬臂柱,等效弯矩系数(βmr)可按公式(58)计算:

βm=1-0.36(1-m)N/N 。 (58)

式中:

β— 等效弯矩系数;

m - 自由端弯矩与固定端弯矩之比,当弯矩图无反弯点时取正号,有反弯点时

取负号;

N — 所计算构件的轴心压力,单位为牛 (N);

N。— 弹性临界力,单位为牛(N)。

M,— 所计算构件段范围内的最大弯矩设计值,单位为牛毫米(N ·mm)。

Wx--
在弯矩作用平面内对受压最大纤维的毛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Nlx—— 参数,单位为牛(N),Ntx=πEA/(1. 12)。

f — 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A — 柱的毛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W₂— 无翼缘端的毛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Qy 弯矩作用平面外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对于单轴对称截面,应取 GB
50017—2017

公式(7.2.2-4)的长细比(λ,)对应的稳定系数。

η — 截面影响系数,闭口截面η=0.7,其他截面η=1.0。

β - 等 效 弯 矩 系 数 , 应 按GB 50017—2017 中8.2.1的规定确定。

46
——均匀弯曲的受弯构件整体稳定系数,应按9.2.10的规定计算,对闭口截面φu=1.0。

10.3.8
弯矩作用在两个主平面内的双轴对称实腹式工字形和箱形截面的压弯构件,其稳定性应按公

式(59)和公式(60)计算:

style="width:6.02665in;height:0.70004in" />

style="width:6.05324in;height:0.68684in" />

………………… (59)

…………………… (60)

式中:

N — 所计算构件的轴心压力,单位为牛 (N);

— 柱的毛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f 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4x- 对强轴x—x 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4, — 对 弱 轴 y-y 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4h
——均匀弯曲的受弯构件整体稳定性系数,应按9.2.10的规定取值;对闭口截面4h=1.0;

4hy —
均匀弯曲的受弯构件整体稳定性系数,应按9.2.10的规定取值,其中工字形截面的非悬臂

构件的4 可取1.0;对闭口截面4hy=1.0;

M,— 所计算构件段范围内对强轴的最大弯矩设计值,单位为牛毫米(N ·mm);

M,— 所计算构件段范围内对弱轴的最大弯矩设计值,单位为牛毫米(N ·mm);

N — 参数,单位为牛(N),Nt=πEA/(1. 1X³);

Nt— 参数,单位为牛(N),Nly=π²EA/(1. 1X);

W,— 对强轴的毛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W 、— 对弱轴的毛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β - x
向平面外等效弯矩系数,应按10.3.7弯矩作用平面外稳定计算的规定采用;
β,—y
向平面外等效弯矩系数,应按10.3.7弯矩作用平面外稳定计算的规定采用;

βm-x
向平面内等效弯矩系数,应按10.3.7弯矩作用平面内稳定计算的规定采用;

GB/T 22395—2022

βmy—y 向平面内等效弯矩系数,应按10.3.7弯矩作用平面内稳定计算的规定采用

10.3.9
为保证压弯构件的局部稳定,工字形和箱形压弯构件板件的宽厚比应满足表36的规定。其中
参数(a) 应按式(61)计算:

式中:

style="width:1.87337in;height:0.60558in" />

…………………… ……

(61)

σmax——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最大压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计算时不考虑柱的稳定

系数;

σmin——腹板计算高度另一边缘相应的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压应力取正值、拉应

力取负值。

表36 压弯构件板件宽厚比限值

截面类型

项 目

限值

工字形截面

b₁/t

考虑截面塑性发展

13 √235/f,

不考虑截面塑性发展

15 √235/f、

ho/t.

考虑截面塑性发展

(40+18af²) √235/f,

不考虑截面塑性发展

(45+25a!⁶⁶) √235/f,

箱形截面

bo/t

考虑截面塑性发展

40 √235/f,

不考虑截面塑性发展

45 √235/f、

注:b₁—工字形截面翼缘外伸宽度,单位为毫米(mm);

t;—工字形截面翼缘厚度,单位为毫米(mm);

f、 —钢材的屈服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ho—工字形截面腹板计算高度,单位为毫米(mm);

tw—工字形截面腹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

bo—箱形截面腹板内宽度,单位为毫米(mm);

t -箱形截面腹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

10.3.10
压弯构件的板件采用纵向加劲肋加强以满足宽厚比限值时,加劲肋宜在板件两侧成对配置,
其一侧外伸宽度不应小于板件厚度(t) 的10倍,厚度不宜小于0.75t。

10.3.11
工字形和箱形截面压弯构件的腹板宽厚比超过表36中不考虑截面塑性发展板件宽厚比的规
定时,其强度和稳定应按GB 50017—2017 中8.4.2的规定计算。

10.3.12
实腹式工字形截面柱的翼缘与腹板(型钢组合柱的盖板与型钢)的连接宜采用连续角焊缝,其
焊脚尺寸应按公式(62)计算:

style="width:1.44668in;height:0.66in" /> ………………………… (62)

式中:

V — 剪力,单位为牛(N),
对轴心受压柱应按表29中项次7计算;对压弯柱应取实际剪力与按

表29 中项次7计算较大者;

S — 柱翼缘(盖板)毛截面对中性轴的面积矩,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 柱的毛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¹);

fr- 角焊缝抗拉、抗压和抗剪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style="width:1.94008in;height:2.62658in" />GB/T 22395—2022

10.3.13
顶板主梁与柱连接按铰接设计时,柱头只承受梁的支座反力,没有弯矩作用,柱头由柱顶盖板

和柱顶加劲肋组成(图18)。

style="width:2.46006in;height:2.70006in" />

style="width:1.64004in;height:2.82656in" />

标引序号说明:

1— 柱 顶 盖 板 ;

2——加劲肋;

R— 反 力 ;

b— 肋 板 宽 度 ;

h— 肋 板 高 度 ;

t— 肋 板 厚 度 。

图 1 8 柱 头

10.3.14 柱顶加劲肋的设计:

a) 柱顶加劲肋高度(h) 应按公式(63)和公式(64)计算并取二者中之较大值:

style="width:1.55335in;height:0.70664in" /> (63)

style="width:1.41993in;height:0.6666in" /> (64)

式中:

Mmx—— 柱顶加劲肋与腹板连接处的最大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按图18所示
Mmx=

Rb/4;

Vmax— 柱顶加劲肋的最大剪力,单位为牛(N), 按图18所示 Vmx=R/2;

R —— 支座反力,单位为牛(N);

b — 加劲肋宽度,单位(mm);

t — 加劲肋厚度 (mm);

f — 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b) 柱顶加劲肋的宽度(b) 与其厚度(t) 之比不应大于15 √ 235/fy。

c)
为支承柱顶较大荷载,柱头可设置多块柱顶加劲肋,柱顶加劲肋和腹板均视为柱顶盖板的支承
点,柱顶加劲肋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简支梁或悬臂梁计算。

10.3.15 柱顶加劲肋与柱连接焊缝的焊脚尺寸(h;) 按公式(65)计算:

style="width:4.7532in;height:3.98662in" />class="anchor">GB/T 22395—2022

style="width:5.56677in;height:0.73326in" />

式中:

h₁ — 焊脚尺寸,单位为毫米(mm);

Mmax——柱顶加劲肋与腹板连接处的最大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 ( 65)

按图18 所示 Mmax=

Rb/4;

Vmx— 柱顶加劲肋的最大剪力,单位为牛(N), 按图18所示 Vmx=R/2;

lw — 加劲肋焊缝的计算长度,单位为毫米(mm);

f - 角焊缝抗拉、抗压和抗剪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10.3.16 柱顶盖板按构造选取时,厚度不宜小于20 mm。
有多块柱顶加劲肋支承的柱顶盖板,其支反
力应由各柱顶加劲肋承受。柱顶盖板与柱身的连接角焊缝可按构造选取。

10.3.17 柱脚与基础的连接方式有固接和铰接两种。

10.3.18 固接柱脚由底板、靴板和肋板组成(图19)。

style="width:5.38662in;height:4.48008in" />

标引序号说明:

1 - 肋 板 ;

2 — — 底板;

3 — — 靴板;

4 — 柱身;

b --柱 底 板 宽 度 ; bi— 自 由 边 长 度 ; b:—— 悬 臂 长 度 ;

ai—— 较 短 边 长 度 ; az— 悬 臂 长 度 ;

a 柱 底 板 长 度 。

图 1 9 固接柱脚

a) 底板面积:

当轴心受压时,应按公式(66)计算柱底板面积(A 。);
当轴心受压和弯矩同时作用时,假定柱底

板与基础接触面的压应力成直线分布,忽略柱脚固定钢筋或锚固螺栓预拉力的影响,作用在底

板单位面积上的最大平均压力(qax) 可按公式(67)计算:

style="width:1.55996in;height:0.62678in" /> (66)

GB/T 22395—2022

式中:

style="width:3.62653in;height:0.63902in" />

…………………………

(67)

A 。—— 底板净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N — 轴心压力,单位为牛(N);

q — 作用在底板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压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9max— 作用在底板单位面积上的最大压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a —— 柱底板长度,单位为毫米(mm);

b — 柱底板宽度,单位为毫米(mm);

M,— 绕 x 轴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M,— 绕 y 轴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按表37采用。

表 3 7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

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

混凝土强度等级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抗压强度设计值

9.6

11.9

14.3

16.7

19.1

21.1

b) 底板厚度(t) 应按公式(68)计算:

style="width:1.19337in;height:0.70004in" /> (68)

式中:

t — 底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

M—— 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取按下列规定计算的最大值;

f — 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1) 四边支承板(图19中I 区)弯矩(M) 应按公式(69)计算:

M=aqa₁² ………………………… (69)

式中:

M— 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q - 作用在底板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压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a — 四边支承底板弯矩系数,由b₁/a₁ 按表38选取;

a:—— 较短边长度,单位为毫米(mm)。

表 3 8 四边支承底板弯矩系数(a)

bi/a₁

1.0

1.1

1.2

1.3

1.4

1.5

1.6

a

0.048

0.055

0.063

0.069

0.075

0.081

0.086

b₁/ai

1.7

1.8

1.9

2.0

3.0

4.0

≥5.0

a

0.091

0.095

0.099

0.102

0.119

0.124

0.125

当b₁/a₁>2 时,弯矩(M) 可简化为单跨简支梁按公式(70)计算:

style="width:1.35999in;height:0.57332in" /> (70)

2) 三边支承板弯矩(M) (图19中Ⅱ区)应按公式(71)计算:

style="width:2.99327in;height:4.12676in" />GB/T 22395—2022

M=βqb …………… ………… (71)

式中:

q—— 作用在底板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压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ar 较短边长度,单位为毫米(mm);

β——系数,由a₂/b₁ 按表39选取;

b₁— 自由边长度,单位为毫米(mm)。

表39 三边或二边支承底板弯矩系数(β)

az/bi

0.3

0.35

0.4

0.45

0.5

0.55

0.6

0.65

0.70

0.75

0.80

β

0.027

0.036

0.044

0.052

0.060

0.068

0.075

0.081

0.087

0.092

0.097

a2/b;

