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学习GB-T 5373-2019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标准规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取值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以下简称“车辆”")。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730.3 汽车和挂车的术语及其定义 车辆尺寸
GB/T 5359.1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第1部分:车辆类型
GB/T 5359.3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第3部分:两轮车和三轮车尺寸
GB/T 5359.4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第4部分:两轮车和三轮车质量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3730.3、GB/T 5359.1、GB/T 5359.3 和 GB/T 5359.4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3.1
车轮中心 wheel center
车轮纵向中心平面与车轮回转中心的交点。
3.2
选配件 optional parts
在制造商提供的基本型摩托车外,作为供顾客选配而加装或选装的附件。
3.3
固定件 standard parts
在制造商提供的基本型摩托车中,已作为车辆设计标准配置的附件。
3.4
附 件 attachment
起辅助作用,拆卸以后不影响摩托车正常行驶的零部件[如导流罩、挡风板、保险杠、靠背、货筐、前
(后)货架、后行李箱等]。
3.5
轴荷比 axle load specific value
各轮轴荷与整车整备质量之比。
GB/T 5373—2019
4.1 车辆应清洁(无油污、泥土),装备应齐全,轮胎气压按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
4.2车辆静置于支承平面上,处于铅垂状态,车轮处于直线行驶位置,如有挡风装置的,应将挡风装置
置于工作位置,可伸缩的挡风装置应置于最高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门、窗应关闭。
a) 钢卷尺:刻度间隔为1 mm;
b) 角度计:刻度间隔为5';
c) 高度尺:刻度间隔为0.5 mm;
d) 重锤或直角尺;
e) 三维坐标测量装置;
f) 磅秤或电子秤或车辆负荷计,刻度间隔为0.2 kg;
g) 垫块;
h) 水平仪;
i) 悬架锁紧工具。
5.1.1 测量尺寸用的支承面应是呈水平状态的平坦坚实平面。
5.1.2 车辆置于三维正交坐标系中,确定其测量坐标平面和纵向中心平面。
5.1.3 测量时,车辆质量为整车整备质量。
5.1.4
测量转弯圆直径、转弯通道圆直径和车轮滚动半径用的场地和道路应是清洁、平坦、干燥的坚实
地面。
表 1 长度尺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5373—2019
表 1 (续)
|
|
|
|
---|---|---|---|
|
|
|
|
|
|
|
|
|
|
|
|
表 2 宽度尺寸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3 高度尺寸
|
|
|
|
---|---|---|---|
|
|
|
|
|
|
|
|
|
|
|
|
|
GB/T 5373—2019
表 4 角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5 其他尺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5373—2019
style="width:11.67335in;height:11.12672in" />
style="width:3.87339in;height:6.0467in" />
图 1
GB/T 5373—2019
style="width:8.38665in;height:6.29332in" />
style="width:8.76in;height:5.1667in" />
style="width:5.57337in;height:5.42014in" />
图 2
6
style="width:3.92012in;height:5.76004in" />
GB/T 5373—2019
style="width:8.25339in;height:5.4934in" />
style="width:8.06664in;height:2.90004in" />
style="width:7.54004in;height:4.13996in" />
图 3
style="width:4.30669in;height:3.99322in" />style="width:4.03324in;height:3.08in" />
5373—2019
style="width:5.9in;height:3.13984in" />
正三轮
a) 车轮前束
style="width:11.63999in;height:3.5134in" />
正三轮
b) 车轮外倾角
style="width:3.61332in;height:4.6134in" />
c ) 主销内倾角
图 4
style="width:3.34664in;height:4.73352in" />style="width:6.06677in;height:5.32664in" />GB/T 5373—2019
5.3.1.1
长度,在平行于支承面和纵向中心平面的方向上测取。
5.3.1.2 宽度,在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的方向上测取。
5.3.1.3 高度,在垂直于支承平面的方向上测取。
测量两车轮在车辆支承平面上留下轨迹的中心线间的距离。
5.3.3.1
测量前,用锁紧工具将车辆的前、后悬架弹簧在正常状态位置固定,如果悬架系统中的弹簧压
力可调,应把它调整到车辆倾斜时最不利的状态下固定(当车辆倾斜时最不利的状态难以确定时,可把
弹簧调整到若干状态进行测量,取测定的最小值为侧面斜角)。
5.3.3.2 按图5所示方法测定车辆左、右侧面斜角。
或
图 5
根据车辆测定的离地间隙点的位置、轴距和车轮的静力半径,按图6用作图法测定或按式(1)计算。
style="width:8.04005in;height:0.74008in" />
…………
(1)
h=r-H₁ l=Li-L₆ h₂=r₂-H
式 中 :
L₆— 离地间隙点至后轮轴线距离,单位为毫米(mm);
rj— 前轮静力半径,单位为毫米(mm);
H—— 离地间隙,单位为毫米(mm);
rz— 后轮静力半径,单位为毫米(mm);
GB/T 5373—2019
L₁—— 前、后轮轴距,单位为毫米(mm)。
当离地间隙点不在轴距中心部位时,还应对中心部位及其两侧稍高于离地间隙点的其他离地点作
纵向通过角测定或计算,取测定或计算的最小值为纵向通过角。
style="width:6.20003in;height:3.93316in" />
图 6
如图7所示,用一块两面平行的刚性测量平板,使其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垂直。且与前轮(或后轮)
相切,与前端(或后端)内刚性零件相接触,然后用角度计测量平板与支承面间的夹角。
style="width:6.18005in;height:3.58666in" />
图 7
5.3.6 转弯圆直径、转弯通道圆直径的测定
5.3.6.1
采用印迹法、投影标记法或喷印法使车辆测量点的运行轨迹清晰地显示于地面。
5.3.6.2
将转向轮向左或向右转到极限位置,将车辆推动或行驶一周。两轮车在行进中应使车身与地
面保持垂直。
5.3.6.3
按图8~图13所示测量车轮中心线轨迹圆,测量三次取其算术平均值。
style="width:5.91998in;height:4.22664in" />
图 8
style="width:5.69342in;height:3.80006in" />
图 9
style="width:5.78672in;height:3.71338in" />
图 1 0
GB/T 5373—2019
style="width:6.03342in;height:9.4468in" />GB/T 5373—2019
style="width:4.46009in;height:3.52in" />
图 1 1
图 1 2
图13
5.3.7.1
用印迹法测量驱动轮滚动周长,在测试道路上垂直于行驶方向用印迹物涂一条宽约10
mm 的
线条后,推动车辆直线前进或以最低车速匀速行驶,测量驱动轮印迹显示滚动的长度。尽可能多测
几周。
5.3.7.2 按式(2
GB/T 5373—2019
式中:
s—— 滚动的长度,单位为毫米(mm);
n—— 滚动圈数。
注:正三轮车s 取左、右驱动轮算术平均值。
style="width:1.08654in;height:0.53914in" />
…………………………
(2)
6.1.1
车辆装载质量按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乘员应以正常驾驶姿势坐在车辆驾驶位置上,装载物应
放置在规定的位置上。驾驶员及其装备的总质量规定为75 kg, 不足75 kg
者,应在相应的乘坐位置上 加配重。
6.1.2 测量时,变速箱置于空挡,并不得使用制动器。
6.1.3
测定厂定最大总质量情况下的质心位置时,驾驶员与乘员可用模拟假人代替,并与车辆固定为
一体,保证在测量过程中不发生位移或改变姿态。
6.2.1
驾驶员的手应放在方向把握把处,脚应放在脚踏上,脚与小腿成90°±5°,对于具有脚踏板的车
辆,放脚的位置应按制造厂的规定。
6.2.2
乘员的手应放在规定的扶手处,脚应放在搁脚架或脚踏板上,保持一般乘员的习惯姿态。
6.3 整车干质量、整车整备质量和厂定最大总质量
6.3.1
测定各轮分布质量:根据整车干质量、整车整备质量和厂定最大总质量的状态,用两台(或三台)
磅秤或电子秤(各秤的支承台面应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分别称出各轮分布质量。
6.3.2 根据各轮分布质量计算下列各状态下的车辆质量 m:
两轮摩托车、正三轮摩托车的整车干质量/整车整备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按式(3)计算:
m =mi+m2 (3)
边三轮摩托车整车干质量/整车整备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按式(4)计算:
m=m₁+m₂+m₃ (4)
式中:
m₁——
整车干质量/整车整备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轮所测分布质量,单位为千克(kg);
m2——
整车干质量/整车整备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后轮所测分布质量,单位为千克(kg);
ms——
整车干质量/整车整备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边轮所测分布质量,单位为千克(kg)。
注:正三轮车后轮所测分布质量为左、右轮分布质量之和。
6.3.3
在空载或满载状态下,依据6.3.1的测量方法所测得各轮轴荷(各轮分布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
和厂定最大总质量分别相比后得到轴荷比。
根据在同一位置的同一物体,其重心和质心重合的原理,用测物体重心的方法、原理测取质心的水
平坐标位置,见图14。
两轮摩托车、正三轮摩托车质心距前轮轴线距离按式(5)计算:
style="width:4.78671in;height:3.67994in" />class="anchor">GB/T 5373—2019
style="width:1.66002in;height:0.5467in" /> (5)
边三轮摩托车质心距前轮轴线距离按式(6)计算:
style="width:3.05321in;height:0.62678in" /> (6)
边三轮摩托车质心距纵向中心平面距离按式(7)计算:
style="width:1.69322in;height:0.5533in" /> ………………………… (7)
式中:
L₁—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后轮轴距,单位为毫米(mm);
L。—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边轮轴距,单位为毫米(mm);
B₁—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轮距,单位为毫米(mm);