0.85

0.9

0.95

1.0

1.1

1.2

1.3

1.4

1.5

1.75

2.0

β

0.102

0.105

0.109

0.112

0.117

0.121

0.124

0.126

0.128

0.130

0.132

当 a2/b₁\<0.3 时,可按悬臂长度为 a2 的悬臂梁计算。

3) 两边支承板(图19中Ⅲ区)的计算公式与三边支承板相同,但a₂
为角顶到对角线的垂直 距离,b₁ 为支承边间的对角线距。

4) 悬臂板的弯矩(M) 应按公式(72)计算:

style="width:1.30665in;height:0.59334in" />

…………………………

(72)

式中:

c—— 悬臂长度,单位为毫米(mm)。

c)
靴板计算:柱脚靴板的强度可按靴板和底板的组合截面(图20)按下列规定计算:

A—A

style="width:3.12008in;height:3.4133in" />

标 引 序 号 说 明 :

B — 应 力 计 算 点 ;

a2—— 悬 臂 长 度 ;

ai— 柱 子 宽 度 ;

h — 垂 直 焊 缝 高 度 ;

— 柱 底 板 厚 度 ;

a - 柱 底 板 长 度 ;

ti — 靴 板 厚 度 ;

b — 柱 底 板 宽 度 。

图 2 0 靴 板 计 算

GB/T 22395—2022

1) 截面 A—A
处的内力按公式(73)和公式(74)计算:

弯矩(M):

M=0.5a2²bq ………………………… (73)

剪力(V):

V=a₂bq ………………………… (74)

式中:

M- 靴板的最大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V — 靴板的最大剪力,单位为牛(N);

a2—— 悬臂长度,单位为毫米(mm);

b — 短边尺寸,单位为毫米(mm);

q — 作用在底板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压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2) 强度按公式(75)~公式(78)计算:

抗弯强度:

style="width:1.70659in;height:0.6534in" /> ………… …………… (75)

B 点抗弯强度:

style="width:2.86661in;height:0.6666in" /> ………………………… (76)

B 点抗剪强度:

style="width:1.80666in;height:0.64658in" /> …………… ………… (77)

B 点折算应力:

√ai+3t²≤1. 1f

式中:

σ — 抗弯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

(78)

M— 靴板的最大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y₂— X 轴到靴板上边缘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I,— 靴板和底板组合截面对 X 轴的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¹);

f 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σ1— B 点抗弯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yi— X 轴到底板中心线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t — 底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

t - B 点抗剪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V— 靴板的最大剪力,单位为牛(N);

B— 底板对X 轴的面积矩,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3) 靴板的悬臂长度(a2) 与其厚度(t₁) 之比不应大于15 √ 235/f,,
靴板的自由边长度(I₁) 与

厚度(t₁) 之比不应大于60 √ 235/fy。

d) 柱脚连接焊缝的计算。

1) 靴板与柱身连接的垂直焊缝高度(h) 应按公式(79)计算。

style="width:2.2066in;height:0.66in" />

…………………………

(

79)

GB/T 22395—2022

式中: h -

h:—

V₁—

垂直焊缝高度,单位为毫米(mm);

角焊缝的焊脚尺寸,单位为毫米(mm);

两边垂直焊缝所承受的较大剪力,单位为牛(N), 按公式(80)计算:

style="width:2.55321in;height:0.6468in" /> ……………… …… ( 80)

2)
靴板和柱端与底板的连接焊缝:当柱端不采用铣平端传力时,其连接焊缝应按全部基础
反力进行计算。

3)
当柱端采用铣平端传力时,靴板与柱身连接的垂直焊缝,靴板和柱端与底板的连接焊缝
应按最大压力的15%计算。

e) 锅炉钢结构固接柱脚与基础的连接,
一般情况下由电站设计单位从基础伸出的钢筋与柱脚焊
接固定。当采用锚栓连接时,固接柱脚锚栓受力计算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 柱底板一边缘的应力(qmx) 按公式(81)计算:

style="width:1.93331in;height:0.62678in" /> ………………………… ( 81)

式中:

9max——柱底板最大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N — 轴力,单位为牛(N);

a - 柱底板长度,单位为毫米(mm);

b - 柱底板宽度,单位为毫米(mm);

M - 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2) 柱底板另一边缘的应力(qmm)按公式(82)计算:

style="width:1.90672in;height:0.63338in" /> (82)

3) 如 果 qmi\<0,
说明柱底板与基础之间产生拉应力,此时假定拉应力的合力由锚栓承受

(图21)。锚栓拉力(T) 按公式(83)计算:

style="width:1.57994in;height:0.62656in" /> ( 83)

式中:

T— 锚栓拉力,单位为牛(N);

M— 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N— 轴力,单位为牛(N);

e - 偏心距
style="width:1.46666in;height:0.5533in" />,单位为毫米(mm);

c ——偏心距
style="width:2.14666in;height:0.61996in" /> ;

x --偏心距2
style="width:1.30665in;height:0.53328in" />,单位为毫米(mm)。

根据锚栓所承受拉力(T),
确定锚栓的直径和数量。锚栓的长度可按表40和表41采用。

GB/T 22395—2022

style="width:5.49345in;height:4.27988in" />

图 2 1 固接柱脚的应力分布

10.3.19
铰接柱脚由柱底板、连接板、定位板、剪力板、抗剪键、锚栓和锚栓支承托座(包括支承加劲肋、

支承托座顶板、垫板)等组成(图22)。铰接柱脚不承受弯矩作用。

style="width:4.22676in;height:3.27998in" />

标 引 序 号 说 明 :

1 — — 锚 固 螺 栓 ;

2 — - 底 板 ;

3 — — 连 接 板 ;

4 — — 剪力板;

5 — — 抗 剪 键 ;

6 — — 锚 固 支 承 托 座 ;

7 — — 定 位 板 ;

8 — — 剪 切 螺 栓 。

style="width:4.23337in;height:3.57228in" />

图 2 2 铰接柱脚

a) 铰接柱脚的底板尺寸应按公式(84)计算:

style="width:1.55319in;height:0.61314in" />

…………………………

(

84)

GB/T 22395—2022

式中:

q-- 均布荷载,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N— 轴心压力,单位为牛(N);

a — 底板长度,单位为毫米(mm);

b — 底板宽度,单位为毫米(mm);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b) 柱底板厚度(t)应取按公式(85)和公式(86)计算所得较大值者(图23)。

style="width:3.88in;height:3.88674in" />

标引序号说明:

b:- 翼缘宽度;

d - 柱子高度;

n - 计算宽度;

b --柱底板宽度;

m— 计算高度;

a - 柱底板长度。

图23 柱底板厚度计算

t=m√3q/f (85)

t=n√3q/f ( 86)

式中:

m=(a-0.95d)/2, 单位为毫米(mm),d 为柱的高度;

n=(b-0.8b;)/2, 单位为毫米(mm),b; 为柱翼缘的宽度;

q—— 均布荷载,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f— 底板材料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c)
抗剪键的设置:柱底板所受水平力,不宜由柱脚锚栓承受,宜由底板与基础混凝土间的摩擦力
承受,摩擦系数可取0.4。当水平力超过摩擦力时,可在底板下部焊接抗剪键。抗剪键可按均
布受载的悬臂构件计算其厚度和根部焊缝。

d) 锚栓按以下规定选用。

1) 当基础无上拔力时,按构造选取锚栓,锚栓的直径不宜小于30 mm。

2)
当基础有上拔力时,锚栓的直径和数量应根据柱脚作用于基础的上拔力确定。

3)
柱脚锚栓的内力通过其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传递。锚栓的长度可按表40和表41采
用,表中锚固长度(L)
为锚栓埋置于基础的长度,当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40 时,按 C40
取值。当埋置深度受到限制时,则锚栓可通过锚板或锚梁来传递锚栓的全部拉力,此
时锚栓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可不予考虑。

GB/T 22395—2022

表40 Q235 钢锚栓选用表

锚栓

直径

mm

锚栓

截面

有效

面积

cm²

每个 锚栓 的受 拉承 载力

设计值

kN

I型

Ad

Ⅲ型

C

20~30

0.7c

8

C

单螺母

双螺母

锚固长度(L)/mm

锚板尺寸

I型

Ⅱ 型

Ⅲ型

a

mm

b

mm

a

mm

b

mm

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

C

mm

t

mm

C30

C40

C30

C40

C30

C40

30

5.606

78.5

55

85

80

110

480

360

——

——

——

33

6.936

97.1

55

90

85

120

520

390

36

8.167

114.3

60

95

90

125

570

430

39

9.758

136.3

65

100

95

130

620

470

——

——

——

——

42

11.21

156.9

70

105

100

135

660

560

400

340

140

20

45

13.06

182.8

75

110

105

140

——

710

600

430

360

140

20

48

14.73

206.2

80

120

110

150

760

640

460

390

200

20

52

17.58

246.1

85

125

120

160

820

690

500

420

200

20

56

20.30

284.2

90

130

130

170

880

740

530

450

200

20

60

23.62

330.7

95

135

140

180

950

800

570

480

240

25

64

26.76

374.6

100

145

150

195

1010

850

610

510

240

25

68

30.55

427.7

105

150

160

205

1070

900

650

540

280

30

72

34.60

484.4

110

155

170

215

——

1130

950

680

570

280

30

76

38.89

544.5

115

160

180

225

1200

1.010

720

610

320

30

80

43.44

608.3

120

165

190

235

1260

1.060

760

640

350

40

85

49.48

692.7

130

180

200

250

——

1340

1130

810

680

350

40

90

55.91

782.7

140

190

210

260

1420

1190

860

720

400

40

95

62.73

878.2

150

200

220

270

1490

1260

900

760

450

45

100

69.95

979.3

160

210

230

280

1570

1320

950

800

500

45

GB/T 22395—2022

表41 Q355 钢锚栓选用表

锚栓 直径

mm

锚栓 截面 有效 面积

cm²

每个 锚栓 的受 拉承 载力

设计值

kN

1型

d

Ad

Ⅱ 型

~

30

Ⅲ型

20~30

0.7e

8

C

单螺母

双螺母

锚固长度(L)/mm

锚板尺寸

I型

Ⅱ 型

Ⅲ型

a

mm

b

mm

a

mm

b

mm

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

C

mm

t

mm

C30

C40

C30

C40

C30

C40

30

5.606

100.9

55

85

80

110

600

460

33

6.936

124.8

55

90

85

120

660

510

36

8.167

147.0

60

95

90

125

720

550

39

9.758

175.6

65

100

95

130

780

600

42

11.21

201.8

70

105

100

135

840

710

510

430

140

20

45

13.06

235.1

75

110

105

140

900

760

540

460

140

20

48

14.73

265.1

80

120

110

150

960

810

580

490

200

20

52

17.58

316.4

85

125

120

160

1040

880

630

530

200

20

56

20.30

365.4

90

130

130

170

1120

940

680

570

200

20

60

23.62

425.2

95

135

140

180

1200

1010

720

610

240

25

64

26.76

481.7

100

145

150

195

1280

1.080

770

650

240

25

68

30.55

549.9

105

150

160

205

1360

1140

820

690

280

30

72

34.60

622.8

110

155

170

215

1.440

1210

870

730

280

30

76

38.89

700.0

115

160

180

225

1520

1280

920

770

320

30

80

43.44

781.9

120

165

190

235

1600

1340

960

810

350

40

85

49.48

890.6

130

180

200

250

1700

1430

1020

860

350

40

90

55.91

1006

140

190

210

260

1800

1510

1080

910

400

40

95

62.73

1129

150

200

220

270

——

1900

1600

1140

960

450

45

100

69.95

1259

160

210

230

280

2000

1680

1200

1010

500

45

GB/T 22395—2022

e)
当柱有上拔力时应设置锚栓支承托座,锚栓支承托座包括支承加劲肋、支承托座顶板和垫板

(见图24)。锚栓支承托座按以下规定选取。

style="width:2.41994in;height:3.49338in" />

标引序号说明:

1— 垫板;

2 —— 支承托座底板;

3 —— 支承加劲肋。

图24 锚栓支承托座

1)
支承托座顶板按锚栓所受轴力和支承加劲肋的数量、位置简化为简支梁或连续梁计算并
选取托座顶板的厚度。托座顶板的厚度不宜小于20 mm;

2)
支承加劲肋根据托座顶板计算时所承受的支反力,按悬臂构件计算,选取肋板的高度和厚
度,并决定焊缝高度,支承加劲肋高度不宜小于300 mm, 厚度不宜小于10 mm;

3) 垫板的厚度应按构造要求选用,不宜小于10 mm, 垫板的孔径较锚栓直径大2
mm。

f)
定位板一般放在柱腹板处,有时也放在翼缘外侧,按柱脚布置时的构造决定,螺栓数量和厚度
按构造选取。 一般放在腹板处的定位板厚度取20 mm,
使用3个螺栓。放在翼缘外侧的定位 板厚度取20 mm, 每处使用2个螺栓。

g) 抗剪螺栓和剪力板的确定:

1) 抗剪螺栓的数量按承受水平方向的剪力(N、)确定;

2) 剪力板的厚度及其与底板连接焊缝按图25所示计算简图进行计算。

style="width:5.22in;height:1.25994in" />

标引序号说明:

N、 ——水平剪力。

图25 剪力板的计算简图

10.3.20 柱接头有焊接和高强度螺栓连接两种形式。

10.3.21
柱焊接接头翼缘和腹板采用全熔透焊缝,为保证焊接质量,坡口处应加衬垫。常用的型式见
图26。

style="width:1.88658in;height:2.50668in" />GB/T 22395—2022

style="width:1.8334in;height:2.4266in" />

a) a 型接头 b) b 型接头

图26 柱焊接接头

a 型接头应开坡口焊接并设置加强板连接,加强板按构造选取。

b
型接头采用端板焊接连接,适用于传递轴向力及弯矩较小的柱和截面外形尺寸变化的柱的连接,

连接焊缝应对所承受的弯矩、剪力和轴力进行验算,端板的厚度不宜小于20 mm。

10.3.22 对于同时承受较大弯矩、剪力和轴力的柱接头宜采用等强连接。

10.3.23
除等强连接外,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轴心受压柱或压弯柱的柱接头(图27),当采用端部承压的
连接时,柱端应铣平。接触面的面积不应小于70%柱截面的总面积,接头的连接板和高强度螺栓数量
按30%柱的总承载能力配置,当有上拔力和剪力作用时,接头应考虑上拔力和剪力的作用。

style="width:8.51991in;height:5.0534in" />

图27 高强度螺栓柱接头

10.4 柱的构造及其他要求

10.4.1 在受有较大水平力处以及运输单元的端部应设置横隔板。

10.4.2 柱接头应靠近支撑点,宜设在主支撑平面或主梁以上1.1 m~1.3
m。柱接头远离支撑点的距
离不应超过计算长度的20%,以避免截面转动对柱的承载力产生较大影响。

10.4.3
柱的接头处(包括与柱顶盖板和柱底板接触处)均宜端铣。端部铣平的允许偏差:铣平面的平
面度0.3 mm, 铣平面对轴线的垂直度l/1500。
要求顶紧的接头处,相接触的两个平面应保证有70%的 紧贴。用0.3 mm
的塞尺检查,插入深度的面积之和不应大于总面积的30%,边缘最大间隙不应大于
0.8 mm。 否则应对接头进行修磨或填入非楔形低碳钢填片。

10.4.4
采用轧制钢板的柱底板,应对底板的平面度提出要求,以达到满意的接触面。当采用非轧制钢
板做柱底板时,应铣平所有支承面。与基础接触的柱底板下表面无需铣平。

10.4.5
锚固螺栓在柱底板和支承托座顶板上的开孔,其孔径可取锚栓直径的1.5倍。

style="width:1.69338in;height:2.34674in" />style="width:1.74656in;height:2.34014in" />class="anchor">GB/T 22395—2022

10.4.6
柱底板面积较大时,为保证底板下二次灌浆能紧密充满,可在底板上开设直径80
mm 的排气
孔,孔要靠近底板的中心,当需要开多个排气孔时,孔间的距离可采用600
mm~800 mm。

11 支撑系统的设计

11.1 垂直支撑

11.1.1 垂直支撑布置时不应妨碍锅炉的运行和检修。

11.1.2 垂直支撑宜布置在承载较大的框架平面内。

11.1.3
垂直支撑应沿锅炉钢结构高度方向均匀、连续布置,使水平荷载以明确且最短的途径传到

基础。

11.1.4
垂直支撑杆件布置应合理,宜避免梁和垂直支撑的内力过大,避免柱承受过大的上拔力。

11.1.5 垂直支撑斜杆宜采用双轴对称截面。

11.1.6
锅炉钢结构垂直支撑可采用中心支撑结构,主要形式有十字交叉斜杆、单斜杆、人字形斜杆或

V 形斜杆(图28)。

style="width:1.78668in;height:2.37336in" />

a) 十字交叉斜杆 b) 单斜杆 c) 人字形斜杆

图28 中心支撑

11.1.7
垂直支撑的工作点宜选取在梁高的中心线和柱中心线相交处;若柱两边梁高不等,工作点宜选
取在具有较大荷载梁高的中心线和柱中心线相交处;若柱两边梁的荷载基本相等,则工作点宜选取在小
梁高的中心线和柱中心线相交处。

11.1.8
锅炉钢结构的中心支撑,当按只能受拉的杆件设计时,其长细比不宜大于200,当按既能受拉又
能受压的杆件设计时,其长细比不宜大于150。

11.1.9 采用人字形或V
形斜杆时,与其相交的横梁应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或在交汇处布置侧向支撑
构件。

11.2 水平支撑

11.2.1 水平支撑宜布置在承载较大的平面内。

11.2.2 水平支撑之间的间距宜12 m
左右,其标高应与锅炉运行检修平台、设备的布置等一并考虑,并
与锅炉导向装置相协调。

11.2.3
水平支撑在计算时应考虑被支撑柱的支撑力作用,支撑力可按10.2.6取值。

11.2.4
水平支撑当按只能受拉的杆件设计时,其长细比不宜大于300,当按既能受拉又能受压的杆件
设计时,其长细比不宜大于200。

11.3 顶板的支撑系统

11.3.1 顶板的支撑系统由端部支撑、侧向支撑和顶部水平支撑组成。

11.3.2 顶板支撑系统的作用和要求如下。

GB/T 22395—2022

a)
端部支撑是为防止主梁端部截面扭转而设置的构造措施(图29)。设计时可按梁支反力的2%

为水平荷载计算端部支撑。

style="width:3.43333in;height:1.69334in" />

标引序号说明:

1 —-支撑;

2——主梁。

2 9 端部支撑

b)
侧向支撑:当主梁受压翼缘的自由长度不能满足整体稳定要求时,为保证主梁整体稳定而设

置的侧向支撑点,支撑的腹杆宜与主梁受压翼缘连接(图30)。其支撑力可按公式(32)计算。

style="width:4.38661in;height:1.82837in" />

标引序号说明:

1——支撑;

2——主梁;

3— 次梁。

图30 侧向支撑

c)
顶部水平支撑应具有足够的整体刚度并有效地传递水平力。顶部水平支撑的设置标高应接近
锅炉受压部件的吊点主平面,当顶部水平支撑与主梁受压翼缘相连接时,也可作为主梁的侧向

支撑点(图31)。

style="width:3.57336in;height:2.99833in" />

标引序号说明:

1——主梁;

2——支撑;

3——次梁。

3 1 顶部水平支撑

11.4 桁架

11.4.1 桁架杆件计算应按如下规定进行。

a) 无节间荷载作用的桁架杆件按轴心受力构件计算。

b)
有节间荷载作用的杆件应按拉弯或压弯构件计算。当荷载作用于节间时,应考虑局部弯矩。

GB/T 22395—2022

可先把节间荷载分配在相邻的两个节点上,按节点荷载求出各杆件的轴心力,然后计算节间荷
载引起的局部弯矩。连续的弦杆受节间荷载作用时,腹杆仍按轴心受力考虑。弦杆按弹性支

撑上的连续梁计算。

11.4.2 分析桁架内力时,可视节点为铰接。对用节点板连接的桁架,当杆件为
H 形、箱形刚度较大的
载面,且在桁架平面内的截面高度与其几何长度(节点中心间的距离)之比大于1/10(对弦杆)或大于
1/15(对腹杆)时,应考虑节点刚性所引起的次弯矩。

11.4.3 桁架杆件的计算长度应按如下规定采用:

a)
确定桁架弦杆和单系腹杆(用节点板与弦杆连接)的长细比时,其计算长度(L)
应按表42采用。 表42 桁架弦杆和单系腹杆的计算长度(I₀)

项 次

弯曲方向

弦 杆

腹 杆

支座斜杆和支座竖杆

其他腹杆

1

在桁架平面内

1

l

0.81

2

在桁架平面外

L

l

l

注1:l为构件的几何长度(节点中心间距离);l₁为桁架弦杆侧向支撑点之间的距离。

注2:无节点板的腹杆计算长度在任意平面内均取其几何长度(钢管结构除外)。

b)
当桁架弦杆侧向支撑点之间的距离为节点长度的2倍(图32)且两节间的弦杆轴心压力不相

同时,则该弦杆在桁架平面外的计算长度(l)
应按公式(87)计算(但不应小于0.5l):

style="width:2.92656in;height:0.6534in" /> (87)

式中:

l 。- 弦杆在桁架平面外的计算长度,单位为毫米(mm);

l₁— 桁架弦杆侧向支撑点之间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N₁— 较大的压力,单位为牛(N), 计算时取正值;

N₂— 较小的压力或拉力,单位为牛(N), 计算时压力取正值,拉力取负值。

style="width:3.86662in;height:1.98781in" />

标引序号说明:

1 — - 支 撑 ;

2 - - 桁 架 ;

L— 桁架弦杆侧向支撑点之间的距离。

图 3 2 弦杆轴心压力在侧向支撑点间有变化的桁架简图

c) 桁架再分式腹杆体系的受压主斜杆及 K
形腹杆体系的竖杆等杆件,在桁架平面外的计算长度
也应按公式(87)确定(受拉主斜杆仍取l);
在桁架平面内的计算长度则取节点中心间距离。

d)
确定桁架交叉腹杆的长细比时,在桁架平面内的计算长度应取节点中心到交叉点间的距离,
在桁架平面外的计算长度,当两交叉杆长度相等时,应按下列规定按公式(88)~公式(91)
采用:

1) 压杆:

style="width:1.54659in;height:1.17326in" />style="width:1.48003in;height:1.55342in" />GB/T 22395—2022

相交另一杆受压,两杆截面相同并在交叉点均不中断:

style="width:2.51324in;height:0.6666in" />

…………………

…… ( 88)