m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的总质量,单位为千克(kg);
m₂—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后轮所测分布质量,单位为千克(kg);
mʒ——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边轮所测分布质量,单位为千克(kg)。
style="width:4.91997in;height:3.43332in" />
style="width:11.50657in;height:4.70668in" />
图14
6.5.2 在水平状态下,用锁紧工具固定车辆各悬架弹簧的变形位置。
6.5.3
测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的质心高时,车辆的装载及驾驶员、乘员情况按6.1.1、6.1.3的规定。
style="width:5.29332in;height:3.60668in" />class="anchor">GB/T 5373—2019
6.5.4
将车辆的前轮(两轮或三轮车)或边轮(边三轮车)用垫块垫高,使车辆分别倾斜约10°、12°、14°
(见图15),且车轮应处于直线行驶位置。两轮摩托车后轮中心平面应与支承台面垂直。
style="width:5.39339in;height:3.77344in" />
m{+m2
style="width:6.65331in;height:4.8466in" />
图 1 5
6.5.5
抬高后,分别测定两轮摩托车或正三轮摩托车的后轮,边三轮摩托车的前轮和后轮分布质量与
水平状态时各轮分布质量和增量△m 。
同时用角度测量仪器分别测出三种倾斜状态的实际倾斜角度。
6.5.6 计算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的质心高:
a) 两轮摩托车、正三轮摩托车的质心高 H 、按式(8)计算:
style="width:2.64666in;height:0.61336in" /> ………………………… ( 8)
△m=m²-m₂
当前后轮直径规格不相同时,式中r; 按式(9)计算:
style="width:3.16665in;height:0.68002in" /> (9)
b) 边三轮摩托车的质心高 H 。按式(10)计算:
style="width:2.06673in;height:0.61996in" /> (10)
△m=(m¹+m2)-(mi+m₂)
式中:
rj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各轮的静力半径,单位为毫米(mm);
rju—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轮的静力半径,单位为毫米(mm);
GB/T 5373—2019
rz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后轮的静力半径,单位为毫米(mm);
L₁——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轴距,单位为毫米(mm);
B₁——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轮距,单位为毫米(mm);
△m— 抬高车轮后,后轮或前轮和后轮的分布质量的增量,单位为千克(kg);
m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的总质量,单位为千克(kg);
m{——
抬高车轮后,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前轮分布质量,单位为千克(kg);
m2——
抬高车轮后,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后轮分布质量,单位为千克(kg);
m₁——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轮分布质量,单位为千克(kg);
m₂—— 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后轮分布质量,单位为千克(kg);
α — 抬高车轮后,实测车辆倾斜角,单位为度(°)。
抬高车轮后,非抬高轮称量读数值中应减去该轮悬架锁紧工具的质量。
7.1.1 尺寸参数测量后填写记录表,参见附录 A。
7.1.2 质量参数测量后填写记录表,参见附录B。
7.1.3 车辆质心高测量后填写记录表,参见附录C。
7.2.1 测量数据的有效值与计算数据的有效值按表6规定。
表6 测量数据的有效值与计算数据的有效值
|
|
|
|
---|---|---|---|
|
|
|
|
|
|
|
|
|
|
|
|
7.2.2 测量次数除有规定者外,
一般规定为一次,测量2次及以上者,取算术平均值。
7.2.3
各次质心高测量值之间的平均偏差率应不大于5%,质心高取3次计算值的算术平均值。
7.2.4 数值的修约按GB/T8170 的规定,修约后保留的位数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 修约后保留的位数
|
|
|
---|---|---|
|
|
|
|
|
|
|
|
|
GB/T 5373—2019
(资料性附录)
车辆尺寸参数测量记录表
表 A.1 为车辆尺寸参数测量记录表。
表 A.1 车辆尺寸参数测量记录表
车辆型号 测量日期
车辆识别代号 测量地 点
前轮气压 kPa 后轮气压 kPa 边轮气压 kPa
试验员 记录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5373—2019
(资料性附录)
车辆质量参数测量记录表
表 B.1 为车辆质量参数测量记录表。
表 B.1 车辆质量参数测量记录表
车辆型号 测量日期
车辆识别代号 测量地点
前轮气压 kPa 后轮气压 kPa 边轮气压 kPa
试验员 记录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B/T 5373—2019
(资料性附录)
车辆质心高测量记录表
表 C.1 为车辆质心高测量记录表。
表 C.1 车辆质心高测量记录表
车辆型号 测量日期
车辆识别代号 测量地点
前轮气压 kPa 后轮气压 kPa 边轮气压 kPa
试验员 记录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5373-2019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 进一步学习