相交另一杆受压,此另一杆在交叉点中断但以节点板搭接:

style="width:2.28668in;height:0.6732in" />

相交另一杆受拉,两杆截面相同并在交叉点均不中断:

…………………………

(

89)

style="width:4.49989in;height:0.6666in" /> ……… ……… ( 90)

相交另一杆受拉,此拉杆在交叉点中断但以节点板搭接:

style="width:4.00665in;height:0.68662in" /> ( 91)

当此拉杆连续而压杆在交叉点中断但以节点板搭接,若 N 。≥N
或拉杆在桁架平面外的

抗弯刚度
style="width:2.84002in;height:0.6534in" />, 取 l₀=0.5l。

式中:

l — 节点中心间距离(交叉点不作为节点考虑),单位为毫米(mm);

N- 所计算杆的内力,为绝对值,单位为牛(N);

N 。— 相交另一杆的内力,为绝对值,单位为牛(N) 。 当两杆均受压时,取 N
。≤N, 两 杆

截面应相同。

2) 拉杆应取L=l。

3)
当确定交叉腹杆中单角钢杆件斜平面内的长细比时,计算长度应取节点中心至交叉点的
距离。

4) 当交叉腹杆为单边连接的单角钢时,应按 GB 50017—2017
中7.6.2的规定确定杆件等效 长细比。

11.4.4 桁架杆件的长细比不宜超过下列数值:压杆200;拉杆300。

11.4.5
用填板连接而成的双角钢和双槽钢截面构件,可按实腹式构件计算,填板间距离不宜超过下列
规定:受压构件40i; 受拉部件80i 。i
为截面的回转半径(图33),应按下列规定取用:

a) 双角钢和双槽钢截面(图33a)、图 3 3b)],
取一个角钢或一个槽钢对与填板平行的形心轴的回 转半径;

b) 十字形截面(图33c)], 取一个角钢的最小回转半径;

c) 受压构件的两个侧向支撑点之间的填板数不应少于2个。

style="width:1.66002in;height:1.76in" />

a) 双 角 钢 1 b) 双 槽 钢 c) 双 角 钢 2

图 3 3 计算截面回转半径时的轴线示意图

11.4.6 桁架的支撑宽度宜取l/10~l/12(l
为跨度)。斜腹杆与弦杆的夹角应在30°~60°之间。节点
板边缘与腹杆轴线之间的夹角应不小于15°。

11.4.7
焊接桁架应以杆件重心线为轴线,螺栓连接的桁架采用靠近杆件重心线的螺栓准线为轴线,在
节点处各轴线应交于一点。

GB/T 22395—2022

11.4.8
节点板的厚度应根据所连杆件内力大小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6 mm。

11.4.9
桁架杆件在用节点板连接时,弦杆与腹杆、腹杆与腹杆之间的间隙不应小于20
mm, 相邻角焊 缝焊趾间净距不应小于5 mm。

当桁架杆件不用节点板连接时,相邻腹杆连接角焊缝焊趾间净距不应小于5 mm。

12 连接设计

12.1 焊接连接计算

12.1.1 全焊透对接焊缝或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的强度计算:

a) 在对接和T
形连接中,垂直于轴心拉力或轴心压力的对接焊缝或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其强
度应按公式(92)计算:

style="width:2.36in;height:0.61996in" /> ………………………… ( 92)

式 中 :

σ— 正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N—— 轴心拉力或压力,单位为牛(N);

l 、— 焊缝长度,单位为毫米(mm);

t — 在对接接头中为连接件的较小厚度,在T
形接头中为腹板的厚度,单位为毫米(mm);

f:— 对接焊缝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f*— 对接焊缝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b) 在对接和 T
形接头中,承受弯矩和剪力共同作用的对接焊缝或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其正应
力和剪应力应分别进行计算。但在同时受有较大正应力和剪应力处,折算应力应按公式(93)

计算 :

√o²+3t²≤1.1f* ………………………… (93)

式 中 :

t—— 剪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12.1.2 在对接焊接连接中,各类情况的对接焊缝强度计算公式应按表43采用。

表 4 3 对接焊缝连接的强度计算公式

项次

连接形式及受力情况

计算

内容

计算公式

备注

1

A

~

N

拉应力

压应力

2

M

V

M

v

正应力

剪应力

GB/T 22395—2022

表 4 3 对接焊缝连接的强度计算公式(续)

项次

连接形式及受力情况

计算

内容

计算公式

备注

3

V

M M

N “1” N

V

z 二二二 三

正应力 剪应力

折算应力

√ai+3t{=

在正应力和

剪应力都较

大的地方需

要计算折算

应力,如图中

的1点处。

注:N ——作用于连接处的轴心力,单位为牛(N);

M —作用于连接处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 mm);

V —作用于连接处的剪力,单位为牛(N);

l。 —焊缝的计算长度,单位为毫米(mm);

t — 连接件的较小厚度,单位为毫米(mm);

A。 —焊缝截面的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W、 ——焊缝的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S。 —所求剪应力处以上的焊缝截面对中性轴的面积矩,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I、 —焊缝截面的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¹);

Ww—— 1点处焊缝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Sw—— 1点处焊缝截面的面积矩,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12.1.3 直角角焊缝(图34)的强度计算:

a) 在通过焊缝形心的拉力、压力或剪力作用下,按公式(94)和公式(95)计算:
正面角焊缝(作用力垂直于焊缝长度方向):

style="width:2.10654in;height:0.63338in" />

侧面角焊缝(作用力平行于焊缝长度方向):

style="width:1.85999in;height:0.63998in" />

…………………………

…………………………

(

(

94)

95)

b) 在各种力综合作用下, 和 共同作用处,按公式(96)计算:

style="width:2.37337in;height:0.69322in" /> (96)

式中:

σx—
按焊缝有效截面(h。lw)计算,垂直于焊缝长度方向的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按焊缝有效截面计算,沿焊缝长度方向的剪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h。— 直角角焊缝的计算厚度,单位为毫米(mm); 当两焊件间隙b≤1.5 mm 时 ,h
。=0.7h;

1.5 mm\<b≤5 mm 时 ,h 、=0.7(h;-b),h; 为焊脚尺寸,单位为毫米(mm);

lw— 角焊缝的计算长度,单位为毫米(mm), 对每条焊缝取其实际长度减去2h;

fr 角焊缝的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β-
正面角焊缝的强度设计值增大系数,对承受静力荷载和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β=

1.22。

style="width:1.49986in;height:1.45992in" />style="width:1.71336in;height:1.47334in" />GB/T 22395—2022

style="width:1.64004in;height:1.62668in" />

a) b) C)

图34 直角角焊缝截面

12.1.4
在直角角焊缝连接中,各类情况的直角角焊缝强度计算公式应按表44采用。

表44 直角角焊缝连接的强度计算公式

项次

连接形式及受力情况

计算公式

1

2

.

hz'

N

3

A

N

4

“1”

“2”

焊缝截面

焊缝“1”点处:

焊缝“2”点处:

GB/T 22395—2022

表44 直角角焊缝连接的强度计算公式(续)

项次

连接形式及受力情况

计算公式

5

e

“1”

"3"

“2”

焊缝截面

焊缝“1”点处:

焊缝“2”

焊缝“3

6

Q

"1"

焊缝碱面

Xz

注:h;(ha,he)—-角焊缝的较小焊角尺寸(图34)(mm);

∑ l、 —连接一边的焊缝计算长度(mm);

Ww —焊缝有效截面对1点的抵抗矩(mm³);

Ww₂ — 焊缝有效截面对2点的抵抗矩(mm³);

Wwa —焊缝有效截面对3点的抵抗矩(mm³);

A′ ——腹板连接焊缝(竖直焊缝)的有效截面面积(mm²);

A。 —焊缝有效截面面积(mm²);

I -焊缝有效截面对其形心O的惯性矩(mm¹),其值为Iw=Iwx+Iwr;

1wx —焊缝有效截面对其形心轴X的惯性矩(mm²);

Iwr —焊缝有效截面对其形心轴Y的惯性矩(mm');

β —正面角焊缝的设计强度增大系数,对承受静力荷载和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β=1.22。

12.1.5 斜角角焊缝和部分焊透的对接焊缝和 T
形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的强度,应符合 GB 50017—

2017中的相关规定。

12.2 焊接连接的要求

12.2.1
焊缝金属应与主体金属相适应,当不同强度的钢材连接时,可采用与低强度钢材相适应的焊接

材料。

12.2.2
焊缝的质量等级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荷载特性、焊缝形式、工作环境以及应力状态等情况确
定,锅炉钢结构的焊缝质量等级应按 NB/T47043 的规定执行。

12.2.3
在设计中不应任意加大焊缝,避免焊缝立体交叉和在一处集中大量焊缝,同时焊缝的布置宜对
称于构件形心轴。

钢板的拼接当采用对接焊缝时,纵横两方向的对接焊缝,可采用十字形交叉或 T
形交叉,当为 T 形

交叉时,交叉点的距离不应小于200 mm。

12.2.4
焊接结构是否需要采用焊前预热或焊后热处理等特殊措施,应根据钢材性质、焊件厚度、焊接

style="width:2.52001in;height:1.2133in" />GB/T 22395—2022

工艺、施焊时的气温以及结构的性能要求等综合因素来确定。

12.2.5 对接焊缝的坡口形式,宜根据板厚和施工条件按GB 50661 的规定选用。

12.2.6 在对接焊缝的拼接处,当焊件的宽度不同或厚度在一侧相差4 mm
以上时,应分别在宽度方向

或厚度方向从一侧或两侧做成坡度不大于1:2.5的斜角(图35)。

style="width:2.43332in;height:1.80004in" />

图35 不同宽度或厚度钢板拼接示例

12.2.7 对接与角接组合焊缝和T
形接头的全焊透坡口焊缝应采用角焊缝加强,加强焊脚尺寸不应大
于坡口焊接件厚度的1/2,但最大值不应超过10 mm。

12.2.8 角焊缝的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角焊缝的最小计算长度应为其焊脚尺寸(h₁) 的8倍,且不应小于40 mm,
焊缝计算长度应为扣 除引弧、收弧长度后的焊缝长度;

b) 角焊缝最小焊脚尺寸应符合表45的规定;

c) 搭接焊缝沿板件(厚度为 t)边缘的角焊缝最大焊脚尺寸,当板厚(t)不大于6
mm 时,应为母材 厚度;当板厚(t)大于6 mm 时,应为母材厚度减去1 mm~2
mm。

表45 角焊缝最小焊脚尺寸

单位为毫米

母材厚度(t)

角焊缝最小焊脚尺寸(h)

t≤6

3

6<t≤12

5

12<t≤20

6

t>20

8

采用不预热的非低氢焊接方法进行焊接时,t等于焊接接头中较厚件厚度,宜采用单道焊缝;采用预热的非低氢焊

接方法或低氢焊接方法进行焊接时,t等于焊接接头中较薄件厚度。

焊缝尺寸不要求超过焊接接头中较薄件厚度的情况除外。

12.2.9
在次要构件或次要焊缝连接中,可采用断续角焊缝。断续角焊缝焊段的长度不应小于10h,

50 mm,其净距不应大于15t(对受压构件)或30t(对受拉构件),t
为较薄焊件的厚度。

12.2.10
当板件的端部仅有两侧面角焊缝连接时,每条侧面角焊缝长度不宜小于两侧面角焊缝之间的
距离;同时两侧面角焊缝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6t( 当 t>12 mm)或200 mm ( 当
t≤12 mm),t 为较薄 焊件的厚度。

12.2.11
在搭接连接中,搭接长度不应小于焊件较小厚度的5倍,并不应小于25 mm。

12.2.12 角焊缝的搭接焊接连接中,焊缝计算长度 (l) 不宜超过60h,,
当焊缝计算长度 (l ) 超过 60h; 时(不应超过180h;),
焊缝的承载力设计值应乘以折减系数α,α;=1.5- l /(120h;) 且不小于

0.5。

12.2.13
杆件与节点板的连接焊缝(图36),宜采用两面侧焊,也可用三面围焊,对角钢杆件允许采用

L 形围焊,所有围焊的转角处应连续施焊。

style="width:3.02678in;height:2.33332in" />style="width:2.95991in;height:2.34652in" />

style="width:3.07335in;height:2.35334in" />

a) 两面侧焊 b) 三面围焊 c) L 形围焊

图36 杆件与节点板的焊缝连接

12.2.14 当角焊缝的端部在构件转角处作长度为2h
的绕角焊时,转角处应连续施焊。

12.2.15 塞焊和槽焊焊缝的尺寸、间距和焊缝高度应符合GB 50661 的规定。

12.2.16 焊接结构应考虑焊接所需的操作空间。

12.3 高强度螺栓连接计算

12.3.1 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每个高强度螺栓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N!)
应按公式(97)计算:

N'=0.9kn(μP ………………………… (97)

式中:

N)——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k —
孔型系数,标准孔取1.0;大圆孔取0.85;内力与槽孔方向垂直时取0.7;内力与槽孔方向平

行时取0.6;

m₁ -- 传力摩擦面数目;

μ —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应按表46采用,涂层连接面的抗滑移系数应符合JGJ
82 的规定;

P —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单位为牛(N), 应按表47采用。

表46 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μ)

在连接处构件接触面的处理方法

构件的钢级

Q235

Q355

Q390

Q420

喷硬质石英砂或铸钢棱角砂

0.45

0.45

0.45

0.45

抛丸(喷砂)

0.40

0.40

0.40

0.40

钢丝刷清除锈或未经处理的干净轧制表面

0.30

0.35

0.35

0.35

当连接构件采用不同钢级,μ值应按相应的较低值取用。

钢丝刷锈方向应与受力方向垂直。

表47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P)

单位为千牛

螺栓性能

等 级

螺栓公称直径

mm

M20

M22

M24

M27

M30

8.8S

125

150

175

230

280

10.9S

155

190

225

290

355

GB/T 22395—2022

12.3.2
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在螺栓杆轴方向受拉时,每个高强度螺栓的抗拉承载力设计值(N))

按公式(98)计算:

N¹=0.8P ………………………… (98)

12.3.3
当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同时承受摩擦面间的剪力和螺栓杆轴方向的外拉力时,其承载力应

按公式(99)计算:

式中:

style="width:1.71336in;height:0.6732in" />

… ………… ………

(99)

N 、— 每个高强度螺栓所承受的剪力,单位为牛(N);

Nb——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N,—— 每个高强度螺栓所承受的拉力,单位为牛(N);

N——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受拉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12.3.4 在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中,每个10.9S
级高强度螺栓(一个摩擦面、标准孔)的受剪承载力可

按表48选用。

表48 摩擦型连接每个10.9S 级高强度螺栓(一个摩擦面、标准孔)的受剪承载力

单位为千牛

序号

螺栓公称直径

mm

预拉力(P)

摩擦面抗滑移系数(μ)

0.25

0.30

0.35

0.40

0.45

1

M20

155

34.87

41.85

48.82

55.80

62.77

2

M22

190

42.75

51.30

59.85

68.40

76.95

3

M24

225

50.62

60.75

70.87

81.00

91.12

4

M27

290

65.25

78.30

91.35

104.40

117.45

5

M30

355

79.87

95.85

111.82

127.80

143.77

当高强度螺栓连接采用不同孔型时,其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表中数值乘以相应的孔型系数。

当高强度螺栓连接同时承受剪切和螺栓杆轴方向的外拉力时,其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表中数值乘以(P-

1.25N₁)/P予以降低。

12.3.5
高强度螺栓承压型连接应用于承受静力荷载和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承压型连接的高强

度螺栓预拉力(P)
应与摩擦型连接高强度螺栓相同,不要求连接部位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值,连接处构

件接触面应清除油污及浮锈等,保持接触面清洁或按要求涂装。

12.3.6
在杆轴方向受拉的连接中,每个承压型连接高强度螺栓的承载力设计值(N)
应按公式(100)

计算:

N!=A'f! ……… ……………… (100)

式中:

A!— 螺栓螺纹处的有效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可按表49选取;

fl— 螺栓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表49 螺栓螺纹处的有效截面面积

单位为平方毫米

螺栓规格

M20

M22

M24

M27

M30

A!

245

303

353

459

561

GB/T 22395—2022

12.3.7
在受剪承压型连接中,每个承压型连接高强度螺栓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N 、)
应按公式(101)

和公式(102)计算,并取受剪和承压承载力设计值中的较小者。

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承压承载力设计值:

式中:

n 、—— 受剪面数目;

style="width:1.8666in;height:0.61336in" />

N!=d(2t)f!

(101)

(102)

d - 螺栓公称直径,单位为毫米(mm),
在公式(102)中,当剪切面在螺纹处时,应按螺纹有效截

面面积(A?) 计算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t— 在不同受力方向中,
一个受力方向承压构件总厚度的较小值,单位为毫米(mm);

f)— 螺栓抗剪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f!— 螺栓承压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12.3.8
同时承受剪力和杆轴方向拉力的承压型连接的高强度螺栓,应按公式(103)和公式(104)计算。

式中:

style="width:2.89336in;height:0.71228in" />

style="width:1.22012in;height:0.63338in" />

…………………………

…………………………

(103)

(104)

N 、——每个高强度螺栓所承受的剪力,单位为牛(N);

N)——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N,— 每个高强度螺栓所承受的拉力,单位为牛(N);

Nb—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受拉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N?—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承压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12.3.9
在构件的节点处或拼接接头一端,当高强度螺栓沿受力方向的连接长度(I₁)
大于15d。时,高强 度螺栓的承载力设计值应乘以折减系数1. 1-l/(150d 。)
。 当 l 大于60d。时,折减系数为0.7,d 。为 相应的标准孔孔径,l₁
为两端栓孔间距离。

12.3.10 在下列情况的连接中,高强度螺栓的数量或承载力应符合以下规定:

a)
一个构件借助垫板或其他中间板件与另一构件连接,承压型高强度螺栓数量按计算增
加 1 0 % ;

b) 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垫板的数量为两块或以上时,其承载力减少15%;

c)
当采用搭接或用拼接板的单面连接传递轴力时,承压型高强度螺栓数量按计算增加10%;

d)
在构件的端部连接中,当利用短角钢连接型钢(角钢或槽钢)的外伸肢以缩短连接长度时,在
短角钢两肢中的一肢上,所用的高强度螺栓数量,按计算增加50%;

e) 当环境温度为100℃~150℃时,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承载力降低10%。

12.4 高强度螺栓连接的构造及其他要求

12.4.1
每一杆件在节点上以及拼接接头的一端,其连接的高强度螺栓数量不应少于2个。

12.4.2 梁端高强度螺栓连接角钢或端板高度,不宜小于梁高的60%。

12.4.3
高强度螺栓标准孔和大圆孔应采用钻孔,槽孔可采用铣孔方法。承压型连接的高强度螺栓应
采用标准孔,摩擦型连接的高强度螺栓可采用标准孔、大圆孔和槽孔,其孔型尺寸按表50选取。

GB/T 22395—2022

表50 高强度螺栓连接的孔型尺寸

单位为毫米

螺栓公称直径

M20

M22

M24

M27

M30

孔型

标准孔

直径

22

24

26

30

33

大圆孔

直径

24

28

30

35

38

槽孔

短向

22

24

26

30

33

长向

37

40

45

50

55

12.4.4 高强度螺栓的孔距和边距应符合表51的规定。

表51 高强度螺栓的孔距和边距允许值

单位为毫米

名称

位置和方向

最大值(取两者较小值)

最小值

中心间距

外排(垂直或顺内力方向)

8d。或12t

3d。

中间排

垂直内力方向

16d。或24t

顺内力方向

构件受压力

12d。或18t

构件受拉力

16d。或24t

沿对角线方向

中心至构件

边缘的距离

顺内力方向

4d。或8t

2d。

垂直内力方向

剪切边或手工气割边

1.5d。

轧制边、自动气割或锯割边

1.5d。

d。为高强度螺栓的孔径;t为外层较薄板件的厚度。

钢板边缘与刚性构件(如角钢、槽钢等)相连的高强度螺栓的最大间距,可按中间排数值采用。

12.4.5
按标准孔型设计的高强度螺栓孔当需要扩孔时,扩钻后的孔径不应超过1.2倍螺栓直径,且扩
孔数量不应超过该节点螺栓数量的25%。当扩孔直径超过1.2倍螺栓直径或扩孔数量超过该节点螺栓
数量的25%时,应按大圆孔或槽孔进行核算。

12.4.6
当高强度螺栓孔位需补焊重钻时,补焊重钻的数量不应超过该节点螺栓数量的20%。

12.4.7
在同一连接接头中,高强度螺栓连接不应与普通螺栓连接并用,承压型高强度螺栓连接不应与
焊接连接并用。

12.4.8 高强度螺栓连接设计应满足专用施工机具的操作空间要求。

12.4.9
在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范围内,构件接触面应进行摩擦面处理并达到设计要求。摩擦面处
理后生成赤锈的表面,其摩擦面抗滑移系数会有所提高,在安装前应除去浮锈。

12.4.10
对于加固改造以及现场处理,摩擦面可采用手工砂轮打磨的方法,此时砂轮打磨的方向应与
受力方向垂直,打磨的范围不应小于4倍螺栓直径。手工砂轮打磨处理的摩擦面抗滑移系数离散相对
较大,需要试验确定。

12.4.11 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应按以下规定进行检验。

a)
抗滑移系数检验应以钢结构制造批为单位,由制造厂和安装单位分别进行,每批三组。以单项
工程每2000 t 为一制造批,不足2000 t
者视作一批,单项工程的构件摩擦面选用两种及两种
以上表面处理工艺时,则每种表面处理工艺均检验。

b)
抗滑移系数检验用的试件由制造厂加工,试件与所代表的构件应为同一材质、同一摩擦面处
理工艺、同批制作、使用同一性能等级、同一直径的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并在相同条件下同时

GB/T 22395—2022

发运。

c) 抗滑移系数试件宜采用图37所示型式(试件钢板厚度2t₂ ≥t₁),
试件的连接计算符合本文件 规定。

d)
抗滑移系数检验的最小值不小于设计规定值。当不符合上述规定时,构件摩擦面重新处理。
处理后的构件摩擦面按本条规定重新检验。

style="width:6.38663in;height:1.91334in" />

style="width:6.31331in;height:1.51998in" />

标引序号说明:

do——孔径;

L — 试板长度;

b — 试板宽度;

Li- 试板端部长度;

ti——试板厚度;

t₂— 连接板厚度。

图37 抗滑移系数试件

12.4.12
高强度螺栓长度在终拧后宜外露2~3个螺距,其长度(l)应按公式(105)计算:

l=l'+ △l (105)

式中:

l —— 高强度螺栓长度,单位为毫米(mm);

l'— 连接板层总厚度,单位为毫米(mm);

△l- 附加长度,单位为毫米(mm), 按公式(106)计算:

△l=m+ns+3p ………………………… (106)

式中:

m- 高强度螺母公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n ——垫圈个数,扭剪型高强度螺栓为1;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为2;

s --高强度垫圈公称厚度,单位为毫米(mm);

p— 螺纹的螺距,单位为毫米(mm)。

当高强度螺栓公称直径确定之后,△l也可由表52查得。

表52 高强度螺栓附加长度表

单位为毫米

螺栓公称直径

M20

M22

M24

M27

M30

大六角高强度螺栓

35.5

39.5

43.0

46.0

50.5

扭剪型高强度螺栓

31.5

34.5

38.0

41.0

45.5

12.4.13
对因板厚公差、制造偏差或安装偏差等产生的接触面间隙,应按表53规定进行处理。

GB/T 22395—2022

表53 接触面间隙处理

项 目

示意图

处理方法

1

t=1.0 mm时不予处理

2

磨斜而

t=1.0 mm~3.0 mm时将厚板一侧磨成1:10的缓坡,使间隙小于

1.0 mm

3

t>3.0 mm时加垫板,垫板厚度不小于3mm,最多不超过三层,垫板

材质和摩擦面处理方法应与构件相同

12.4.14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施工应分为初拧和终拧。对于大型节点应分为初拧、复拧和终拧。初拧
扭矩和复拧扭矩为终拧扭矩的50%左右。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初拧、复拧和终拧宜在一天内完成。

12.4.15 大六角高强度螺栓的施工终拧扭矩(T。)可按公式(107)计算:

T.=kP。d …………… ………… (107)

式中:

T。 ——施工扭矩,单位为牛米(N ·m);

k -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扭矩系数平均值,可取 k=0.13;

P。 - 高强度螺栓施工预拉力,单位为千牛(kN), 见表54;

d — 高强度螺栓公称直径,单位为毫米(mm)。

表54 大六角头高强螺栓施工预拉力

单位为千牛

螺栓性能等级

螺栓公称直径

M20

M22

M24

M27

M30

8.8S

140

165

195

255

310

10.9S

170

210

250

320

390

12.4.16 高强度螺栓施工的初拧扭矩和复拧扭矩值为0.065×p。×d,10.9S
级高强度螺栓的施工初拧

(复拧)扭矩可按表55选用。

表55 10.9S 级高强度螺栓初拧(复拧)扭矩值

单位为牛米

螺栓公称直径

M20

M22

M24

M27

M30

初拧扭矩

220

300

390

560

760

12.5 栓焊连接

12.5.1
锅炉钢结构在同一接头同一受力部件上,在改建、加固或有特殊需要时允许采用侧面角焊缝和
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的栓焊并用连接,并考虑其共同工作,栓焊并用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栓焊并用连接的构造规定如下:

1) 平行于受力方向的侧焊缝端部起弧点距板边不应小于焊高 h,
且与最外端的螺栓距离不

style="width:1.44007in;height:3.02016in" />

GB/T 22395—2022

小于1.5d。;同时侧焊缝末端连续绕角不小于2h; 长度;

2) 栓焊并用连接的连接板边缘与焊件边缘距离不小于30 mm。

b) 栓、焊各自受剪承载力设计值相差不超过3倍。

c) 栓焊并用连接的受剪承载力按公式(108)和公式(109)计算:

1) 高强度螺栓与侧焊缝并用连接

Nw=N,+0.75Nbw …… ……… …… (108)

式中:

Nw— 连接接头的栓焊并用连接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N、 — 连接接头中侧焊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Nbv— 连接接头中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2) 高强度螺栓与侧焊缝及端焊缝并用连接

Nw=0.85N 。+N 。+0.25N (109)

式中:

N。 —— 连接接头中端焊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d)
在既有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接头上新角焊缝加固补强时,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和角焊缝
连接应分别承担加固焊接前的荷载和新增加的荷载。

e)
当加固前进行结构卸载或加固前荷载小于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承载力设计值25%时,可按
本条 c)进行连接设计。

f) 栓焊并用连接的施工顺序采用先栓后焊时,应在焊接24 h 后对离焊缝100
mm 范围内的高强
度螺栓补拧,补拧扭矩为施工终拧扭矩值。若为改造工程,在既有摩擦型连接的高强度螺栓
不能进行补拧时,高强度螺栓的承载力应降低10%。

g)
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不宜与垂直受力方向的角焊缝(端焊缝)单独并用连接。

12.5.2
锅炉钢结构在同一接头中,允许按不同受力部位分别采用焊缝和摩擦型高强度螺栓所组成的
栓焊混用连接并考虑其共同工作,栓焊混用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栓焊混用的连接接头施工顺序宜在高强度螺栓初拧后进行焊接,然后再进行高强度螺栓终拧;

b)
当采用先终拧高强度螺栓再进行焊接的施工工序时,高强度螺栓的承载力应降低10%。

12.6 高强度螺栓典型连接计算

12.6.1
同时承受弯矩和剪力的端板连接接头(图38),其摩擦型连接的高强度螺栓可按12.6.2和12.6.3

的方法计算。

style="width:2.44008in;height:2.72668in" />

标引序号说明:

V— 剪力;

M— 弯矩。

图38 端板连接接头

GB/T 22395—2022

12.6.2
弯矩作用下,端板连接接头高强度螺栓所受拉力可按下列 a) 或 b) 的方法计算:

a) 设定中性轴不在螺栓孔群重心(图39)。

style="width:2.32004in;height:2.75352in" />

a) 初定中性轴的位置

标引序号说明:

A— 中性轴;

L — 端板长度;

d—— 端板受压区的长度;

b.—— 端板受压区的有效宽度;

b — 端板受压区的宽度;

y- 从中性轴x-x 到中性轴以上螺栓群重心的距离。

style="width:1.65326in;height:2.23908in" />

h) 端 部 受 力 图

图 3 9 端板连接受弯计算一

1) 确定中性轴的位置:

初步假定中性轴x-x
的位置在端板长度1/6的位置,应按公式(110)反复调整试算,最后

得到一个合理的d 值,确定中性轴的位置。

(∑A,)y=b.d(d/2) ………………………… (110)

式中:

2A 。— 中性轴以上所有螺栓面积总和,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y — 从中性轴x-x 到中性轴以上螺栓群重心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 端板受压区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

b 。 — 端板受压区的有效宽度,单位为毫米(mm)。

2) 端板受压区的有效宽度b。按公式(111)计算:

b.=8t≤b ………………………… (111)

式中:

t— 端板受压区的厚度,单位为毫米(mm);

b—— 端板受压区的宽度,单位为毫米(mm)。

3) 弯矩作用下,受拉高强度螺栓承受拉力(N,) 按公式(112)计算:

style="width:3.46007in;height:0.68684in" /> (112)

式中:

Nu— 受拉高强度螺栓承受拉力,单位为牛(N);

M— 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Y,— 螺栓群中性轴至第 i 个螺栓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A,— 螺栓的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Ix—— 中性轴以上的螺栓群对中性轴的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¹);

Ix— 受压区块对中性轴的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¹);

style="width:1.76654in;height:2.5267in" />

GB/T 22395—2022

P —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单位为牛(N), 应按表47采用。

4) 中性轴以上的螺栓群对中性轴的惯性矩(I )按公式(113)计算:

I =mA,2Y² (113)

式中:

I— 中性轴以上的螺栓群对中性轴的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²);

m — 螺栓列数;

A,—— 螺栓的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Y;— 每列第i 个螺栓至螺栓群中性轴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b) 设定中性轴在螺栓群重心(图40)。

style="width:2.01339in;height:2.5201in" />

a) 中性轴设在孔群重心 b) 端部受力图

标引序号说明:

A — 中 性 轴 ;

dm- 受拉螺栓群重心至受压螺栓群重心的距离。

图40 端板连接受弯计算二

此种方法较为保守,每个螺栓承受拉力(N,) 按公式(114)计算:

style="width:2.36in;height:0.61996in" />

式中:

Nu—— 每个螺栓承受拉力,单位为牛(N);

…………………………

(114)

n'— 中性轴以上螺栓数;

dm— 受拉螺栓群重心至受压螺栓群重心的距离(mm);

P —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单位为牛(N), 应按表47采用。

12.6.3 端板连接接头的高强度螺栓受剪承载力(
style="width:0.60421in;height:0.28587in" /> 按公式(115)计算:

style="width:2.29329in;height:0.64658in" /> ………………………… (115)

式中:

n — 接头螺栓总数;

Nb ——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Nb ——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受拉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style="width:0.56933in;height:0.2448in" />—
受拉区各螺栓所承受剪力之和,单位为牛(N), 即:
style="width:0.37166in;height:0.2664in" /> 、=N 、+N 、+N 、+ … ;

style="width:0.44347in;height:0.2448in" /> -
受拉区各螺栓所承受拉力之和,单位为牛(N), 即:
style="width:1.68977in;height:0.27333in" /> …。

12.6.4
承受轴向力、弯矩、剪力共同作用的拼接接头(图41)中,高强度螺栓承受的剪力(N₁)
可按公

式(116)计算:

style="width:7.32009in;height:3.89334in" />

图41 板的拼接接头

GB/T 22395—2022

式中:

style="width:7.6733in;height:0.87904in" />

…………

(116)

N₁—— 受力最大处(对角)的一个高强度螺栓承受的剪力,单位为牛(N);

M—— 拼接接头处所承受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N- 拼接接头处所承受轴向力,单位为牛(N);

V — 拼接接头处所承受剪力,单位为牛(N);

n — 拼接接头一侧高强度螺栓数;

x,- 拼接接头一侧螺栓群中心至第 i 个螺栓的水平距离,单位为毫米(mm);

y;— 拼接接头一侧螺栓群中心至第 i 个螺栓的垂直距离,单位为毫米(mm);

x₁-— 螺栓群中心至最远端一排螺栓的水平距离,单位为毫米(mm);

yi— 螺栓群中心至最远端一排螺栓的垂直距离,单位为毫米(mm);

e — 螺栓群中心至拼接中心的水平距离,单位为毫米(mm);

NV——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当yi/xi>3 时,公式(116)可简化为公式(117):

style="width:4.71339in;height:0.85998in" /> (117)

12.6.5
工字形截面梁的全截面拼接接头(图42)可按弯矩由翼缘和腹板共同承担的方法计算,也可按

弯矩由翼缘承担,剪力由腹板承担的简化方法计算。

style="width:6.52666in;height:2.90686in" />

图42 工字形截面梁的拼接

GB/T 22395—2022

按弯矩由翼缘和腹板共同承担计算时,翼缘上的高强度螺栓承受的剪力(N)
可按公式(118)计算:

style="width:1.98665in;height:0.60676in" /> (118)

式中:

Nir— 翼缘拼接处每个高强度螺栓承受的剪力,单位为牛(N);

M₁—— 为翼缘分担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按公式(119)计算:

n — 翼缘拼接接头一侧的高强度螺栓数量;

h - 梁高,单位为毫米(mm);

N)——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M₁=(1-0.412/I)M - ·-- … (119)

式中:

M₁— 为翼缘分担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M—— 拼接处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I 。- 腹板对梁中性轴的毛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

I — 梁的毛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

腹板上的高强度螺栓按公式(116)或公式(117)计算,但取 N=0,M=M₂;
腹板分担的弯矩(M₂) 按

公式(120)计算:

M₂=(0.4I2/I)M ………………………… (120)

式中:

M2— 为腹板分担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M—— 拼接处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I 。— 腹板对梁中性轴的毛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¹);

I — 梁的毛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

按弯矩由翼缘承担,剪力由腹板承担的简化方法计算时,翼缘上的高强度螺栓承受的剪力(N)

公式(121)计算:

style="width:1.89335in;height:0.61996in" />

式中:

N₁— 翼缘拼接处每个高强度螺栓承受的剪力,单位为牛(N);

M — 拼接处的弯矩,单位为牛毫米(N ·mm);

n —— 翼缘拼接接头一侧的高强度螺栓数量;

h — 梁高,单位为毫米(mm);

N)—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此时,腹板上的高强度螺栓承受的剪力则按公式(122)计算:

style="width:1.89996in;height:0.60676in" />

式中:

Niw—— 腹板拼接处每个高强度螺栓承受的剪力,单位为牛(N);

………………………… (121)

……………………… (122)

V — 拼接接头处所承受剪力,单位为牛(N);

n' 腹板拼接接头一侧的高强度螺栓数量;

N!— 每个高强度螺栓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style="width:2.73335in;height:2.61998in" />style="width:2.77332in;height:3.4199in" />

GB/T 22395—2022

12.7 连接节点处连接件的计算

12.7.1 节点板的强度应按公式(123)~公式(125)计算:

style="width:1.45344in;height:0.67342in" />

A,=tl

style="width:2.2667in;height:0.72666in" />

(123)

(124)

(125)

式中:

N— 作用于节点板的拉力,单位为牛(N);

A;— 第 i 段破坏面的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当为螺栓连接时,应取净截面面积;

t - 节点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

l,- 第 i 破坏段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
应取节点板中最危险的破坏线长度(图43);

η;——第 i 段的拉剪折算系数;

f — 材料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α; - — 第 i 段破坏线与拉力轴线的夹角。

style="width:4.39337in;height:2.88662in" />

a) 焊 接 连 接 b) 螺栓连接

图43 板件的拉、剪撕裂

12.7.2 节点板(杆件为 T
形截面者除外)的强度也可用有效宽度法按公式(126)计算:

style="width:1.48664in;height:0.63338in" /> (126)

式中:

α——正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N—— 作用于节点板的拉力,单位为牛(N);

t— 节点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

f— 材料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b.— 板件的有效宽度(图44),单位为毫米(mm) 。
当用螺栓连接时,应减去孔径,图中θ为应力

扩散角,可取30°。

style="width:3.82005in;height:4.45324in" />

GB/T 22395—2022

style="width:4.01342in;height:4.46006in" />

a) b)

图 4 4 板件的有效宽度

12.7.3 节点板在压力作用下的稳定计算可按下述方法进行(图45)。

a) 计算节点板的有效宽度(b 。), 单位为毫米(mm)。

b) 所考虑节点受压板件的截面积(A):A=tb 。, 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c) 所考虑节点受压板件的实际长度(L), 单位为毫米(mm)。

d) 节点受压板件的计算长度系数(μ)按如下规定选取:

1) 当节点板为两边支撑时,μ=0.5;

2) 当节点板为单边支撑时,μ=1.2。

e) 计算受压板件的长细比(λ):λ=μL/i,i=t/√ 12。

f) 根据所计算出来的受压板件的长细比(λ),按轴心受压构件 b
类截面,查取稳定系数(φ)。

g) 节点板的稳定性按公式(127)计算:

style="width:1.15325in;height:0.66in" /> ………………………… (127)

式中:

N—— 作用于节点板的压力,单位为牛(N);

A— 所考虑节点受压板件的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f — 材料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φ —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style="width:4.62009in;height:4.13996in" />

标 引 序 号 说 明 :

W.P— 工 作 点 。

图 4 5 节点板稳定计算简图

GB/T 22395—2022

12.7.4 桁架节点板在斜腹杆压力作用下的稳定性可用下列方法进行计算。

a) 对有竖腹杆的节点板,当c/t≤15√235/f, 时(c
为受压腹杆连接肢端面中点沿腹杆轴线方向
至弦杆的净距离),可不计算稳定。否则,应进行稳定计算。在任何情况下,c/t
不应大于

22√235/fy。

b) 对无竖腹杆的节点板,当c/t≤10√235/f,
时,节点板的稳定承载力可取为0.8b。tf。当c/t> 10√235/f,
时,应进行稳定计算,但在任何情况下,c/t 不应大于17.5 √235/f,。

12.7.5 节点板的自由边长度(l₁) 与厚度(t)之比不应大于60 √ 235/fy,
否则应沿自由边设加劲肋予以

加强。

12.7.6 垂直于杆件轴向设置的连接板(或梁的翼缘)采用焊接方式与工字形、H
形或其他截面的未设 水平加劲肋的杆件翼缘相连,形成 T
形接合时,其母材和焊缝都应根据有效宽度进行强度计算,应符合 GB 50017—2017
中12.2.5的规定。

12.7.7 当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受有螺栓杆轴方向拉力时(图46),连接角钢(T
形钢或端板)所需厚度 和撬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style="width:3.21998in;height:4.19342in" />

图46 受螺栓杆轴方向拉力时节点连接件的受力

a) 当考虑撬力的影响时,连接角钢(T 形钢或端板)所需最小厚度(t,)
按公式(128)计算:

style="width:2.25994in;height:0.70664in" /> (128)

式中:

t. 考虑撬力影响时所需最小厚度,单位为毫米(mm);

N,—— 每个螺栓的外施拉力(不包括预紧力和撬力),单位为牛(N);

f - 连接角钢(T 形钢或端板)的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 螺栓中心线至另一角钢肢(T
形钢腹板或端板连接件)表面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l —— 沿角钢(T 形钢或端板)长度方向,
一个螺栓所分担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

δ — 螺栓排列线处角钢肢(T 形钢翼缘或端板)截面系数,δ=1-do/l;

d 。—— 螺栓孔径,单位为毫米(mm);

系数,当β≥1时,α'=1;当β\<1时

系 数style="width:1.88878in;height:0.68002in" /> ;

style="width:1.7733in;height:0.65904in" />

,且α'≤1;

N!—— 每个螺栓抗拉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GB/T 22395—2022

p - 系数,p=b/a;

a - 螺栓中心线至角钢肢(T 形钢翼缘或端板)边缘距离,单位为毫米(mm),
不应大于1.25b。

b) 当不考虑撬力的影响时,连接角钢(T
形钢或端板)所需最小厚度(t。)按公式(129)计算:

style="width:1.53998in;height:0.71324in" /> (129)

式中:

t。 — 不考虑撬力影响时所需最小厚度,单位为毫米(mm);

Nb 每个螺栓抗拉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b — 螺栓中心线至另一角钢肢(T
形钢腹板或端板连接件)表面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 沿角钢(T 形钢或端板)长度方向, 一个螺栓所分担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

f - 连接角钢(T 形钢或端板)的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c) 当考虑撬力的影响时,每个螺栓的撬力(Q) 按公式(130)计算:

style="width:2.15987in;height:0.67342in" /> (130)

式中:

Q - 撬力,单位为牛(N);

Nb— 每个螺栓抗拉承载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δ - 螺栓排列线处角钢肢(T 形钢翼缘或端板)截面系数,δ=1-do/e;

a — 系数
style="width:3.09994in;height:0.68002in" />

p - 系数,p=b/a;

t,— 考虑撬力影响时所需最小厚度,单位为毫米(mm);

t 。- 不考虑撬力影响时所需最小厚度,单位为毫米(mm)。

d) 当连接角钢(T
形钢或端板)单侧为双排孔时,仍用上述方法计算,但只考虑内排高强度螺栓的
抗拉能力,采用a=1.25b。

12.8 吊耳设计

12.8.1 吊耳(图47)两侧宽厚比(b/t)
不宜大于4,几何尺寸应按公式(131)和公式(132)计算:

style="width:3.85325in;height:3.48678in" />

图 4 7 吊耳几何尺寸

style="width:1.18in;height:0.57332in" />

b.=min(2t+16,b)

…………………………

…………………………

(131)

(132)

GB/T 22395—2022

式中:

a—— 顺受力方向,吊孔边到吊耳边缘最小距离,单位为毫米(mm);

b.— 计算宽度,单位为毫米(mm);

t - 吊耳厚度,单位为毫米(mm);

b— 吊耳两侧边缘与吊孔边缘净距,单位为毫米(mm)。

12.8.2 吊耳抗拉、抗剪强度应按公式(133)~公式(137)计算:

a) 吊耳孔净截面处的抗拉强度

style="width:1.64665in;height:0.62018in" />

style="width:3.21998in;height:0.60654in" />

b) 吊耳端部截面的抗拉强度

style="width:2.73319in;height:0.95326in" />

c) 吊耳的抗剪强度

style="width:1.66002in;height:0.60654in" />

Z=√(a+d 。/2)²-(d 。/2)²

(133)

(134)

………………………… (135)

(136)

(137)

式中:

a — 正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 剪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t — 吊耳厚度,单位为毫米(mm);

N — 吊耳受轴向拉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b₁— 计算宽度,单位为毫米(mm);

f — 抗拉、抗压、抗弯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f、— 抗剪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a — 顺受力方向,吊孔边到吊耳边缘最小距离,单位为毫米(mm);

d 。—— 吊孔直径,单位为毫米(mm);

Z —吊耳端部抗剪截面宽度,单位为毫米(mm)。

12.9 梁与柱的刚性连接

12.9.1
当梁柱采用刚性连接,对应于梁翼缘的柱腹板部位设置横向加劲肋时,节点域抗剪强度应按公
式(138)计算:

style="width:2.01339in;height:0.6732in" /> ………………………… (138)

式中:

Mo 、M— 分别为节点两侧梁端弯矩设计值,单位为牛毫米(N ·mm);

f、 —- 抗剪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V 。 — 节点域的体积,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按公式(139)~公式(141)计算;

工字形截面柱(绕强轴):

V 。=hshtw ……… ……………… (139)

工字形截面柱(绕弱轴):

GB/T 22395—2022

V,=2h,bt … ……………… (140)

箱形截面柱:

Vp=1.8hsht ………………………… (141)

式中:

b - 柱翼缘宽度,单位为毫米(mm);

t₁- 柱翼缘厚度,单位为毫米(mm);

tw— 柱腹板节点域的厚度,单位为毫米(mm);

hh— 梁腹板高度,单位为毫米(mm);

h。— 柱腹板的宽度,单位为毫米(mm)。

12.9.2
当节点域厚度不满足公式(138)的要求时,对工形截面柱节点域可采用下列补强措施。

a) 加厚节点域的柱腹板。腹板加厚的范围应伸出梁的上下翼缘外不小于150
mm。

b)
节点域处焊贴补强板加强。补强板与柱加劲肋和翼缘可采用角焊缝连接,与柱腹板采用塞焊

连成整体,塞焊点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较薄焊件厚度的21 √ 235/f, 倍 。

c) 设置节点域斜向加劲肋加强。

12.9.3 梁柱刚性节点中,当工字形梁翼缘采用焊透的 T
形对接焊缝与工字形柱的翼缘焊接,同时对应
的柱腹板未设置水平加劲肋时,柱翼缘和腹板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在梁的受压翼缘处,柱腹板厚度(tw) 同时按公式(142)和公式(143)计算:

style="width:1.41332in;height:0.67342in" /> (142)

style="width:2.23335in;height:0.59994in" /> (143)

b) 在梁的受拉翼缘处,柱翼缘板的厚度(t,) 按公式(144)计算:

t.≥0.4√Aafi/f. ………………………… (144)

式中:

Am—— 梁受压翼缘的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t 。—— 柱腹板节点域的厚度,单位为毫米(mm);

h 。— 柱腹板的宽度,单位为毫米(mm);

fv 柱钢材屈服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fh-- 梁的钢材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f。— 柱的钢材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b 。——
在垂直于柱翼缘的集中压力作用下,柱腹板计算高度边缘处压应力的假定分布长度,

单位为毫米(mm), 按公式(145)计算;

b.=t₁+5h, ………………………… (145)

式中:

h 、—
自柱表面至腹板计算高度上边缘的距离,对轧制型钢截面取柱翼缘边缘至内弧起点间

的距离,对焊接截面取柱翼缘厚度,单位为毫米(mm);

ti—— 梁受压翼缘厚度,单位为毫米(mm);

An—— 梁受拉翼缘的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12.9.4 梁柱刚性连接节点处柱腹板横向加劲肋满足下列要求:

a)
横向加劲肋应能传递梁翼缘传来的集中力,其厚度应为梁翼缘厚度的50%~100%,其宽度应
符合传力、构造和板件宽厚比限值的要求;

b) 横向加劲肋应在梁翼缘的对应位置设置,并以焊透的 T
形对接焊缝与柱翼缘连接,当梁与工
形截面柱弱轴方向连接,横向加劲肋与柱腹板的连接宜采用焊透对接焊缝;

GB/T 22395—2022

c)箱形柱中横向隔板与柱翼缘的连接宜采用焊透的T形对接焊缝,对无法进行电弧焊的焊缝且

柱壁板的厚度不小于16 mm时,可采用熔化嘴电渣焊;

d)当采用斜向加劲来提高节点域的抗剪承载力时,斜向加劲及其连接应能传递柱腹板所能承担

剪力之外的剪力。

13 锅炉钢结构连接节点抗震承载力验算和抗震构造措施

13.1 连接节点抗震承载力验算

13.1.1 锅炉钢结构柱梁刚接节点处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节点左右梁端(等截面梁)和上下柱端的全塑性承载力按公式(146)计算。

2 W(fv-N/A)≥η≥Wf ………………………………… (146)

式中:

W — 交于该节点柱的塑性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W — 交于该节点的梁的塑性截面模量,单位为三次方毫米(mm³);

fy — 柱的钢材屈服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fy-梁的钢材屈服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N — 地震组合的柱轴力,单位为牛(N);

A。 — 柱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η
-强柱系数,6度IV类场地可取1.0;7度时可取1.05;8度时可取1.1;9度时可取1.15。

注:当柱所在层的受剪承载力比相邻上一层的受剪承载力高出25%;或轴压比不超过0.4;或
N₂ ≤φA。f

(N₂为2倍地震作用下的组合轴力设计值);或与支撑斜杆相连的节点,可不按该式验算。

b)节点域的屈服承载力应按公式(147)计算:

ψ(M₁+M₂)/V。≤(4/3)fv (147)

式中:

Mm — — 节点域一侧梁的全塑性受弯承载力,单位为牛毫米(N · mm);

M₂— 节点域另一侧梁的全塑性受弯承载力,单位为牛毫米(N · mm);

V。 — 节点域的体积,单位为立方毫米(mm³);

fy -钢材的屈服抗剪强度(N/mm²),取钢材屈服强度的58%倍;

ψ — — 折减系数,6度IV类场地和7度可取0.6;8度和9度时可取0.7。

c)工字形截面柱和箱形截面柱在节点域的腹板厚度(t、)应按公式(148)计算:

tw≥(h₀+h。)/90 (148)

式中:

t、 — 节点域的腹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

ho — 梁腹板的高度,单位为毫米(mm);

h. — 柱腹板的宽度,单位为毫米(mm)。

13.1.2 锅炉钢结构构件连接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梁与柱刚性连接的极限承载力,应按公式(149)和公式(150)计算:

M≥n;M。 (149)

Vi≥1.2(2M。/l)+Va (150)

b)支撑的连接和拼接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应按公式(151)计算:

Nhr≥η;Arf, (151)

c)梁的拼接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应按公式(152)计算:

Mp≥ηM。 (152)

d)柱的拼接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应按公式(153)计算:

GB/T 22395—2022

Mucsp ≥nM 。 … ………………… (153)

式中:

M. — 梁与柱刚性连接的极限受弯承载力,单位为牛毫米(N ·mm);

— 连接系数,可按表56采用;

M 。 - 梁的塑性受弯承载力,单位为牛毫米(N ·mm);

V — 连接的极限受剪承载力,单位为牛(N);

l 。 - 梁的净跨,单位为毫米(mm);

Vcb -
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9度时尚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

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单位为牛(N);

Nr— 支撑连接拼接的极限受压(拉)承载力,单位为牛(N);

Ab — 支撑杆件的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f, - 钢材屈服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Mup— 梁拼接的极限受弯承载力,单位为牛毫米(N ·mm);

Mip-— 柱拼接的极限受弯承载力,单位为牛毫米(N ·mm);

M - 考虑轴力影响时柱的塑性受弯承载力,单位为牛毫米(N ·mm)。

表56 抗震设计的连接系数

母材牌号

梁柱连接

支撑连接、构件拼接

焊接

螺栓连接

焊接

螺栓连接

Q235

1.40

1.45

1.25

1.30

Q355

1.30

1.35

1.20

1.25

13.1.3 焊缝的极限承载力应按公式(154)和公式(155)计算:

对接焊缝受拉承载力(N 。):

N 、=Af

角焊缝受剪承载力(V 。):

V 、=0.58Af。

(154)

(155)

式中:

A — 焊缝的有效受力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f.—- 构件母材的抗拉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高强度螺栓连接的极限受剪承载力,应按公式(156)和公式(157)计算,并取较小者:

NM=0.58nA?fh (156)

Nb=dEtNb (157)

式中:

Nb— 为一个高强度螺栓的极限受剪承载力,单位为牛(N);

NL— 为一个高强度螺栓对应的板件极限承压力,单位为牛(N);

n₁— 螺栓连接的剪切面数量;

A!— 螺栓螺纹处的有效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fh — 螺栓钢材的抗拉强度最小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d — 螺栓杆直径,单位为毫米(mm);

∑t — 同一受力方向的钢板厚度之和单位为毫米(mm);

f — 螺栓连接板的极限承压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取1.5f。。

GB/T 22395—2022

13.2 抗震构造措施

13.2.1 锅炉钢结构的主柱长细比,不宜大于表57的限值。

表57 锅炉钢结构的主柱长细比限值

地震烈度

6度、7度

8度

9度

总高度不超过100 m

120

100

80

总高度超过100 m

100

80

60

13.2.2 锅炉钢结构的柱、梁板件宽厚比,不宜大于表58的限值。

表58 锅炉钢结构的柱、梁板件宽厚比限值

板件名称

6度、7度

8度

9度

工字形截面翼缘外伸部分

14

13

12

箱形截面壁板

42

40

38

工字形截面腹板

54

50

45

工字形截面和箱形截面翼缘外伸部分

13

12

11

箱形截面翼缘在两腹板间的部分

40

38

36

工字形截面和箱形截面的腹板

85-120Nu/(Af)

≤75

80-110N。/(Af)

≤70

72-100N,/(Af)

≤65

表列数值适用于Q235钢,采用其他牌号钢材应乘以 √ 235/f,。

注:N。 ——梁的轴向力,单位为牛(N);

A — 梁的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

f — 钢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

13.2.3 锅炉钢结构中心支撑杆件的长细比,不宜大于表59的限值。

表59 锅炉钢结构支撑杆件长细比限值

类型

6度、7度

8度

9度

按压杆设计

120

120

120

按拉杆设计

150

150

150

13.2.4 锅炉钢结构中心支撑杆件的板件宽厚比,不宜大于表60的限值。

表60 锅炉钢结构支撑杆件的板件宽厚比限值

板件名称

6度、7度

8度

9度

翼缘外伸部分

13

12

11

工字形截面腹板

42

35

30

箱形截面腹板

32

28

25

表列数值适用于Q235钢,采用其他牌号钢材应乘以 √235/f,。

GB/T 22395—2022

13.2.5 抗震设防的锅炉钢结构,中心支撑框架不宜采用 K
形支撑。屈曲约束支撑,不应采用 K 形或 X 形支撑。

13.2.6
设于高地震烈度区的锅炉钢结构宜采用偏心支撑或屈曲约束支撑,偏心支撑的设计应符合

GB 50011 的规定,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可按JGJ 99—2015 附 录 E 的规定执行。

13.2.7 设于高地震烈度区的锅炉钢结构,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线。

13.2.8 顶板大板梁采用铰接形式置于柱顶时,宜采用螺栓或其他方式定位。

13.2.9
梁采用悬臂梁段与柱刚性连接时,悬臂梁段与柱应预先采用全焊接连接,梁的现场拼接点宜放
在距1/10跨长或2倍梁高范围之外。

13.2.10
梁与柱为刚接时,柱在梁翼缘对应位置应设置横向加劲肋,当单边刚接时,加劲肋的厚度可取
0.5倍的梁翼缘厚度,当双边刚接时,加劲肋的厚度不宜小于两侧较厚梁翼缘厚度。

13.2.11 梁与柱为刚性连接时,柱在梁翼缘上下各500 mm
的范围内,柱翼缘与柱腹板间或箱形柱壁板 间的连接焊缝应采用全熔透焊缝。

13.2.12 当柱接头采用全熔透焊缝连接时,柱接头上下各100 mm
的范围内,工形柱翼缘与腹板间或箱
形柱壁板间的连接焊缝,应采用全熔透焊缝。

13.2.13
若垂直支撑与柱、梁采用节点板连接,应使节点板在连接杆件每侧有不小于30°夹角,支撑端
部至节点板嵌固点在沿支撑杆件方向的距离(即由节点板与柱、梁焊缝的起点垂直于支撑杆件轴线的直
线至支撑端部的距离),不应小于节点板厚度的2倍。

14 锅炉钢结构的防锈、防腐蚀处理

14.1 锅炉钢结构的涂装应符合 NB/T47055
的规定。对环境条件差、防护要求高及用户有特殊要求

的锅炉钢结构应专门进行涂装设计。

14.2 锅炉钢结构设计时不考虑因锈蚀而加大钢材截面。

14.3 应根据不同的环境、涂料的性质和防护时间,合理地选用涂层厚度。

14.4
按涂料层次结构可分为底漆、中间漆及面漆三个层次。底漆和中间漆宜在工厂涂覆,面漆宜在现
场涂覆。

14.5 使用期间不能重新油漆的结构部位应采取特殊的防锈措施。

延伸阅读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22395-2022 锅炉钢结构设计规范. 进一步学习

联系我们

DB34-T 4442.3-2023 煤矿水害防治 第3部分:地面区域治理 安徽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